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型中耳炎手术后流脓怎么办
胆脂瘤型中耳炎手术后流脓怎么办
1可以使用药物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是因为中耳内堆积了大量脱落的上皮,治疗原则是清除此堆积的上皮,但是药物只能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不能起到根本治疗的效果,所以只能作为辅助治疗。
2临床表明,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是目前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最有效的方法,目前,耳内窥镜安全检查+听力重建术+鼓室成型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反馈效果良好。所以只有采用手术的方法才能彻底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
3同时因为中耳内的胆脂瘤越积越大的缘故会导致颅内、外等的各种并发症,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当发现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症状时,应该及时到专业的耳鼻喉的科室或者专业的医院去检查,及时治疗!
中耳炎胆脂瘤具体是怎么
1首先让人苦恼的是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病因目前还并不是很清楚,可能是由于胆脂瘤直接压迫神经,也有可能是因为胆脂瘤释放出的化学物质的影响而破坏周围的骨质,导致验证扩散,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2胆脂瘤型的中耳炎患者会时常流出脓液;会丧失部分的听力,若是不及时治疗听力会越来越弱,甚至会扩散到而后乳突骨上面,一旦如图收到感染那么就很有可能就要接受切除乳突的手术治疗。
3慢性中耳炎的危害就非常严重,而胆脂瘤型中耳炎是慢性中耳炎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危害自是不用多说,胆脂瘤型中耳炎若是周围骨质受到侵蚀甚至还会导致患者出现面神经瘫、脑膜炎甚至有生命危险。
注意事项:
中耳炎患者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要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慢性中耳炎患者最好不要再进行游泳的可能会伤害到耳朵的体育运动,也尽量不要呆在嘈杂的环境当中。
关于中耳炎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没有耳痛、耳道流脓,就不是中耳炎
专家观点:并非所有中耳炎都有耳痛和耳道流脓。
分析:中耳炎包括急性、慢性细菌性(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等类型。耳道溢脓,急性期有耳痛是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无耳道流脓症状,也较少出现耳痛,可仅有耳闷、听力下降等问题。部分胆脂瘤型中耳炎也可无耳道流脓症状。
由于分泌性中耳炎症状轻微,一般不出现耳痛和化脓,故易被漏诊、误诊。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发期,因为儿童的咽鼓管较平直,鼻咽腔较小,鼻炎鼻窦炎较多见,当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咽鼓管黏膜容易水肿,继发咽鼓管阻塞,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同时,由于儿童一般不会主诉症状,故更易延误治疗。家长若发现孩子在看电视时将声音开得过响,或者在与人交谈时,要求别人讲得响一些等异常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误区二:非化脓性中耳炎发病率低、危害小
专家观点:非化脓性中耳炎的危害不亚于化脓性中耳炎。
分析:非化脓性中耳炎由于症状不明显,常在“不知不觉”中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与“显而易见”的化脓性中耳炎相比,患者的早期就诊率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容易发展成慢性中耳炎,危害更大。隐匿性胆脂瘤型中耳炎还会引起面瘫、脑膜炎、脑脓肿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误区三:只要有耳道“出水、流脓”,就是中耳炎
专家观点:耳道“出水、流脓”,原因很多。
分析:除中耳炎外,不少耳科疾病也有“出水”症状。比如外耳道炎,有时可表现为耳道“出水”,伴细菌感染时,会有流脓。其与中耳炎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鼓膜完整,无穿孔。此外,外耳道毛囊疖肿破溃、外耳道肿瘤继发细菌感染时,也可有流脓的表现。
误区四:耳道流脓时,不宜手术
专家观点:耳道流脓时手术不影响手术效果。
分析:以前,由于受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均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若确实需要手术,必须在停止流脓半年以上才能实施,否则会影响手术效果。如今,由于耳科显微技术的发展,反复发作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即使在化脓期也可以接受手术,不必顾虑流脓是否会影响手术效果这个问题。
误区五:中耳炎手术可以完全恢复听力并消除耳鸣
专家观点:期望手术后听力马上恢复正常、耳鸣马上消失是不太现实的。
分析:中耳炎病程多较漫长,长期的炎性刺激会影响内耳系统,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及耳鸣。中耳炎鼓室成形手术虽可完全清除病灶和重建听骨,但仅能部分或大部分恢复因听骨损害、鼓膜穿孔引起的听力下降,对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无效,也不能直接减轻耳鸣症状。不过,病灶的清除对耳鸣的间接恢复还是有帮助的。
误区六:治疗中耳炎,只要吃抗生素就可以了
专家观点:抗生素仅是中耳炎的治疗方法之一。
分析:这种观点比较片面,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并非吃吃抗生素那么简单。比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针对病因(如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进行治疗,可选用滴鼻剂、中成药、抗生素等药物;急性中耳炎患者除用抗生素外,有耳痛的患者还需要用滴耳剂;慢性中耳乳突炎反复发作者、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应尽早手术。
误区七:中耳炎屡治屡发,无法根治
专家观点:部分中耳炎可被根治。
分析: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清除炎性病灶,鼓膜未修复导致中耳鼓室进水、继发炎症。随着耳科显微技术的发展,部分中耳炎,如慢性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可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的目的。
误区八:预防中耳炎,只要耳道防水就可以了
专家观点:预防耳道进水仅对鼓膜穿孔者有效。
分析:预防耳道进水仅对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者有一定效果,对其他类型的中耳炎效果甚微。比如,分泌性中耳炎和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由于其发生与连通鼻子和耳朵的结构——咽鼓管的阻塞有关,故一切易导致咽鼓管阻塞的疾病均需防治,如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腔肿瘤、儿童增殖体肥大等。另外,感冒鼻塞时尽量不要频繁、用力回吸鼻涕,气压急剧变化(如飞机下降时)时向耳内鼓气、嚼口香糖等,对预防中耳炎的发生也有帮助。
分泌性中耳炎的误区
1.没有耳痛、耳道溢脓就不是中耳炎,目前临床上已将中耳炎分成急性、慢性细菌性(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几大类,化脓性中耳炎耳道溢脓是其主要症状,急性期有耳痛是符合我们传统的中耳炎概念的。但分泌性中耳炎则无耳道流脓症状,也较少出现耳痛,可仅有耳闷、听力下降症状,主要是由咽鼓管阻塞中耳鼓室出现负压造成渗出而引起的,由于渗出液是非细菌性的一般不出现耳痛和化脓,所以本病易被漏诊、误诊。
2.耳道“出水”流脓就是中耳炎,现在知道其他耳科疾病也会有“出水”流脓的症状,如外耳道炎有时就表现耳道“出水”,伴有细菌感染时会有流脓的症状,与中耳炎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鼓膜完整无穿孔的表现。外耳道炎原因很多,如反复挖耳、糖尿病真菌感染、耳道狭窄进水等,尤以挖耳比较多见。外耳道毛囊炎形成疖肿破溃也可引起耳道流脓,耳道检查及追问既往病史多能鉴别。
3.中耳炎手术容易造成面瘫,能不做尽量不做,由于耳科医生的操作水平有差异,间或有手术后面瘫的报道,且面瘫影响面容易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由于面神经就走行在中耳鼓室和乳突腔,手术中从面神经表面剥离病灶难免会刺激神经引起水肿,只要及时处理一般不会发生面瘫。
4.耳道流脓时,不宜手术,以前由于受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采取药物保守治疗,若手术需在停止流脓3月到半年以上,但往往由于中耳乳突炎性病灶没有彻底根除很容易复发流脓鼓膜再次穿孔。.
5.治疗中耳炎,只要吃吃抗生素就可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是要治疗其诱因,如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可用滴鼻剂中成药抗生素等药物,有鼻息肉、鼻腔鼻咽肿瘤、鼻咽重度增殖体肥大等要进行手术。
中耳炎的九大误区
误区一:没有耳痛、耳道溢脓就不是中耳炎
临床上将中耳炎分成急性、慢性细菌性(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几大类,化脓性中耳炎耳道溢脓是其主要症状,急性期有耳痛是符合我们传统的中耳炎概念的,但分泌性中耳炎则无耳道流脓症状,也较少出现耳痛,可仅有耳闷、听力下降症状,主要是由咽鼓管阻塞中耳鼓室出现负压造成渗出而引起的,由于渗出液是非细菌性的一般不出现耳痛和化脓,所以本病易被漏诊、误诊,尤其是儿童不会主诉症状易延误治疗,如鼻咽部增殖体重度肥大的患儿合并鼻炎鼻窦炎就易发生本病,家长可在交流时注意一下孩子是否要求您的声音过大,看电视是否将声音开的过响,若有此类情况就要到医院检查是否患上中耳炎了。有些患者诊断出此病后还甚至不相信医生的诊断,以为是医生误诊中耳炎而不愿配合治疗。部分胆脂瘤型中耳炎可有间断溢臭脓的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此症状,仅在耳痛、头痛检查时发现,易被漏诊不受重视。
误区二:非化脓性中耳炎比化脓性中耳炎发病低、危害轻
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鼓膜未穿孔期、部分胆脂瘤型中耳炎可以不出现流脓,但发病率并不低,危害也不轻。虽然目前尚无确切的非化脓性中耳炎发病率的统计报告,但较化脓性中耳炎临床更为多见,儿童期是渗出性中耳炎的高发期,该年龄段咽鼓管比较平直,鼻咽腔比较小,鼻炎鼻窦炎比较多见,加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更易刺激咽鼓管粘膜出现水肿,继发咽鼓管阻塞引起分泌(卡他)性中耳炎。成人各年龄段非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别,与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更密切些,主因是鼻咽粘膜细菌病毒感染累及咽鼓管粘膜所致,其他疾病如鼻咽癌等也可引起中耳炎耳闷听力下降症状。危害方面,非化脓性中耳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甚或出现胶耳严重影响听力,婴幼时期甚或影响言语和智力的发育,隐匿性胆脂瘤甚至可引起面瘫、脑膜炎、脑脓肿等并发症,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另外多数慢性中耳炎患者也是由非化脓性中耳炎继发细菌感染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而来。
误区三:耳道“出水”流脓就是中耳炎了。
这是对其他耳科疾病不太认识的缘故,以往耳道“出水”流脓就判定是中耳炎了,现在知道其他耳科疾病也会有“出水”流脓的症状,如外耳道炎有时就表现耳道“出水”,伴有细菌感染时会有流脓的症状,与中耳炎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鼓膜完整无穿孔的表现,当然化脓性中耳炎仅有针尖样穿孔且暴露不清时有时难与外耳道炎相鉴别。外耳道炎原因很多,如反复挖耳、糖尿病真菌感染、耳道狭窄进水等,尤以挖耳比较多见。外耳道毛囊炎形成疖肿破溃也可引起耳道流脓,耳道检查及追问既往病史多能鉴别。外耳道肿瘤如乳头状瘤、恶性肿瘤有细菌感染时也可有流脓的表现,有时会有血脓,病理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方法,有时会将此类疾病误诊为中耳炎,但由于部分此类患者是有长期中耳炎病史的,所以中耳炎患者一旦发现外耳道或鼓室腔有肉芽生长且较迅速应及早病理诊断,伴有血脓或耳痛头痛者更应注意。
误区四:耳道流脓时,不宜手术
由于以前受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采取药物保守治疗,若手术需在停止流脓3月到半年以上,但往往由于中耳乳突炎性病灶没有彻底根除很容易复发流脓鼓膜再次穿孔。目前由于耳科显微技术的发展,鼓室成形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耳炎的治疗,不仅能彻底清除炎性和胆脂瘤病灶获得根治,并能修复鼓膜听骨重建提高听力,复发的几率也很低。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中耳炎患者既便化脓期也是可以手术的,同样可以获得相同的临床效果,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患者就更应及早手术了,不必顾虑流脓会影响手术效果的问题。
误区五:中耳炎手术容易造成面瘫,能不做尽量不做
由于耳科医生的操作水平有差异,间或有手术后面瘫的报道,且面瘫影响面容易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老百姓有此认识也在所难免,但相较手术数量来讲发生率还是较低的,且面瘫发生后还可以通过手术减压或神经移植来解决,最后不能恢复的还是极少的。由于面神经就走行在中耳鼓室和乳突腔,手术中从面神经表面剥离病灶难免会刺激神经引起水肿,只要及时处理一般不会发生面瘫。耳显微外科技术越领先的地方面瘫发生的几率也是越低的,一般这种机构的发生率在几百分之一到几千分之一,最后不能恢复的就更少了。由于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反复发作常带来生活的极大不便,又易引起明显的听力下降甚或出现颅内外并发症如面瘫、脑膜炎等,所以有条件的患者还是很值得考虑手术的,当然发作次数很少的患者中耳病灶又很轻微也可保守治疗,平时注意耳道防水和门诊随访。
误区六:中耳炎手术可以完全恢复听力并消除耳鸣
由于中耳炎病程多较漫长,长期炎性或胆脂瘤病灶的刺激和破坏可以影响内耳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并出现耳鸣,中耳炎鼓室成形手术虽可完全清除病灶达到停止流脓的效果,甚至可以听骨重建,但也仅能部分或大部分恢复因听骨损害鼓膜穿孔引起的听力下降,对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的部分却不能提高,也不会直接减轻耳鸣症状,但由于病灶的清除和获得干耳,对今后耳鸣的间接恢复还是有很大帮助的,那些认为手术后听力就可马上恢复到正常人的听力、耳鸣就可马上消失的观点是有些不现实的。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越早手术,中耳炎损害的听力越轻,当然术后听力恢复的效果也就越好。
误区七:治疗中耳炎,只要吃吃抗生素就可以了。
这种观点比较片面,是以往中耳炎的治疗观念,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一些中耳炎患者也是可以通过手术来解决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是要治疗其诱因,如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可用滴鼻剂中成药抗生素等药物,有鼻息肉、鼻腔鼻咽肿瘤、鼻咽重度增殖体肥大等就要手术了,恶性肿瘤可先放射治疗,药物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咽鼓管吹张或鼓膜穿刺抽液,保守2月以上无效者应考虑鼓膜置管术。急性中耳炎除用抗生素外,有耳痛的患者还要用滴耳剂,鼓膜未穿孔期可用草酚甘油消炎止痛,穿孔化脓就要用双氧水和抗生素滴剂了,加用滴鼻收敛剂可加快病情的恢复。慢性中耳乳突炎反复发作者尽量手术治疗,化脓期也可手术,偶有流脓但有明显传导性听力减退和鼓膜大穿孔者也应考虑手术,对发作间隔比较漫长、听力减退不甚明显、鼓膜中小程度的紧张部穿孔CT检查中耳乳突病灶又不严重者可以保守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一经发现应及早手术,有面瘫、颅内外并发症者应急诊手术。
误区八:中耳炎总是复发,是治不好的
这是不了解中耳炎治疗近况的缘故,以往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的中耳炎也就是现在的慢性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是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少数行乳突根治术开放引流通道以防并发症。目前由于显微技术的发展,一些中耳炎是完全可以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的,治疗慢性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常用的术式是鼓室成形术,可以彻底清除病灶又可听骨重建鼓膜修复达到根治和提高听力的效果,有经验的医师中耳炎的复发率可以控制在5%以下。传统的中耳炎治不好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根除炎性病灶,鼓膜不修复易中耳鼓室进水化脓发炎,乳突根治术仅起到部分清除病灶和开放引流通道的作用,治愈的效果差,不易干耳仍易流脓,当然对预防并发症还是有较大的帮助的。中耳炎手术后复发不干耳仍是可以再次手术的,鼓室成形术不干耳的原因比较复杂,多与病灶比较严重咽鼓管不通等有关。
误区九:预防中耳炎只要耳道防水就可以了
这种观点比较片面,仅对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者有一定的效果,对其他类型的中耳炎预防效果则比较差。鼓膜穿孔耳道进水后细菌很容易进入中耳鼓室诱发中耳炎急性发作化脓,所以平时预防耳道进水是必要的,对这类人群有条件的行手术治疗清除病灶修复鼓膜也是比较好的选择。对分泌性中耳炎、急性细菌性中耳炎预防措施就不那么简单了,由于这类中耳炎往往和鼻子耳朵之间的咽鼓管阻塞有关,所以和咽鼓管相关的疾病都应预防治疗,如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腔鼻咽肿瘤、儿童增殖体肥大等,药物治疗无效应及早手术,防止进一步转化成慢性中耳炎或胆脂瘤型中耳炎。另外鼻塞感冒时尽量不要频繁用力回吸鼻涕以防中耳气体被吸走又不能很快补充引起气压下降鼓室积液。气压急剧变化如飞行下降时也易引起中耳炎,俗称航空性中耳炎,尽量避免这种环境的发生或气压变化明显时及时向耳内鼓气、口嚼口香糖等也能避免或减缓中耳炎的发生。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表现有哪些
胆脂瘤型中耳炎 临床症状是什么?专家表示,胆脂瘤型中耳炎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的一种,并非真是平时所说的肿瘤,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囊性结构。那么,胆脂瘤型中耳炎临床症状是什么?
关于本病的成因比较公认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1.内陷袋学说
由于咽鼓管功能不良和中耳炎遗留的黏膜水肿、肉芽、粘连等病变,中耳长期处于负压状态,导致中耳膨胀不全。受上鼓室长期高负压的影响,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向内凹陷,局部逐渐形成内陷囊袋,内陷囊袋不断加深,囊内角化上皮增生,上皮屑出现堆积,排出受阻,囊袋不断膨胀扩大,周围骨质遭到破坏,终于形成胆脂瘤。
2.上皮移行学说
鼓膜大穿孔或后方边缘性穿孔,鼓沟骨质裸露,外耳道皮肤越过骨面向鼓室内生长,深达上鼓室或鼓窦区,其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质堆积于该处而不能自洁,逐渐堆积,聚集成团,形成胆脂瘤。
3.基底细胞层过度增生学说
鼓膜松弛部的上皮细胞通过增殖形成上皮小柱,破坏基底膜,而伸入上皮下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胆脂瘤。
4.化生理论
鳞状上皮化生是指正常的黏膜上皮被角化性鳞状上皮所取代,但脱落的角化物质一般不堆积。如化生的角化性鳞状上皮伸入鼓窦或鼓室,脱落的焦化物质发生堆积,可形成胆脂瘤。
胆脂瘤型中耳炎 临床症状:
1.面瘫:面部神经从颅内发出,经过内耳和中耳里的骨管,分布到面部的肌肉。不断扩大的胆脂瘤会侵蚀面部神经骨管,压迫面部神经,造成面部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眼睛闭不上、嘴歪等现象。
2.听力下降:中耳脱落的上皮堆积像的胆脂瘤会压迫中耳传音结构的破坏,引起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聋。其主要原因是鼓膜穿孔和听骨链损坏,久之可因损害内耳传导功能,引起听力下降。如果胆脂瘤长期没有被治愈,细菌毒素和代谢产物就会进入内耳,破坏到内耳的结构,造成传导性聋,到晚期会全聋。
3.耳朵流脓:一般表现为长期持续性流脓,早期也可能是间断性,呈豆渣样或鳞屑样物,并有特殊恶臭味。
通过以上小编对胆脂瘤型中耳炎临床表现的介绍,相信您已经对胆脂瘤型中耳炎临床表现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若是患上胆脂瘤型中耳炎,要及时去正规医院确诊治疗,一定不要延误了病情,如果您还有其他的疑问,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希望会给您带来帮助。
小孩半夜耳朵疼怎么办
耳长期持续流脓,有特殊恶臭,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质,奇臭。
一般有较重传导性聋,如病变波及耳蜗,耳聋呈混合性。CT检查可以确定病变范围,并指导手术。
治疗:对于胆脂瘤型中耳炎,仅仅是靠药物治疗是没有帮助的。药物只能起到暂时性消除痛感的作用,无法完全根治。想要治标又治本,就要进行手术治疗。利用手术消除中耳内脱落的上皮,才是治愈胆脂瘤型中耳炎最关键的因素。
胆脂瘤型中耳炎手术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胆脂瘤型中耳炎手术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呢?胆脂瘤型中耳炎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一种,由于胆脂瘤型中耳炎会造成患者耳内长期持续流脓,有特殊的恶臭,伴听力下降,所以胆脂瘤型中耳炎迫切需要很好治疗。一经确诊即应考虑手术治疗,根除病灶。那么胆脂瘤型中耳炎手术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具体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注意事项。
胆脂瘤型中耳炎手术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第一、要克服担心手术失败及复发、听力提高不理想等心理负担。这需要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患者,针对疾病特征,把患者的病情解释清楚,让患者对术后效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二、配合医生做好手术之前的准备工作,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包括头部CT、电子耳镜、中耳CT、纯音测听等。手术之前禁食禁饮6~8小时。
第三、术后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半流质饮食或软食,避免过硬等刺激性食物。
第四、适当下床活动,多给予含纤维素食物,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
第五、还要注意手术之后听从医生的建议,按时复查,防止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复发。
提示:胆脂瘤型中耳炎属于比较严重的一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没有好的物治疗方法,一旦发现或者怀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应当尽快到耳鼻喉专科一样就诊,明确病情,一旦确诊为胆脂瘤型中耳炎,最后尽早手术治疗,一次性根除病灶。
胆脂瘤型中耳炎症状你知多少
大家都听说过中耳炎,但未必听说过胆脂瘤型中耳炎。这是中耳炎之中的一种,但它是中耳炎中最严重的一种,严重者就会威胁到生命安全。那么,对于我们来说,能够了解一些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一些情况,对于做好预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它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耳炎的分类,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是最为主要的三种。所谓胆脂瘤,就是中耳里脱落的上皮的堆集,越聚越大,不断地向四周扩张,从而造成邻近的骨质破坏,向上,向内向后都是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一旦破坏到神经会造成面神经麻痹,向颅内扩张会形成脑脓肿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我们来看看它的症状。首先,耳流脓。中耳炎恶化为胆脂瘤中耳炎时,会长期流脓不愈,呈豆渣样或鳞屑样物,并有恶臭味。其次,听力下降。中耳脱落的上皮堆积像的胆脂瘤会压迫中耳传音结构的破坏,引起传导性聋。
上面已经介绍了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一些症状和情况,希望读者能够做个详细了解,以便不时之需。另外,对于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预防工作,多了解病情,对于预防很有帮助。
常见的中耳炎治疗误区
1、没有耳痛、耳道溢脓就不是中耳炎
目前临床上已将中耳炎分成急性、慢性细菌性(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几大类,化脓性中耳炎耳道溢脓是其主要症状,急性期有耳痛是符合我们传统的中耳炎概念的。
但分泌性中耳炎则无耳道流脓症状,也较少出现耳痛,可仅有耳闷、听力下降症状,主要是由咽鼓管阻塞中耳鼓室出现负压造成渗出而引起的,由于渗出液是非细菌性的一般不出现耳痛和化脓,所以本病易被漏诊、误诊。
2、耳道“出水”流脓就是中耳炎
现在知道其他耳科疾病也会有“出水”流脓的症状,如外耳道炎有时就表现耳道“出水”,伴有细菌感染时会有流脓的症状,与中耳炎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鼓膜完整无穿孔的表现。
外耳道炎原因很多,如反复挖耳、糖尿病真菌感染、耳道狭窄进水等,尤以挖耳比较多见。外耳道毛囊炎形成疖肿破溃也可引起耳道流脓,耳道检查及追问既往病史多能鉴别。
3、耳道流脓时,不宜手术
以前由于受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采取药物保守治疗,若手术需在停止流脓3月到半年以上,但往往由于中耳乳突炎性病灶没有彻底根除很容易复发流脓鼓膜再次穿孔。
4、中耳炎手术容易造成面瘫,能不做尽量不做
由于耳科医生的操作水平有差异,间或有手术后面瘫的报道,且面瘫影响面容易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由于面神经就走行在中耳鼓室和乳突腔,手术中从面神经表面剥离病灶难免会刺激神经引起水肿,只要及时处理一般不会发生面瘫。
5、中耳炎手术可以完全恢复听力并消除耳鸣
由于中耳炎病程多较漫长,长期炎性或胆脂瘤病灶的刺激和破坏可以影响内耳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并出现耳鸣,中耳炎鼓室成形手术虽可完全清除病灶达到停止流脓的效果,甚至可以听骨重建,但也仅能部分或大部分恢复因听骨损害鼓膜穿孔引起的听力下降,对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的部分却不能提高,也不会直接减轻耳鸣症状。
6、治疗中耳炎,只要吃吃抗生素就可以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是要治疗其诱因,如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可用滴鼻剂中成药抗生素等药物,有鼻息肉、鼻腔鼻咽肿瘤、鼻咽重度增殖体肥大等要进行手术。
急性中耳炎除用抗生素外,有耳痛的患者还要用滴耳剂,鼓膜未穿孔期可用草酚甘油消炎止痛,穿孔化脓就要用双氧水和抗生素滴剂了,加用滴鼻收敛剂可加快病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