血小板过高怎么回事
血小板过高怎么回事
治疗目的要求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
(一)骨髓抑制性药物 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4~6mg/d。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如有复发可再用药。
(二)放射核素磷(32P) 口服或静脉注射,首次剂量0。08~0。11MBq,如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一般不主张应用,因为诱发白血病的可能。
(三)血小板分离术 迅速减少血小板数量,改善症状。常用于胃肠道出血、妊娠及分娩、选择性手术前。
(四)干扰素 最近有人提出用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对巨核细胞生成抑制及血小板生存期缩短。剂量为3~5mu/d。
(五)其他 应用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消炎痛可防止血小板聚集。有血栓形成者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切脾是禁忌的。复查后虽然还是高于参考范围,但已经没有临床意义了,高的不多。女性较易发生缺铁,缺铁一方面干扰血小板测试,另一方面确实可导致血小板升高。可以先检查一下缺不缺铁。意见建议:可检查一下血清铁,铁蛋白,如果确实是低的,可以补铁治疗,或者多吃瘦肉,动物血,肝脏,黑木耳等。单纯血小板偏高没有问题的,可能与你血容量低有关,也就是说你的血液比较稠,鉴于你的年龄在饮食方面没有什么特别注意的,血小板的高低与个人差异有很大关系的意见建议:病理性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你先注意观察,过阵子再检查依次,如果还是高那就要找出怎么因起的。血小板高,多吃芹菜。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血常规检查,我们知道血常规检查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血液检查,如果血常规检查的时候发现血小板偏高,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去治疗才行。
血小板过高过低竟有这危害
1.【生理变化】
在运动、进餐后血小板升高,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10%的波动,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低,冬季高。妇女月经期前、后血小板会降低,经期第一天血小板可降低一半,后又逐渐升高,运动后也会增高。
2.【病理变化】
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脾切除手术后、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孕妇血小板低的影响 可能出现自发性出血
血小板主要是起止血凝血功能的,血小板过低会有自发性出血的可能,轻者是皮下出血,也就是皮肤紫癜,或是牙龈出血,鼻出血,严重就是内脏出血或是颅内出血,应高度重视,注意休息,避免外伤。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过度消耗
有些疾病如弥散性的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由于血管内有大量的微血栓形成,对体内的血小板造成大量的消耗,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办的饿生成不能完全代偿时,最终可导致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紫癜到底怎么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脏器的出血性倾向以及血小板显著减少,可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应个体化。一般说来血小板计数大于30×10/L,无出血倾向者可予观察并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介于(20~30)×10/L之间,则要视患者临床表现/出血程度及风险而定;血小板小于20×10/L者通常应予治疗。出血倾向严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外伤,避免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本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症状,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但不强调将血小板计数提高至正常,以确保患者不因出血发生危险,又不因过度治疗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目前认为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从而造成血小板减少,发病原因不明确。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前通常有病毒感染史。
黑木耳的营养功效不容忽视
1、预防高血糖
经常吃黑木耳可以预防高血糖。科学实验表明,黑木耳中的木耳多糖可以有效预防四氧嘧啶糖尿病。正常人群经常食用则可以起到降低血糖保护血管的作用。糖尿病人经常食用则可以控制血糖,缓解病情。
2、预防高血脂
经常食用黑木耳可以预防高血脂。木耳多糖不仅仅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血糖成分,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成分,对于预防高血脂有很好的疗效。
3、抑制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血小板过低将会出现血液难以凝固的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流不止;血小板过高则会导致血液易于凝固。经常吃黑木耳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因为黑木耳中含有几种水溶性低分子物。
其中的腺苷被称之为强效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它可以被肠道完全吸收,对于身体完全无害。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4、预防血栓
上文中我们提到血小板过高则会导致血液易于凝固,形成血栓。而黑木耳既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又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因为黑木耳中的木耳多糖可以纤溶酶活性,即延长血栓形成的时间,还可以缩短血栓的长度。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体内形成一种平衡,既不会血流不止又不会形成血栓。
为什么会导致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过早破坏或消耗过多,导致周围血中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寿命缩短,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数正常或代偿增生,由于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复杂,因此血小板减少病因也十分的复杂,那么血小板减少病因都有哪些?
免疫性破坏:药物相关抗体,产生相应抗体。某些免疫反应异常疾病,均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坏。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常见于病毒及细菌感染。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见于输血后紫癜及新生儿紫癜是血小板减少病因。
非免疫性破坏:血管内膜粗糙,血管内异物引起血小板机械性破坏。血小板减少病因包括如血管炎、人工心脏瓣膜、动脉插管、体外循环、血液透析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均伴有血小板减少,此与血小板消耗过多有关。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体内生产血小板不足,如骨髓出现问题,病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苭物导致骨髓损坏,血癌(白血病)或其他癌症等。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还是血小板消耗得太快,如免疫性血小板过低症,一般最常见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正常人的血小板含量为每公升血液,含150x109,若降至50x10(9次方),身体遇到一些碰撞便容易瘀黑;若降至10x109,皮下便容易出血,情况非常严重。血小板过低的一般症状是皮下及黏膜部位如鼻、口腔牙齿容易流血,而关节内出血会导致关节肿胀也是血小板减少病因。
急性型ITP多发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如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癌等。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抗病毒抗体,血小板减少病因包括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明显增高,故认为是病毒抗原引起的。发病机理可能是包括病毒抗原在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血小板fc受体或是病毒抗原产生的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膜起交叉反应,损伤血小板,并被吞噬细胞所清除。
慢性ITP发病前常无前驱感染史,是由于血小板结构抗原变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80%~90%病历有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其中95%为PalgG,2/3为PalgG和PalgM,少数作用为PalgA和pac。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少数作用与Gbib复合物,使血小板寿命缩短和功能改变均是血小板减少病因。
导致血小板高的原因有哪些
1、血小板分布异常:主要指血小板聚集过多或血小板粘连,导致局部血小板过多。
2、血小板生成加速:可能与血浆血小板刺激因的存在使血小板产生过多密切相关。
3、血小板功能缺陷: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促凝功能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等均可导致血小板过多。
4、疾病因素:血小板高可见于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症,也可继发于缺铁性贫血等各类炎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