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障碍的问题
儿童学习障碍的问题
1.典型的儿童学习障碍有别于我们通常讲的学习困难,后者可能由多种先天或后天不良的原因所造成。而这里所说的学习障碍意思相对狭窄,一般指那些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学习困难的状态。医学界倾向认为这类儿童所表现出的学习困难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某种功能失调有关。临床观察发现,这类儿童并不存在盲、聋、哑或智力低下(个别智力水平在临界状态),而且接受着正常普通的教育,或还可能伴有一些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
2.其实,儿童学习障碍问题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为欧洲一些儿科医生所观察和报道。他们发现一些孩子有着正常的智力,却无法阅读文章,其他方面与同龄正常儿童无异。在以后的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中,有许多学科的研究人员介入这个问题的探索,出现了很多与学习障碍相关或无关的病名称谓,诸如“纯字盲”“先天性词盲”“阅读无能”“失读症”“发育性语言障碍”“书写障碍”“计算障碍”“轻微脑损伤”“Strauss综合征”“轻微脑功能障碍(MBD)”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名称逐渐被淘汰,基本规范到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诊断标准ICD--10和美国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DSM--4里,统称为特殊性学习障碍。不过目前,国内外仍有不同的命名和诊断界定的出现。
DHA的重要作用
多个研究已经证实,婴儿喂养方式与婴儿长期认知功能的发育有关联性。儿童时期是认知能力发展迅速时期,早期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体内DHA含量较非母乳喂养者高,这提醒人们认识到母乳中的DHA是提高儿童认知功能的重要原因。母乳中含有丰富的DHA,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成熟,并刺激了DHA生物合成酶的活性。
如果DHA缺乏,儿童将会出现行为的异常和神经功能的失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儿童时期最多见的行为障碍,几乎代表了儿童时期行为问题的大多数行为症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同时ADHD患儿还可共患学习障碍、抽动障碍、心境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甚至共患品行障碍出现反社会及违法行为。有研究发现,ADHD儿童存在着某种程度DHA的缺乏,此种缺乏可能和ADHD的一些行为和学习问题关联,主要是患儿饮食中可能存在DHA含量的相对较低而引起,而且这些儿童的一些症状和有DHA缺乏症的动物及人的症状相类似。另有学者认为,ADHD患儿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缺乏。ADHD儿童在婴儿期母乳喂养的次数明显比对照组要少,ADHD组血浆中的关键物质DHA和红细胞膜内的关键AA都显著降低。进一步将6~12岁的男童血浆DHA分为高低两组,在水平低组中Conners量表评估有更多的行为问题,脾气暴躁等情绪问题,以及有更多的学习和健康问题。研究还发现,大脑发育延迟是ADHD儿童发病的原因之一,DHA可能在此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因此,DHA对记忆、思维等智力过程至关重要。
脑发育迟缓是脑瘫吗
一、脑瘫的症状表现为喂奶困难,吸吮无力,吞咽困难或易呛奶,吐奶。早产儿脑瘫症状一般为抱举时足尖朝下,呈足尖站立姿势,像双足跳芭蕾舞样,有的甚至出现交叉,呈剪刀样。4-5月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甚至不会抓握,也不会把手放到嘴边,此外,智力发育也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
二、智力或学习障碍:确实有部分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和学习障碍,往往在运动障碍比较严重的孩子更为常见。但是在这些孩子中也有不少的孩子拥有正常的智力,只是由于躯体障碍导致早期接受学习的机会减少或延迟,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学习障碍,智力或学习障碍是脑瘫症状。
三、胃食管返流:患者会经常出现食品返流到食道中的现象,表现为呕吐或进食时不舒服,胃食管返流会导致食管炎,有这样问题的孩子常会有烦躁的表现,这也是脑瘫症状。
四、脑瘫症状还包括视觉障碍:患者常伴有斜视,还会有其他视觉问题(弱视等)。知觉障碍:有部分孩子可能存在知觉障碍,例如在判定物体大小、外形时产生困难,流口水:正常的孩子在早期也会出现流口水的现象,但是脑瘫孩子流口水会更加严重和持久。
多动症的特征有哪些
1.注意障碍
注意障碍是儿童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注意是意识的一个属性,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心理学将注意区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需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ADHD儿童的注意障碍主要是随意注意功能低下,而无意注意则相对亢进。ADHD儿童最引起关注的问题点是上课不能集中思想听课,或集中思想的时间短。同时非常容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转移注意力,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越短,但是ADHD儿童注意力维持的时间要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而且注意障碍不仅表现在学校上课时间,在家庭做作业以及从事游戏活动时也是如此。儿童多动症的表现为正在进行的活动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打断,课堂外的脚步声、窗外楼下的汽车喇叭声都可以使儿童注意力从听课中转移。
2.过度活动
活动过度是ADHD儿童另一个主要症状,儿童多动症的表现为儿童不分场合、无目的的显著多动。患儿无论是在学校上课下课时间还是在家里,都表现为明显的多动,例如上课时坐姿不稳,喜欢玩橡皮擦文具盒等小动作、滋扰邻座同学,在家看电视也是东倒西歪,坐卧不安、扭动不停,常常喜欢多嘴插话,不顾场合高声喧哗或攀爬跑跳、追逐打闹。
3.冲动行为
儿童多动症儿童通常情绪不稳,高兴时容易过度兴奋,而不开心时易发脾气,平时遇小事容易受激惹而表现冲动,容易与人滋事争吵打架,缺乏耐性,在需要轮流进行的游戏或活动中不能等候。
4.学习障碍
ADHD儿童由于注意障碍可以导致学习成绩落后,同时也可以合并特异性学习障碍。
5.情绪障碍、问题行为和品行障碍
多为继发性,ADHD儿童由于上述问题,可能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和家长的打骂,患儿往往缺乏自信和自尊,容易继发情绪障碍,包括焦虑(约25%)和心境障碍(20%)。各种问题行为的发生率也较高,尤其是违拗性障碍发生率可达50%。重者出现品行障碍(30%~50%),儿童多动症患儿早期表现为行为幼稚、违拗、与同学相处不良、而与学校成绩不好的同学聚在一起,或是退缩、孤独,继而撒谎、偷窃、离家出走乃至少年犯罪。
几种学习问题的障碍
第一是书写障碍。写作业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有时难题可以解出来,简单的计算题却错了。他们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被称为懒惰的眼睛,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这种人学习时视而不见,考试时竞然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他们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这种问题体现的是儿童的视知觉的分辨力、记忆力和视-动统合能力相对落后造成的。.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误解,因为大人认为他们学习态度有问题,是故意的,要给予惩罚。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
第二类是阅读障碍。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中人数最多的,男生多于女生。这类孩子往往记不住字词,听写与拼音困难,或朗读时增字减字,写作文语言干巴巴,阅读速度特别慢,逐字地阅读。他们在下棋和玩电脑游戏方面头脑很灵,但在温书和写作业及听讲方面成绩极差。这种落后可能与左脑有关。家长应给予极大的警惕,因为这类孩子由于不能有效地阅读,随着年级增加,会在各门功课上都出现困难。
第三类是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这类孩子在机械图形与数学任务上能力落后,这类孩子记不住人脸的图形,交往能力差。在运动和机械记忆方面有困难。男女无差别,约0.1-1%的儿童有此障碍。他们可能爱读书,也会讲故事,可解决图形式的逻辑思维任务和空间想象能力差,学习时较为刻板,不能将新学习操作迁移到新环境中。可能与右脑落后有关。家长应重视逻辑推理能力的开发,在空间想象力和数量关系方面进行培养,要利用孩子的语言优势,进行某种补偿。
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应当善于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方案,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青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情绪行为障碍
情绪行为障碍是儿童青少年时期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分离焦虑障碍,广泛焦虑障碍,恐怖症,学校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强迫症,癔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选择性缄默等。
发育障碍
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言语、认知、运动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上述任一方面出现问题,均会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或者精神障碍。如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发育障碍,孤独症,学习障碍,语音障碍,口吃等。
睡眠和进食障碍
儿童青少年易于出现睡眠及饮食方面的问题,如:失眠,夜惊,梦魇,睡行症,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等。
个性发展问题
良好的个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如果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孩子容易形成个性发展的异常,如:自信心不足、自私、缺乏合作能力等。
其他心理障碍
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也可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对患儿的社会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孩子学习有困难的原因
一是学习困难。有的学龄期的儿童虽然有适当的学习机会,但由于环境、心理或素质等方面的因素,他的学业成绩明显落后于同班同学,并且达一年以上,这类儿童一般并没有智力上的缺陷。
二是学习无能。在涉及理解或应用语言进行说或写的时候,有一种以上的基本心理过程的障碍,具体表现在听、想、说、读、写、拼音或数学计算上的能力缺陷,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知觉缺陷、脑损伤、轻微脑功能障碍、失读和发育性失语。
三是学习障碍。是指从发育的早期阶段起,儿童获得学习技能的正常方式受损。这种损害并不是单纯缺乏学习机会、智力发展迟缓、后天脑外伤或疾病的结果。
科学界将这一问题的形成原因归纳为:
外界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家庭背景对学习成绩有明显的影响,如果家庭关系不和睦、矛盾冲突多、情感表达和交流少,或者对文化知识的价值和个人成就不重视的家庭,还有教养方式的不良类型家庭,如态度不一致、走极端,或娇纵溺爱、或严厉责罚,这些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均会出现心理发育障碍,以及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而导致学习困难。
学校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有的孩子受到来自学校、教师、同学的歧视,有的孩子受到来自学习和校园人际关系的挫折和压力。
生理因素。它是遗传、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胚胎期脑发育的轻微异常,出生时或出生后疾病、脑损害的影响,微量元素缺乏等,这类问题常导致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心理因素。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卫生问题,如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多动症等,都会影响到学习。此外,还要注意学习方法和策略,要学习依靠多个感觉通道,如听说读写等进行协同的活动,如果长期仅依赖某个感觉通道,比如只看书不朗读、识记方式简单,或者偏科学习,也会影响到学习技能的发展,出现学习困难。
解决儿童的学习障碍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感觉刺激运动,来增强和改善脑神经的组合,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再通过一些丰富的多重感官的刺激,进行视、听、动的综合训练来促进孩子大脑学习管道的打通;另外还要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持,用行为改变技术给孩子指导、帮助,逐渐增强孩子自我约束控制能力;同时还要针对每个孩子的问题,如注意力、记忆思考力、语言、运算能力,阅读等诸方面的问题进行认知能力的训练调整。孩子在专业机构内,一般通过一到三个疗程的训练就能在注意力、控制力、思维力、记忆力、交往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方面取得明显进步。
同时,优生、优育、优教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学习问题的出现。家长一旦感到孩子在学习上可能存在问题,要及时咨询专业人士,因为儿童时期是大脑、心理功能发育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大,专业人士可以实施心理健康系统工程,对孩子进行心理评估,在此指导下因材施教,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对于学习确实存在困难或者障碍的儿童,制定个体化方案,进行综合处置。
小儿学习障碍怎么办呢
如何帮助
对儿童学习障碍的研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习障碍儿童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矫治学习障碍的关键在于早诊断(在专门机构测试)、早预防、早干预。具体治疗宜采取综合方法、医疗与教育的协同十分必要。
学习能力训练
学习能力训练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基础上,从注意力、记忆力、运动能力、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数学计算、概念理解、逻辑推理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等项目入手,通过专业教师耐心指导,使孩子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能力的训练还包括了对语言发育障碍(发音错误、口语表达明显低于实际年龄、语言了解困难)、孤独症(社交、语言能力异常,伴随刻板的重复活动)等儿童的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
学习困难儿童常伴有感觉统合失调,可以通过感觉统合功能训练来进行矫治。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特殊研制的器材,以游戏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和脑力活动强化训练,使大脑能将训练中接受的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作出正确决策,提高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组织能力等。
心理咨询
学习困难儿童中大多数对学习无兴趣、求知欲低,经历失败的机会较多,容易形成自卑、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的自我意识。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要。通过心理咨询可调整他们的情绪,激发学习动机,改善自信和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性格。此外,这类儿童的家长也可能存在焦虑情绪,并采取不合适的教养方法。
家长要改进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创造民主、祥和、欢乐的家庭氛围,改进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并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同时,老师要了解并尊重学习困难儿童,帮助他们发展正向的自我观念。
儿童的心理问题指的是哪些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的含义是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应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必须研究其心理卫生问题,开展心理卫生服务,以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些儿童由于受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会受到阻碍,发生了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卫生问题是指儿童的心理发育偏离了该年龄阶段的正常心理发育特征,与同年龄的正常儿相比,在性格、情绪、行为、注意力等方面有一项或几项异常,但还不是精神性疾病。儿童期时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情绪障碍,行为问题,以及由于功能发育迟缓而造成的各种心理障碍。
上述心理卫生问题可以阻碍儿童正常心理发育(包括语言、情绪、行为、性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影响学习与生活,同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若不及时干预,往往可导致成年时期各种心理问题及精神病。导致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因素有疾病、不良的社会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态度等。如果机体受到体内、外种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以及培养教育失误或恶劣环境的作用,使大脑功能发生紊乱,心理活动就不能顺利地进行自我调节,使认识、情感、思维、行为和意志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从而导致错误的认识和判断以及不能正确地对待客观事物。这种具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心理,就是异常心理。比较轻的如焦虑、抑郁、注意力涣散等;重者如精神病人的各种症状。偏离常态程度轻微者称之为心理障碍;偏离程度稍重者则称之为心理疾病。据报告,在发达国家的3-15岁儿童中,有持久性心理障碍的约5-15%。
我国儿童中的各种行为、情绪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约占儿童的10%左右。这些儿童虽然照常在校、托儿所学习,但常常是成绩不好或品行不佳,或成绩、品行均差的双差生。在这些儿童中以后发展为人格障碍,青少年犯罪的比例较其它儿童高,学业、工作成绩也较其它儿童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