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拔火罐的位置 哮喘拔罐操作方法
哮喘拔火罐的位置 哮喘拔罐操作方法
1.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
2.用小火罐或小硅胶罐,小抽气罐吸拔头部腧穴及面积较小的腧穴,背部及肌肉丰厚处腧穴可选用中等大小的罐具。
3.大椎,风门,定喘,肺俞,脾俞,心俞,肾俞等穴采用留罐法,两侧各拔火罐5-6个,至皮肤瘀血为度,大包,灵墟,关元,气海拔罐力度宜轻,时间不宜过长。
4.风门,定喘等腧穴采用闪罐法,病人取仰卧位,选用口径合适的玻璃火罐,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再立即抽出棉球,将罐拔于上述腧穴,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
拔火罐来治哮喘
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防治哮喘病特定的穴位主要是大椎。大椎是人体阳气汇注之处,通过刺激大椎可以激发阳气,宣肺益气,化痰止咳平喘。治疗持续15分钟,拔去火罐,有些病人局部会出现紫红色、青灰色、淡兰色的斑印,过3~5天就可恢复正常。拔罐结束后,通过一定的保健推摩手法帮助病人疏理经络,这样就不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我们推荐哮喘患者接受拔火罐每周1~2次,坚持6~12个月,或于下一个发作季节前一个月开始预防治疗。即使在发作期,也可用拔火罐配合药物以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脚底拔罐的好处有哪些
1.脚底有很多穴位,经常拔拔脚底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脚底主要有涌泉穴、失眠穴等。经常拔拔脚底对于调节血压、失眠、心脏病、哮喘、便秘、腰腿酸软等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而且经常拔拔脚底,还可以疏通经络,增强体质。
2.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3. 操作禁忌拔火罐时切忌火烧罐口,否则会烫伤皮肤;留罐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否则会损伤皮肤.
4.部位禁忌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部位,孕妇的腰骶、下腹部,均不宜拔罐。
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很多关于脚底拔罐的好处,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因为脚底有很多的穴位,所以说一定要找准穴位所在的位置,同时如果说拔火罐的话也是需要非常的注意的,注意保护好皮肤,防止烫伤。
哮喘拔罐示意图 哮喘缓解期拔罐示意图
对于哮喘缓解期除了同样要拔罐大椎穴、肺俞穴、风门学、膻中穴、定喘穴以外,还要拔罐以下穴位:
1.位置:
身柱穴在背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
2.取穴方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3.功效:
补气壮阳。身柱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宣肺清热、宁神镇咳作用。
1.位置:
中府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取穴方法:
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肩峰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当云门直下约1寸,与第1肋间隙平齐处是穴。
3.功效:
中府穴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清宣上焦、疏调肺气的作用。
1.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1.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1.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1.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涌泉拔罐可以天天拔吗
不可以。
对脚底的涌泉穴拔罐,虽然可以调节血压、失眠、心脏病、哮喘、便秘、腰腿酸软等多种疾病,但每一次拔罐都会让被操作者气血强烈运行,若是经常这样操作反而容易导致身体虚弱,出现晕罐行为,建议每周拔罐一次,除非是治疗疾病需要,医生有特别嘱咐多进行拔罐以外,一定不要天天拔罐,以免危及身体健康。
注意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者,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经期女性也不宜脚底拔罐。
支气管哮喘如何拔罐治疗
治疗方法:治法-rr-取穴:中脘、气海、肺俞穴。操作:采用留罐法,用闪罐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至皮肤充血发红为度。治法二取穴:风门、肺俞、大椎、膻中穴。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仰卧位,用闪火法将小口径玻璃罐吸拔在膻中穴上,留罐10分钟;再改俯卧位,以同样方法在其余穴位上拔罐,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实证,表现为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声,胸闷,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咳嗽,痰清稀。治法二取穴:一组大椎、肺俞、脾俞、肾俞穴;二组身柱、关元、膻中、中府穴。操作:每次使用〗组穴位,采用留罐法,用闪火法将火罐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虚证,表现为哮喘反复发作,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喘息,汗出肢冷,神疲乏力。
哮喘拔罐示意图 哮喘拔罐治疗处方
主穴:肺俞,定喘,丰隆。
配穴:寒饮伏肺者加风门;痰热壅肺者加大椎,曲池,大包;肺脾气虚者加脾俞,足三里;肺肾阴虚者加肾俞,关元,灵墟;心肾阳虚者加心俞,肾俞,气海,关元。
拔罐疗程:每日1次,每次留罐10-15分钟,10天为一疗程。
拔火罐治哮喘
拔火罐虽说是一种物理疗法,但是拔火罐却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拔火罐除了增强人体体能和提高人体免疫力以外,还能治疗哮喘。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防治哮喘病特定的穴位主要是大椎。大椎是人体阳气汇注之处,通过刺激大椎可以激发阳气,宣肺益气,化痰止咳平喘。治疗持续15分钟,拔去火罐,有些病人局部会出现紫红色、青灰色、淡兰色的斑印,过3-5天就可恢复正常。拔罐结束后,通过一定的保健推摩手法帮助病人疏理经络,这样就不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我们推荐哮喘患者接受拔火罐每周1-2次,坚持6-12个月,或于下一个发作季节前一个月开始预防治疗。即使在发作期,也可用拔火罐配合药物以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哮喘拔火罐的位置 哮喘拔罐治疗原则
寒饮伏肺者治则温肺散寒,止哮平喘;痰热壅肺者治则清热润肺,化痰平喘;肺肾阴虚者治则滋阴润肺,平降喘逆;肺脾气虚者治则培土生金,扶正固本;心肾阳虚者补益心肾,温阳平喘。
春季拔罐好处多 有3点注意事项
1. 拔罐的方法
很多人反映,使用磁罐和真空罐时,老是掌握不好拔罐的力度,不知道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专家建议是,拔罐不管大罐小罐,上罐的时候最好抽气不要超过三下。当皮肉开始有点儿发紧,出现小的细纹,人稍微感觉有点不舒服时拔罐就可以了。特别是老年人,更不能抽拉得太厉害,否则留罐的时候肉拔起来太多,起罐的时候不好起,拔罐效果也不太理想。
2. 拔罐拔哪里
拔罐的位置,一般是在后背和腿部,哪儿疼拔哪儿。至于身体前部等一些皮肉比较薄的地方,拔罐时间别那么长,最好是遵医嘱。如果您肠胃不好、肾虚、哮喘、腰椎骨质增生,都可以用拔罐的方法来治。很多时候,它比吃药管用得多。拔罐主要拔督脉和膀胱经,拔病灶所在脏腑相对应的俞穴,重点在您拔罐时颜色最深、反应最厉害的地方拔。
3. 拔罐禁忌人群
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皮肤损伤、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各种骨折、极度衰弱、孕妇、妇女月经期、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过于瘦弱的人也不宜用火罐。头部、心脏处要慎用,不能什么伤痛都用火罐,外伤、内部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火罐,否则将适得其反。
拔火罐是如何操作的呢
拔火罐是中医的一种疗法,又称“拔罐疗法”、“拔管子”或“吸筒”。能使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拔火罐危险性小,易操作,且疗效明显。
火罐有竹制、玻璃制等多种,本法在民部很常用,多与针刺配合使用,能提高治疗效果。主要用于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腹痛及哮喘等症。
拔火罐时,可根据部位选用大小合适,边缘厚而光滑.底部宽大呈半圆形的玻璃陶磁罐。先将火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罐的部位,涂以少许凡士林,将蘸有洒精的棉花用镊子或夹子夹住点燃,伸入罐内;几秒钟后迅速抽出,随即将罐子扣在患处,由于罐内空气被热驱逐成真空负压可把皮肤牢牢吸住,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与皮肤脱开。
拔火罐时,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孕妇的腰.腹部不能拔罐,心脏部位.乳头.毛发部位.患有皮肤病的地方也不宜采用此法。
中医拔罐掌握时间很关键
根据中医传统经验,在背部拔火罐对咳嗽、哮喘、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可能有益。那么如何掌握拔罐的时间呢,时间久了会不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呢?
受了风、落了枕、腰背疼……拿个火罐拔拔。现如今大部分家庭备着个拔火罐是常事,脖子上、腰上留着个大红印也是常见现象。可是,专家却认为,其实很多人并不会用火罐。
“多数老百姓常常想当然地使用火罐。”李主任说。最典型的现象便是在他的门诊上常会接诊因拔火罐而使皮肤受到感染的患者,拔火罐一拔就是个把小时,非得拔出水疱,流出水来才甘心,且还有个说法为“把湿和寒气拔出来了”,这种说法太荒唐。因为中医所说的湿是一个概念,是看不见的,并非液体。而当负压作用在人体表面时间过长时,任何人都会出水疱。实际上,拔火罐拔出水疱在医院治疗上等于是拔出事故了。而水疱很易感染、化脓,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败血症。
由于每个人表皮结构、厚度都不同,对负压的耐受力不同,一般拔火罐应控制在5~10分钟,最多10分钟足矣。为了便于观察皮肤的变化,最好使用玻璃罐,而橡胶罐、竹罐不宜选择。
专家还提醒大家,火罐并不适用于所有疾病,腰背痛是最合适的,而腹部、脸部等肌肉不丰富、有脏器空腔的地方不提倡拔火罐,尤其是腹部,很容易形成肠套叠、肠梗阻。并且,拔罐时不妨在火罐边缘抹点橄榄油或植物油,这样能避免皮肤与火罐摩擦损伤皮肤。拔完后用热毛巾热敷一下更好。
另外,根据中医传统经验,在背部拔火罐对咳嗽、哮喘、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可能有益。
得了荨麻疹可以拔罐吗 荨麻疹拔火罐的方法
建议:在专业的拔罐医师下进行。
拔罐位置:神阙穴。
穴位功效:能起到阻断免疫反应,顿挫病势作用,对哮喘、痢疾、久泻、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1、取玻璃火罐或玻璃杯一个,直径为3─5厘米,罐口要光滑平正。
2、令病者仰卧,操作者用镊子夹95%酒精(白酒)棉球一团,用火点燃后在罐内烧1─3圈(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3、然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杯)扣在肚脐眼上,3─5分钟取下。
4、每日1次,3次为1疗程。尤其是夜间发病者效果更佳。如属慢性者应连续治疗3个疗程。孕妇及小儿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