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结肠息肉容易癌变

结肠息肉容易癌变

结肠息肉是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但是很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但是,结肠息肉最麻烦的地方还不在于反复发作上,更多的是其具有极高的癌变危险。因此专家提醒患有结肠息肉的患者,不要以为手术就是完全一劳永逸了,术后的饮食生活习惯还是需要多加注意的。

什么情况下结肠息肉容易癌变?

专家指出,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有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通常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腺瘤大于2cm,癌变率就大于50%。专家指出息肉体积较大;不带蒂的息肉;息肉呈多发性;息肉形态扁平,或者呈现分叶状的四类状态的息肉癌变可能性较大。

结肠息肉需注意生活饮食

很多患有大肠癌的患者,早期都是由于对于结肠息肉不重视,再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所致。

现代人大多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太少,有不注意休息,自然癌变就出现了。

除了患有结肠息肉的患者需要保持警惕,积极应对之外,健康的人群最好也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海鲜、煎炸熏烤以及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还要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的产生。

大肠癌怎么引起的 大肠息肉要及时清除

结肠镜摘除息肉就可以阻断癌变风险,息肉摘除后要做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及复查时间。大肠长1.5米,每段肠子发生癌变的几率不是平均的,最下端的直肠最容易癌变,60%大肠癌是直肠癌。如果整个大肠里成千上万全是息肉,即为结肠息肉病,这个情况下大肠要全切除,小肠折叠做一个储袋和肛门口做个吻合,大便也能控制得很好,所以部分肠子切除不会影响消化功能。

正确鉴别直肠息肉的方法

怎样鉴别直肠息肉?

普遍认为,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总癌变率为10~20%。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生长在高位息肉要比在直肠内的息肉易恶变。

其实,这只是对他的认识还不够。医院专家介绍: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

直肠癌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

病理有腺瘤、绒毛状腺瘤、幼年型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及炎性息肉等。息肉可能是癌前病变。有的息肉可恶变成直肠癌。

(1)病理变化:

①一般认为,息肉是癌变的前期,从病理角度来看,腺瘤有恶变倾向。

②息肉病可累及全大肠,恶变度很高,约占60%。

(2)息肉大小。腺癌息肉越大,恶性率越高。

(3)息肉的位置:高位息肉较低位的易癌变,据统计管状腺瘤中,在直肠的癌变率为7.3%,而在乙状结肠的癌变率为24.8%。

(4)直肠息肉形状: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有蒂癌变率为4.5%,而广基癌变率为10.2%,无蒂息肉癌变率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

儿童直肠息肉:

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最多见的是鼻息肉,象是光溜溜的小蘑菇那样的赘生物。这在直肠内也往往会有。3、4岁的孩子较多见,新生儿则没有。

母亲最初所发现的,是大便后有出血现象。新鲜的血液,盖在粪便上,或者从肛门处往下滴。孩子不感到疼痛,也无任何症状,但每次排便都出血。息肉增大后排便时可看到象虫子般的紫色肉块。

通常,由于出血而不安,去医院用直肠镜检查,便会查清楚。连续出血会导致贫血,息肉的连续生长,有时会引起肠套叠。

小时候有息肉,长大后会完全脱落,痊愈。因此,如出血量不大,不一定非切除不可。手术可从肛门外摘除,但深处有好几个息肉时,需要开腹摘除。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

作为“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多数腺状息肉发生在直肠的一侧。这种现象多发生在10岁上下的孩子,出血比痢疾严重,癌变也较多,必须把病变部位的直肠全部切掉。这需要做优势遗传。

辅助进行检验的手段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均可查见息肉,但检查前必须彻底清洁结肠内粪便以免造成假像。

肠息肉的危害

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可分为直肠息肉与结肠息肉。肠息肉久拖不治的话有许多危害,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易癌变。许多单发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视,很有可能向多发性息肉转变,而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极高!

2、肠套叠。有时较大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3、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如果已经被确诊患有肠息肉,建议及时到专业肛肠医院进行正规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哪些原因导致直肠息肉出现癌变

1、组织学上属于腺瘤型息肉的直肠息肉;

2、高位直肠息肉较低位的易癌变,据统计管状腺瘤中,在直肠的癌变率为7.3%,而在乙状结肠的癌变率为24.8%;

3、腺瘤息肉越大,恶性率越高;

4、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有蒂癌就率为4.5%,而广基癌变率为10.2%,无蒂息肉癌变率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

5、家族性直肠息肉,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细胞内第5号染色体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这种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亲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癌变的风险性;若父母双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

直肠息肉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般的来说,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直肠癌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病理有腺瘤、绒毛状腺瘤、幼年型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及炎性息肉等。

通常的来说,形成直肠息肉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一般的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例如,肠腺瘤性息肉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基因突变会引起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变和结肠、直肠癌变。

与此同时,它的形成还可能与饮食有关,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大便中总胆酸和胆酸的万分变化,可能与结、直肠息肉的体积和上皮组织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此外,高纤维饮食,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

除此之外,还可能会由机械损伤和大便刺激引起,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者是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或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4类结肠息肉最易癌变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也可广泛分布于全部结肠。因为结肠息肉没有明显体征,所以,内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的最佳方法。

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有关。通常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腺瘤大于2cm,癌变率就大于50%。专家指出息肉体积较大;不带蒂的息肉;息肉呈多发性;息肉形态扁平,或者呈现分叶状的四类状态的息肉癌变可能性较大。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结肠息肉,一旦发现,患者都不可掉以轻心,应采取治疗措施,或者定期复查,密切注意病变动态。

合理饮食并定期检查

结肠息肉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病变,它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30多岁就得大肠癌的年轻人增多,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人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太少有关。

经过腌熏等加工的食品也是当今人们餐桌上的“常客”,这类食物往往含有一定的致癌成分。为此,饮食清淡,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海鲜、煎炸熏烤以及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还要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的产生。对已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定期做例行检查,也是发现息肉癌变的重要措施。

谁知道肠息肉的危害有哪些呢

1、易癌变。许多单发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视,很有可能向多发性息肉转变,而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极高!

2、肠套叠。有时较大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3、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

4、贫血:便血是结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轻重的指标。长期便血会引起患者发生贫血。

5、肠狭窄: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结肠息肉患者,其部位多见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重时可引起肠阻塞,在结肠炎出现肠狭窄时,要警惕肿瘤,鉴别良性恶性。

6、中毒性肠扩张:这是结肠息肉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可高达44%,临床表现为病情迅速恶化,中毒症状明显。

7、肠穿孔: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也可出现严重型,多发生于左半结肠,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伴有腹泻、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数增多,易并发肠穿孔。

4类结肠息肉最易癌变

4类结肠息肉最易癌变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也可广泛分布于全部结肠。因为结肠息肉没有明显体征,所以,内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的最佳方法。

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有关。通常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腺瘤大于2cm,癌变率就大于50%。专家指出息肉体积较大;不带蒂的息肉;息肉呈多发性;息肉形态扁平,或者呈现分叶状的四类状态的息肉癌变可能性较大。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结肠息肉,一旦发现,患者都不可掉以轻心,应采取治疗措施,或者定期复查,密切注意病变动态。

合理饮食并定期检查

结肠息肉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病变,它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30多岁就得大肠癌的年轻人增多,这主要是由于现代人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太少有关。

经过腌熏等加工的食品也是当今人们餐桌上的“常客”,这类食物往往含有一定的致癌成分。为此,饮食清淡,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海鲜、煎炸熏烤以及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还要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的产生。对已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定期做例行检查,也是发现息肉癌变的重要措施。

哪些息肉容易癌变

直肠息肉容易癌变吗? 普遍观点认为,息肉会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增大增加癌变率,有哪些直肠息肉容易癌变呢?

(1) 病理变化:①一般认为,直肠息肉是癌变的前期,从病理角度来看,腺瘤有恶变倾向。②息肉病可累及全大肠,恶变度很高,约占60%。

(2) 息肉大小。腺癌息肉越大, 恶性率越高。

(3) 息肉的位置:高位息肉较低位的易癌变,据统计管状腺瘤中 ,在直肠的癌变率为7.3%,而在乙状结肠的癌变率为24.8%。

(4) 息肉形状:广基息肉比有蒂息肉易于癌变,有蒂癌变率为4.5%,而广基癌变率为10.2%,无蒂息肉癌变率潜力明显大于有蒂息肉。

目前,直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有:1.电灼法:在肠镜直视下电灼切除息肉; 2.套扎法:用套扎器将胶圈套住息肉蒂根部; 3.切除法:蒂粗或基底宽之息肉可在鞍麻下手术切除。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以及早降低癌变的可能。

相关推荐

对于结肠息肉你知道多少呢

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也可广泛分布于全部结肠。因为结肠息肉没有明显体征,所以,内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的最佳方法。 结肠息肉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有关。通常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腺瘤大于2cm,癌变率就大于50%。专家指出息肉体积较大、不带蒂的息肉、息肉呈多发性、息肉形态扁平,或者呈现分叶状的四类状态的息肉癌变可能性较大。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结肠息肉,一旦发现,患者都不可掉以轻心,应采取治疗措施,或者定期复查,密切注意病变动态。 合理饮食并定期检

直肠息肉的危害大吗

直肠息肉的危害大吗? 直肠息肉的危害大吗?很多人患了直肠息肉,要么不好意思说出得了直肠息肉,要么直接忽略它,其实直肠息肉的危害还是挺大的,应该及早治疗。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肠道病变,得了此病会出现便血现象。患了直肠息肉,很多患者都会问直肠息肉危害大吗?为了让你有个更清晰的了解,直肠息肉的危害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肠套叠:有时较大直肠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2、易癌变:许多单发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视,很有可能向多发性息肉转变,而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极高! 3、脱垂:直肠息肉较大或

结肠息肉癌变

一、看息肉的长相:那种体积较小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是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 二、看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长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应警惕癌变。如结肠腺瘤性息肉是因结肠黏膜细胞增生过旺,癌变率可达42%-77%。 三、看息肉的组织属性: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 四、看息肉的数量:单纯一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 五、看家族遗传史:有一种称为

乙状结肠炎性增生性息肉怎么办

此病易恶变,明确诊断后应及早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刀或其他手术方式切除息肉,防止癌变,乙状结肠息肉必须及早切除病灶,才能防止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炎症的侵扰。结肠恶变的发病率在有结肠息肉者高出无结肠息肉者约5倍。结肠息肉主要为管状腺瘤与乳头状腺瘤( 亦称绒毛状腺瘤)组织病理学证实,结肠腺瘤可恶变,尤其是后者的恶变率可达40%~50%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的病人,恶变发生率更高。由此,乙状结肠息肉的治疗至关重要,微创术HCPT治疗乙状结肠息肉具有微创、无痛、无需住院的优势。 电切了息肉后要禁食,注意卧床

结肠息肉与结肠炎的区别

结肠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结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在胃肠道息肉中,以结肠最为多见,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根据息肉的特征可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 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是主要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 由于结肠炎和结肠息肉都可引起腹泻等相同的症状,因此,容易混淆和误诊,那么结肠炎和结肠息肉的不同是什么呢?有什么方法鉴别这两种病? 结肠息肉和结肠炎的不同有以下几点: 一、症状特点:

乙状结肠息肉的治疗

此病易恶变,明确诊断后应及早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刀或其他手术方式切除息肉,防止癌变。 乙状结肠息肉必须及早切除病灶,才能防止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炎症的侵扰。结肠恶变的发病率在有结肠息肉者高出无结肠息肉者约5倍。结肠息肉主要为管状腺瘤与乳头状腺瘤( 亦称绒毛状腺瘤)。 组织病理学证实,结肠腺瘤可恶变,尤其是后者的恶变率可达40%~50%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的病人,恶变发生率更高。由此,乙状结肠息肉的治疗至关重要。 微创术HCPT治疗乙状结肠息肉具有微创、无痛、无需住院的优势。

结肠息肉高危人群

包括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长期生活在息肉多发地区;长期摄入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饮食;年龄大于50岁者;有肝硬化、乳腺癌、肠癌、子宫内膜癌、输尿管和肾盂癌等相关疾病者。 肠息肉和肠癌关系特别密切。肠癌高发,肠息肉也是高发的,比如说在美国肠息肉和肠癌都是高发的,非洲国家有可能是肠息肉和肠癌是低发的,但是非洲国家的移民,移民到欧洲国家之后,下一代肠息肉发病就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从年龄分布来讲,肠息肉比肠癌早发十年左右,结肠息肉病的患者,肠息肉的发病率比肠癌早发10—20年,这一

哪些疾病可能发生癌变

1.老年日光性角化病和色素干皮病:这两种疾病均可变化为鳞状上皮细胞癌或基底细胞癌。 2.多发性家族性结肠息肉:该病不仅可以癌变,有时甚至是多个息肉同时发生。 3.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间变者,可发生癌变。 4.残胃:接受过胃部分或大部分切除手术,遗留下来的那部分胃叫残胃。残胃有时会发生癌变。 5.色素痣:位于手掌、足底、甲下、外生殖器的色痣较易恶变,形成肿瘤。 6.各种慢性溃疡性病变:如小腿慢性溃疡,慢性骨髓炎的皮肤窦道,慢性肛门瘘管等均易发生癌变。 7.粘膜白斑:是粘膜上皮的局限性

结肠息肉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1危害:息肉的数量:单纯一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 2危害:息肉的组织属性: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 3危害:息肉的长相:那种体积较小由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与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 4危害: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长十分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应警惕癌变。如结肠腺瘤性息肉是因结肠黏膜细胞增生过旺,癌变率可达42%-77%。 5危害:家族遗传

什么是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骨瘤-软组织瘤综合征、家族性结肠息肉症。系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为单一基因的多方面表现。1905年由Gardner报道结肠息肉病并家族性骨瘤、软组织瘤和结肠癌者机会较多,其后于1958年Smith提出结肠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三联征为Gardner综合征。结肠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达50%,随着病程延长及年龄增长和免疫力下降癌变率更高,男女均可罹患,有家族史。 【临床表现】 1.结肠多发性息肉;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便或血便,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其它部位息肉并发率较高。 2.软组织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