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婴儿中耳炎是怎么引起的 注意事项

婴儿中耳炎是怎么引起的 注意事项

中耳炎不利于婴儿听力发育。如果宝宝反复发生耳部感染,可能造成咽鼓管损伤或耳膜穿孔,损伤听力。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耳红、耳痛、流脓或孩子用手抓耳朵、哭闹不安、拒奶时,应带孩子及时就医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耳道内滴药,控制炎症。

婴幼儿中耳炎症状是什么

耳发炎就是中耳炎,是孩子发生耳痛的一种常见病因。 中耳炎常发生于8岁以下儿童。它经常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疼痛并发症。

由于婴儿吐奶、呛咳及拧鼻涕用力太猛时,细菌便很容易从咽鼓管进入到中耳而成为引起化脓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如果有中耳炎婴幼儿一般只会烦躁哭闹,父母常常不知所措。但此时若用手指轻轻按压耳朵,如果孩子哭闹加重,或用手来自卫,则说明是耳内的毛病。另外,因重力的关系,将小儿抱立时,由于耳内的充血情况得到改善,疼痛常常有所减缓,这也提示中耳炎症的存在。

孩子得中耳炎的症状表现

一、出现没有感冒症状的发烧?

二、不肯吃东西、哭闹,不愿入睡

三、反应迟钝四、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

激素类药物易造成依赖性和皮肤炎症,尤其对幼儿危害较大纯中药保宁堂冰窍散所选药材均为纯天然优质药材配伍而成,冰窍散采用传统中医外治疗法,无激素,无副作用,安全可靠,患者可放心使用。

婴幼儿中耳炎的护理

1、给宝宝洗澡、洗头时,因宝宝不合作导致污水流入耳朵内发生感染;?

2、给宝宝喂奶过急或奶嘴上的孔较大,使流入口内奶太快或太多,宝宝来不及吞咽而引起呛咳,使乳汁容易进入中耳发生感染;

3、家长给宝宝挖耳朵,不小心刺伤了耳内的皮肤粘膜而引起感染

小儿中耳炎是什么

细菌感染容易让宝宝患上小儿中耳炎。与成人相比,宝宝的咽鼓管位置呈水平状,且较宽、直、短,故宝宝患上呼吸道感染时,鼻咽部的细菌或病毒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及中耳,引起急性化脓性小儿中耳炎。小儿中耳炎发病率高,而其中70%-80%是由感冒引起的。患小儿中耳炎的宝宝还常伴有发热、畏寒、呕吐及腹泻等症状。

65%的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至少会受到一次耳炎或其他听觉器官疾病的侵扰。如果染病宝宝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失聪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宝宝反复患急性小儿中耳炎,还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系,最好去正规的耳鼻咽喉科室确诊。一般来说,宝宝小儿中耳炎在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的鼓膜可以自然愈合。即使有的不能自然愈合,也可以通过手术进行修补。

婴儿中耳炎是怎么引起的 掏耳不当

婴儿耳道皮肤娇嫩、敏感,有的家长给婴儿掏挖耳朵时,若不小心损伤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导致了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发生炎症。

宝宝一岁耳朵流黄水是怎么回事 中耳炎

宝宝一岁时耳朵流黄水考虑是患有中耳炎。

中耳炎常发生于8岁以下的儿童中,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如感冒或流感引起的鼻塞,容易并发中耳炎。擤鼻过于用力,也可引起中耳炎。游泳时不适当地使咽鼓管扩张有可能使细菌进入中耳、鼓膜外伤,使病菌从外耳道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婴儿因某种生理特点,当哺乳位置不正确,如横抱哺乳或平卧吸吮奶瓶,乳汁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也可引发感染。

一旦发现宝宝哭闹、烦躁、抓耳挠腮、耳朵有臭味、流黄水,那么就可以初步判断为小儿中耳炎。患者需要经过耳鼻喉科医生的仔细检查,对症下药,方可有效的治疗。

喂奶方式不对易致宝宝中耳炎

喂奶方式不对易致宝宝中耳炎

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是引发中耳炎最常见的因素,但孙主任提醒说,喂奶姿势不当也可引起婴儿的中耳炎。这是因为婴儿的咽鼓管短而宽,又比较平,奶汁流到鼻咽腔后,容易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症。所以抱着给宝宝喂奶时,最好让他的头稍微比身体高点,让身体保持一个坡度。此外,擤鼻涕方式不对也可能引发中耳炎,比如用手指紧捏 双侧鼻孔,这样可能会将炎性鼻涕挤入咽鼓管。正确的擤鼻涕的方法应该是这样:用手指轻轻堵住一侧鼻孔,用另一侧将鼻涕向外“呼”出;或把鼻涕吸到咽部,从口中吐出;或在两鼻孔完全开放的情况下,轻轻用力向下擤出。不管使用何种方法都不要用力过猛,用力程度以耳朵听不到嗡嗡声为宜。

三种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1、卡他性中耳炎

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或者非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常有感冒史。急性期可有轻度的耳痛。渗出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加强本病的预防工作对小儿的防聋 治聋非常重要。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中耳炎的治疗中除全身应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外,鼻腔局部滴药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滴鼻剂为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滴鼻剂。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表现为发热和耳痛,耳流脓;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更应重视鼓室内脓液的及时排出,以防引起听骨链的损害。所以,对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就是合理使用 抗生素和鼓膜切开,通畅引流,而且后者对中耳炎的治疗更为重要。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多为单纯型中耳炎,为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或者耳内进水引起。预防感冒和防止耳内进不清洁的水是预防的关键,治疗同可参照其它中耳炎专题。另外有的儿童可患者先天性 胆脂瘤,需要手术治疗中耳炎。

关注小儿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感染发作缓慢,但破坏性很大,能够造成永久性伤害。发病时耳中会不时流出灰色或黄色的脓液。会丧失一部分的听力,感染时间愈久,听力丧失得愈多。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小儿慢性中耳炎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部分病人有轻度耳痛。

小儿慢性中耳炎危害大

由于咽鼓管的这一特点,婴儿患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的细菌很容易沿着咽鼓管咽口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症。由于这一特点,也使哺乳的婴儿易患中耳炎,如在平卧位给婴儿哺乳时,尤其是哺喂太多、太急,发生呛奶,可使奶液进入中耳。此外,新生儿生下来开始吸气和啼哭时,鼻咽部的羊水或粘液有可能经咽鼓管进入中耳,也可造成只有几天或一周的新生儿患急性中耳炎。还由于咽鼓管的开口靠近鼻咽部的增殖体(又称腺样体,正常情况下起防御作用),而婴幼儿时期的增殖体较大,若本身发生感染,增殖体可因炎性增大,使开口于附近的耳咽管,也很容易受到影响而发生感染、肿胀和堵塞,导致中耳炎。

小儿慢性中耳炎有哪些引起的?

除增殖体炎症肿胀累及咽鼓管这个原因外,增殖体的肥大、鼻咽部的肿瘤、鼻后孔息肉、下鼻甲肥大、鼻咽粘连等疾患都可引起咽鼓管机械性受压,发生堵塞,引起中耳炎;另外,擤鼻涕的方式不正确,当伤风感冒,鼻堵,鼻涕多时,如擤鼻用力过猛,鼻腔分泌物可被挤入咽鼓管内,继而进入中耳腔也可引起中耳炎。

小儿慢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

小儿慢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表现是: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

1、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本病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2、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3、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小儿慢性中耳炎需及早治疗

小儿中耳炎治疗是否及时、彻底与听力的关系很大。如果小儿中耳炎在发病1周内及时治疗,只有5% 的儿童听力受影响。如果拖延病情3周后还未有效治疗,约30%的儿童听力受影响,有反复发炎的儿童,50%有听力障碍。听力损失的程度不等,约在20~60分贝。主要是因为传音机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变和破坏或造成的障碍所致。如咽鼓管病变,多数为粘膜的炎症病变,妨碍空气进入中耳,使中耳压力下降,可出现以低音下降为主的耳聋。

宝宝中耳炎又复发了怎么办

为什么婴儿中耳炎容易复发

婴儿中耳炎之所以易复发,主要是由于鼓膜穿孔后,外耳道与中耳腔直接相通,加上解剖上耳咽管粗而短,且呈水平位,以致婴儿洗头的污水,喂奶时的奶汁,呕吐的胃内容物或是伤风感冒时病原菌易进入中耳腔,造成中耳的化脓性病变,致使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发作刚忠儿可有发热、头晕、头胀、耳部疼痛,从耳中流出脓性的分泌物。预防婴儿中耳炎的复发关键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哺乳时:给婴儿哺乳时,母亲应取坐位,婴儿取半卧位,同时要特别注意预防奶汁进八耳朵。发现奶汁进人耳朵应及时擦去。

(2)感冒时:婴儿患感冒时应及时治疗。鼻涕多时应及时排出。擤鼻涕时手不要同时捏两侧鼻翼,而应只将一例鼻翼捏紧擤鼻涕,并同时滴一些抗生素滴鼻液消炎。

(3)洗头、洗澡时:给宝宝洗头、洗澡时要用棉花球或耳塞将耳道堵住.以防脏水进入耳内。若发生脏水流入耳朵应及时用棉签轻轻拭干。

(4)中耳炎发作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作时,在口服或注射抗生素的同时,还必须按医嘱局部点药。耳内点药时,先要清除耳内堆积的耵聍、脱落的上皮和脓液,用3%双氧水清洗,然后再点耳药。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且耳脓恶臭,应考虑摄片,必要时手术治疗。

婴儿得了中耳炎怎么办

1.治疗中耳炎感染。中耳炎有一部分是病毒引起的,因不容易和细菌性中耳炎区分,所以目前治疗时,如果是急性中耳炎必须使用抗生素治疗一疗程。

若使用鼻滴剂的局部鼻塞缓解剂来打开耳咽管,病人须躺着滴入鼻腔几滴药物,然后头部转向耳朵有发炎的那侧,如此可使药物流经耳咽管,使血管收缩,黏膜消肿使耳咽管打开。

2.外科方式。当内科治疗失败或是有慢性中耳炎时,可以考虑手术方式。

中耳炎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应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和完整的治疗过程,并注意是否并发积水或是听力障碍等症状。

耳膜切开术。耳膜上切一小口,可缓解耳朵疼痛,引流出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耳膜造口术。如果中耳积水超过3个月,就要考虑手术治疗。因为积水过久会破坏听小骨,引起听力障碍。将耳膜打个小洞,放一个引流小管,一般建议应放置6~18个月或直到自然掉落为止。耳管放置期间最好不要去游泳。

中耳炎的危害

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炎症。中耳炎会引发持续性严重耳痛,可出现耳聋。在幼儿中可出现发热(高达40。5℃),恶心,呕吐和腹泻。鼓膜充血并可膨出,标志不清,光锥移位。鼓膜自行穿孔后可出现耳漏,其性质先是血样的,继之为血清血液,最后成为脓性;中耳炎并发症临近前的症状可有头痛,突发的重度耳聋,眩晕,寒战和发热。得了中耳炎,建议及时到医院接受专业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治疗小儿中耳炎的目的

治疗小儿中耳炎的目的是什么?中耳炎是耳部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症性病变。那么小儿中耳炎怎么治疗呢?

在了解小儿中耳炎怎么治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导致小儿中耳炎的原因。小儿抵抗力低,中耳周围骨壁薄,有的部位还有未完全闭合的骨缝。通向咽部的咽鼓管较成年人的短、粗、直,这些结构上的弱点是造成中耳炎的原因之一。当小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受凉、受潮或患有心脏病、肾炎、结核时,都可诱发中耳炎。引起中耳炎多为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病菌侵入的途径通常有以下几个:由咽鼓管进入,各种急性传染病或上呼吸道感染时,鼻炎或鼻窦炎时撬鼻方法不正确,游泳时呛水都是中耳炎的诱因。

中耳炎早期会出现如中耳炎、轻微的耳痛、耳闷及堵塞感等症状,常被患者忽视而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感冒后要留意一下自己的听力,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一旦迁延成为慢性中耳炎,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增添不少的麻烦在临床上,医生把慢性中耳炎分为三大类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

其中值得一提的要属胆脂瘤型,又称危险型。所谓胆脂瘤实质并非肿瘤,其外包以纤维组织,内含坏死上皮、角化物、胆固醇结晶。但它能破坏骨质,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若骨质广泛遭到破坏,则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者造成脑脓肿,危及生命。

现在绝大部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以通过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小儿中耳炎的目的:

一是为清理或清除病灶,以达到停止流脓预防中耳炎的并发症发生;

二是通过鼓膜修补或者进行中耳内的听小骨重建,达到提高听力的效果。

小儿中耳炎一旦发现,就应及时治疗。对于中耳炎治疗是否及时、彻底,与听力的关系很大。早期争取一次性治愈是保护听力不受损害的关键。

儿童感冒突然耳背应警惕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是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最常见的并发症。秋末冬初及春季是中耳炎高发期,两岁前尤其是半岁内的婴幼儿最易“中招”。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小儿中耳炎不仅会使孩子耳膜穿孔,造成听力受损,还会引发脑脓肿、脑膜炎甚至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中耳炎需连服药两周

家长要注意,急性中耳炎的治疗,一般需连续服用抗生素十天至两周。当孩子服药后两至三天症状减轻或消除后,切勿掉以轻心,要继续带孩子到医院治疗。

急性中耳炎有先兆:

由于两岁前的孩子还不太会说话,当他们出现持续低烧或突发高烧,食欲不振,抓弄耳朵等症状,尤其是在夜间哭闹躁动不安,异于往日表现时,家长应及时把孩子送到医院,以确诊是否患上中耳炎。

三招预防小儿中耳炎:

1.提高婴幼儿的抵抗力,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如多带宝宝进行有益的户外活动等。

2.半岁内患上小儿中耳炎的孩子,有50%是因呕奶、呛奶污染了咽鼓管所致。所以新妈妈母乳喂养孩子的时候,要养成正确的喂养体位,不要平躺着喂宝宝吃奶。若宝宝吃饱后应及时让他打嗝,将空气吐出,防止其呕奶时污染咽鼓管。

3.家长要看护好孩子,防止小朋友间的玩耍引起耳膜穿孔等外伤。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清洁耳朵的习惯,可到医院清洗耳垢,切勿让孩子自个用手指或火柴头等除耳垢。

小孩为什么会得中耳炎

小孩为什么会得中耳炎?中耳与鼻,咽管相通,当鼻咽部有大量的细菌繁生的时候,就很容易进入到耳部进而出现中耳炎,那么,导致幼儿中耳炎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中耳与鼻、咽管相通。当鼻咽部存在大量细菌的时候,这些病原体就很容易进入耳部。,因此说导致幼儿中耳炎的原因之一就是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比如感冒、鼻炎、咽炎等。所以,宝宝感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他的耳部是否有异常。

小孩为什么会得中耳炎?婴儿平躺着喝水、喝奶,水或奶会向鼻咽方向流入,有导致中耳炎的危险。

游泳也是导致幼儿中耳炎的原因之一。游泳时,水会从外耳道进入耳朵,但如果鼓膜没有孔的话,水是不会从外耳进入中耳的。水中的细菌或消毒剂会通过孩子的鼻、口进入体内,导致感冒,进而引起中耳炎。

外出。在密闭的火车或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者在通风不好、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很容易感染上感冒病毒,也很容易让宝宝患上中耳炎。所以,带孩子外出,要尽可能避开人群拥挤的场所。

通常急性中耳炎在吃了几天药后症状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消失,这时不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就认为宝宝已经好了,停止吃药和治疗。中途停止治疗是急性中耳炎长期不愈甚至转为慢性中耳炎的原因之一。

相关推荐

孩子看电视声音过大易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也叫渗出性中耳炎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常见且多发的耳科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儿童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咽鼓管的直径仅为成人的1/2,鼓室口与咽口呈水平位置,再加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因此,他们比成人更容易患上分泌性中耳炎,据有报道,约90%的儿童在学龄前曾罹患过分泌性中耳炎。 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时,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也不会有听力下降,但随着病程的迁延可引起传导性耳聋,听力开始有些下降。早期轻微的

洗澡耳朵进水会导致中耳炎

洗澡耳朵进水会导致中耳炎吗 中耳好比一个小小的火柴盒,有六个壁,它的前壁就鼓膜,将外耳道(俗称耳孔)和中耳隔开,中耳腔内覆盖着黏膜,有三块起传音作用的听骨与内耳相连。一般情况下,洗澡时外耳道偶尔进点水,只要鼓膜没有异状,水进不了中耳腔,不可能引起中耳炎的。如果婴儿洗澡时耳孔进了水,只要用脱脂棉小心吸出就得了,但要注意手势切莫太重。 那么,什么引起小儿中耳炎呢? 原来,在中耳腔内,有一条细管子通往鼻咽部,医学上称为咽鼓管。儿童的咽鼓管比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而小儿机体抵抗力较低时,容易患急性鼻炎、扁桃

中耳炎的病因病理

大声戴耳机听歌也可以引起中耳炎(15%): 用耳机听摇滚类的大分贝的音乐,如果时间较长的话,也容易引起慢性中耳炎,对耳朵造成组织性的损伤,严重时听力下降以及其他一些并发症状,如中耳炎等。 吸烟包括吸二手烟也会引起中耳炎(20%): 吸烟可引起全身性的动脉硬化,尤其香烟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使小血管痉挛、黏度增加,给内耳供应血液的微动脉发生硬化,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严重影响听力。 哺乳可导致婴幼儿中耳炎(20%): 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

小孩中耳炎的症状什么样子

中耳炎刚开始发病时用医疗器械观察婴儿的外耳红的,婴儿的表现有可能发烧38.1度以上,一般中耳炎并发症就发烧、鼻塞、流眼泪,眼皮轰轰的,鼻子不舒服;如果中耳炎发展严重了意思中耳的细菌大量繁殖就会导致中耳压力过大,以致最后压穿耳膜,从耳朵里流出水出来。注意中耳炎婴儿特别容易得的病。首先宝宝有感染,导致鼻塞,婴儿自己不会醒鼻涕,也没有力气将鼻涕吸到肚子里,所以病毒会长期的随着鼻涕留在鼻腔里,而鼻腔和中耳连通的,中耳里的温度湿度又特别适合细菌生长,这样就容易导致中耳炎。所以简单来说,一般都由于不能及

宝宝中耳炎的预防

预防宝宝中耳炎,必须做好宝宝的冬季防寒,积极预防感冒, 避免病菌感染。 婴幼儿患中耳炎往往和喂奶姿势不正确也有关。有的妈妈或保姆在喂乳时图省事,让婴儿平卧喂奶,或人工喂养时喂奶过多、过急,使婴儿来不及吞咽而呛咳,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从咽鼓管进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预防中耳炎,需注意喂乳姿势,应该抱起婴幼儿来喂乳,人工喂奶时不要太多,太急。 平时要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宝宝感冒后鼻腔分泌物较多时,不要捏住两侧鼻孔擤鼻涕,正确的方法压住一侧鼻孔擤鼻涕,然后换另外一侧。但当宝宝鼻塞特别厉害时最好不要

中耳炎的病因

中耳炎累及中耳 包括咽鼓管 鼓室 鼓窦及乳突气房 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对于中耳炎这一疾病,人们可能不太熟悉,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中耳炎,下面将详细中耳炎的病因。 常见病因 1、大声戴耳机听歌也可以引起中耳炎:用耳机听摇滚类的大分贝的音乐,如果时间较长的话,也容易引起慢性中耳炎,对耳朵造成组织性的损伤,严重时听力下降以及其他一些并发症状,如中耳炎等。 2、吸烟包括吸二手烟也会引起中耳炎:吸烟可引起全身性的动脉硬化,尤其香烟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使小血管痉挛、黏度增加,给内耳供应血液的微动脉发生硬化,造

小儿患上中耳炎的注意事项

虽然中耳炎好发于儿童,对儿童造成很大伤害,但只要及早进行治疗,小儿中耳炎比成人中耳炎更容易治愈。在小儿中耳炎治疗过程中,有一些事项需要多加注意的。小儿患上中耳炎应注意哪些?接下来就由耳鼻喉权威医院的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小儿患上中耳炎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减少儿童急性中耳炎的发病机会 不要卧位给孩子喂奶;喂奶后将小儿抱起。以便胃内空气排出;清洗外耳道时,要将耳廓向后下方牵拉,同时将耳屏想前方推,棉签动作要轻,不要向上方挑动;积极治疗感冒、鼻炎、咽炎、扁桃体炎等邻近的炎症。 2、饮食注意 婴

小儿急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中耳炎的概念很宽泛,类型多,有急慢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等等,治疗中耳炎,应该首先确定类型,分型而治。中耳炎常发生于8岁以下小儿,它经常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疼痛并发症,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中耳炎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小儿听力下降,引起其它疾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危害极大。 药物疗法不可取: 药物疗法主要通过抗菌、排脓、消肿以达到缩小穿孔的目的,但单纯的药物治疗很难实现穿孔的愈合,并且难以根治中耳炎,极易复发。应配合相关的疗法。很多患者感觉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

小儿为什么容易患中耳炎

正常人鼻咽部和耳朵相通的,从鼻咽部到中耳之间的这条通道叫咽鼓管,小儿的咽鼓管比较短而宽,而且呈水平位置,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很容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婴儿喂奶不当引起呛咳后,奶汁等也易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中耳炎。老给小儿挖耳垢,稍不小心便可戳破鼓膜,造成中耳炎,放平时不宜给小儿挖耳垢。少数中耳炎由于败血症引起的,常见的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 急性中耳炎常常伴有发热,因婴儿不会诉说耳痛,仅表现为烦躁、哭闹、夜寐不宁,用手揉耳朵或摇头,在吸奶时咽鼓管

儿童中耳炎的九个征兆信号

中耳炎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安排炎症。中耳炎患者的症状主要有耳痛、耳塞、耳鸣等症状,尤其好发于儿童,那么,应该如何诊断中耳炎呢? 儿童中耳炎的九个征兆信号: (1)小儿中耳炎患者不能准确说出或指出声音的来源地,当被呼唤时头部常转错方向。 (2)对一般谈话常无反应,必须用大声或拍击肩背后才引起中耳炎患者注意。 (3)与别人交谈时常问“什么”而需再重复一遍。 (4)在嘈杂的环境中更听不到他人说话的内容。 (5)中耳炎患者常发生不听、不注意或对他人不理睬的行为。 (6)看电视常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