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人提防“秋燥” 保健三大注意

老人提防“秋燥” 保健三大注意

秋季是老年人易发生疾病的季节,易出现咽干、咳嗽、关节酸痛、大便干燥等症状,通常称为“秋燥症”。这段时间,前来就诊的老年患者或多或少都与秋燥症有关。李主任提醒道:入秋以后,老年人做好自我保健尤为重要。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注意居室通风。要养成开窗而居、露头而睡的习惯。天凉了也要保持居室经常通风。庭院、室内可养些花草,以调节空气湿度。

二要适当增强锻炼。秋季日照充分且阳光不强,是户外活动的最好时期。可选择爬山、钓鱼、打太极拳、等运动项目。

三要注意调节饮食。老年人胃肠功能差,对刺激性的事物比较敏感,应当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加抗病能力。

自我保健防秋燥

一到秋天,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种表现都是由秋季气候变化带来的。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如何安度秋季,自我保健防秋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是及时增减衣服。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二是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但喝流质的饮食,尤其是饮料和水等液体饮料时,饮用方法颇多讲究、以少量频饮为最佳。

三是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另外,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

四是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五是重视精神调养。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养肺食谱助老人防秋燥

老人养肺食谱

秋燥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因此常会出现口咽干苦、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的现象。中医认为,这是肺气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的缘故。因此,从饮食上看,应注意滋阴,此时养生应“顺四时”。秋季对应的是肺,因此秋季要注意养肺。老人养肺吃什么呢?以下9款菜谱帮助老人养肺润肺。

推荐食谱一:川贝冰糖炖雪梨

原料:川贝10g、冰糖12-15g、雪梨或丰水梨一个(可适量加入百合或枸杞)

做法:将梨洗净,不去皮。对半切后,将核挖去。将梨放入碗中,把冰糖及川贝或配料一并置入梨子被挖去核的凹洞中,加入少许纯水盖过川贝。将碗置入蒸锅或电锅中加水蒸煮,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一小时后剖开食用。

功效:现在正是干燥的秋天,加上雾霾天气、汽车尾气、二手烟,这些都给肺部带来严重负担。梨,酸甜爽口还多汁,可以起到清肺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推荐食谱二:沙参枸杞粥

原料:沙参15—20克,枸杞15—20克,玫瑰花3—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先将沙参煎汁去渣,后以药汁与枸杞、粳米同入沙锅,再加水适量,用文火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玫瑰花、冰糖,搅匀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养血明目。利于阴血亏虚所致的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喉干燥、声音嘶哑、胃脘灼痛、饥而不欲食、干呕呃逆、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手足心低热等。

推荐食谱三:虾米蒸萝卜

原料:白萝卜一只,虾米一小把,生姜2片,料酒、盐、食用油、葱花各适量。

做法:把虾米洗净后放入蒸碗,加1勺料酒、两片生姜,放入蒸锅,水开后再继续蒸10分钟,取出蒸碗,姜片扔掉不用。在蒸虾米的时候,另烧一锅水,水中放适量盐。然后洗净白萝卜,削去外皮后切成萝卜片。等锅的水烧开后,放入萝卜片焯烫1分钟左右,捞出沥净水分,摆入蒸盘中。取出蒸好的虾米,放在萝卜片上,撒适量盐,入蒸锅蒸上10分钟左右,取出蒸盘,撒点葱花,然后再烧点热油浇在葱花上就可以上桌了。

功效:虾米蒸萝卜要用白萝卜来做,做法很简单,但吃起来鲜美微甜,口感很是清新。白色食物大多都有养肺的作用,而白萝卜更是秋季养肺佳蔬。

处暑吃什么蔬菜 莲藕

处暑这一节气的到来,说明暑去秋来,然而大家还要面临秋老虎的高温天气,此时防秋燥就非常重要了。

莲藕味甘多液,生吃清脆爽口,有很好的生津解渴、防秋燥的作用,非常适合在处暑时节食用。

并且鲜藕含有丰富的铜、铁、钾、锌、镁和锰等微量元素,藕中的多种微量元素有益红细胞的产生,保持肌肉和神经正常工作,预防秋困乏力。

老人提防四个危险时段

一、6~10点:脑卒中高发

晨起后到上午的时间段,常被认为是心梗的“魔鬼时段”。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心肌梗死28%发生在早上6~10点。不只心梗,脑卒中的急性发作也容易出现在此时段,主要因为清晨时分,身体会出现固有的节律变化,如心率增加、血压升高等。

对本就身体脆弱,且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这种“晨峰现象”可能会使心脏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脑血管负担,诱使疾病发作。此外,体内儿茶酚胺水平的提高,以及血小板聚集力的增加,也会使血栓可能性加大。

对策:有基础病的老人,如服用长效药,可考虑在晚上睡前吃,可保证清晨时体内血药浓度,能预防疾病发作;如服用短效药(比如降压药),最好一清醒就服药,然后再起床。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自行调整服药时间和剂量,必须咨询医生意见。此外,早上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应遵循3个半分钟原则,即醒了躺半分钟,活动胳膊腿;坐在床上等半分钟;在床沿坐半分钟。

二、7~10点:受骗风险大

老年人一直是上当受骗的高危人群。有媒体在调查360名老人后发现,其中250名老人有被骗经历,130位发生在7~10点,占受骗老人一半以上。有83.8%的老人表示,他们在“买菜时,被卖保健品和保险的人搭讪过”。上千名受访老人中,超过七成在上午买菜时、儿女上班后被骗子盯上。

这只能是一个数据调查,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仅仅由于出行频率比较高,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加,遭遇骗子的几率也就相对升高。

对策:骗子找老人下手通常会挑没有子女陪伴的时间,这是老人心理上比较脆弱的时间。老人心里最好能有一根弦,只有与子女的亲密关系才是真实的,其他人的亲密称呼都可能是陷阱。这种想法虽有些极端,但却能防骗。一旦遇到推销,只要不是生活必需品,要打电话给子女或社区工作人员,请他们帮助判断,还要提醒自己,小便宜贪不得。

三、11~14点:内心最孤单

在媒体对老人进行的“一天中哪个时间段感觉最孤单”调查中,超过66%的人选择了“11~14点”,约28%的老人认为“18~21点”时最孤独,而选择早上和下午的只有约3%和2%。山东济南一名74岁的老人说:“一到中午我就觉得活着没意思,吃完饭看着电视睡着,醒来又心疼浪费了电。”早晨和晚上家人有一定的共处时间,而中午,很多老人只能自己吃饭,最容易产生孤独感。

对策:子女最好在午饭时间给爸妈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吃饭了没有,午饭吃了什么,这会大大缓解老人中午的孤独感。老人也应多走出家门,跟邻里联络感情,如有同样独居或空巢的老人,不妨跟他们凑在一起吃午饭。社区则应尽可能给老人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可组织小区内孤寡老人一同用餐。

四、18~20点:容易出意外

浙江金华近日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176位发生交通意外的老人中,有61.36%的意外出在17~20点。2013年济南因交通意外死亡的中老年人中,死亡时间多集中在18~20点和6~8点。

临床中确实发现老人外伤急诊呈时段特征,主要集中在早上七八点和傍晚,傍晚比早上更多些。这可能和老人早晚出门较多,需户外锻炼或接送孙辈等原因有关。傍晚时,天色渐黑,视线不佳,也加大了意外风险。

对策:如外出锻炼,最好错开上下班高峰期,远离公路,且要量力而行,当身体不佳时不要强求,以免发生意外。如确实需要出门,建议穿上鲜艳的衣服,有一定警示作用。

冬天干燥吃什么好 荸荠

荸荠,又叫马蹄,有“地下雪梨”的美誉。荸荠性味甘寒,有清肺利咽、化湿祛痰等功效,对预防秋燥咳嗽、咽喉不适、口干欲饮等症有一定效果。除了生吃外,也可煮、炒、烧、煨。但荸荠不易消化,脾胃虚寒、消化功能较差者及儿童、老人不宜多吃。

十八个秋老虎都叫什么 秋老虎要注意什么

立秋后,办公室的空调照旧,但人们在享受清风凉意的同时,也容易患上空调病,尤其在立秋之后,天气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

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二是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茶。身体虚弱者,可在办公室备一件外套“避寒”。

多喝水,每天饮水量应不少于1600ml,特殊环境与特殊作业人群要有相应的调整。一是为了补充夏季肌体丢失的水分。二是可以防秋燥,缺水是引起秋燥的原因之一,多表现为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咳嗽等。

在秋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可以适当的多吃一点容易消化的食物,对于肠胃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例如,酸奶、豆浆都属于营养含量高,容易消化的食物。

秋天可以多吃一点薯类食物,例如,红薯、芋头、马铃薯。在这些薯类食物中有较多的维生素B、镁元素、钾元素,对于身体保健好处极多。

慢跑、游泳、各种球类、登山、散步、太极拳、健美操、健身舞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能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

进入秋天,对于瓜类要少吃,适当的可以多吃一点果类。例如:猕猴桃、杨桃、香蕉、山楂、石榴等均有养肺润燥生津之功。

在“秋老虎”这样的天气里,人们容易放松对寒凉的警惕性。特别是在夜晚,可能上半夜时还是闷热难当,但下半夜或凌晨时就有可能转凉,因此,早晚要注意加衣,不要赤膊露体,防止受寒。

润肺养肺成了防秋燥的重点。对于身体强壮的人,出现肺燥的人多喝凉茶就可以了。防秋燥可以喝一些以百合、雪耳、生地、熟地等这些润肺养肺的材料的汤水,如煮一些天葵瘦肉汤、川贝瘦肉汤、冬瓜、绿豆汤、川贝雪梨炖冰糖、白菜炖猪肺、南北杏川贝炖瘦肉等,都可以在秋天适当多喝。

中医认为,解除秋燥多用润法。根据五行五色的道理,秋季要多吃白色食物,如煮冬瓜汤、莲藕汤、白萝卜花生汤、大白菜汤、白梨银耳汤等;水果方面,可以选择白梨、西瓜、香蕉、苹果、哈密瓜等;另外,张仲景提出“秋不食肺”,秋天以不吃猪肺、牛肺、羊肺为好。秋季应尽量不喝白酒,以免燥上加燥。

口干舌燥提防秋燥缠身

“秋燥属于温病的一种,在秋季才会出现。”广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戴莲仪说,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气候变化了,人体也会相应改变。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干燥,若为燥邪所侵,则易导致口干舌燥、干咳少痰。而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且与大肠相表里”,故又常见鼻出血、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

初秋多“温燥”,深秋多“凉燥”

“秋燥”是个笼统的说法,细分下来包括外燥和内燥,而外燥又可以分为温燥和凉燥。戴莲仪主任说,外燥主要由气候干燥引起。“初秋广州气温仍然较高,以温燥多见,除燥之外还有热证,主要表现为口干感很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舌质红、舌苔薄黄,小便较黄等;深秋天气较凉,干燥更盛,则多为凉燥,除燥之外兼有寒证,如怕冷、怕风等。”内燥则与人体本身的问题相关,如患上中医所说的热盛津伤,或出汗多、呕吐、腹泻等原因,导致体内津液耗伤。

但是,像糖尿病、甲亢的患者本身气阴两虚,阴液不足而外受燥邪,也会有类似“秋燥”的表现。因此,若病症十分顽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仍不能改善,应及时到医院就医,以防身体出现其他的疾病。鼻出血多、咳嗽持续时间长、痰里有血时,最好到医院仔细检查,排除癌症等隐患。

出现“秋燥”如何调理?

“秋燥”在中医看来是一种病,却并不是非治疗不可。大多数时候,通过饮食、作息、运动以及药物的调理便可使“秋燥”得到改善。《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秋季不宜过分剧烈运动和出汗,不宜劳累,应早睡早起,收敛精气。同时注意饮食,多喝水,多吃清润的食物。油炸、煎烤以及狗肉、羊肉、鹿茸等温燥食物要少吃,难消化的食物不利脾胃,也要浅尝辄止。

药疗方(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治疗凉燥。

杏苏散:北杏仁10克、苏叶10克、法夏10克、茯苓15克、桔梗10克、前胡12克、橘皮6克、枳壳10克、大枣(去核)10枚、生姜两片。

2.治疗温燥。

① 桑杏汤:桑叶10克、北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沙参15克、栀子皮10克、梨皮10克、淡豆豉10克。

②清燥润肺汤:桑白皮15克、石膏(先煎)15克、甘草6克、太子参15克、阿胶(另外融化)10克、麦冬10克、北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可用于肺部症状较明显,如咳嗽较多,痰中有血丝。

③ 增液汤:生地30克、玄参15克、麦冬10克。可用于大肠症状较明显,如便秘。

食疗方(每周一至两次):

1.清补凉:煲水喝或加瘦肉、鸡肉煲汤,有清热润燥的功效。

2.南北杏煲猪肺汤:滋阴润肺止咳

3.西洋参、枸杞:煲汤或泡水,益气生津,养阴润燥。

4.川贝炖雪梨:雪梨去核,加川贝6克放入雪梨中隔水炖,炖好后连水、雪梨、川贝同吃,润肺止咳。

5.百合莲子羹、双耳汤、茅根甘蔗水、胡萝卜荸荠甘蔗水均有润燥功效。

老人注意调节饮食防秋燥

1、饮食有度,不盲目“贴膘”。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普遍食欲不振;到了秋天,气候宜人、食物丰富,食欲也随之大振,如不加注意,饮食会不知不觉过量。有人认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进补”的时节,应该增加饮食摄入,补充夏季的消耗。以往的“贴秋膘”,是由于人们平时不能经常吃到鸡鸭鱼肉等动物性食物,体重总体来说偏瘦,所以秋季要多吃肉。可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都能吃到大鱼大肉,而且不少人已经属于超重肥胖。如果盲目“贴膘”,会摄入过多能量,多余的能量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堆积,使人发胖。肥胖本是就是一种疾病,同时还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秋季饮食一定要适度,不宜放纵食欲,大吃大喝,要保持健康体重。

调节饮食防老人秋燥

2、顿顿有蔬菜,天天吃蔬果。

秋季是一年四季中蔬菜水果最丰富的季节,蔬菜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的重要来源,而且含的水分多、能量低。经常吃蔬菜水果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提倡顿顿有蔬菜,天天有水果。各自绿叶的蔬菜,梨、葡萄、苹果等水果,可以解决秋燥带来的不适。

3、清淡饮食,少辛辣油腻。

经常吃油腻过咸的食物是引起肥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膳食盐的摄入量过高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我国居民每天摄入烹调油40多克,远远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量25克。建议膳食不要太油腻,不要太咸,不要常吃辛辣、煎炸、烟熏和腌制的食物。

4、足量喝水,补充水分。

秋干气躁,人体的水分容易丢失,需要注意及时补充。体内水不够,会感到口渴、头痛,并且影响认知能力。健康成人每天需要水2500毫升左右,除了从食物中获得一定量的水,需要注意及时喝水,每天至少喝水1500毫升。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饮水最好选择白开水或清淡饮料,不选或少选含糖饮料。

秋季如何预防秋燥

秋季渐渐来临,很多人在早晨起来的时候会感觉到很渴,而且皮肤也会变得比较干燥,这其中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秋燥,那么,秋季如何预防秋燥呢?专家介绍说,如果想要预防秋燥的话,可以在日常饮食上多加注意,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

有效防治“秋燥”,可以在饮食上下工夫:在初秋时节应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以清淡甘润为主。鲜藕、生梨、荸荠以及胡萝卜、豆腐、黑木耳、蜂蜜等具有养阴润燥的功效,不妨多吃一些。多喝水、淡汤、菜汤、豆浆、牛奶等,而生葱、胡椒、烈酒等燥烈食品应少吃,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数蔬菜和水果性寒凉,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及无机盐、纤维素,可以改善燥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注意调节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防止过度疲劳和无节制的夜生活。

通过上述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秋季如何预防秋燥了,专家提醒,除了从饮食上预防秋燥外,还要注重精神上的调养,平时应尽可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如果还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咨询在线营养专家。

老人防秋燥需注意四个方面

秋燥是一种比较多见的疾病,该疾病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燥、大便干结、鼻塞、咳嗽等等,给患者的身体以及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老年人对秋燥适应性差,耐受力弱,更应重视预防。一般老人防秋燥需注意四个方面,即饮食调养防秋燥、加强锻炼防秋燥、按摩鼻部防秋燥、勤习吐纳防秋燥等等,为了便于大家了解,下面就做下详细的介绍。

1、饮食调养防秋燥:燥是秋之主气,易伤津液,老人在平时要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还应多吃些萝卜、蕃茄、梨、香蕉等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要禁烟、酒和辣椒等燥热之品。对预防秋燥有益。

2、加强锻炼防秋燥:秋天是体育锻炼的黄金时节,老年人应根据各自的体质、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登高、跑步、打太极拳、健身操、舞剑、扇子舞等。强度因人而异,舒适为宜。这样可提高人体对秋燥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3、按摩鼻部防秋燥:入秋后不少人的鼻腔粘膜对冷空气的刺激不适应,常发生伤风、感冒、流鼻涕。因此,除了给予治疗外,平时还应常按摩鼻部防秋燥。具体做法是:将两手拇指外侧互相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40次,再按揉鼻翼两侧“迎香穴”20次。

4、勤习吐纳防秋燥:中医素有“肾液为唾”之说,认为唾液的盈亏与肾的盛衰息息相关。因此,老年人早晚应常做漱泉术。即闭目静坐,先叩齿36下,然后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中唾液满,嗽练数遍,分三口咽下,并用意送至丹田,再缓缓将气从口中呼出,如此反复36次,稍停片刻,两手握拳,左右各做3次。如能长期坚持,对预防秋燥大有裨益。

以上就是关于“健康指导 老人防秋燥需注意四个方面”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对大家的了解有帮助。秋燥给老年人身体造成的伤害比较大,患者除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对症治疗外,日常生活中对以上介绍的四个方面还需引起重视,积极做好相关预防措施,以免病情加重。

白萝卜三款养生食疗偏方

一、治感冒

糖醋萝卜菜

材料:白醋、白糖、盐适量,白萝卜500克

做法:

1、白萝卜不用去皮,清洗干净后切薄片,然后撒一些盐,搅拌一下,放置30分钟;

2、把腌制好的白萝卜装入盘里,倒入适量的白醋和白糖,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感冒、普通感冒,老人经常服用也有保健功效。

萝卜茅根汤

材料:白茅根25克(鲜白茅根加倍),葱白5节,白萝卜250克

做法:白萝卜去皮,洗净切块,与其它材料一起放入锅里,加清水煮至萝卜烂熟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治疗流行性感冒,去掉葱白能治疗燥热引起的鼻出血。

二、治消化不良——萝卜粥

材料:大米100克,白萝卜500克

做法:白萝卜去皮,洗净切丝,大米洗净,二者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煮成粥即可。

功效:治疗消化不良,消食下气,宽胸去痰。

三、防秋燥——萝卜猪肺汤

材料:南、北杏仁各7克,白萝卜500克,猪肺1具

做法:白萝卜去皮洗净切小块,猪肺洗净切小块,猪肺先放沸水汆烫一下,然后都放入锅中,加水煮熟即可。

功效:治疗秋燥引起的肺部不适、干咳,对阴虚、久咳不愈也有疗效。

秋季老人如何预防秋燥症

祖国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燥邪为患。由于肺司呼吸,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温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就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老年人对秋燥适应性差,耐受力弱,更应重视预防。

一、饮食调养,“清润”为宜。燥是秋之主气,易伤津液,平时要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还应多吃些萝卜、蕃茄、梨、香蕉等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要禁烟、酒和辣椒等燥热之品。暮秋,人们的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和藏纳,有利于改善脏腑功能,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有康复、祛病和延年之功效。这时可适当多吃些瘦肉、鱼虾、禽蛋,以及莲子、大枣等食品。《千金翼方》载:“秋冬间,暖里腹。”因此在饮食上应注意暖腹,禁食生冷。

二、勤习吐纳,防燥保健。中医素有“肾液为唾”之说。认为唾液的盈亏与肾的盛衰息息相关。因此,老年人早晚应常做漱泉术。即闭目静坐,先叩齿36下,然后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中唾液满,嗽练数遍,分三口咽下,并用意送至丹田,再缓缓将气从口中呼出,如此反复36次,稍停片刻,两手握拳,左右各做3次。如能长期坚持,对预防秋燥大有裨益。另外,老年人还应“早睡早起,与鸡俱兴”,使意志安逸、神气收敛,从而保持肺的清肃功能,抵御燥邪侵袭。

怎么解决秋乏 适当饮用绿茶

平时工作或学习时,还可以适当喝些绿茶、咖啡,绿茶在防“秋乏”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防“秋燥”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不适合饮用咖啡。

老人提防四个危险时段

6~10点:脑卒中高发

晨起后到上午的时间段,常被认为是心梗的“魔鬼时段”。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心肌梗死28%发生在早上6~10点。不只心梗,脑卒中的急性发作也容易出现在此时段,主要因为清晨时分,身体会出现固有的节律变化,如心率增加、血压升高等。对本就身体脆弱,且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这种“晨峰现象”可能会使心脏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脑血管负担,诱使疾病发作。此外,体内儿茶酚胺水平的提高,以及血小板聚集力的增加,也会使血栓可能性加大。

对策:有基础病的老人,如服用长效药,可考虑在晚上睡前吃,可保证清晨时体内血药浓度,能预防疾病发作;如服用短效药(比如降压药),最好一清醒就服药,然后再起床。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自行调整服药时间和剂量,必须咨询医生意见。此外,早上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应遵循3个半分钟原则,即醒了躺半分钟,活动胳膊腿;坐在床上等半分钟;在床沿坐半分钟。

7~10点:受骗风险大

老年人一直是上当受骗的高危人群。有媒体在调查360名老人后发现,其中250名老人有被骗经历,130位发生在7~10点,占受骗老人一半以上。有83.8%的老人表示,他们在“买菜时,被卖保健品和保险的人搭讪过”。上千名受访老人中,超过七成在上午买菜时、儿女上班后被骗子盯上。

对策:骗子找老人下手通常会挑没有子女陪伴的时间,这是老人心理上比较脆弱的时间。杨萍提醒,老人心里最好能有一根弦,只有与子女的亲密关系才是真实的,其他人的亲密称呼都可能是陷阱。这种想法虽有些极端,但却能防骗。一旦遇到推销,只要不是生活必需品,要打电话给子女或社区工作人员,请他们帮助判断,还要提醒自己,小便宜贪不得。

11~14点:内心最孤单

在媒体对老人进行的“一天中哪个时间段感觉最孤单”调查中,超过66%的人选择了“11~14点”,约28%的老人认为“18~21点”时最孤独,而选择早上和下午的只有约3%和2%。山东济南一名74岁的老人说:“一到中午我就觉得活着没意思,吃完饭看着电视睡着,醒来又心疼浪费了电。”早晨和晚上家人有一定的共处时间,而中午,很多老人只能自己吃饭,最容易产生孤独感。

对策:子女最好在午饭时间给爸妈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吃饭了没有,午饭吃了什么,这会大大缓解老人中午的孤独感。老人也应多走出家门,跟邻里联络感情,如有同样独居或空巢的老人,不妨跟他们凑在一起吃午饭。社区则应尽可能给老人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可组织小区内孤寡老人一同用餐。

18~20点:容易出意外

浙江金华近日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176位发生交通意外的老人中,有61.36%的意外出在17~20点。山东省老龄办工作人员也发现,2013年济南因交通意外死亡的中老年人中,死亡时间多集中在18~20点和6~8点。临床中确实发现老人外伤急诊呈时段特征,主要集中在早上七八点和傍晚,傍晚比早上更多些。这可能和老人早晚出门较多,需户外锻炼或接送孙辈等原因有关。傍晚时,天色渐黑,视线不佳,也加大了意外风险。

相关推荐

怎么防秋燥的发生

立秋之后天气渐渐转凉,那么这个时候秋天反而是干燥了,大家不要觉得夏天出汗太多就是干燥,可是夏天正是潮湿的季节,所以身体出汗才会比较多,秋天水分蒸发得较快,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干燥,尤其是喉咙,鼻腔,肠胃常常会出现一问题,那么怎么防秋燥的发生呢? 立秋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们在夏季过多的发汗之后,各组织均感水分不足,如受风凉,易引起头痛、流泪、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老年人对秋天气候的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要重视预防。 一、饮食调养,“清润”为宜。秋季易

秋季老人保健小常识

秋天的脚步已经渐渐来临了,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老人保健过程中也是要多加注意季节的变换带来的影响,那么秋季老人保健有哪些常识呢?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秋天气候转凉,是进行室外运动的好时机,老年人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练拳、打球、郊游等。 调节饮食,养肺生津相较于年轻人来讲,老年人的五脏更加衰弱,肠胃也相对薄弱,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再不讲究饮食,生冷无节、饥饱无常的话,势必伤胃犯病。因此,在秋季,应经常提醒老年人少吃多餐,多食用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

宝宝秋燥怎么办 多喝白水缓解秋燥

秋燥关键一点是:每天要给宝宝多喝些白开水,给身体补充足够的水分,缓解宝宝秋燥便秘。1岁以上的宝宝可适当喝些蜂蜜水;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粗粮、各种蔬菜。另外要养成宝宝定时排便的习惯。

秋季进补要因人而异 不同年龄阶段进补方式不同

幼儿期包括婴幼儿和幼童期,秋季儿童进补要根据幼儿期的生理特点,以及秋天气候干燥的情况,在饮食方面,幼儿期儿童要注意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不重用补,以调为主,要坚持以润为补的原则,多用食补,少用药补,在食补中以补充水分为主,注意适时,适量以及适温,可以适量食用水果,预防秋燥的同时,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 青壮年时期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强盛之时,这时候的生理情况相对横定,一般来说,这个时期进食补品只需遵循适量原则,都没有很大的问题。 老年期各项机能衰退,形体懈惰,肠胃功能减弱,所以老年人在秋季进补要十分重视护脾胃,在

秋季老人保健小常识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秋天气候转凉,是进行室外运动的好时机,老年人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练拳、打球、郊游等。 调节饮食,养肺生津相较于年轻人来讲,老年人的五脏更加衰弱,肠胃也相对薄弱,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再不讲究饮食,生冷无节、饥饱无常的话,势必伤胃犯病。因此,在秋季,应经常提醒老年人少吃多餐,多食用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原创常识 为老年人选择食物时,可以选择甘平润燥、养肺生津的食物为主。比如:梨、百合、麦冬、荸荠、山药、猪肺、莲子、藕等食物可以多食。

​盘点:老人保健的几大注意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秋天气候转凉,是进行室外运动的好时机,老年人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做操、练拳、打球、郊游等。 调节饮食,养肺生津 相较于年轻人来讲,老年人的五脏更加衰弱,肠胃也相对薄弱,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再不讲究饮食,生冷无节、饥饱无常的话,势必伤胃犯病。 因此,在秋季,应经常提醒老年人少吃多餐,多食用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 为老年人选择食物时,可以选择甘平润燥、养肺生津的食物为主。比如:梨、百合、麦冬、荸荠、山药、猪肺、莲子、藕等食物可以多食。

秋季养生适合吃什么

秋季养生适合吃什么呢?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一起看看养生专家推荐的秋季养生食物: 1、大枣 大枣具有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除腥祛味,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亦可防治高血压、骨质疏松和贫血,是老年人秋季的补养佳品。 2、蜂蜜 蜂蜜是我国传统的补养佳品,具有清热补中,解毒止痛,润肺养肺的功效,对于神经衰弱、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肺病等均有疗效。老年人在秋季可以以蜜代糖,经常服用。但糖尿病

秋季应该如何养生呢

一、调理脾胃 在秋季里,调理脾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立秋之后,天气开始转凉,夏秋之交,也更应该少食寒性的食物,还有对于生食瓜果的习惯也要改正过来,因为天气变冷了,那些食物对于脾胃会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在秋季要调理脾胃的话,一定要注意少食多餐,食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刺激辛辣类的食物,这也是清热、健脾最要注意的饮食调理。 二、健康饮食 秋季养生主要是以防燥滋阴润肺为重中之重,所以在于饮食上一定要注意健康的饮食,合理的搭配,以清淡为主。特别是晨起,可多食粥,可以起到一个益胃生津,对于护肝益肺

秋季养生保健谨防秋乏

进行秋季养生保健一定要谨防秋乏,那么究竟秋季养生保健方法有哪些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咨询了相关专家,专家为我们分析了如下内容,我们详细了解一下,看看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秋季养生保健拒绝秋乏: 1.拒绝秋乏 告别了炎夏,迎来了天清气爽的秋天,人们感到比夏天要舒服得多了。可是,一些人会有困倦疲乏的感觉,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秋乏。 2.拒绝秋燥 秋天干燥的气候,使人常感到口鼻咽喉干燥以及发生燥咳,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秋令还可出现大便燥结。 3.拒绝秋膘 夏天天气炎热,能量消耗较大,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造成体内热量供

孕妇秋天口干舌燥怎么办

1、坚持锻炼 秋季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因此,我们应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适当得到体育锻炼。但运动不可过量,以免加重秋乏的程度。 2、注意胃部保暖 秋天需要注意胃部保暖,睡觉时需关好门窗,腹部盖好被子,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3、保持充足睡眠 增加睡眠一小时,可以让我们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4、合理膳食防“秋燥” 秋季天气较为干燥,会出现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等秋燥现象。多喝水、多喝粥,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正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要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