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如何降尿酸
痛风如何降尿酸
控制饮食痛风和其他很多病一样,都是因为饮食引起的。海鲜、肉汤、动物内脏、豆制品、烧烤这几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嘌呤,摄入过多就会导致嘌呤代谢紊乱,从而导致尿酸含量增高。所以这些食物就不要吃了。啤酒也少喝。
适量运动
如果是轻度,应该常运动,比如慢跑,筋骨活动等,这样可以防治关节僵硬。如果已经出现了关节僵硬或者痛风石,就不用运动了。
适量服用止痛药
这种方式只限于痛风急性发作期,因为这个阶段,疼痛现象会经常发作,可以服用一些止痛药来镇痛。比如秋水仙碱片。但是切记不要过多服用,一是为产生赖药性,以后再吃就不管用了;二是西药服用过多有副作用。
主动降尿酸
上面的这些方法都只是控制疼痛症状,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每天2杯御浓降酸茶,可以达到降低尿酸的效果。
玉米须水怎么做治痛风降尿酸
1、蒲公英玉米须水
原料:鲜蒲公英60g,玉米须60g,白糖适量
做法:将此二物洗净后入锅中,加水浓煎,去渣取汁1碗,加白糖稍炖即成
功效:蒲公英、玉米须均能清热利尿,利胆。
2、玉米须茶
做法:取5克干玉米须或者15克鲜玉米须,清洗干净,放在水壶里,加入刚烧开的开水浸泡10分钟即可饮用,也可以将干玉米须10克放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煮开,再小火煮半个小时也可以。
3、鲜玉米汤
做法:将新鲜的玉米,去掉表面的外皮,清洗干净,将玉米和玉米须一起放入锅中,加入没过玉米的清水,一起煮制,直到玉米熟了,可以直接将玉米吃掉,煮玉米的汤一起喝掉。
痛风反复发作是什么原因呢
误区1:激素猛于虎,选用需谨慎
1)很多人谈激素色变,激素的副作用很多,比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骨质疏松、白内障、胃出血等。因此很多人认为“激素猛于虎”,能不用就不用。
值得注意的是激素的这些副作用都是长期使用所致。痛风急性期,若需要使用激素时,在风湿科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同时配合预防激素副作用的药物,一般而言对我们的身体是影响不大的,所以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2)激素并不是痛风急性期抗炎止痛的常规武器,而是作为终极武器使用,就像原子弹一样。那么什么样的痛风患者需要使用激素呢?
一般而言,当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无效或不能耐受时,或是严重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或是晚期、已经出现机体功能损害比如肾功能受损(此时已无法使用秋水仙碱及非甾体抗炎止痛药),这类患者短期使用激素是可以的。
误区2:关于秋水仙碱的用法
1)目前认为痛风急性期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与大剂量秋水仙碱相比同样有效而且副作用明显减少(国内外痛风诊治指南推荐急性期使用秋水仙碱 0.5 mg,每日 3 次),过去吃到拉肚子的中毒剂量的用法犹如“饮鸩止渴”,已被淘汰。
2)非急性期需要用秋水仙碱吗?
痛风缓解期的首要任务是降尿酸治疗没错,但痛风缓解期是需要同时使用秋水仙碱预防性抗炎。所谓的预防性抗炎,就是在服用降尿酸药物的同时,每天吃0.5mg(1片)的秋水仙碱,指南推荐疗程不少于半年。
因为,服用降尿酸药物以后,血尿酸水平骤降,容易诱发痛风的急性发作,加用小剂量的秋水仙碱,不但可以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还可以减少尿酸的反复波动,更有利于持续平稳降尿酸达标。
误区3:痛则治不痛不治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 “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患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时会积极配合治疗,但在缓解期的时候立马停药,早把医生交代的医嘱忘到“九霄云外”,继续海吃海喝。
殊不知痛风治疗除了急性发作期治疗,痛风治疗的关键在于慢性维持期治疗,只有把血尿酸控制达标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再次发作及防止由高尿酸血症导致的相关疾病。
若只是“痛治、不痛不治”完全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尿酸水平,以后的痛风发作将会越来越频繁,由此带来的远期危害往往十分严重,如关节畸形、尿酸性肾病、脑卒中、心肌梗塞等,所以治疗痛风是个长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误区4:降尿酸过程中痛风发作
1)存在这样一种常见现象:降尿酸过程中痛风患者吃完降尿酸药后反而痛风发作,此时很多患者会认为是降尿酸药“惹的祸”,便“气愤”地把降尿酸药给停了,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后果是痛风继续长期发作而无法治愈。
2)降尿酸治疗过程痛风复发或加重,这是降尿酸药有效的反应。痛风患者使用降尿酸药之后尿酸降得很快,患者体内的尿酸盐结晶会溶解成尿酸盐颗粒,如同“雪人溶化”。
尿酸盐结晶上掉下来的尿酸盐颗粒沉积到身体别的关节上,产生疼痛,这也正是药物起效的一个过程。
这时我们应该做的则是联合使用秋水仙碱或抗炎止痛等药物预防痛风复发。缓解疼痛的同时平稳降低尿酸,如果能使血尿酸水平维持360umol/L以下(存在明显痛风石的患者建议控制血尿酸水平维持300umol/L以下),体内沉积的痛风石才能逐步溶解消失,就不再发作了,从而达到治愈痛风的可能。
误区5:痛风急性发作使用抗生素
1)很多痛风患者,甚至一些非专科医生在痛风急性发作时会选择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静脉滴注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依据是认为关节有红肿热痛,那就一定有细菌感染。
最关键是使用抗生素后一段时间痛风患者关节肿痛也能缓解。Why?!
2)言归正传,痛风急性发作需要使用抗生素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痛风急性发作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一般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除非痛风患者继发了感染或者合并了其他部位感染,有明显的感染证据及实验室指标支持。
尿酸不高痛风仍有什么原因 尿酸不高也发生痛风的预防措施
1、针对上述诱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减少痛风发作。比如避免着凉,避免关节损伤,及时控制感染,降尿酸治疗要稳步下降等。
2、控制尿酸达标
无论哪种情况,将尿酸控制达标,也可以大大减少痛风发作,比如普通高尿酸血症患者,将尿酸控制在360μmol/L以下;有明显痛风石者,或者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者痛风反复发作者,将尿酸控制在300μmol/L以下,也可以大大减少痛风的发作。对有些患者而言,终身服用降尿酸药物是必须的。
痛风患者应该如何规律使用降尿酸药物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及(或)尿酸排泄减少而致血液里尿酸增多,尿酸盐沉积到关节或者身体其他部位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而尿酸盐的沉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慢慢的沉积在关节腔、软骨表面,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诱发痛风。痛风一旦发作预示着关节腔已经沉积很多尿酸盐结晶了,如果不规律降尿酸治疗,以后肯定会经常复发痛风。所以,一旦有痛风急性发作,就需要规律降尿酸了。降尿酸的第一步,就是饮食控制,如果饮食控制不好,所有的降尿酸药物都没有价值,同时还需要多喝水,只要在饮食控制做好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药物降尿酸治疗。
痛风的治疗也很简单,就是要想办法把沉积在关节或身体其他组织的尿酸盐结晶再排出体外。尿酸在血液中的饱和浓度是360μmol/L左右,那我们要让关节腔里面的尿酸盐结晶溶解出来,就必须保证血液里面的尿酸小于360μmol/L,最好小于300μmol/L,所以单纯的靠饮食控制多喝水是很难达到这个目标的,需要服用降尿酸药物,目前降尿酸的药物,在国内大概有以下几类:
1、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比如说苯溴马隆,主要的作用机制就是让更多的尿酸从尿液里面排出去,所以吃苯溴马隆需要多喝水,多喝水有尿才能排尿酸。但是大家要注意,有肾结石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苯溴马隆。
2、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比如说别嘌醇和非布司他,这类药物主要是让身体少产生尿酸,从源头控制尿酸的生产,别嘌醇相对于非布司他的副作用更大,而且别嘌醇有一个非常大的副作用,可能引起全身性的剥脱性皮炎,这是有生命危险的,所以在用别嘌醇的时候,需要检查一个容易过敏的基因HLA-B*5801,如果HLA-B*5801是阳性,最好不要用别嘌醇,考虑使用其他的降尿酸药物。非布司他,是一个近年来新研制出来的药物,在中国刚上市2、3年,降尿酸效果好,副作用相对小,但是就是价格相对比较贵。
3、碱化尿液的药物,比如碳酸氢钠,是一个非常好的药物,能够让尿液变碱性,可以促进尿酸排泄,防止结石形成,同时还能保护肾功能,而且价格便宜副作用非常小。在痛风的治疗上来说,基本是一个锚定的药物。
那我们该如何应用这些药物呢?一般来说,在痛风急性发作后,需要等关节疼痛完全缓解后1-2周,才能加用降尿酸药物。如果太着急用降尿酸药物,可能会诱发痛风。一般在关节疼痛完全缓解2周后,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加用降尿酸药物,一般2周后复查尿酸,根据复查的结果调整降尿酸药物到一个合适的水平。
由于关节腔里面的尿酸盐结晶是慢慢溶解出来到血液,然后再通过尿液排出,所以血尿酸需要控制在300μmol/L左右,而且需要维持6-12个月,这期间主要是为了让关节里面的尿酸盐结晶慢慢的全部溶解出来,这样,痛风就完全控制好了,然后可以考虑慢慢减药。
有部分特殊的患者,肾脏功能不好,降尿酸的药物可以选择的就不多了,在碱化尿液的同时,可以考虑用非布司他降尿酸,药物以小剂量为主,注意一定要根据病情调整药物。
痛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饮食控制、需要适当运动、需要多喝水、还需要坚持服药、还需要忍受痛风复发,但是人就是这样“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真的希望广大患者朋友能够坚持,很多痛风是可以痊愈的。
痛风患者纯吃素可以降尿酸吗
谈到的这个问题,要从血尿酸的来源和去路说起。血中尿酸的来源,有20%来自食物,80%来自身体内代谢产生。血尿酸的去路,主要是经过肾脏排泄。首先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然后在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再分泌、再分泌后重吸收。研究表明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分型中其中生成增加仅占10%,而排泄障碍占90%。
因此降尿酸不仅要控制减少血中尿酸的来源还要注意增加尿酸的排出。即便是纯吃素,也仅仅只是控制了其中20%的来源,其降低血尿酸的效果有限。在90%的肾脏排泄障碍类型中,加强排泄应该是治疗的关键。
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习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纯吃素的策略在执行方面存在困难。
纯吃素,在尿酸治疗中仅能解决部分问题。“纯吃素可以降尿酸”,是目前痛风降尿酸治疗的误区。
尿酸不高痛风仍有什么原因 降尿酸药
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降尿酸药物使血尿酸浓度快速降低,痛风石表面溶解,释放出针状尿酸盐结晶也诱发痛风发作。
请注意:痛风发作时,原来规律使用降尿酸药者,继续使用;原来没有规律使用降尿酸药者,发作时千万不要使用,等痛风发作消失一周以上再启动药物降尿酸治疗。
痛风患者的用药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急性发作时用大量抗生素。
青霉素等抗生素对痛风急性发作不但无效,而且可加剧病情,延迟缓解。因为注人体内的抗生素大多由肾脏排泄而被清除,这与痛风的罪魁祸首——尿酸的肾脏排泄殊途同归。肾脏负担加重,从而加剧病情。
误区二:急性发作时单用降尿酸药治疗。
痛风是慢性病,多数病人长期服用别嘌呤醇等降尿酸药物。有些痛风病人在急性发作时盲目加大降尿酸药物剂量,以期终止发作,避免疼痛,结果却适得其反。痛风利仙和别嘌呤醇属抗痛风药。前者可增加尿酸的肾排泄,后者可抑制尿酸的形成。其共同作用可降低血中尿酸的浓度,纠正高尿酸血症。预防痛风石、肾结石、痛风肾等痛风慢性病变的发生,故主要适用于慢性期痛风。但降尿酸药并无消炎止痛的作用,非但不能解除病人的剧痛,对终止急性发作也无效。急性发作时单独应用,血尿酸可进一步升高,引起转移性痛风发作,病情会因此加重。
误区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为消除急性炎症反应,解除疼痛,一些痛风急性发作病人常会服用消炎痛等非甾体抗炎药。但此类药既不影响尿酸代谢,也不增加尿酸排泄,属于对症治疗,并非对因治疗。且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多,除严重胃肠道反应外,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因此,一巳急性发作过后,应快速减药,短期内停药。
误区四:一旦尿酸增高就服降尿酸药。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生化标志,但并非痛风的同义词。临床上仪5%—12%的高尿酸血症会发展为痛风,对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不一定需要长期降尿酸药物治疗,因为降尿酸药物都有副作用。高尿酸血症病人需定期随访和复查。如有明显的痛风家族史,尿酸增高得非常明显,或者已出现临床症状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即便已有一两次痛风急性发作,也不一定马上就需要药物控制。一般认为每年有两次以上发作,或有痛风石、肾损害表现,或经饮食控制血尿酸仍显着升高者方需要用药控制。
误区五:肾损害者仍继续使用排尿酸药。
痛风利仙虽为特效降尿酸药,但毕竟还届排尿酸之列,与丙磺舒一样,均通过肾脏促排,使尿中尿酸增加而达到降低血尿酸的目的。一方面,尿中尿酸增加可诱发尿酸性肾结石,这对痛风病人不利。另一方面:如痛风已发展到有肾损害的地步,利用外力来促排,收效也甚微。因此,痛风利仙仅适用于血尿酸增高、肾功能尚好的病人。对于年龄大于60岁、有可疑尿路结石者也应慎用。
大概的给大家讲解了一下通风治疗的一下痛风治疗当中非常容易出现的误区,我想大家也都知道了,早发现早治疗是早日恢复的关键,所以大家不能够忽视,并且听从安排合理用药,这样才能够尽快恢复健康。
痛风患者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痛风发作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主要是降尿酸治疗。
1. 保持理想体重:限制饮食或减轻体重均可改善病情。
2. 降尿酸:有反复发作关节炎、痛风石、尿酸性肾结石、尿酸性肾病、广泛的痛风石沉积者及部分无症状性的高尿酸血症需进行降尿酸治疗。
痛风急性期的治疗:
1. 低嘌呤饮食:将每日嘌呤限制在100mg-150mg以下。通常认为,肉类和海鲜可使血尿酸升高。既往指南推荐低嘌呤、低蛋白质饮食,但近期研究发现,痛风与蛋白质总量摄入无明显相关性,并且蛋白质可减少血尿酸,降低痛风危险
2. 忌酒:血尿酸值与总酒精摄入量呈正比,每日酒精摄入量每增加10克,痛风的危险性增加1.17倍。
3. 多饮水:急性发作期保持每天尿量在2000-3000ml,为防止夜间尿浓缩,能在睡前饮水或半夜适当饮水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