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养成这五个好习惯可増寿十年
老人养成这五个好习惯可増寿十年
1.每天保持1.5个小时的无意识体力活动
每天保持1.5小时的无意识体力活动,而不是刻意的体育锻炼。最长寿的人往往生活在生活条件并不便捷的地区,然而就是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获得了最满意的回报。他们需要步行去商店、回家和拜访朋友,这就让他们获得了大量活动身体的机会。生活在长寿地区的人群无一不遵循着以生产生活性劳动为主的运动方式。
2.与关爱老人的子女生活在一起
长寿老人都生活在一个关爱老年人的大家庭中,与子孙们生活在一起。这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照料,长寿老人也为大家庭顺畅运转做出了贡献。如他们种植蔬菜、烹饪一日三餐和清理房屋等。这就显现出一种强大的双重效应:他们的子孙可以从长辈的勤劳和智慧中受益,百岁老人也从后代的青春活力中获得了保持身体活跃的动力,他们绝不呆在家中无所事事。
3.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助长寿
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大部分的长寿老人都会有精神信仰,即使是不信奉宗教的长寿老人,开朗乐观的心理状态也让他们很少出现抑郁情绪,免疫力更强和心脏病的发病率较低。他们往往拥有强大而广泛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有明确的生活目标。
4.多吃豆少吃肉
对于长寿老人来说,肉更像是一种佐料,每周一两次,量很少,只相当于一副扑克牌的大小。他们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大量摄取豆类食品和坚果。长寿老人通常早餐摄入较多的食物和营养,而晚饭的量是最小的;一天中的食物量呈倒金字塔分布。
5.放慢生活节奏,抽空就休息
长寿老人的生活节奏保持“慢半拍”,吃饭细嚼慢咽,做事不慌不忙,不让自己陷入过度忙碌,并且保障每天休闲娱乐的时间。压力是对人体健康最有害的因素。慢性压力会引起慢性炎症的形成,导致人体过早老化。
养成五大好习惯皱纹不再来
一、经常暴晒
运动员、交通警察和室外工作者,记者应该也算室外工作者的一部分。这一类人经常暴晒于阳光下,与一般人相比,皮肤经常处于缺水状态,无法得到妥善的保护。特定的工作环境导致保养和护理根本就跟不上。
二、经常用眼
像换演员、科研工作人员和办公室白领经常用眼的工作人员,眼部的肌肉就会变得松弛,很容易产生眼纹。
三、经常处于密闭的空间
像空姐和办公室白领都属于经常在密闭的空间里活动的人,这些地方缺水,空气干燥,白领即使是适当的通风也改善不了肌肤缺水的状况。而机舱中水分也很稀薄,皮肤很容易缺水,这也容易导致干纹的滋生。
四、经常化妆
无妆不出门,现在很多女性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不仅仅是时尚圈和娱乐圈的人士。而化妆品会阻碍皮肤毛孔的呼吸,皮肤会缺少氧分及水分,变得干燥,给皱纹的滋生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土壤。
五、经常高度紧张
现在压力和尾气一样成为了城市生活的附属物,经常处于紧张情绪中的人,很容易引起失眠、疲倦等问题,肌肤也会相继愈显疲态,进而滋生皱纹。
盘点长寿老人的五大饮食习惯
一、喜欢喝粥
从饮食习惯看长寿老人无一不喜欢喝粥。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和夫人张桂君,夫妻双双都是百岁老人,俩人尤其喜欢喝粥。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麦片加入250克开水,冲泡2分钟即成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上海的百岁老人苏局仙先生,一日三餐喝大米粥,早晚喝稀粥,中午喝稍稠粥,每顿定量为一浅碗,已形成习惯。他们说:“喝粥浑身舒坦,对身体有益。”
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对老人喝粥都十分崇荐。《随息居饮食》说:粥为世间第一滋补食物。”粥易消化、吸收,能和胃、补脾、清肺、润下。清代养生家曹慈山说:“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亦能体强健,享大寿。”他编制了粥谱一百余种,供老年选用,深受老年人欢迎。
二、小米是老人的最佳补品
老人最喜欢小米,把小米当成最好的滋补佳品。小米是谷子去皮后的颗粒状粮食,历来就有“五谷杂粮,谷子为首”美称。体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补身体。祖国医学认为,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清代有位名医说:“小米最养人。熬米粥时的米油胜过人参汤。”可见,长寿老人喜欢“米”很有道理。
三、珍珠玉米当主食
玉米,别名玉蜀黍、苞谷、珍珠玉等,它与水稻、小麦并称为世界三大农作物,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作物”,也是长寿老人离不开的主食。美国医学会作过普查,发现美国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没有一个高血压、没一个动脉硬化。原来是吃老玉米吃的。医学家研究中发现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E,所以不容易发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从长寿老人的体质看,他们很少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这与他们把吃玉米当成主食密切相关。
四、天天一斤奶
喝奶是长寿老人的普遍习惯,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寿星更是这样。
据说,美国现有25000名百岁寿星,其中80%为女性,她们的饮食习惯是普遍喝奶。美国谚言说:“喝奶使骨骼坚。”百岁寿星贝宁,每天喝两杯奶,有时喝得更多,所以,她到百岁之时,仍没有骨质疏松迹象。
牛奶营养丰富又比较全面。奶中赖氨酸含量较高,胆固醇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全部为乳糖,在肠道中可以转化为乳酸,有抑制腐败菌生长的作用。牛奶含钙很丰富,吸收率也很高,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D、核黄素等,这些对老人来说是必要的、有益的。
牛奶经发酵后制成干酪,吃干酪可以预防龋齿。喝酸奶能降低胆固醇,所以常喝酸奶的人不易患心血管病,还能明目、固齿、防止细胞老化等。
五、每天吃一个鸡蛋
每天吃一个鸡蛋已成为长寿老人的普遍习惯。
百岁寿星,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博士根据营养学的安排,每天饮食坚持“三个一”:“早上吃一个鸡蛋,晚上喝一杯奶,中间吃一个大苹果。”他一日三餐多吃素,少吃肉,科学安排饮食,吃出了健康。
养成五个习惯远离乳腺癌
1.限制动物脂肪。耶鲁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摄入动物脂肪最多的妇女患非何杰金脂肪瘤的风险增加了70%。而那些摄入饱和动物脂肪最多的妇女风险增加了90%。因此,改吃低脂或无脂的乳品,用鸡鸭鱼来代替牛肉或猪肉,并用橄榄油代替黄油。
2.增加粗纤维。食物中缺乏膳食纤维是近年来癌症患者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知道膳食纤维进入体内后,可刺激胃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减少肠道吸收致癌物,预防大肠癌。各种粮食本来都是膳食纤维的来源,但受到加工的影响,加工越精细,膳食纤维损失越多。所以人们最好刻意吃点“粗”。
3.减少肉食。动物性食品会增加患癌几率。饮食中富含动物性食品,会让生育年龄延长9到10年,而生育年龄增长就会提高乳癌风险。“每日摄取15%~16%的动物蛋白,就可能启动癌症,而降低动物蛋白质的摄取可大幅减少肿瘤启动。”
4.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多项国际研究指出,多吃新鲜食物有助于防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发现,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可降低咽癌、喉癌、食道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几率。新鲜果蔬所含的抗氧化剂、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类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其他活性成分有抗癌之效。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含醌和酚。醌可冲淡致癌物质并加速排出体外,而酚可阻止癌细胞代谢。
5.避免肥胖。避免体重过重或过轻,成年后要限制体重增幅不超过5kg,超重或过度肥胖容易导致患子宫内膜癌、肾癌、肠癌的危险性增高。
老人长寿的六个好习惯
1.多接触动物。宠物提供给老人友谊和温暖,让老人拥有倾诉对象,从而释放压力,多接触宠物的人,能拥有稳定的血压、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普度大学人类与动物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阿兰·贝克博士表示,除了猫和狗,在家中设立水族箱、养一只小鹦鹉等都有帮助。如不愿在家中养宠物,去动物园、水族馆多接触小动物,做动物收容所的志愿者,或者经常遛遛邻居家的狗,也有同样的效果。
2.每天必听音乐。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认知神经科学家皮特尔·加纳塔博士表示,听音乐有助于缓解焦虑,帮助睡眠、增强记忆,还能促进伤口愈合,降低与压力有关的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从而增强免疫力。对老人来说,每天听音乐,还可以降低血压、缓解关节炎疼痛和加速中风后康复,甚至能抑制认知障碍症的病情发展。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库马尔教授表示,音乐能唤起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尤其在清晨,选择快节奏的、愉悦的音乐能让你维持一天的好心情。
3.经常笑出声来。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心脏病学家麦克尔·米勒博士表示,笑声能促使人体发生变化,改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因此米勒博士的长寿处方是,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笑出声来,并把这快乐传递给别人。
4.周末回归大自然。耶鲁大学社会生态学家斯蒂芬·凯勒特博士表示,多去户外,重回大自然,有助于提升情绪和自信心。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研究发现,经常接触自然界的人更少生气、抑郁和紧张。户外散步和骑自行车等低强度有氧运动可降低心脏病风险。快走、钓鱼、划船和种花种菜等都是很好的户外运动方式。不用担心居住的附近没有山脉或者海洋,利用周末去当地公园、植物园等“绿色地带”也有同样的效果。
5.每周花2小时热心帮助别人。研究发现,与从来不帮助别人的老人相比,经常帮助朋友、亲戚或邻居的老人明显感觉更快乐,身体也更健康。美国预防医学教授史蒂芬·波斯特博士表示,70岁以上老人每年参加志愿活动100小时(每周只需2小时)就可获得多种保健受益,包括缓解抑郁、减轻体重、减少失眠和增强免疫力等。
6.尝试练太极。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中心风湿病学专家王晨晨博士最新研究发现,太极拳动作轻柔,冲击力小,几乎是人人都适宜的运动,尤其是老人。常练太极拳可缓解焦虑抑郁、改善睡眠质量,降低高血压和缓解纤维肌痛等慢性疼痛。
老人长寿的六个好习惯
对长寿来说,日常习惯可能比基因更重要。《美国退休人员协会杂志》最新载文,刊出美国多位专家总结出的“排名前六的长寿习惯”。
1.多接触动物。宠物提供给老人友谊和温暖,让老人拥有倾诉对象,从而释放压力,多接触宠物的人,能拥有稳定的血压、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普度大学人类与动物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阿兰·贝克博士表示,除了猫和狗,在家中设立水族箱、养一只小鹦鹉等都有帮助。如不愿在家中养宠物,去动物园、水族馆多接触小动物,做动物收容所的志愿者,或者经常遛遛邻居家的狗,也有同样的效果。
2.每天必听音乐。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认知神经科学家皮特尔·加纳塔博士表示,听音乐有助于缓解焦虑,帮助睡眠、增强记忆,还能促进伤口愈合,降低与压力有关的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从而增强免疫力。对老人来说,每天听音乐,还可以降低血压、缓解关节炎疼痛和加速中风后康复,甚至能抑制认知障碍症的病情发展。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库马尔教授表示,音乐能唤起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尤其在清晨,选择快节奏的、愉悦的音乐能让你维持一天的好心情。
3.经常笑出声来。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心脏病学家麦克尔·米勒博士表示,笑声能促使人体发生变化,改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因此米勒博士的长寿处方是,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笑出声来,并把这快乐传递给别人。
4.周末回归大自然。耶鲁大学社会生态学家斯蒂芬·凯勒特博士表示,多去户外,重回大自然,有助于提升情绪和自信心。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研究发现,经常接触自然界的人更少生气、抑郁和紧张。户外散步和骑自行车等低强度有氧运动可降低心脏病风险。快走、钓鱼、划船和种花种菜等都是很好的户外运动方式。不用担心居住的附近没有山脉或者海洋,利用周末去当地公园、植物园等“绿色地带”也有同样的效果。
5.每周花2小时热心帮助别人。研究发现,与从来不帮助别人的老人相比,经常帮助朋友、亲戚或邻居的老人明显感觉更快乐,身体也更健康。美国预防医学教授史蒂芬·波斯特博士表示,70岁以上老人每年参加志愿活动100小时(每周只需2小时)就可获得多种保健受益,包括缓解抑郁、减轻体重、减少失眠和增强免疫力等。
6.尝试练太极。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中心风湿病学专家王晨晨博士最新研究发现,太极拳动作轻柔,冲击力小,几乎是人人都适宜的运动,尤其是老人。常练太极拳可缓解焦虑抑郁、改善睡眠质量,降低高血压和缓解纤维肌痛等慢性疼痛。
有助于老人健康长寿的食物有哪些
1、喜欢喝粥
从饮食习惯看长寿老人无一不喜欢喝粥。
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和夫人张桂君,夫妻双双都是百岁老人,俩人尤其喜欢喝粥。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麦片加入250克开水,冲泡2分钟即成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上海的百岁老人苏局仙先生,一日三餐喝大米粥,早晚喝稀粥,中午喝稍稠粥,每顿定量为一浅碗,已形成习惯。他们说:喝粥浑身舒坦,对身体有益。
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对老人喝粥都十分崇荐。《随息居饮食》说:粥为世间第一滋补食物。粥易消化、吸收,能和胃、补脾、清肺、润下。清代养生家曹慈山说: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亦能体强健,享大寿。他编制了粥谱一百余种,供老年选用,深受老年人欢迎。
2、小米是老人的最佳补品
老人最喜欢小米,把小米当成最好的滋补佳品。
小米是谷子去皮后的颗粒状粮食,历来就有五谷杂粮,谷子为首美称。体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补身体。祖国医学认为,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清代有位名医说:小米最养人。熬米粥时的米油胜过人参汤。可见,长寿老人喜欢米很有道理。
3、偏爱红薯
吃红薯是长寿老人的一大喜好。
老人说:一红薯是个宝,顿顿离不了。医学家研究,红薯有五大功效:1.和血补中,营养丰富;2.宽肠通气,促进排便;3.益气生津,增强免疫;4.含抗癌物质,能防癌抗癌;5.抵抗衰老,防止动脉硬化。医学家说,红薯
含有大量黏蛋白,故能防止肝脏和肾脏结缔组织萎缩,使人体免疫力增强。还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避免了活性氧诱发癌症。又因红薯中含钙、镁较多,所以能防止骨质疏松症。由此可见,红薯不愧为长寿老人的饮食一宝。
老人养胃的五个坏习惯
1.吃饱就动:很多老人对“饭后百步走”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理解为“饭后立刻百步走”,实际应该是“饭后半小时百步走”。饭后胃正处于充盈状态,必须保证有充足的血液供应进行初步消化。如果吃饱就动,一部分血液会供应运动系统,破坏胃的正常消化。而饭后休息30分钟再走,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有胃下垂的老人,饭后非但不能散步,还应先平卧10分钟。
2.饭后喝茶:饭后一杯浓茶是很多老人多年的习惯,此举同样伤胃。饭后立刻喝茶,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吸收。茶叶的茶碱,会干扰蛋白质、微量元素的吸收。正确的做法是,饭后一小时再喝茶,且冲泡不应太浓。如果怕饭后口渴,可以在吃饭时搭配汤水。
3.饭前服药:对需要长期服药的老人来说,要留心服药时间。一些常用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对胃肠有明显的刺激,长期饭前服用会损伤胃黏膜;有些药物,如胃酶片、淀粉酶等需要和食物一起服,才可及时且最大地发挥助消化作用,也不易在饭前服用。适合饭前服用的大多是,对胃无刺激性的药物、助消化药物如食母生、胃蛋白酶等;或者是需要在胃肠道局部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如收敛药、吸附药、利胆药等;有些降糖药也适宜饭前15分钟左右服用。
4.吃剩饭菜:大部分老人都很节约,剩饭剩菜不舍得丢掉,但如果长期吃剩饭菜,不仅伤胃,还有食物中毒的风险。尤其天气热的时候,隔夜的饭菜如果不妥当保存,易受到细菌污染,吃了很容易引发胃肠炎。因此,建议老人要每餐少做一点,保证餐餐吃新鲜饭菜。
5.懒得咀嚼:有很多老人因为牙口不好,咀嚼困难而“囫囵吞枣”,此举对老人十分有害。老人食管内壁的弹性弱,不能适应突然挤压,严重时食道可能被撑胀破裂,因此老人吃饭一定要细嚼慢咽,食物咀嚼得越细,就越能减轻胃肠负担。
女人养成五个好习惯远离乳腺癌
1.控制体重
运动可以预防乳腺癌,其根本原因是它可以控制人体发胖。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18岁以后体重迅速增加的妇女,与那些长期保持标准体重的妇女相比,其更年期后患乳腺癌的危险率几乎高一倍。
2.经常运动
最近,美国国家癌症协会会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运动可以使更年期前后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减少60%。挪威一研究机构对25624名妇女进行调查后发现,那些每周至少运动4小时的妇女其患乳腺癌的几率降低了37%。
3.不要饮酒
美国专家认为,如果你每天喝一次酒,那你患乳腺癌症的危险性就增加11%;每天喝两次,其危险性就是24%;如果每天喝两次以上,那么其危险性就增至40%。所以,奉劝喜好饮酒的女士们,最好是每周饮酒不超过3次,而且量要适可而止。
4.服用维生素d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d有预防乳腺癌的功效。研究发现,每天服用200个国际单位(大约食用两小勺含维生素d奶粉即可)维生素d的妇女,其患乳腺癌的危险率大约降低30%。医生因而建议:50岁及其以下的妇女每天至少服用200个国际单位维生素d;而50岁以上的妇女,最好每天服用400到600国际单位维生素d。
5.多晒太阳
与服用维生素d相关的是,多晒太阳也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因为皮肤只有在阳光下才能合成维生素d。美国专家说,对大多数人来说,每天晒10到15分钟太阳就够了,这足以使人们保持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不过,也有专家提出,皮肤过多地暴露在阳光下,患皮肤癌的危险将会增加,因此,晒太阳也要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