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中医治疗
痤疮的中医治疗
肺经风热型
证见:颜面潮红,以散在的红色丘疹、黑头粉刺为主,可有脓疱。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数或浮数。
治法:疏风宣肺清热。
方药:主方枇杷清肺饮加减。
处方:枇杷叶9克,桑白皮、黄芩、黄柏各12克,生甘草6克,生地黄25克,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各30克,金银花15克。水煎服,每日l剂。
中成药
(1)黄连上清丸或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2)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功劳去火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脾胃湿热型
证见:颜面皮肤油腻不适,皮疹有黑头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等,有的可见脓肿,囊肿,局部可红肿疼痛。常伴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
方药:主方茵陈蒿汤加味。
处方:茵陈15-30克,大黄12-15克(后下),栀子、苦参各12克,金银花、火炭母各15克,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有脓肿者,酌加连翘15克,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结节、囊肿难消退者,选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各9克,丹参15克,牡蛎30克(先煎)。
中成药
(1)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功劳去火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冲任不调型
证见:见于女性患者。病情常有周期性变化,在月经前后加重,并可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舌质黯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调摄冲任,疏肝解郁。
方药:主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处方:牡丹皮、栀子、柴胡各12克,赤芍、茯苓、益母草各15克,当归、凌霄花各9克,生地黄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用颠倒散水调外搽。
用三黄洗剂或颠倒散洗剂外搽。
形成脓肿、囊肿者,必要时可作小手术治疗。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认为面鼻及胸背部属肺,痤疮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或因青春之体,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中医治疗痤疮讲究辨证论治,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如下:
1、肺热血热
面部痤疮以红色丘疹、粉刺和脓疱为主,伴油腻和少许红色结节,口干,心烦,失眠,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数。宜宣肺清热。方药为枇杷清肺饮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脾胃积热
皮疹色红,伴有宿食不消,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宜清热化湿通腑。方药为三黄丸合茵陈蒿汤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热毒
痤疮发生和轻重与月经周期明显有关,常伴有月经不调、情志不舒、乳房胀痛等不适,舌红苔微黄,脉弦细数。宜清热解毒。方药为二花汤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4、血瘀痰凝
痤疮以暗红结节、脓疱为主,反复发作,伴有凹凸不平的瘢痕和色素沉着,心烦多梦,便干,舌红或暗或有瘀斑,脉弦滑或细数。宜和营化痰散结。方药为二陈汤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痤疮中医治疗
很多人进入青春期后,脸上不知不觉地起了很多疙瘩,有时还伴有痒痛有黑色的称为黑头粉刺。破溃或吸收后可出现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状疤痕。少数严重的红疙瘩可出现更大的软囊肿、脓肿,破溃愈合后留下比较明显的疤痕,使颜面皮肤凹凸不平,颜色深浅不一,十分难看。另外由于雄激素水平不同,一般男子患痤疮比女性严重,且更难治愈。
中医主要采用清热祛风、凉血利湿的方法。成药可选用防风通圣丸、归参丸等,内服可用枇杷叶9克、桑皮9克、苦参9克、赤药12克、丹皮10克、菊花9克、生草9克,水煎服,日服一剂。大便干燥者,可酌加酒军6—10克;结节性囊肿可酌加贝母10克、凌霄花6克。外治可用颠倒散,每晚用茶水调后搽患处,白天洗掉。
也可用简便方法:
①白花蛇草15—30克,加水煎汤内服,每日或隔日一剂,一天二
次。
②仙人掌适量,捣烂,涂敷患处。每日2次。
③鲜马齿苋、蒲公英、菊花各30克,蜂房10克,水煎汤待温后清
洗患处,每日2次。
④鲜槐叶、丝瓜叶各30克,捣烂,涂敷患处
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有哪些
中药面膜
中药面膜对于治疗脸部痤疮还是有点作用的。大家知道痤疮是由于皮肤有炎症所以一直下不去的。中药面膜可以起到消炎杀菌,另一方面还能够补充体内所需营养。当然,不同的中药面膜的功效必定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提示广大病人朋友,中药面膜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使用,且不能自行敷用加重病情。
中药调理
针对于不同种类的痤疮,医生一般会用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针对不同部位的痤疮,中医调理的方向也会有所变化。像是如果面长丘疹,呈粟米状这种由肺热引起的痤疮同由于血热引起的痤疮在用药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总之,中药调理属于内服的一种药物,或许见效会比较慢,但是它是治本的,所以在痤疮的治疗上中药调理是必不可少的。
刮痧治疗
刮痧治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中医以为痤疮是由于身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如肺热引起的痤疮和胃热引起的痤疮都能够用刮痧的方法进行医治,不过由于病因不同,刮痧的部位也不尽相同。
中医治疗痤疮
【辨证】脾胃湿热,肺经外感风邪,外邪入里化热,湿热上蒸面部所致。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皂刺10克,生首乌20克,苦参20克,土茯苓20克,牛膝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
【辨证】内火闭结,气逆于上,风邪外搏,湿邪恣害所致。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利湿。
【组成】生枇杷叶(去毛)12克,霜桑叶12克,麦门冬12克,天门冬12克,黄芩12克,杭菊花12克,细生地12克,白茅根12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9克,大力子9克,白芷9克,桔梗9克,茵陈9克,丹皮9克,苍耳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5剂为1疗程。
(三)
【辨证】脾胃积热,熏蒸于肺,痰瘀聚。
【治法】凉血清热,消痰软坚。
【组成】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四)
【辨证】肺热郁滞。
【治法】清肺热,行郁滞。
【组成】黄芩9克,当归6克,红花6克,川芎9克,赤芍9克,生地9克,葛根9克,花粉9克,薄荷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五)
【辨证】风寒外束,阳气内郁。
【治法】滋阴清热化瘀。
【组成】元参15克,天冬15克,花粉15克,赤芍15克,虎杖20克,生石膏20克,生山楂20克,桑白皮10克,白芷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痤疮中医治疗方法有哪几种
1、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舌暗苔薄、脉涩,型多见于长期的慢性痤疮患者。治疗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大黄蛰虫散,大黄、蛰虫、水蛭、蛇舌草、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等适量。
2、热毒型以脓疱、丘疹为主。治:宜清热解毒。用金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黄芩、知母、白芷、赤芍、连翘、生甘草各10~12克,水煎服。
3、血瘀痰涎型以结节、囊肿为主。治宜活血化痰散结。用桃仁、制半夏、丹参、象贝母、红花、川芎、牡蛎、蒲公英、银花、甘草各10~12克。水煎服。
4、肺胃热盛型以红斑、丘疹为主。口渴,多饮。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泄肺胃。用枇杷叶、桑白皮、黄芩、生地、生石膏、知母、茵陈、栀子、蝉衣、甘草各10~12克。水煎服。若脓疱多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皮脂多加苡仁、生白术。结节囊肿加夏枯草、浙贝。水煎服。
5、用生地2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lO克,桑白皮15克,黄芩8克,白花蛇舌草15克,丹参20克,甘草10克,益母草15克,熟地15克,元胡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中医如何治疗痤疮
痤疮(俗称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青春期的男女。此病病程缠绵,一般药物难以控制。
痤疮其发病原因有很多,中医认为多数是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肺胃郁热,上蒸颜面而致,其证多属实证。且与患者心情有关,如果长期精神不舒,热毒之邪乘虚而入,客于肌腠之间,或流窜于经络,以致气血脉络受阻,瘀久化腐成脓而致脓疮。中医学采用点刺大椎放血法治疗,方法简单,疗效甚速。
治疗方法
患者端坐,头颈部稍向前倾,颈部大椎穴充分暴露。用碘伏将患者大椎处消毒,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快速点刺大椎穴,一般点刺3~5下,点刺深度中等,再在大椎处快速拔上火罐放血,放血量约3~5毫升,每星期2次,8次为一疗程。
根据实则泻之的原则,故采取三棱针点刺放血疗法。督脉为阳经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阳经又常为热毒之邪蕴积。大椎及督脉穴,又是手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有诸阳之会之称。在大椎处放血能泻肺胃蕴热,起到条达气机、泻热散结、活血化瘀之功。
痤疮的中医治疗
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关于青春痘的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鼓,郁乃痤。”《诸病源候论·面龅候》中记载:“面胞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龅,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中记载:“肺风、粉刺、酒齄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外科启玄》中记载:“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由此可见,先人对该病已从病因病机、临证表现上有所认识。
近代中医对青春痘病因的研究在传统肺热、风热、血热、湿热等发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冲任不调、肾阴不足、血瘀痰结等观点,进一步补充、完善了青春痘的发病机制。先天不足,肾阳亏损,同源之肝脏疏泄失于条达,致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则血海满盈不得时,月经前后见虚火上炎之象,青春痘加重。肾为先天之本,主司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功,若原本肾阴不足,其阴阳平衡失调,会导致女子二七、男子二八相火亢盛,天癸过旺,早期发育,面生粉刺。素体阳盛,易热易火,灼伤津液;肾阴不足,阴液失于濡养,日久炼液为痰,痰凝气结·,血瘀不通,发为结节、囊肿。
用中医中药治疗青春痘讲究的是辨证论治,目前对青春痘的辨证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根据临床所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型:肺经风热型、湿热蕴结型、痰湿凝结型。或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肝郁气结、瘀血阻滞、痰湿凝结、热毒蕴结、冲任不调七型。
肺经风热型
征候:油性皮肤多见。丘疹呈红色,或有痒痛,多分布于鼻周。可有口干,舌红,苔薄黄、便黄,大便干燥,脉浮数。
治则:宜清肺散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叶1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野菊花10克,白茅根30克,黄连10克,赤芍10克,生槐米15克,金银花20克,当归10克,苦参10克。
方解:枇杷清肺饮原方出自《医宗金鉴》,本方取枇杷叶苦平,性善降泄;桑白皮甘寒性降,两药俱人肺经,清肃肺热为君药。黄芩、黄连、金银花、野菊清热解毒燥湿为臣。当归、苦参、栀子、赤芍、白茅根、生槐米清热凉血共为佐使。有脓疱加公英、地丁;口渴加生石膏、知母;便干加生大黄。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分温服。
饮食调养:枇杷薏苡仁粥:生薏苡仁100克,鲜枇杷60克(去皮核),枇杷叶10克。先将枇杷叶洗净切碎,煮沸10~15分钟,捞去渣后,纳入薏苡仁煮粥,粥熟后切碎枇杷果肉,放人其中搅匀即可。
中药外治:选择中药大黄、硫黄、丹参、冰片各等量,研成极细末,与适量大豆粉混合,加基质调成稀膏,敷于面上。7—10天1次,3次1疗程。
针灸疗法:主穴选择百会、尺泽、曲池、大椎、合谷、肺俞、委中。配穴选四白、下关、颊车。用泻法,中等刺激,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10次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湿热蕴结型
征候:面部、胸背部或臀部皮疹较多。表现为结节及多数大小脓疱,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皮疹红肿疼痛。伴口臭口苦,大便黏滞不爽,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宜清热化湿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3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益母草15克,大青叶20克,白鲜皮20克,大黄6克,甘草6克。
方解: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本方中茵陈蒿味苦性平,清热利湿,擅治湿疮、疥癣、风疹等皮肤病,故用为君药。栀子、黄芩、大黄清热燥湿,通腑泻热为臣药。大青叶、白鲜皮、益母草清热解毒,疏风活血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饮食调养:凉拌三苋:鲜苋菜、鲜冬苋菜、鲜马齿苋各100克,分别用开水焯至八成熟,捞出后浸入冷水中5~10分钟,取出控水,切段,适量加入调料后拌匀即可。
中药外治:与肺经风热方法相同。
针灸治疗:主穴选百会、大椎、曲池、合谷、肺俞、委中。配穴选内庭、足三里、脾俞,病变局部周围穴。脾俞用补法,其余均用泻法。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征候:皮疹结成囊肿,或有纳呆、便溏。
治则:宜消痰软坚,活血化瘀。
方药:化瘀散结丸加减
舌淡胖,苔薄,脉滑。
导致面部痤疮的原因是什么
(1)口唇周围痤疮:与肠胃存在一定关系,往往喜欢吃辛辣、甜食,而且晚上吃的比较多,肠胃消化功能较差。
(2)鼻周围痤疮:肺与鼻有明确的关系,肺,开窍于鼻,如果鼻子周围红肿,这与肺火有密切的关系。
(3)脸颊两侧痤疮:中医认为与肝胆有关,肝胆经络循行两侧,容易出现痤疮。也表明近期情绪不好,容易生气、着急,心情易压抑。
(4)背部痤疮:中医认为背部属阳,后背痤疮多发的人,往往是火热体质,常见于男孩,由于阳气较足,热毒旺盛。
中医怎样治疗痤疮
一、肺热型痤疮——清泄肺热法
症状:肺热痤疮,多由肺有宿热,复感风邪,遂使肺热不得外泄引起。其症面长丘疹 ,状如粟米,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皮疹以鼻周围为多,可见于前额,间或有黑头粉刺,且伴口鼻干燥,大便干结,苔黄,舌红,脉数。当用上法。
治疗:泻白散——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枇杷清肺饮——人参、枇杷叶、黄连、黄柏、桑皮、甘草。化裁治之。
二、血热型痤疮——凉血清热法
症状:血热痤疮,多由情志内伤,气分郁滞,日久化热,热伏营血所致。其症颜面丘疹以口鼻及两眉间为多,面部潮热明显,妇女尚有月经前后丘疹增多,舌红,脉细数等。
治疗:①凉血五花汤——红花、玫瑰花、鸡冠花、野菊花、凌霄花。②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川芎。加减治之,其效颇佳。
三、热毒型痤疮——清热解毒法
症状:此痤疮多由肺胃蕴热上炎,复感外界毒邪,热毒相结,蕴于面部皮肤引起。其症为面部有散在丘疹,以小脓疱为主,周围常有红晕,自觉疼痛,严重时可火欣红肿痛,伴有发热,舌红苔燥,脉实数等。
治疗: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随症出入,其效非常。
四、胃热型痤疮——清泻胃肠法
症状:胃热痤疮,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之物,使肠胃燥结,中焦积热,郁于面部皮肤而致。其症面部丘疹,状如粟米,能挤出白粉样油状物,间有黑头粉刺,以口周为多,亦可见于背部与前胸,且常伴有口干口臭,饮食较多,舌燥,喜冷饮,大便秘结,脉沉实有力等。
治疗:清胃散——黄连、升麻、当归、生地、丹皮、石膏。加减治之,甚验。
五、湿毒血瘀型——除湿化瘀法
症状:这种类型的痤疮,多由素体蕴湿,郁于肌肤,复感外界毒邪,致湿毒凝聚,阻滞经络,气血不和而成。其症除丘疹、脓疱外,常以结节囊肿为主,皮肤出油较多。
治疗:除湿解毒汤——土茯苓、薏苡仁、萆艹解 、车前子、大豆黄卷、泽泻、板蓝根、赤芍。加减治之,必收良效。
痔疮中医治疗方法
一、熏洗法
配方一
原料:芒硝150克,明矾15克。
制用法:将上药打碎置盆中,加入2000毫升开水将药冲化。患者坐在盆上,先用热气熏蒸肛门,待水温下降后,再用药水洗涤患处并坐浴到盆中,直至水凉为止,每日熏洗2—3次。
功效:主治外痔。
配方二
原料:马齿苋、甘草、五倍子、防风各10克,枳壳、侧柏叶、当归各12克,芒硝30克,川芎15克,红花6克。
制用法:将除芒硝外的上述各味药研为细末,装入小布袋中备用。使用时将药袋和芒硝放入盆中,加入开水2500毫升,浸泡30分钟。然后患者坐浴熏洗患处20分钟。此方每天1剂,每剂熏洗2次,早晚各1次。第二次使用此药液时,只需将药液加温即可。患处经熏洗后,应涂上少量马应龙痔疮膏。此法7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炎性混合痔、嵌顿痔、血栓痔等。
配方三
原料:地骨皮60克,升麻9克,桃仁12克,槐花60克,地榆60克,野菊花30克,败酱草30克,五倍子30克。
制用法:将上药水煎后去除药渣,趁热熏洗肛门数十分钟,每日2—3次,可连续使用1周。
功效:可治疗各种类型的外痔。
配方四
原料:皮硝30克、艾叶30克、莲蓬壳4只。
制用法:将上药加水2000毫升煮沸后倒入盆中,先熏后洗,每日熏洗2次。此药液可反复使用2天。此法可连续使用数日。
功效:主治内外痔。
配方五
原料: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荆芥各50克。
制用法:将上药水煎后,去除药渣。用此药水熏洗患处或坐浴。每日熏洗1—2次。
功效:主治内外混合痔。
二、敷贴法
配方一
原料:儿茶15克,炙轻粉7.5克,龙骨10克,冰片5克。
制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然后加适量的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功效:主治患痔疮时间短且无肛瘘的患者。
配方二
原料:煅田螺30克,煅咸橄榄核30克,冰片1.5克。
制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香油调敷于患处。
配方三
原料:冰片、大黄、黄柏各等份。
制用法:将上药混合后研成细末(冰片后下),装在密闭的瓶中。用时,取出适量药粉,加水调成糊状涂于肛门,再用纱布敷在肛门上,并用胶布固定好。每日换药2—3次。换药前可用温水或1∶1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或清洗肛门。
功效:治疗各种痔疮。
配方四
原料:云南白药适量。
制用法:先用温水将肛门及肛周洗净,然后取适量白酒与适量云南白药调成糊状,敷于病变处,每天2次。
功效:治疗各种痔疮。
三、涂擦法
配方一
原料:大田螺数个,龙脑冰片3克。
制用法:将田螺洗净,用小刀挑开螺盖,放入适量冰片,并用刀尖在螺肉和冰片上捣戳数下。放置一段时间后,螺肉会化成液体。取此液体涂于患处。
配方二
原料:红砒(火煅)1克,乌梅(火煅)3克,枯矾3克,辰砂2克,牛黄2克,冰片1克。
制用法:将上药研成细末,装在密闭的瓶中备用。用时将药末取出加适量的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敷1—2次。敷3—4日病症即可痊愈。此方药有毒,切防误入口中。敷药后,若患处流黄水并发痛,即不可再敷。
配方三
原料:活河蚌1只,黄连粉0.5克,冰片少许。
制用法:将河蚌撬开,掺入黄连粉及冰片,放入碗中。待其流出蚌水后,用鸡毛蘸此药水涂于患处。每日可涂搽数次。此法适用于治疗痔疮肿痛偏于湿热蕴结型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