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手法有什么
针灸的手法有什么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是研究各种刺法和灸法的操作方法、临床运用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针法:又称刺法,指采用针具,运用手法,刺激人体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采用艾绒或其他易燃材料或药物点燃后以烧灼、熏熨穴位及患部,通过经络的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毫针刺法 有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
毫针的构造、检查和规格
针尖: 松针状 钩 钝
针身: 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根: 牢固 锈蚀 松动
针柄: 圈柄、花柄(盘龙针)平柄、管柄
针尾: 角度 艾灸
持针手法
持针的姿势、状如执持毛笔,故称为执毛笔式持法。根据用指的多少,一般又分为二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五指持针法。
1.二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两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一般用于针刺浅层腧穴的短毫针常用持针法
2.多指持针法 :即用右手拇、食、中、无名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一般用于长针深刺的持针法。
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即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用于短毫针进针。
2.爪切法: 又称指切法,临床最为常用。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的手法。
3.夹持法: 即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穴位,当贴近皮肤时,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4.舒张法: 即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两指分开置于穴位上,右手持针,针尖从食中两指间刺入皮下。
5.提捏法: 即用左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以上就是关于针灸的手法有什么,相信认真阅读的人应该都已经了解了吧,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临床治疗、针灸医经医籍、实验针灸等部分。针灸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大家有空时可尝试一下,会对你有好处。
胃俞的作用与功效 胃俞养生保健用法
1.按摩手法:正坐或站立,双手绕到背部,拇指置于穴位上,用指腹垂直按揉穴位,力度以出现酸痛为宜,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1-3分钟。
2.针灸手法:取俯卧位,微斜向内斜刺1.0-1.5寸,局部可有酸,麻,胀感,并可向腰部放射,穴位的深面为腹后壁,与肝脏,肾脏等器官较邻近,深刺或向外斜刺过深时,易伤及这些器官,故不宜深刺。
拉肚子艾灸什么部位
拉肚子应该分型取穴进行艾灸:湿热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灸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艾灸手法:用艾炷隔姜灸,将新鲜老姜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脾虚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1:灸神阙,关元,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特效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
艾灸疗法2:灸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取俯卧位灸以上穴位。
艾灸手法:1.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2.用艾炷隔姜灸,每穴3-5壮,每日1次。
艾灸疗法3:灸申脉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雀啄灸法,将艾条点燃,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1次。
艾灸疗法4:灸足三里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1次。
艾灸疗法5:灸腹泻特效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灸法同上温和灸。
艾灸功效:健脾止泻。
便秘针灸哪里 虚秘针灸哪里
证候:便秘如属气血虚弱者,则见面色,唇爪?白无华,头晕心悸,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象虚细等,如阴寒凝结,则见腹中冷痛,喜热畏寒,脉沉迟,舌质淡,苔白润等。
治法:补虚通便,气血虚弱者,补养气血,阳虚者,温肾助阳。
方义:命门八阵,腰阳关八阵,河车路,至阳至长强段;足三里,关元八阵,三阴交。
针灸手法:杵针用补法,并可加灸法。
方义:命门八阵,腰阳关八阵,河车路调补气血,阴阳,气血充,阴阳调,则便秘自可消失。足三里,关元八阵,三阴交调补气血,健运脾胃,通调大肠之气,脾胃运化正常,腑气通调,大便可通畅。
按摩哪里对身体好 注意事项
按摩穴位的手法有分补法与泻法,补法是比较轻柔的按摩手法;泻法则是针对穴道施与力度较大的手法,有些中医学派主张可用指关节按摩穴位。虽然按摩与针灸是很好的保健方法,在中医临床中也很常使用,但是如果有身体上的不适,是无法以按摩治疗,还是要尽速就医。
外关针灸位置图和作用 外关针灸手法
进针方向:直刺。与前臂背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0.5-1寸,可透刺内关,或向上斜刺1.5-2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直刺时在局部有酸胀感,可有麻木电感想指端放射;向上斜刺时,酸胀感向上扩散至肘,肩部,以治肩,肘及躯干疾病。
针灸有什么注意事项 疏通经络
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行气血。经络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常,则脏腑协调,阴阳平衡;如经络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受阻,则会影响人体正常功能活动,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拘挛,萎软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针灸手法的作用使经络畅通,气血正常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要注意什么
针灸是老中医留给我们的一种宝贵医学术,它可以保健也可以治病,但是人们看到针就害怕,怕针灸会疼,其实针灸手法得当的话疼痛感是很小的,另外,针灸也有很多注意事项要注意。
针灸疼不疼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针灸、拔火罐等作为中医预防保健的医疗手法,日渐受到人们的欢迎。但很多人都怕针扎起来很疼,其实扎针有多疼,这和医生的技术和手法有很大的关系。中医专家说,如果进针手法得当,疼痛就会非常微弱。因此选择正规的中医针灸诊疗机构对于患者而言非常重要,针灸调节机能更符合生理规律针灸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和协调阴阳的功能,其最基本的作用是调节,通过调整人体失衡的功能而治疗疾病。尽管不用药,但通过调动人体自身“天然药库”的潜力,刺灸穴位可在体内诱发类药性的过程,既可纠正异常的功能,又不会干扰正常的人体机能,所以对于干预亚健康,纠正身心失调,是针灸的优势所在,它在调节机能这一环节上,发挥着比药物更符合生理规律的作用。显而易见,针灸也能进补,并且,它不用药的干预,决不会引致毒副作用,一年四季均可施行。它完全是一种绿色的中医膏方,可称之为“针灸膏方”。从这一侧面看,如果说“立冬到,忙针灸”,也是顺理成章的。
针灸虽然好处多多,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用针灸治疗疾病。
针灸时7大注意事项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4、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另外,中医专家提醒,露天里进行针灸、拔火罐等中医疗法,无法做到高压消毒,牵扯到扎针、放血等,可能会感染一些传染性疾病,患者应当选择到正规的中医医疗机构就医。
鸠尾针灸手法 针刺鸠尾的功能主治
类属:为任脉络穴,膏之原穴。
功能: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化痰开窍,和中降逆。
主治病证:
1.痰浊阻肺之咳嗽,气喘诸病证。
2.痰蒙清窍之癫狂痫,脏躁诸病证。
3.气滞血瘀,心脉痹阻之心痛,心悸,胸闷,胸痛诸病证。
4.脘腹气滞,食滞胃肠之腹胀,呕吐,呃逆,反胃,噎膈诸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