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馆游泳过敏怎么办 服用药物
游泳馆游泳过敏怎么办 服用药物
有些人是过敏性皮肤,家中会常备过敏药,游泳后情况较严重,温和治疗没有效果的可以采用服用药物的方式来进行过敏治疗,但是服用的药物一定是专业医师开的,不能自行随意购买。
去游泳馆游泳会得病吗
管理严格的游泳馆会做完善的消毒处理,不必担心因此患病,但是游泳前最好自带泳衣、毛巾和浴巾,以免在使用他人物品时沾染到细菌,特别是使用有感染疾病病人的衣物。
患过敏性鼻炎少去泳池
今年夏天雨水多湿度大,加上连续的高温天气就令人如同生活在“蒸笼”里一般,难以忍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一头扎进泳池的清凉世界,尽情享受沁凉池水与肌肤的亲密接触。谁曾想,这游泳池里也蕴藏了过敏的“危险”!
周末与隔壁的美女Cindy相约去楼下会所新开的游泳池 “避避暑”,可刚入水她就一连打了好几个喷嚏。一开始她以为着凉了,就早早地上了岸,匆忙收拾东西回家。没想到回家喝了点姜汤后,仍是喷嚏不止,还不停地流清水一样的鼻涕,鼻子也特别痒,总想用手去揉鼻子。这样看来好像不是感冒,就赶快陪到医院就诊,经过医生的仔细检查后说Cindy患的不是感冒,而是过敏性鼻炎。我们这才反应过来,可能就是游泳惹的祸!
可我百思不得其解,怎么游泳还会“游出”过敏性鼻炎呢?问过专家,才明白:在游泳池诱发过敏性鼻炎,问题并不是出在游泳本身,而是游泳池的水质问题。为了防止通过游泳池水传染疾病,泳池馆的工作人员会经常向泳池投放消毒剂(俗称“漂白粉”)。“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是常见的过敏原。此外,游泳池里的清洁成分也可能对鼻黏膜有一定刺激作用,不少过敏体质的患者对这些化学物质容易产生过敏现象,从而引发鼻炎、哮喘以及丘疹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等。
专家提醒:这种因漂白粉引发的过敏性鼻炎在夏季很常见,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为了预防过敏性鼻炎的发生,专家给出了几点建议:
¨ 有过敏性鼻炎病史的人尽量少去游泳池游泳;
¨ 过敏性体质的人最好到天然泳场等远离漂白粉的环境畅游;
¨ 可有针对性地在游泳前后服用相应的抗过敏药;
¨ 游泳时姿势要正确,或使用防护器具防止鼻腔进水;
¨ 游完泳后可以用盐水洗鼻子,帮助减少化学成分对鼻黏膜的损伤,从而减少致敏原在鼻腔的驻留。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像有些患者那样,在泳池里游泳好几年了,喷嚏也打了好几年了,直到忍不住了,甚至出现耳闷和嗅觉下降的症状,才想到来医院治疗。很多人就是由于不明白、不重视而耽误了最初的治疗,已发展为慢性鼻炎、鼻窦炎等,治愈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最好在出现过敏症状后,马上到医院就诊,尽快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是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如开瑞坦)。不仅能够快速缓解症状,而且1天1次,服药也很方便。
希望大家都能在炎炎夏日中享受清凉,也能在享受清凉中舒畅的呼吸!
游泳馆游泳过敏怎么办 停用化妆品
为了避免刺激肌肤,游泳过敏后要停用化妆品,以免刺激到皮肤,化妆品的成分复杂,一般不建议在过敏期间使用化妆品,有加重过敏症状的风险。建议:游泳皮肤过敏期间,用清水洁面,使用低敏的护肤品即可。
去游泳馆游泳会怀孕吗
去游泳馆游泳不会怀孕。
很多女孩子担心在游泳馆游泳会造成怀孕,其实大不可比担心,游泳池水域面广,能够有效稀释成分,就算有精子游离在泳池中,也没有那么容易进入女性身体中,而且泳池是经过消毒的,精子最多在泳池存活两小时,所以泳池中的剂量少,存活周期短,不必担心怀孕情况。
游泳馆游泳后身上很痒怎么回事 消毒剂
夏天去游泳馆游泳的人多,游泳馆为了净化水质,会加重消毒剂的剂量,例如含氯的消毒剂和聚合氧化铝,皮肤娇嫩的人会有不耐受的情况出现。
建议: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游泳的时间不宜太长,以免过敏。
游泳馆游泳过敏怎么办 擦用芦荟
芦荟具有消炎止痒的强大功效,很多人家中都会种些做盆栽,去游泳馆游泳过敏后不妨在身上擦一些新鲜芦荟,没有芦荟用芦荟胶也是可以的,同样具有止痒消炎的效果。
游完泳身上痒怎么回事
游泳池的水一般看起来蓝蓝的,非常透亮,表面看起来好像很干净,其实很多细菌、杂质是肉眼看不见的,泳池中一般还添加了消毒剂,为了保持水质的干净,泳池的水添加的了这些物质,如果游完泳只是自己觉得很痒,可能是因为自身皮肤比较敏感,对水中的这些杂质过敏,需要服用一些抗过敏的药物进行治疗。
有些游泳馆为了自身的利益,很长时间才会清洁泳池,而泳池是大家共用的地方,不能保证卫生,细菌和杂质增多,又不经常消毒,水质太差,去游泳的时候又在水中待的时间太长,就会引起皮肤问题了,如果在某家游泳馆游完泳很多人都出现了皮肤痒的问题,为了身体健康着想以后就不要再去了。
5个月龄应成宝宝分水龄
市民疑惑
宝宝游泳前爱哭闹
2月28日~3月2日,记者走访了小天使母婴服务机构、爱多多等桂林市多家婴儿游泳馆,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宝宝前来游泳。当前桂林市天气仍然较冷,每到周末下午,小天使母婴服务机构婴儿游泳馆里排队的家长不少,他们正等着给宝宝游泳。
不少家长表示,游泳前宝宝常常出现不少“意外”,会哭闹、恐惧等等。李女士的宝宝5个月了,她很疑惑:“以前宝宝很爱游泳,可最近每次好不容易轮到宝宝游泳了,她却哭闹,真没办法。”为何有的宝宝喜欢游泳,有的宝宝一看到水就哭闹,甚至出现恐惧?
专家解答
小天使母婴服务机构婴儿游泳指导师刘亚菊表示,游泳前,宝宝没吃饱、睡好,心情不好,就会容易出现哭闹。建议家长在宝宝游泳前让宝宝吃饱、休息好,保持好的心情,如此会减少宝宝的哭闹。
值得注意的是,宝宝哭闹还有其他原因。
5个月后的宝宝游泳反射消失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主管护师韦定敏介绍,正常的宝宝5、6个月以后,开始学会了抬头、翻身、坐、伸手等动作,说明宝宝对外部世界开始适应,游泳反射消失,此时宝宝不喜欢游泳,也就不必要勉强。相反,如果5、6个月大以后的宝宝还喜欢游泳,这有可能说明宝宝的智力发育落后了。
韦定敏解释,喜欢游泳对宝宝来说是一种原始的本能反应。因为宝宝出生前生活在妈妈子宫里的羊水环境中,每天他都在游泳。因此新生儿3天~3个月的宝宝是游泳的最佳时间,这段时间给宝宝游泳不仅可以锻炼宝宝的体能、智力等方面,更主要的是让宝宝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再次找回母亲宫内的感觉,增强宝宝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5个月以上的婴儿需多做其他运动
韦定敏介绍,5、6个月的宝宝如果智力发育良好,先天的原始反射会消失,也就是宝宝不再喜欢游泳。如果5、6个月的宝宝还喜欢游泳,很有可能说明宝宝的智力发育迟缓。
那应该怎么办?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总住院医师赵庭鉴表示,这个时候宝宝应该多加练习大动作,比如抬头、翻身、坐等,5个月开始,宝宝也开始会用手抓物,开始时小指侧,而后是拇指侧,9~10个月就能用指尖摄物,这是宝宝精细动作的发育,也需要勤加练习。
宝宝多运动,可以给予宝宝更多的体验,促进神经细胞突触的联系,3岁以内是人体神经突触生长的量变期,突触数量可以达到成人的2倍,3岁以后则对突触进行“优化”“赛选”和“修剪”。是一种“质变”。对外界的体验,可以促进突触联系的增多。当突触联系更加稳定、更加丰富时便促进了智力的发育,智力也越来越高。因此,5个月以后的宝宝除了游泳、必须有更多的其他体验,包括运动、语言、色彩、触觉等多方面的体验。
孕妇可以去游泳馆游泳吗 孕妇什么时候游泳好
建议孕妇在上午十点和下午三点间去游泳馆游泳,这个时候上班族都在上班,游泳馆人比较少,可以放心畅游,而且水温会相对温和,不会刺激到子宫,这时段也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身体免疫力最强,是最佳的游泳时间。
游泳时间有标准切不要超时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北京市要求游泳池的管理人员每天定期自测游泳池水中的余氯并作记录,持续监控水质状况。而且,《游泳场所卫生规范》规定,游泳场所,是指能够满足人们进行游泳健身、训练、比赛、娱乐等项活动的室内外水面(域)及其设施设备。因此,无论是戏水乐园、水上乐园和室外游泳池,还是对小区居民开放的游泳馆、学校对社会开放的游泳场馆、有较大规模和社会影响的游泳场馆,各种游泳场馆的监测标准是全部一致的。而且,游泳场馆都应在入口处设传染病检查岗,患有皮肤癣疹、重症沙眼、急性结膜炎的人,应禁止入内。
夏天是最适合游泳的季节,游泳也是最舒服最适宜的健身方式。在清澈凉爽的泳池里许多朋友流连忘返。但是长时间的呆在水里,如果泳池卫生不太好的话反倒会危及身体健康,因此游泳专家建议,游泳要选择卫生条件好的场所,并且要把握好游泳时间。这样才能从游泳中达到健身的目的。
如何判断游泳场馆的卫生情况
除了将来根据游泳场馆的分级来选择游泳场所外,专家还提醒市民,为了自身健康,不要到不干净的游泳场所去游泳,以免出现健康问题。那么,消费者自身该如何选择游泳场馆呢?
专家建议,到游泳场馆时,首先要查看该场馆是否有卫生许可证,游泳池门口有无红眼病检查岗或是张贴了红眼病禁泳标志。其次,到达游泳池后不要急着入水,最好先看看池中水质是否清澈透明,有无异物、泥沙漂浮,比较好的游泳池还会把水温、余氯、混浊度公示出来。而总体来说,卫生合格的游泳场所应该是清洁、无蚊蝇、无垃圾、无臭味的,水中可以有轻微的氯味。
据介绍,游泳池水游离余氯浓度国家标准为0.3—0.5mg/L,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水质产生影响。因此,如果池水中余氯味道比较重也不要下水,因为余氯虽然可以杀菌,但过多的余氯会刺激人的呼吸道黏膜,对人体产生危害。如果在游泳时出现了眼睛痛涩、口中干涩、皮肤不适等情况,就有可能是水中余氯超标造成的,这时应该立即离开问题水域,之后用清水轻轻冲洗眼部、口腔或皮肤,如果还没有好转或有加重趋势应立即就医。
另外,按照《游泳场所卫生规范》,“游泳场所提供游泳者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包括拖鞋、茶具等)应一客一换一消毒。消毒后的饮用具应存放于保洁柜。”
开具健康证明别马虎
据了解,由于游泳时,人的角膜和皮肤全部暴露在外,所以最易传染的疾病便是眼病和皮肤病。一般来说,游泳时若不注意卫生,有可能染上急性结膜炎(即老百姓俗称的红眼病)、皮肤癣等疾病。因此,1996年颁布的《游泳场所卫生标准》规定,“禁止患有肝炎、心脏病、皮肤癣疹(包括脚癣)、重症沙眼、急性结膜炎、中耳炎、肠道炎、精神病患者和酗酒者进入人工游泳池游泳。”同时,为预防游泳时感染疾病,我国要求泳池的经营管理者应按《公共卫生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做好泳池的消毒、净化及环境卫生,而且不让“传染源”进入泳池。
为确保水质卫生和游泳者的健康,避免疾病传播,一些游泳场馆要求游泳者事先提供可说明其健康状况的游泳证、医院开具的健康证明等。
健康体检证明也有“有效期”
健康体检检查血压、心率等项目,是出于对游泳者自身安全的考虑,因为运动过量、水温和环境的变化和刺激等,都可能造成血压波动,对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造成威胁。早就有观点认为,有高血压尤其是药物难以控制的顽固高血压病人,易在游泳中诱发中风。而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严重心律失常的人,也要预防游泳时突发意外,因此也应避免去游泳。因此游泳者要懂得自我保护并共同维护游泳场馆的卫生,要自觉进行体检,如患有传染病则不应进入公共游泳池,自身存在高血压等健康风险,也该及时发现,避免意外。
因为目前各医院并没有统一的针对游泳者的体检项目规定,游泳者除了要体检看是否有红眼病、皮肤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外,老年人最好再增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的检查,如心电图检查、颈动脉超声等。
夏季游泳别超过两小时
除了卫生监督部门以及真实的健康证明为游泳者的健康把关外,专家提醒市民,夏季游泳虽然能强身健体、防暑消夏,但每次游泳应控制在两小时内,切莫贪凉时间过长而影响身体健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皮肤科专家提醒,游泳者除了选择卫生条件比较好的游泳池外,游泳前要淋浴,夏天人出汗较多,如果不能在游泳前冲洗掉身上的汗液,汗液中含有的尿素就可能污染池水。其实在《游泳场所卫生规范》中,已经明确指出了要“强制淋浴”,游泳者在进入游泳池之前要强制接受身体清洗。
在淋浴后要经过浸脚池再进入泳池。按照《游泳场所卫生规范》,“浸脚消毒池,是指为使游泳者在进入游泳池之前强制接受脚部消毒而在通道上设置的含有消毒液的水池”。专家介绍,合格的浸脚池还有余氯的味道,可以帮助杀灭脚上的真菌,防止脚气等皮肤病的传播,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另外,游泳后一定要及时用清水淋浴,彻底清洗全身,既能减轻池水中的余氯对头发和皮肤的不良刺激,也可冲洗掉皮肤上可能污染的致病微生物,而且不要用未经消毒的公用毛巾。
之后最好涂上具有保湿作用的护肤品。另外,为预防传染红眼病,游泳时一定要戴泳镜,不要戴隐形眼镜,游泳后最好点眼药水,以预防传染性眼病。
专家还提醒,为保证游泳的安全,酒后禁止游泳,也不要在太冷的水中游泳,下水前最好用凉水冲身,让身体适应后再下水。有心脏病、高血压者忌游泳。过饱或过饿也都不宜游泳,最好在饭后一小时左右再游泳。
另外,人体在水里散失热量比在空气里快20多倍,这使人在水中产生的热量远低于在水中散发的热量。人在水中时间过长,体温调节功能就会遭到破坏,会出现动脉收缩、静脉扩张,使血液停滞在皮下静脉内,造成皮肤青紫、嘴唇发黑,甚至发生痉挛。因此,虽然游泳是夏季最惬意的运动消暑方式,但也要注意控制时间。如果游泳时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上岸擦干身上的水,晒晒太阳,待暖和后尽快穿好衣服。
我国有《游泳场所卫生规范》(GB9667-1996),对游泳池水质、游泳场馆空气、设计要求等都有具体要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北京市要求游泳池的管理人员每天定期自测游泳池水中的余氯并作记录,持续监控水质状况。而且,《游泳场所卫生规范》规定,“游泳场所,是指能够满足人们进行游泳健身、训练、比赛、娱乐等项活动的室内外水面(域)及其设施设备。”因此,无论是戏水乐园、水上乐园和室外游泳池,还是对小区居民开放的游泳馆、学校对社会开放的游泳场馆、有较大规模和社会影响的游泳场馆,各种游泳场馆的监测标准是全部一致的。而且,游泳场馆都应在入口处设传染病检查岗,患有皮肤癣疹、重症沙眼、急性结膜炎的人,应禁止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