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刮痧位置图
腹痛刮痧位置图
1.背部出痧: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
2.腹部出痧:中脘、天枢、关元。
3.双下肢出痧:梁丘、足三里。
1.局部涂抹少量刮痧油,先自上而下由肝俞穴刮拭至大肠俞穴,重点加强胃俞、大肠俞穴的刮拭;
2.再刮拭腹部穴位,沿箭头方向刮拭,并在穴位及其周围点穴、按揉等刮拭;
3.最后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梁丘、足三里穴。
上述部位刮30次左右,或以局部出痧为度。
缓解腹痛。
注意出痧:刮痧只能作为临时改善腹痛的一种应急手段,但不能作为治疗器质性(腹腔器官发生损害)腹痛的方法,必须及时去正规医院明确诊断,配合刮痧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另外,腹部疼痛发作时一般不宜刮。
产后可以刮痧吗 产后腹痛刮痧位置图
腰阳关、关元、中极、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取穴方法:
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下凹陷中。
关元:脐正中直下四横指。
中极:脐正中直下4寸。
血海: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1寸。
三阴交: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刮法采用直接刮法。手法采用补法。
刮拭顺序:刮腰部腰阳关;点揉腹部关元、中极;刮下肢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具体操作方法:
(1)在施术的穴位均匀涂上红花油。
(2)用水牛角刮痧板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在体表的选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
(3)腰阳关用角刮法:用刮痧板的棱角或边角,在刮拭部位上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
(4)血海、足三里用平刮法:用刮痧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一定方向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
(5)三阴交用斜刮法:用刮痧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进行斜向刮拭。以上穴位均以局部刮出出血点为度。
(6)关元和中极用拇指揉法,以局部酸胀为度。
有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产时伤血,冲任空虚,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血虚致痛;或因产后起居不慎,寒邪侵入经脉,血瘀寒凝;或因情志不舒,肝郁失疏,瘀血内停,恶露不尽而致腹痛。
3次为1个疗程。配服中药效果更佳。期间患者要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
湿气重刮痧部位图 天枢穴
刮痧位置: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两寸处。
刮痧作用:在此穴位刮痧可加速促使湿邪、毒邪从粪便排出,起到缓解便秘、腹胀、腹泻、脐周围痛、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月经先期的刮痧疗法
一、血热内扰
(一)症状
表现特点为经行先期量多,色紫红,质黏稠,口渴,小便黄。
(二)治法
(1)选穴三阴交、血海、行间、地机、期门。(见图5-1-图5-1-图5-l-图5-1-4)
(2)定位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行间:第一、第二趾问,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地机: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期门:位于乳下两肋问,当第六肋问。
(3)刮拭顺序先刮胁部期门,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然后刮足背部行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第六肋间,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再刮下肢内侧血海穴经地机穴至三阴交穴,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一次刮完,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足背部行间,用刮板角部刮,30次,出痧。
二、气不摄血
(一)症状
特点为经行先期,量多色淡、质稀,小腹有空坠感,神疲懒言。
(二)治法
(1)选穴睥俞、胃俞、足三里、气海、三阴交。(见图5-1-图4-2-图5-l-图5-l-6)
(2)定位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气海: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睥俞至胃俞,然后刮腹部气海,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穴.从脾俞穴一直到胃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线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由上至下,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用刮板角部,30次.可不出痧。
湿气重刮痧部位图 曲池穴
刮痧位置: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即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
刮痧作用: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在此穴位刮痧能够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的湿热,缓解皮肤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和上肢瘫、麻、痛,对高血压也有缓解作用。
催乳刮痧位置图解
一、选穴取穴
1.产后缺乳可选足太阳膀胱经的肝俞、脾俞穴;
2.足太阴脾经的天溪穴;
3.任脉的膻中、气海、关元、曲骨穴;
4足阳明胃经的乳根穴。
二、刮痧方法
1.刮背部
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自上而下刮拭,重点刮拭肝俞、脾俞穴。
2.刮胸部
沿任脉走行,自上而下刮拭胸骨部位,重点刮拭膻中穴。然后再由内向外刮拭,重点加强乳根、天溪穴。
3.刮腹部
沿任脉走行,自上而下由气海穴刮拭至曲骨穴,重点加强气海、关元、曲骨穴的刮拭。
刮痧小提示:
由于分娩会造成产妇的身心极度劳累,所以分娩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产妇美美地睡一觉。睡足之后,应吃些营养高且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多喝水,以促进身体迅速恢复及保证乳量充足。
三、适应症
上述刮痧方法有疏肝理气、通络止痛、催乳的功效,使用股妇女产后乳汁分泌量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喂哺婴儿的需要的情况。
产后缺乳多与乳腺发育不良,或分娩出血过多,或授乳方法不正确,或过度疲劳,或恐惧、心情不愉快等因素有关。
产后腹痛刮痧位置图
1.定穴取穴
腰阳关、关元、中极、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取穴方法:
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下凹陷中。
关元:脐正中直下四横指。
中极:脐正中直下4寸。
血海: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1寸。
三阴交: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
2.刮痧方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刮法采用直接刮法。手法采用补法。
刮拭顺序:刮腰部腰阳关;点揉腹部关元、中极;刮下肢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具体操作方法:
(1)在施术的穴位均匀涂上红花油。
(2)用水牛角刮痧板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在体表的选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
(3)腰阳关用角刮法:用刮痧板的棱角或边角,在刮拭部位上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
(4)血海、足三里用平刮法:用刮痧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一定方向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
(5)三阴交用斜刮法:用刮痧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进行斜向刮拭。以上穴位均以局部刮出出血点为度。
(6)关元和中极用拇指揉法,以局部酸胀为度。
3.适应症
有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产时伤血,冲任空虚,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血虚致痛;或因产后起居不慎,寒邪侵入经脉,血瘀寒凝;或因情志不舒,肝郁失疏,瘀血内停,恶露不尽而致腹痛。
4.疗程
3次为1个疗程。配服中药效果更佳。期间患者要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
催乳刮痧位置图解
1.产后缺乳可选足太阳膀胱经的肝俞、脾俞穴;
2.足太阴脾经的天溪穴;
3.任脉的膻中、气海、关元、曲骨穴;
4足阳明胃经的乳根穴。
1.刮背部
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自上而下刮拭,重点刮拭肝俞、脾俞穴。
2.刮胸部
沿任脉走行,自上而下刮拭胸骨部位,重点刮拭膻中穴。然后再由内向外刮拭,重点加强乳根、天溪穴。
3.刮腹部
沿任脉走行,自上而下由气海穴刮拭至曲骨穴,重点加强气海、关元、曲骨穴的刮拭。
刮痧小提示:
由于分娩会造成产妇的身心极度劳累,所以分娩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产妇美美地睡一觉。睡足之后,应吃些营养高且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多喝水,以促进身体迅速恢复及保证乳量充足。
上述刮痧方法有疏肝理气、通络止痛、催乳的功效,使用股妇女产后乳汁分泌量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喂哺婴儿的需要的情况。
产后缺乳多与乳腺发育不良,或分娩出血过多,或授乳方法不正确,或过度疲劳,或恐惧、心情不愉快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