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对便秘有用吗 阴寒积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艾灸对便秘有用吗 阴寒积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艰涩,腹中冷痛,面色青淡,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灸中皖,天枢, 神厥,关元,足三里,气海,太溪,脾俞,胃俞,大肠俞,命门,肾俞,关元穴。
功效:温阳通便。
艾灸能治便秘吗
艾灸对便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艾灸天枢,足三里等胃经的重要穴位,能对机体起到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好处,从而有效缓解便秘。
肠胃积热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或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合谷,内庭穴。
功效:通腹泄热,导滞通便。
气机郁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不畅,欲解不得,严重者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苔白。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太冲,内庭,中皖穴。
功效:行气导滞通便。
阴寒积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艰涩,腹中冷痛,面色青淡,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灸中皖,天枢, 神厥,关元,足三里,气海,太溪,脾俞,胃俞,大肠俞,命门,肾俞,关元穴。
功效:温阳通便。
脾胃虚寒艾灸什么穴位
1、脾胃虚寒艾灸什么穴位呢
局部取穴:期门穴、章门穴。
背部取穴:肝腧穴、脾俞穴。
四肢取穴:丰隆穴、内关穴。
肝气淤滞,易腹胀,两胁胀,加灸:太冲穴。
肝郁脾虚,胖是虚胖,舌头大,肚子大在上腹,腹胀,拉稀、便秘交替,加灸:太白穴。
肝气郁滞时,丰隆加太冲;肝郁脾虚时,丰隆加太白。
2、脾胃虚寒艾灸有什么好处
艾灸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 痛、呕吐、呃逆、吞酸、食欲小振等有较好疗效。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 通调冲任、理气活血。神阙穴可主治上吐下泻,腹中虚冷、腹痛腹泻、肠鸣、小儿厌食、老人滑肠失禁、脱肛、水肿、臌胀、妇人宫寒不孕、巾风、霍乱、角反张、不省人事等症。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
艾灸属阳,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补肾固元防寒的作用。
脾胃虚寒,可以艾灸穴位。明代中医学家张景岳说,三焦痛症因寒者十居八九。他认为,寒则凝、温则通,胃脘痛虚寒证为多,治疗宜温通调补。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胃虚寒呢?平时胃痛隐隐,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特别容易腹泻不止、胃口不好、口淡不想喝水的,多为脾胃虚寒之人。
盆腔炎艾灸灸哪个部位
盆腔炎艾灸应该辩证分型取穴治疗:
下焦湿热型盆腔炎艾灸取穴
主要症状:急性或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发热恶寒或低热起伏,下腹胀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黄秽臭,伴随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苔黄腻,脉滑数
施灸穴位:带脉,中极,阴陵泉,行间,三阴交。发热选加曲池,大椎,合谷,复溜,大肠俞。
气滞血淤型盆腔炎艾灸取穴
主要症状:小腹坠胀隐痛,腰骶酸楚,带下量多,色白,大便秘结,舌淡红或有瘀点,苔白或腻,脉弦细或迟濡。
施灸穴位:带脉,气海,中极,膈俞,蠡沟,血海,肾俞。
施灸方法
艾条回旋灸:点燃艾条,在穴位上往复回旋熏烤,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每穴可灸15到30分钟,每次选4-5穴,每日或隔日灸1次。
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炷施灸,可吹火使艾炷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炷,一般灸3-10壮。
艾炷隔蒜灸:在穴上放3厘米厚的蒜片,中穿数孔,蒜片上放艾炷灸,每次每穴灸3-10壮,感到皮肤灼痛时即更换艾炷。
便秘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气虚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秘结,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中皖,天枢,神厥,关元,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气海,三阴交 ,膏肓,天枢,大横,腹结,中极,足三里,大敦,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支沟穴。
功效:补气通便。
便秘艾灸哪个部位图解 气机郁滞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不畅,欲解不得,严重者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苔白。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太冲,内庭,中皖穴。
功效:行气导滞通便。
艾灸对便秘有用吗 血虚型便秘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
艾灸取穴: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足三里,三阴交穴。
功效:养血,润燥通便。
腹疼艾灸哪个位置
腹疼艾灸应该辩证分型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寒邪腹疼
病因:感受风冷,侵袭于中,或寒冷积滞于胃肠,恣食生冷太过,中阳受戕,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阴寒内盛作痛。
主证:腹疼较剧,腹部喜温怕冷,大便溏薄或泄泻,腹中雷鸣,小便清白,四肢欠温,口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沉紧,寒凝气滞者,则便秘,腹胀拒按。
艾灸方法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艾灸处方:中脘,足三里,天枢,神阙,合谷。
取穴方义:中脘,足三里温中理气,天枢调理肠胃,神阙温下元以散积寒,佐以手阳明经的原穴合谷,发汗解表,调整传导功能,诸穴共灸,以奏散寒止痛之效。
灸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4穴,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2次。
2.艾柱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3-5壮,每日1-2次。
3.隔盐灸:于神阙穴按隔盐灸法操作,用中艾炷灸5-10壮,每日灸1次。
阳虚腹疼
病因:脾阳不运,脏腑虚而生寒,或因中阳虚馁,寒湿停滞,或因气血不足,脏腑失其温养而致腹痛,亦有因房事之后为寒邪所中而致阴寒腹痛者。
主证:腹疼隐隐,时作时止,疼时腹部喜按,大便溏泄,面色少华,精神疲乏,腰膝酸沉怯寒,舌质淡胖,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脉沉细而迟。
艾灸方法
治法 :温肾益脾,缓急止痛。
艾灸处方: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取穴方义:肾俞,关元补肾壮阳以祛寒,脾俞,足三里健脾补气以生血,三阴交健脾止泻,气血温煦濡润,经脉通利,脏腑得到温养,则腹疼可除。
灸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20次,每日灸1次。
2.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3-5壮,选用麦粒大艾炷,每日灸1次。
3.温盒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