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瘤的鉴别诊断
脑垂体瘤的鉴别诊断
1.肿瘤
(1)颅咽管瘤 多发生在幼儿及年轻人,病理变化缓慢,除视力和视野障碍外,还有发育停止,性器官不发育,肥胖和尿崩等垂体功能减低和丘脑下部受累的临床表现,体积大的肿瘤呈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临床影像学多数病例肿瘤有囊变,钙化。肿瘤多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部。
(2)鞍结节脑膜瘤 多发生在中年人,病情进展缓慢,初发症状为进行性视力减退伴有不规矩的视野缺损,头痛,内分泌症状不太明显。
临床影像学表现为肿瘤形态规矩,加强综合治疗疗效明显,肿瘤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
(3)拉氏囊肿 发病者年轻,病理变化多无明显表现,少部分呈现内分泌混乱和视力减退。临床影像学可见,体积小的囊肿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类似"三明治"。大型囊肿垂体组织被推挤到囊肿的下、前、上方。该病最易误诊为垂体瘤。
(4)生殖细胞瘤 又称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在幼儿,病情发展快,多饮多尿,性早熟,消瘦,临床症状明显。临床影像学病理变化多位于鞍上,加强综合治疗疗效明显。
(5)视交叉胶质瘤 多发生在幼儿及年轻人,以头痛,视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影像学病理变化多位于鞍上,病理变化边界不清,为混杂危险信号,加强综合治疗疗效不太明显。
(6)上皮样囊肿 青年人多见,病理变化缓慢,临床表现为视力障碍,临床影像学表现为低危险信号病理变化。
2.炎症
(1)垂体脓肿 重复发生转移热,头痛,视力减退明显,同时可伴有其他颅神经受损,通常病情发展迅速。临床影像学病理变化体积通常不大,与临床症状不相符。蝶鞍周边软组织结构强化明显。
(2)嗜酸性肉芽肿 症状近似垂体脓肿,而且发展更快,除头痛,视力减退外,经常有多组颅神经受损,多伴有垂体功能低下。病理变化累及范畴广泛,例如鞍内,蝶窦内,鞍上,前中后颅等部位。临床影像学病理变化周边硬膜强化明显。
(3)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尿崩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伴有垂体功能低下。临床影像学表现为垂体柄明显增粗,垂体组织不同程度地增大。
(4)霉菌性炎症 症状近似垂体脓肿,多有长期应用激素和抗生素史。部分病例其他颅神经受损。
(5)结核性脑膜炎 青年或幼儿发病,头痛,发热,有脑膜炎史,临床影像学显示有粘连性脑积水。
脑垂体瘤的检查方法是什么
专家介绍影像学检查诊断垂体瘤
(1)头颅X线平片:这是比较原始的诊断方法,根据蝶鞍骨质的变化、鞍区钙化等变化判断有无肿瘤及鉴别诊断。
(2)CT扫描:仅对大型垂体瘤有诊断价值,微小垂体瘤容易漏诊。不能作为诊断垂体瘤的主要工具。
(3)MRI检查: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工具,可以清楚地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果的关系。即使直径2-3毫米的肿瘤也可以显示出。但还有部分肿瘤的信号与周围正常垂体组织近似。两者难以区分,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内分泌检查进行诊断
以上就是对脑垂体瘤的检查方法的相关介绍,不管你的脑垂体瘤病情现状怎么样,一定不能忽视脑垂体瘤,针对脑垂体瘤的治疗,一定不能错过脑垂体瘤最佳治疗时间。
垂体瘤多久复发
垂体瘤是良性肿瘤,但也有一定的复发率,大约百分之十几左右。主要还是和肿瘤本身特性有关。一般的垂体瘤,只需手术切得干净,复发率非常小;可是一些侵袭性垂体瘤,非常容易复发。至于哪些是侵袭性垂体瘤,根据磁共振和病理报告可以帮助医生鉴别。所以,一般让患者术后三天、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都复查片子,观察手术区域的动态变化,评价手术疗效。
垂体瘤多久复发?
脑垂体瘤是种常见病,不容忽视,因为脑垂体瘤长的位置特殊,所以手术是难免会有顾及和顾虑,最常见的就是术后复发,脑垂体瘤继续生长,那么脑垂体瘤复发了怎么办呢,下面就分析一下病情复发了怎么办,还能不能从新做手术。
1、脑垂体瘤复发后可以做二次手术,也可以放射治疗。因为手术不一定能把脑垂体瘤完全切除掉,所以垂体瘤手术是需要进行放射治疗来控制术后残留的肿瘤,这是一种很安全的治疗方法。
2、脑垂体瘤复发后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自身条件来决定的,因为脑垂体瘤的首次治疗大多数为手术治疗,因为手术治疗是切除脑垂体瘤。而复发后很有可能比以前的脑垂体瘤大后或者不在原来的位置上。说以要慎重。
3、脑垂体瘤复发后的治疗建议采用伽玛刀治疗,伽玛刀的治疗也是一种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把所有的放射性光线聚集到一个点上对脑垂体瘤进行照射,没有什么副作用,所以脑垂体瘤复发后的治疗用伽玛刀治疗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治疗方。
温馨提示
在做完脑垂体瘤手术之后最好要1年之内检查两到三次,一切正常后可以适当的减少复查次数,手术之后要随时的检查血糖,血压,并且和手术前对比,观察患者的身体情况是否正常。
脑垂体瘤容易被误诊的四大原因
脑垂体瘤误诊原因一 临床表现不典型
脑垂体瘤表现复杂多变,不易区分,尤其对无分泌功能腺瘤缺乏特异性的症状。无分泌功能腺瘤可通过影响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引起疲劳、嗜睡、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低钠血症、低血糖和乏力等。
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特异性的症状不突出,疾病症状常被非专科医师误诊为其他疾病。老年病人人群中无功能腺瘤较常见,约占垂体瘤病人的半数以上。因而尤其对中老年人群,应重视鉴别无功能腺瘤所表现出的类似于冠心病等疾病的症状。
脑垂体瘤误诊原因二 主次病症未分清
以一个典型病例为例,病人以“食欲减退、乏力、心慌气短、胸闷、胸痛”起病,后发现低钠血症。症状涉及机体多个系统,分析其原因可知:食欲减退引起乏力,但不能同时解释心脏方面的心慌气短等症状。全面分析后得出:低钠血症可以造成食欲减退、心率加快引起胸闷、胸痛。但与心脏病方面的症状还是有所不同。因而本位病人所出现胸闷、胸痛不能作为冠心病独立诊断的依据。因此应当抓住“低钠血症”这一主要病因和症状,来解释病人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现象。
脑垂体瘤误诊原因三 低钠血症没深究
同样以上述病人为例,其4个月前即出现食欲减退、乏力等情况,并屡次出现着凉感冒诱发的疾病加重的应急反应。同时病人有糖尿病,并不能就此单纯地认为糖尿病肾病引起钠经肾脏流失增加,从而出现的低钠血症,而忽视临床上中老年人因其他病症出现的血钠不正常的变化。同时也应排除病人主诉方面的感觉因素,排除病人精神因素的影响,免得误导医生的诊治判断。
脑垂体瘤误诊原因四 辅助检查没选对
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对于正确的临床诊断很有帮助。针对脑垂体瘤的诊断,CT检查结果不如MRI明确,特别是在发现微小腺瘤方面。类似的病例报道:在垂体CT检查后未见异常,而头颅MRI显示垂体明显增大致蝶鞍增大,鞍氏下陷,垂体约1.8cm×1.5cm×1.6cm。说明MRI在提供垂体瘤诊断依据上更为可靠。知道了CT的表现,再来了解一下PET/CT检查在颅内肿瘤的应用 。
催乳素瘤属于垂体瘤吗
垂体瘤是一种良性肌瘤,只要在发现早的情况下,及时的采取科学的抽搐治疗,病人的治愈率相当的高,目前有些人,往往把这种疾病给催乳素瘤,认为是一种疾病,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下面介绍的文章就是,催乳素瘤属于垂体瘤吗?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此组肿瘤以前叶的腺瘤占大多数,来自后叶者少见。多种颅内转移癌可累及垂体,须与原发性垂体瘤鉴别。
脑垂体位于大脑正中和双眼后方,脑垂体是人体内分泌的总司令部,控制人体内分泌功能,包括血糖、电解质,人体的高矮、男性性征如胡须,女性的月经等都是脑垂体的功能。
催乳素(PRL)分泌细胞占腺垂体细胞总数的15%~25%,妊娠期雌激素可使催乳素细胞增加到70%。PRL分泌抑制因子为多巴胺,而多巴胺是由弓状核和脑室旁核所分泌,多巴胺对PRL细胞起着张力性抑制作用。
吮吸、应激、睡眠可增加PRL分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使TRH增加,刺激PRL细胞分泌PRL;鸦片可刺激PRL,而鸦片拮抗剂纳洛酮可阻断应激、吮吸和吗啡引起的PRL分泌增加。
尸检中垂体微腺瘤的发生率为6%~24%,而其中40%应用免疫染色法证明为催乳素瘤,无功能的垂体大腺瘤中70%实为催乳素瘤,瘤体较大者血中PRL水平也较高。
30%~75%闭经-溢乳妇女有催乳素瘤。大约8%阳痿患者和5%不育男性可有高催乳素血症,且血浆睾酮水平降低。
催乳素瘤属于垂体瘤的相关以后,这两种疾病,对女性的危害性非常大,都引起了女性的闭经现象,一旦患上这种疾病,病情诊断清楚,不要产生误诊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科学规范的睡眠,不要劳力过度。
垂体瘤的鉴别诊断
垂体瘤的诊断应与以下几种疾病进行鉴别:
1. 肿瘤:
(1) 颅咽管瘤:多发生在儿童及年轻人,发病缓慢,除视力和视野障碍外,还有发育停滞,性器官不发育,肥胖和尿崩等垂体功能减低和丘脑下部受累的表现,体积大的肿瘤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影像学表现多数病例肿瘤有囊变,钙化。肿瘤多主题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部。
(2) 鞍结节脑膜瘤:多发生在中年人,,病情进展缓慢,初发症状为进行性视力减退伴有不规则的视野缺,头痛,内分泌症状不明显。 影像学表现肿瘤形态规则,增强效果明显,肿瘤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
(3) 拉司克裂囊肿:发病年龄年轻,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少数出现内分泌紊乱和视力减退。影像学可见,体积小的囊肿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类似"三名制"馅饼.大型囊肿垂体组织被推挤到囊肿的下、前、上方。该病最易误诊为垂体瘤。
(4) 生殖细胞瘤: 又称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在儿童,病情发展快,多饮多尿,性早熟,消瘦。临床症状明显。影像学表现病变多位于鞍上,增强效果明显。
(5) 视交叉胶质瘤:多发生在儿童及年轻人, 以头痛,视力减退为主要表现,影像学表现病变多位于鞍上,病变边界不清,为混杂信号,增强效果不明显。
(6) 上皮样囊肿:青年人多见,发病缓慢,视力障碍, 影像学表现为低信号病变。
2. 炎症:
(1) 垂体脓肿:反复发热,头痛,视力减退明显,同时可伴有其它颅神经受损,一般病情发展迅速。影像学表现病变体积一般不大,与临床症状不相符。蝶鞍周遍软组织结构强化明显。
(2) 嗜酸性肉芽肿:症状近似垂体脓肿,而且发展更快,除头痛,视力减退外,经常发生多组颅神经受损,多伴有垂体功能低下.病变累及范围广泛,例如鞍内,蝶窦内,鞍上,前中后颅等部位.影像学表现病变周遍硬膜强化明显。
(3)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尿崩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伴有垂体功能低下。影像学表现垂体柄明显增粗。垂体组织不同程度地增大。
(4) 霉菌性炎症:症状近似垂体脓肿,多有长期使用激素和抗生素史。部分病例其它颅神经受损。
(5) 结核性脑膜炎:青年或儿童,头痛,发热,有脑膜炎史, 影像学显示有粘连性脑积水。
3. 增生:
(1) 生理性: 青春发育期生长激素细胞分泌活跃,孩子有暂时的嘴唇变厚,手脚比例大;运动员训练运动量大出现皮质激素和其它荷尔蒙激素分泌旺盛,出现毛发多,皮肤粗糟等。怀孕及哺乳期的妇女,PRL分泌增多增生,出现血清PRL增高,孕妇有泌乳和暂时闭经。该时期MRI检查可见垂体膨大,少数体积增大2-3倍,常被误诊为垂体瘤进行各种治疗.
(2) 药物性:以治疗精神性疾病的镇静安眠药物最为明显。 部分中成药例如六位地黄丸也可以造成垂体组织增生,血清PRL明显增高.
(3) 代偿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反馈造成垂体增生 .特别是甲状腺功能低下所引起的垂体增生,当补充甲状腺素后,垂体增生现象很快消失.
(4) 病理性:原因不明的因素造成垂体组织的增生,部分转变为肿瘤。
4. 其他:
(1) 鞍内动脉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头痛,突发起病,很少出现视力障碍。血管造影可证实病变性质。
(2) 蛛网膜囊肿:中年人,头痛,少数有视力减退,病情发展缓慢,影像学显示鞍内低密度。
(3) 原发性空泡蝶鞍:中年,发病慢,缓慢发展,头痛,视力减退,管状视野缺损。晚期出现鞍底骨质破坏,并有脑脊液漏。影像学显示蝶鞍轻度扩大,鞍内为低密度脑脊液影。
(4) 球后视神经炎: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进展快。
如何诊断垂体瘤
垂体瘤病人的早期症状往往轻微,容易漏诊或误诊。如老年无功能性垂体瘤导致的垂体功能低下,视力下降;儿童及青春期垂体腺瘤出现视力下降或生长发育迟缓;男性泌乳素腺瘤所致阳痿;女性泌乳素腺瘤所致月经紊等。这不仅需要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医生重视,而且需要相关科室如眼科、妇产科等的重视,应加强各科对相关疾病与垂体腺瘤的鉴别诊断。其中MRI检查及内分泌激素测定是提高垂体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如何诊断垂体瘤?目前诊断功能性垂体腺瘤的内分泌学指标是:血清PRL〉30μg/L、血清GH〉5μg/L、UFC〉80μg/24小时,ACTH〉40pg/ml。由于内分泌激素受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存在节律变化,故对于血GH水平增高的病人,应做葡萄糖GH抑制试验;对于皮质醇增高者,应做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以协助明确诊断。影响泌乳素增高的因素很多,但泌乳素愈高就愈支持垂体瘤的诊断。
MRI检查肿瘤小于1cm为微腺瘤,肿瘤大于1cm而小于3cm为大腺瘤,大于3cm为巨大腺瘤。
临床症状、内分泌及影像学检查典型者,诊断垂体瘤并不难,如闭经、泌乳,泌乳素明显增高,
MRI示肿瘤直径为2厘米,诊断为垂体泌乳素大腺瘤;如患者有肢端肥大、糖尿病,血清生长激素增高,核磁共振示垂体增大,诊断生长激素腺瘤明确。如视力障碍,视野双颞侧偏盲,有肾上腺、性腺、甲状腺激素水平的低下,又无泌乳素、生长激素的异常增高,核磁共振示肿瘤为4厘米,诊断为垂体无功能巨大腺瘤。
脑垂体瘤术后护理怎么做
对于脑垂体瘤是要我们去护理的,脑垂体瘤术后护理怎么做?脑垂体瘤是很复杂的疾病,所以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在手术之后去护理一下。术后的护理对于康复很重要。那么,脑垂体瘤术后护理怎么做呢?下面看看专家对此的详细介绍。
垂体瘤的位置在鞍区,周围有视神经、颈内动脉、下丘脑等重要神经结构,所以手术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当然,每个垂体瘤病人的风险也各有差异。一般长得越大,难度越大。所以,要开刀还是要找大医院,找专家。
脑垂体瘤术后护理怎么做?垂体瘤是良性肿瘤,但也有一定的复发率,大约百分之十几左右。主要还是和肿瘤本身特性有关。一般的垂体瘤,只要手术切得干净,复发率很小;但是一些侵袭性垂体瘤,非常容易复发。至于哪些是侵袭性垂体瘤,根据磁共振和病理报告可以帮助医生鉴别。所以,我们一般让病人手术后三天、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都复查片子,观察手术区域的动态变化,评价手术疗效。
脑垂体瘤术后护理怎么做?脑垂体瘤术后需要注意的是:
(1)术后次日即可饮水进食,第二天可下地行走,一般在第4~6天出院。
(2)术后一个月内宜进容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饮食卫生,禁止暴饮暴食及饮酒。
(3)术后休息一个月,禁止做剧烈运动;2月内禁止同房;三月内禁止怀孕。
(4)术后应在安静环境内修养,避免接触过多人或进行脑力劳动。
一般垂体瘤都是属于良性肿瘤,良性肿瘤如果发现早,治疗早的话,可以切除治好,如果不恰当的处理,良性肿瘤一旦演变成恶性肿瘤,那就会给患者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了。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配合医生进行专业治疗。
以上就是权威专家对于脑垂体瘤术后护理的相关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我们会竭诚为您服务。
垂体瘤的诊断
1.临床表现
病人年龄,性别,患病后不适症状,身体的变化。
2.内分泌检查
由于多数垂体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在临床表现不明显,影像学尚不能提示有肿瘤时,垂体瘤激素已经发生改变。一些垂体瘤病例单纯靠内分泌检测即可做确诊。
3.影像学
(1)头颅X线平片 这是比较原始的诊断方法,根据蝶鞍骨质的变化、鞍区钙化等变化判断有无肿瘤及鉴别诊断。
(2)CT扫描 仅对大型垂体瘤有诊断价值,微小垂体瘤容易漏诊。不能作为诊断垂体瘤的主要工具。
(3)MRI检查 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工具,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即使直径2~3毫米的肿瘤也可以显示出。但还有部分肿瘤的信号与周围正常垂体组织近似,两者难以区分,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内分泌检查进行诊断。
4.病理学检查
这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误诊率很低。病理诊断分普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只能作为大体诊断,不能分出肿瘤的类型。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肿瘤细胞内所含有的激素进行诊断,敏感度高,但误诊率也高。电子透视显微镜观察,根据肿瘤的细胞不同特征分辨出肿瘤类型,临床很少使用。
脑膜瘤诊断鉴别
需同脑膜瘤鉴别的肿瘤因部位而异,幕上脑膜瘤应与胶质瘤,转移瘤鉴别,鞍区脑膜瘤应与垂体瘤鉴别,桥小脑角脑膜瘤应与听神经瘤鉴别。
在与胶质瘤鉴别诊断上其发病年龄和视神经增粗的形状较好鉴别,容易与其混淆的是肌锥内形状不规则的肿瘤,因为密度接近,因此在CT上不易鉴别,所以往往需要依靠临床其他方法如超声等鉴别,临床还能见到视神经周围的炎性假瘤,症状和视神经鞘脑膜瘤类似,影像学检查也有相同之处,此时临床炎症的症状和体征非常有助鉴别诊断,但临床上可见双侧视神经鞘脑膜瘤,在鉴别诊断中应注意,据统计双侧视神经鞘脑膜瘤占眼眶脑膜瘤的9%~23%。
脑垂体瘤诊断鉴别
在临床上,垂体瘤的发病主要是发生在垂体上的良性肿瘤,同时又称为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绝大多数的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
(1)颅咽管瘤 多发生在幼儿及年轻人,病理变化缓慢,除视力和视野障碍外,还有发育停止,性器官不发育,肥胖和尿崩等垂体功能减低和丘脑下部受累的临床表现,体积大的肿瘤呈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临床影像学多数病例肿瘤有囊变,钙化。肿瘤多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部。
(2)鞍结节脑膜瘤 多发生在中年人,病情进展缓慢,初发症状为进行性视力减退伴有不规矩的视野缺损,头痛,内分泌症状不太明显。临床影像学表现为肿瘤形态规矩,加强综合治疗疗效明显,肿瘤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
(3)拉氏囊肿 发病者年轻,病理变化多无明显表现,少部分呈现内分泌混乱和视力减退。临床影像学可见,体积小的囊肿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类似"三明治"。大型囊肿垂体组织被推挤到囊肿的下、前、上方。该病最易误诊为垂体瘤。
(4)生殖细胞瘤 又称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在幼儿,病情发展快,多饮多尿,性早熟,消瘦,临床症状明显。临床影像学病理变化多位于鞍上,加强综合治疗疗效明显。
(5)视交叉胶质瘤 多发生在幼儿及年轻人,以头痛,视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影像学病理变化多位于鞍上,病理变化边界不清,为混杂危险信号,加强综合治疗疗效不太明显。
(6)上皮样囊肿 青年人多见,病理变化缓慢,临床表现为视力障碍,临床影像学表现为低危险信号病理变化。
脑垂体腺瘤的临床诊断方法
诊断
脑垂体腺瘤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所见,以及内分泌学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典型的垂体瘤诊断不难,但在早期的垂体瘤,症状 不太明显时,诊断并不容易,甚至不能发现。
鉴别诊断
(1) 颅咽管瘤:多发生在儿童及年轻人,发病缓慢,除视力和视野障碍外,还有发育停滞,性器官不发育,肥胖和尿崩等垂体功能减低和丘脑下部受累的表现,体积大的肿瘤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影像学表现多数病例肿瘤有囊变,钙化,肿瘤多主题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部。
(2)鞍结节脑膜瘤:多发生在中年人,,病情进展缓慢,初发症状为进行性视力减退伴有不规则的视野缺,头痛,内分泌症状不明显, 影像学表现肿瘤形态规则,增强效果明显,肿瘤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
(3)拉司克裂囊肿:发病年龄年轻,多无明显临床表现,少数出现内分泌紊乱和视力减退,影像学可见,体积小的囊肿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类似"三名制"馅饼.大型囊肿垂体组织被推挤到囊肿的下,前,上方,该病最易误诊为垂体瘤。
(4)生殖细胞瘤: 又称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在儿童,病情发展快,多饮多尿,性早熟,消瘦,临床症状明显,影像学表现病变多位于鞍上,增强效果明显。
(5)视交叉胶质瘤:多发生在儿童及年轻人, 以头痛,视力减退为主要表现,影像学表现病变多位于鞍上,病变边界不清,为混杂信号,增强效果不明显。
(6)上皮样囊肿:青年人多见,发病缓慢,视力障碍, 影像学表现为低信号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