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脐疝该怎么办
得了脐疝该怎么办
保守治疗。基本上的原则都是先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指家庭护理。注意尽量不要让宝宝哭闹、腹部用力,减少腹内压增高的情况发生。
动手做一个小脐贴。如果父母不愿意冷眼旁观,听之任之,很想帮宝宝做点什么,专家建议可以剪一个大一点的硬纸片(比脐部大一圈),用棉花把硬纸片裹上,做成一个软软的棉片,对准宝宝的脐部,用婴儿腹带把纸片勒住。这样能有一个阻止肠管等从脐部突出的阻力,又不至于伤害宝宝的皮肤。
其实脐疝宝宝的护理都是一些辅助办法,也是给家长心理的安慰。而自愈,还是要靠时间和宝宝自己。
脐疝的症状 脐疝怎么办
随着宝宝的长得啊,腹壁肌肉的发育坚固,脐环闭锁,直径<1.5厘米的脐疝多于1岁内便完全自愈,无需手术治疗。如果脐疝比较大或者有嵌顿,应咨询医生后酌情处理。如满2周岁,脐疝未愈,宜手术治疗。
脐疝对宝宝有什么影响
脐疝对宝宝有什么影响:危害消化系统 宝宝脐疝首先会危害到宝宝的消化系统。宝宝一旦消化系统出现问题,营养吸收也会受到影响,进而会出现体质下降,无任何疾病抵抗能力,所以,小孩的正常发育也会受阻。 这是没有办法避免得,而且在腹压升高得时候,脐疝是很容易发作得,孩子太小管不住,腹压升高是很难避免得,如果得时间长了,孩子不仅会难受,还会有很多危险,不仅消化系统和生育功能会受到影响,还有可能会引起嵌顿,危及生命。 脐疝对宝宝有什么影响 2 脐疝对宝宝有什么影响:危害到患儿心灵 脐疝还会危害到宝宝的心灵。在宝宝脐疝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小孩也会一天天的长大,在智商发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身体与正常人不一样,这就会导致小孩的精神会产生忧郁,开始自闭。 脐疝对宝宝有什么影响 3 脐疝对宝宝有什么影响:对泌尿、生殖器产生影响 因小儿脐疝的疝内囊物长期压迫泌尿及生殖器官,会造成小孩的生殖器官发育不良,进而影响小孩的生育能力,甚至影响小孩一生无法生育。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脐疝的症状时,就要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治疗,切勿耽搁小儿脐疝的最佳治疗时间。 脐疝对宝宝有什么影响 4 脐疝对宝宝有什么影响:导致儿童的死亡 小儿脐疝的疝块的进出若长时间肠管不能回纳则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同时,因为宝宝脐疝导致的肠坏死、梗阻、剧烈疼痛能造成小儿的死亡。 宝宝脐疝导致小儿死亡并不是危言耸听,据可靠资料显示,我国因肠坏死导致的脐疝患者死亡病例每年都有上万例,家长要特别注意。
治疗婴儿脐疝有哪些偏方
正常情况下小儿出生后18个月内,脐环可以继续缩窄,因此,婴幼儿脐疝有自愈的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疗绝大多数在2岁内自愈。有人统计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亦越来越发达,脐环也逐渐变小而闭合,据统计生后6个月内有90%,一年以内有95%闭合而自愈。
那么有什么保守治疗的方法可以治疗小儿脐疝呢?当小儿脐疝小于2厘米时,小儿年龄在2岁以下,可以试试以下土方法。
(1)压迫法:用适当长度的9~10cm宽的松紧带,缝制成圆圈状;令婴儿平卧,还纳脐疝;将棉球(同疝大小)或半个乒乓球的凸面对准脐疝部,以松紧圈固定之即可。
(2)胶布粘贴法:可将稍大于脐环的硬币、扣子或圆木片用纱布包好,压在脐环上,然后用宽胶布固定。胶布宽5cm,胶布经过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以免损伤皮肤,操作时先将疝内容物还纳回腹腔,使疝囊呈空虚状态,避免疝内容物膨出,便于脐孔的闭合。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个月,应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每次粘贴时要使脐孔缩小,使之逐渐愈合。
治疗小儿脐疝一般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如果家长觉得脐疝肿块比较大,可以去医院做个检查,让医生检查判断脐疝是否有危险的可能。
婴儿脐疝症状 婴儿脐疝症
疝气多发生于新生儿,有的宝宝在幼儿期仍然存在,这也是宝宝的常见病。脐疝气的发生,是由于宝宝的肚脐没有很好的闭合,导致肠子的一部分从宝宝肚脐的部位鼓出来而造成的。一般来说,早产儿由于身体发育机能弱,比其他足月生的宝宝更容易得脐疝气。婴儿脐疝多属易复性疝,较常见,嵌顿少见。当啼哭、站立和用劲时,脐部膨胀出包块,直径1-2cm,无其他症状,常在洗澡、换衣时无意中发现。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肿物顶端有一小瘢痕,是为脐痕;肿物特点为可复性,即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而且肿物触之较坚实;小儿安静或者家长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回纳人腹腔,伴有肠鸣音。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褶,以上为典型脐疝。肿物较大时,特别是孩子哭闹腹压增高时,外表的皮肤发亮显得较薄,有一些家长担心脐疝会不会被撑破,实际上由于皮肤的弹性与韧性,并不存在撑破的可能性,除非为创伤所致。
婴儿脐带周围发红怎么处理
一、脐带发红和发炎
新生儿脐带发红有可能是发炎的先兆,也有可能是脐带脱落时候的自然现象,妈妈们随时观察宝宝的脐部状况。如果发红状况并不严重,那么就不用太担心,等宝宝脐带脱落后这种状况应该会慢慢变好。若宝宝的脐部变得滚烫,或者有出血、冒浓、肿胀、发臭等情况发生,那么很有可能是脐部发生了感染。脐部感染后宝宝也许会有发烧等不舒服的症状,妈妈们要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以免感染情况恶化。
二、?脐疝
新生儿脐疝是由于宝宝的肚脐没有闭合好造成腹腔压力变高而在肚脐部分形成的向外突出的圆形隆起。新生儿脐疝的现象并不少见,尤其是像早产儿,得脐疝的机率可能会更高。
1.“弹性腹带”法可以预防新生儿和小婴儿得脐疝。宝宝的皮肤稚嫩,且腹部本身是呈圆形的,为了防止腹带过紧造成宝宝局部皮肤坏死,妈妈们要时刻注意调试腹带的松紧程度,并按时帮宝宝松开腹带。如果脐疝较大,妈妈们还可在腹带的中心位置加固半只乒乓球,让乒乓球的凸面对准脐窝。如果孩子不能适应腹带直接绑缚也可以这么做。这样即不会影响宝宝的发育,也不会造成宝宝身体上的伤害,又能预防脐疝隆起。
2.当宝宝安静的时候,脐部的隆起可能会变小或消失,但是在宝宝哭闹、排便或者饱食后,脐疝又会出现。在发生脐疝后,妈妈们尽量不要让宝宝大哭大闹,这样可能会让脐疝更加严重。给宝宝做食物的时候也要以好消化的为主,防止宝宝肚子胀气,加重脐疝。
3.大部分宝宝的脐疝可在2周岁内自愈,妈妈们不用过于担心。若两周岁后还未自愈,那么应带宝宝及时到医院纠正。
提防肝硬化形成脐疝的4对策
1、提防脐疝突出,最有效最基本的办法是积极治疗肝硬化导致的肝腹水,腹水消失后疝即消失。
2、肝硬化时,消化与吸收不良、肠动力减弱而蠕动减少、肛门排气障碍导致小肠胀气,也容易引起脐疝。适当的运动会增加肠道蠕动、增强机体消化吸收能力,减少胀气形成,从而避免脐疝形成。
3、肝硬化时细菌在肠道内过度繁殖,引起小肠吸收障碍,导致肠胀气、腹胀、腹痛等,致脐疝形成。积极治疗肝硬化,是预防脐疝形成的最根本方法。
4、门静脉压增高、肠壁水肿,使腹内压增高,也可引起脐疝。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减轻水肿,降低腹内压,避免脐疝形成。
脐疝可以自愈
许多孩子在脐带脱落后不久,慢慢在脐部出现向外膨出的肿物,这就是脐疝,俗称“气肚脐”。肿物的特点是有可复性,每当小儿哭闹或腹部用力时肿物出现或变大,睡觉或安静及用手压迫时肿物变小或消失。平时新生儿或小婴儿肿物持续存在,但以手轻压可使疝内容还纳入腹腔,并可感到“咕咕”气过水声,说明疝内容以小肠为主。
开始时疝出的肿物并不大,约栗子大小,以后逐渐增大,但除个别情况外,肿物直径大小很少超过4厘米。肿物膨大时,外被的皮肤和覆盖层变薄,这时候许多家长担心,唯恐脐疝像气球那样爆裂了,其实这种事情几乎从未发生过。
平时家长最关心的是肿物也就是脐疝的大小,但从发病原因考虑,真正关心的应该是腹壁在该处的缺损大小。此缺损又称“脐环”,它是胎儿脐带通过腹壁时遗留下来的腹壁薄弱区,正是引起脐疝的簿弱之处。检查脐环的方法很简单,待脐部肿物还纳后,家长用食指尖轻柔向下深入皮下,就可探及一缺损区。一般脐环直径很少大于1厘米,也就是仅可容成人指尖通过。脐环直径越小,脐疝自愈的年龄越早。
脐疝为什么能自愈呢?是由于:
一、 脐环只是暂时存在,随着小儿腹壁肌肉的发育,脐环逐渐缩小,直至关闭,疝内容即无法疝出。
二、 随着小儿智力的发育,与父母及亲人之间加强了交流,不像刚出生的头几个月,常常哭闹,这样无形中减少了疝形成的因素。
因此绝大多数脐疝患儿,于2岁前未经任何治疗可以痊愈,此外,考虑到脐疝对小儿的发育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发生嵌顿的机会比腹股沟斜疝也少得多,所以大多数医生不主张实施特殊治疗。
有些家长出于担心,给脐疝儿围上自制的腰带,其实作用不大,如果要围腰带,也须听从医生的意见和指导。
极个别脐环直径过大,或因其他原因脐疝始终不愈的,可根据医生的安排于两岁后实施手术。
小儿脐疝的病因
(1)脐带内有血管,在生下后血管应该闭锁,如果在血管尚未闭锁封合时,肠管及/或其系膜疝入其中,就会形成脐疝。
(2)小儿时期的腹部肌肉还处在发育时期,并且发育还不够成熟,力量是非常薄弱的,是没有办法阻止肠管肠系膜疝入。因此这也是小儿脐疝的发病因素之一。
新生儿脐疝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虽然脐疝看起来很吓人,甚至极少一部分宝宝的脐疝鼓出部位可以像李子那么大,但只要鼓出部分是软的,按压能够回缩,而且宝宝也没有觉得不舒服,这种脐疝通常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对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还可以用略大于肚脐直径的圆形硬质板外包纱布,用宽布带固定在肚脐上,这不但有助于脐疝愈合,还能避免出现脐疝膨出物被卡住的危险。
如果膨出物触痛或肿胀得很厉害,请立即带宝宝去看医生,因为可能是膨出物被卡住了,必要时会需要手术治疗。但是宝宝的脐疝一般会在两三岁前自行消退,但也有些宝宝的脐疝到5岁才能愈合。一般5岁以上的脐疝就需要手术治疗了。在极少数脐疝的病例中,宝宝的一段肠管可能会被开口处卡住,阻断了这个区域的血液供应,这就需要立刻做手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宝宝的脐疝周围发生肿胀、触痛或颜色等发生一些异常的变化,尤其是宝宝还有恶心呕吐或腹部疼痛的现象,家长就要立即带他去看急诊。
所以说,当宝宝患上脐疝时,家长不需要过于担心,因为该病有一点的自愈能力,一般不会造成过大的不良影响。不过小编仍然要提醒各位家长朋友,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所出现的异常症状,以便在严重时能及时进行手术方面的治疗。
新生儿脐疝气5项照护守则
顾名思义,脐疝气就是由于肚脐没有得到很好的闭合,导致肠子的一部分从肚脐部位鼓出来而造成的疝气,多发生于新生宝宝身上。一般来说,由于早产儿的身体机能发育不够完善,所以比足月儿更容易患上脐疝气。
脐疝气评估法
正常的肚脐应该是凹陷下去的,如果婴儿的肚脐像一个泡泡那样鼓起来,而鼓起处压下去后发现有空洞,那就很可能是脐疝气。如果新生儿脐疝气鼓起的包的直径没有超过5厘米,就不用太过担心。
据陈培涛医师介绍,脐疝气有大有小,要判定脐疝气的严重程度,并不能只依靠简单地观察外观,而要在宝宝熟睡后轻轻按压肚脐凸出的部分,在凸出部分被按压之后,会摸到腹部肌膜的空隙处,此处空隙通常不会超过1厘米。如果超过2厘米,就算是比较严重的脐疝气。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腹壁肌肉的加强,脐疝气基本都会自然痊愈,之后也没有什么不良影响。约有80%的新生儿会在1岁以前痊愈,90%的宝宝会在2岁以前痊愈。但是,如果脐疝气在2岁后仍然没有痊愈,就应该就医寻求解决方案。
为什么会有脐疝气
当胎儿还在妈妈肚子里时,要通过脐带来吸收母体的养分。在出生之后,身体各机能开始运作,身体各项机能开始更好地运作,而脐带根部的腹部肌膜也会自行关闭。当脐带根部的腹壁肌膜没有有效关闭时,就会出现脐疝气。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脐疝气并不会为宝宝带来任何不适。只有当肚子里头的肠子跑出来、卡在未关紧的腹部肌膜空隙中,宝宝才可能会出现哭闹不休、呕吐以及局部红肿等症状。此时,便需考虑进行紧急治疗。不过,虽然脐疝气发生率较高,但是肠子跑出被卡住的比例相当低,大约只有1/1500,因此多半不需担心。
tips:早产儿易患脐疝气
脐疝气在早产儿中比较常见,可能因为身体发育未完全所引起,另外,如果宝宝出生时出现呼吸窘迫,也更容易产生脐疝气,需要格外注意。
新生儿脐疝气照护守则
专家指出疝气可不是什么气体,它指的是指人体器官或器官的一部分,从原来的腔突破腔壁到另外一个腔内。
至于小儿科最常见的疝气有二种:脐疝气与腹股沟疝气 两种。顾名思义,脐疝气就是由于肚脐没有得到很好的闭合,导致肠子的一部分从肚脐部位鼓出来而造成的疝气,多发生于新生宝宝身上。一般来说,由于早产儿的身体机能发育不够完善,所以比足月儿更容易患上脐疝气。
脐疝气评估法
正常的肚脐应该是凹陷下去的,如果婴儿的肚脐像一个泡泡那样鼓起来,而鼓起处压下去后发现有空洞,那就很可能是脐疝气。如果新生儿脐疝气鼓起的包的直径没有超过5厘米,就不用太过担心。
据陈培涛医师介绍,脐疝气有大有小,要判定脐疝气的严重程度,并不能只依靠简单地观察外观,而要在宝宝熟睡后轻轻按压肚脐凸出的部分,在凸出部分被按压之后,会摸到腹部肌膜的空隙处,此处空隙通常不会超过1厘米。如果超过2厘米,就算是比较严重的脐疝气。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腹壁肌肉的加强,脐疝气基本都会自然痊愈,之后也没有什么不良影响。约有80%的新生儿会在1岁以前痊愈,90%的宝宝会在2岁以前痊愈。但是,如果脐疝气在2岁后仍然没有痊愈,就应该就医寻求解决方案。
为什么会有脐疝气
当胎儿还在妈妈肚子里时,要通过脐带来吸收母体的养分。在出生之后,身体各机能开始运作,身体各项机能开始更好地运作,而脐带根部的腹部肌膜也会自行关闭。当脐带根部的腹壁肌膜没有有效关闭时,就会出现脐疝气。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脐疝气并不会为宝宝带来任何不适。只有当肚子里头的肠子跑出来、卡在未关紧的腹部肌膜空隙中,宝宝才可能会出现哭闹不休、呕吐以及局 部红肿等症状。此时,便需考虑进行紧急治疗。不过,虽然脐疝气发生率较高,但是肠子跑出被卡住的比例相当低,大约只有1/1500,因此多半不需担心。
TIPS:早产儿易患脐疝气
脐疝气在早产儿中比较常见,可能因为身体发育未完全所引起,另外,如果宝宝出生时出现呼吸窘迫,也更容易产生脐疝气,需要格外注意。
居家照护5项守则
脐疝气多数属于良性的身体症状,通常不需要医疗处置介入即可自行复原。因此,居家照护便成了父母的重要任务,只要留意宝宝是否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并及时观察脐部凸起处是否有异常即可,一旦发现有不正常的反应,则需尽快就医。
守则1:判断哭闹原因
在宝宝哭闹的时候,首先应该安抚,并判断哭闹是否因为脐疝气所引起。虽然脐疝气算是良性症状,但是家长仍需留意观察脐疝气的情况。和腹股沟疝气不同的是,脐疝气多半会自行复原,而且几乎都不需要进行手术,但腹股沟疝气几乎都需要通过手术来改善症状。
守则2:平时注意观察
妈妈不需要每天按压脐部,以观察肠子是否跑出,只要在平时注意观察就可以了,比如在给宝宝换尿布或宝宝睡觉时,顺便观察脐部外观即可。在宝宝比较放松、 情绪比较平静时,脐部的小包会稍微下陷一些,就像吹饱的气球稍微放了一些气,表皮变得皱皱的,但是,当宝宝开始活动或哭闹时,脐部的小包又会变得较为饱 满。
守则3:不宜用东西压
有些妈妈用硬币直接压住凸出的脐部,希望通过压力来改善状况。但是,陈培涛医师特别提示,不论用硬币压,还是用胶带或衣物缠住,对脐疝气都没有实质疗效,反而容易出现接触性皮肤炎,特别是在夏天,更容易因为闷热而出现痒疹。
守则4:注意正确触感
如果是正常的脐疝气,在往下按压时,触感就像是戳一个充气没有充饱的气球,而且能很顺利地往下按压,中途不会遭遇任何阻力。
守则5:保持皮肤完整
在穿衣服、换尿布时,并不需要刻意避开患有脐疝气的部位,只要注意做好照护工作,保持好皮肤的完整性即可。
因为医师都说不用开刀。但许多人以为脐疝气很讨厌,所以用个铜板把它压下去再用胶布贴起来,说是可以帮助它快些好起来。其实,用铜板贴起来这个方法根本无效,许多时候还可能引起皮肤对胶布敏感反应。
小宝宝脐疝的危害
脐疝刚开始是在肚脐那鼓起一个包,让孩子平躺在床上,家长用手轻轻按它,一般可使其复位,这叫可复性疝。但随着脐疝越鼓越大,家长再用手按却难以复原了,必须由医生借助专业手法才可复位,则称为难复性疝。
难复性疝往后发展,随时可能卡住回不去了,成为嵌顿疝。这时,孩子除了肚脐鼓起,还可能有肚子痛、肚脐鼓起处咕咕作响等症状,必须尽快处理,要不然,嵌顿疝轻则导致肠梗阻,重则因为肠缺血引起肠坏死,后果将非常严重。
虽然脐疝看上去很可怕,但并不是一发现就得马上做手术。彭林表示,除非孩子一生下来脐疝就难复位或有发生嵌顿的危险,否则,等孩子长到四五岁,肚脐相对发育好了,再做手术更好。
那在手术之前,怎么处理才能防止脐疝不停往外鼓呢?彭林说,唯一有效的办法是用腹带包扎。具体方法是:先将脐疝复位,然后在肚脐处垫上一块大过脐疝的棉垫。棉垫不能太软,最好包个硬币在里面,使其有一定的硬度,但也不要太厚,免得不透气。再用稍宽的带子绑在腰上,将棉垫固定住。带子不用绑太紧,不能勒得孩子难受。在正式接受手术治疗之前,腹带包扎都是必要的。
难复性疝和有嵌顿可能的脐疝必须尽早手术。对此,有的家长可能会问:难复不代表不能复位,不手术行不行呢?彭林表示,理论上说,只要能将脐疝复位再绑好,让其不再鼓出,手术是可以暂缓的。但是,医生不可能保证每次手法复位都成功,而在孩子有腹痛表现后的6个小时内,如果还没有将脐疝复位,很可能就会发生肠梗阻或肠坏死。与其让孩子担这个风险,还不如趁早做手术一劳永逸。
脐疝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1、家长们不要让孩子大声咳嗽,患咳嗽的小儿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吃些止咳药。在宝宝哭闹的时候,首先应该安抚,并判断哭闹是否因为脐疝气所引起。虽然脐疝气算是良性症状,但是家长仍需留意观察脐疝气的情况。和腹股沟疝气不同的是,脐疝气多半会自行复原,而且几乎都不需要进行手术。
2、婴儿期不要将孩子的腹部裹得太紧,以免加重腹内压力。不要让孩子过早的站立,以免肠管下坠形成腹股沟疝。专家告诉:不论用硬币压,还是用胶带或衣物缠住,对脐疝气都没有实质疗效,反而容易出现接触性皮肤炎,特别是在夏天,更容易因为闷热而出现痒疹。
3、由于疝气可在婴儿期发生,故应在该时期经常留意观察孩子的腹股沟部或阴囊处,是否肿,或是否存在时隐时现的块物,遇有疑问及时请教医生。而且妈妈不需要每天按压脐部,以观察肠子是否跑出,只要在平时注意观察就可以了,比如在给宝宝换尿布或宝宝睡觉时,顺便观察脐部外观即可。在宝宝比较放松、情绪比较平静时,脐部的小包会稍微下陷一些,就像吹饱的气球稍微放了一些气,表皮变得皱皱的,但是,当宝宝开始活动或哭闹时,脐部的小包又会变得较为饱满。
4、家长们在穿衣服、换尿布时,并不需要刻意避开患有脐疝气的部位,只要注意做好照护工作,保持好皮肤的完整性即可。小儿疝气应好好照顾,走好手术前的准备,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5、如果是正常的脐疝气,在往下按压时,触感就像是戳一个充气没有充饱的气球,而且能很顺利地往下按压,中途不会遭遇任何阻力,妈妈们要注意正确触感。
6、小儿的饮食要吃些易消化和含纤维素多的食品,以保持大便通畅,孩子大便干燥时,应采取通便措施,不要让孩子用力解大便,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及时向相关的医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