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中药去火
怎样选中药去火
1、口舌生疮,特别是舌尖溃疡,疼痛难忍,伴有心烦,失眠,小便黄热,多属于心火。
可用方药:竹叶30克,生甘草10克,水煎,当茶饮。
2、牙龈出血,口臭,胃中烦热,大便干结,多属于胃火。
可用方药:大黄5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水煎或开水泡服。
3、鼻子出血,咳嗽带血,胸中烦热,多属于肺火。
可用方药:白茅根30克,黄芩6克,桑叶5克,水煎,当茶饮。
4、眼睛红肿,耳朵胀闷,性急易怒,多属于肝火。
可用方药:夏枯草30克,柴胡6克,黄芩6克,水煎,当茶饮。
5、虚火多属阴虚津亏,一般有腰酸膝软、容易疲乏等虚弱症状,且手脚心发热、口干,想喝水,但舌苔不厚。推荐阅读:上火了,怎样选中药去火?
可用方药:麦冬30克,玄参20克,生地20克,水煎,当茶饮。或用知柏地黄丸,每次6克,一天3次,淡盐水冲服。
中药去头屑
1、桑白皮煎药液去皮头屑
桑白皮50-100克,煎药液2500毫升洗头,每周1次,有去头皮屑和防脱发作用。
2、皂角去头皮屑
皂角50-100克捣碎,加水500-1000毫升煎。先以温热水洗去头上灰尘、油脂,再以皂角液洗两遍,然后以清水冲洗干净,每周两次,连洗数周,头皮屑可消失。
3、菊花叶子去皮屑
菊花叶子40片,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煎煮,煮成绿色的汁液后,放凉,然后放入瓶中保存。使用时,直接用这种汁液来清洗、按摩头皮即可。菊花叶子中含有特殊的精油成分,用菊花叶煮成的汁液来清洗头发,可以有效抑制头皮屑的生长。
4、苹果醋汁
苹果汁半杯与米醋2汤匙倒入脸盆中,充分混合。先用洗发水把头发洗干净,然后将洗净的头发放入盛有苹果醋汁的脸盆中,以梳子蘸取苹果醋汁来梳理头发,最后用洗发水清洗干净。苹果汁与米醋可以有效吸收头发中过多的油脂,因此可调节头皮的油脂分泌,起到去油去屑的作用。
5、黑豆煮水去头屑
将黑豆100克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煮软,将黑豆过滤。用煮好的汤汁来清洗头发,可有效抑制头皮屑,防止头皮屑再生。
6、透骨草/桑叶煎汁去头屑
透骨草100克,桑枝50克,加水1000毫升,浓煎取汁,倒入脸盆中。待药汁稍凉后,用毛巾蘸药汁洗头部,20分钟后用清水冲净,每日洗2次,一周左右即可见效。
治疗口臭我选中药
口臭的发生除与口腔卫生有密切关系外,中医认为脏腑积热亦是主要原因,常因胃热、痰热、食积等因素引起。
一、胃热口臭常见于温热病,或患有口疮、慢性牙周炎,或平时喜欢辛辣厚味者。患者口唇红赤,口渴饮冷,口中气味臭秽;或可见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或有龋齿、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赤、舌苔黄、脉搏有力。
药物治疗可用生石膏30克(先煎),黄连、丹皮各9克,生地15克,当归6克,夏枯草、蒲公英各12克,煎水内服。如果病情较重,可用大黄、薄荷(后下)各6克,芒硝9克(冲服)、山栀子、淡竹叶各9克,黄芩12克,连翘18克,白蜜15克,甘草3克,水煎内服。
二、痰热壅肺口臭多见于肺部感染、肺热、肺痛等。口中气味腥臭、胸通胀满、咳嗽痰黄,或咳吐脓血;口苦咽干舌燥,又欲饮水。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药物治疗宜清肺化痰辟浊。可选千金苇茎汤和泻白散加减:苇茎30克,桃红、桔梗、柴胡、浙贝各12克,冬瓜仁24克,甘草9克,鱼腥草60克,银花18克,桑白皮30克,地骨皮15克,煎水内服。
三、食积口臭多因饮食无节,宿食停滞。口中气味臭秽而带酸味,上腹胃脘部胀满,嗳气频发,不思饮食,大便失调,舌苔厚腻或腐腻,脉象弦滑。
药物治疗可消食导滞。药物可选枳实导滞丸加减:枳实、泽泻各12克,白术、茯苓各15克,神曲、连翘各9克,木香(后下)、砂仁各6克(后下),大黄6克(后下),煎水内服。亦可用保和丸,每次1~2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此外,上述三种类型口臭,均可使用特制漱口水漱口,如(1)石膏甘草水:生石膏100克,生甘草10克,清水2000毫升,置砂锅内煎水,待冷漱口,每日数次;(2)薄荷川连水:鲜薄荷叶50克,川黄连5克。先将川黄连置锅内煎水约1500毫升,然后加入薄荷叶煎煮5分钟,去渣留液待冷漱口,每日数次。
秋冬火气大降火药别乱吃
辨清上火五种类型
秋季相对干燥的气候会加重内火的蓄积,让亚健康的状态表现得更加明显。很多人会选择储备一些传统的“下火药”用以祛除内火。中医提醒,虽然都是上火,但“起火点”不同,其表现症状也不一样。如“心火”主要症状是舌尖发红,反复出现口腔溃疡;“肺火”主要是不断干咳等呼吸系统症状;“肝火”则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舌边尖发红、双目发红;“胃火”旺盛则往往导致口臭、牙龈出血、便秘等;而由于肾虚导致的虚火旺盛则主要表现为盗汗、烦热、失眠等。如不按照症状盲目用药去火,很可能造成“火上浇油”的局面。
祛火首选中药汤剂
相对中成药,中药汤剂对调理祛火更快见效、疗效更佳,它能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对中药进行加减配伍,比如有患者上火的同时还伴有脾胃虚寒,这时候配药就可以加入温性的药材以中和去火药材对脾胃的伤害,而这种效果是中成药无法达到的;如果嫌在家熬药麻烦,医院里也有配好的药材研磨成粉,患者只需要在家用水冲服即可。对于症状不是特别严重的人,中医推荐可以选用金银花、蒲公英、菊花、小蓟等中草药,捣汁或熬水,连续服用一周左右。但要注意,脾胃虚寒、经常腹泻的人不宜使用。
服用中成药莫超一周
当然,有不少患者不愿“吃苦”,一般不愿吃汤剂而选用中成药,那么在购买时也要对症选择,最好事先咨询医生。如“心火”症状可以选择“导赤丹”,“肺火”旺盛推荐 “羚羊清肺丸”,调理“肝火”宜用“龙胆泻肝丸”,去“胃火”不妨试试“牛黄清胃丸”,虚火上升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哪类中成药,一定不能长期用药,一般治疗推荐使用三天到一周。比如很多人经常使用的牛黄解毒片,长期使用有可能造成慢性砷中毒。如果一周以后症状不能缓解,就必须就医。
家人上火啥中药去火效果好
板兰根
主治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传染性肝炎等。它对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对大肠、伤寒、肠炎等也有抑制作用。
黄连
此中药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结肠炎、急性结膜炎、口疮、疖、痈、吐血、消渴和烧伤等。对一些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和滴虫有杀灭作用,此外还有降压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功效是清热去湿、泻火解毒。
鱼腥草
此中药主治肺炎、肺脓肿、泌尿系感染、痢疾、乳腺炎、肾炎、蜂窝组织炎、中耳炎、外用毒蛇咬伤和疖、痈等。它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镇痛、止血、止咳、利尿等作用。
黄芩
主治急性和慢性肝炎、高血压、痢疾、急慢性肠炎、疖、痈、烧烫伤、上呼吸道感染和预防猩红热等。有解热、镇静、降压、利尿、利胆和保肝等作用。
金银花
此中药主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肺脓肿、急性阑尾炎、钩端螺旋体病、细菌性痢疾、疖、痈、丹毒、子宫糜烂等。
秋季上火如何选药
秋季上火l了如何选药呢?秋季干燥的气候会加重内火的蓄积,很多人会选择储备一些传统的“下火药”用以祛除内火。养生专家提醒,虽然都是上火,但“起火点”不同,其表现症状也不一样。如果不按照症状盲目用药去火,很可能造成“火上浇油”的局面,让身体陷入更大的麻烦当中。
服用中成药去火莫超一周
如果选用中成药调理内火,一定要对症选择。“心火”旺盛者,可以选择“导赤丹”,“肺火”旺盛者可以选择“羚羊清肺丸”,调理“肝火”适宜使用“龙胆泻肝丸”,去“胃火”不妨试试“牛黄清胃丸”,虚火上升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
值得提醒的是,选用中成药去火的患者,一定不能把中成药当做长期调理用药,一般治疗推荐使用3~7天。因为“是药三分毒”,长期使用这类下火药物可能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很多人经常使用的牛黄解毒片,长期使用还有可能造成慢性砷中毒。如果一周以后症状不能缓解,就必须就医。
调理去火首选水煎中药
对于调理去火,首选自熬中药。因为汤剂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量的增减、配伍。比如患者上火的同时还伴有脾胃虚寒,这时候配药就可以加入温性的药材以中和去火药材对脾胃的伤害,而这种效果是中成药无法达到的;如果一些年轻人嫌在家熬药麻烦、不易掌握熬法,也可以医院购买中药粉剂——医院将配好的药材研磨成粉,患者只需要在家用水冲服即可。效果上跟水煎中药相差不大。
此外,症状不是特别严重的人,比如常有流鼻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也可以选用金银花、蒲公英、菊花、小蓟等中草药,捣汁或熬水,连续服用一周左右。但要注意,脾胃虚寒,经常腹泻的人不宜使用。
中医将身体内火分为几种类型。“心火”主要症状是舌尖发红,反复出现口腔溃疡;“肺火”主要是不断干咳等呼吸系统症状;“肝火”则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舌边尖发红、双目发红;“胃火”旺盛则往往导致口臭、牙龈出血、便秘等。而由于肾虚导致的虚火旺盛则主要表现为盗汗、烦热、失眠等。这些不同的上火症状必须用不同的药物来进行调理。
吃什么中药去肝火 去肝火中药方推荐
取金银花30克,甘草10克,薄荷5克。
将金银花,甘草,薄荷择洗干净,加1500毫升水大火煎汤,改小火煮5分钟,留汁去渣,可以当茶饮。
此汤可清热养肝,宣肺,对肝胆湿热及多种热性病患者有益。
取薏仁200克,车前草1棵,冰糖300克,香兰叶3-4片。
淘洗干净的薏仁倒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开大火煮沸,将洗净的车前草放入同煮20分钟,再加冰糖和香兰叶一起微火煮大约20分钟即可。
此方可清肝,利湿,败火,对肝胆湿热,肝中风热,毒风冲眼目,赤痈障翳,脑痛泪出等患者有益。
车前草12克,夏枯草12克,蛇舌草12克,白芷10克,菊花7克,金银花7克,桑白皮2克,薏仁20克。
将除薏苡仁外的所有药材淘洗干净,包入纱布,放入锅中一起煎煮半小时,然后将洗净的薏仁也放入锅中煮熟,静置放凉即可饮用。
此茶可清肝清热,利水除湿,滋阴凉血,消炎,对肝胆湿热,肝火旺等患者有益。
什么东西可以降心火?
夏季容易上火,上火也有分类,心火是夏季常见的上火种类,心火旺可以分为实热症和阴虚证,中医治疗心火按摩少海穴。
心火旺分两大基本症状:实热症和阴虚症
心火旺患者如果是实热症,其症状会出现咽干口苦、喉咙痛、舌苔黄、大便秘结、烦闷躁动、面赤、发热、舌红绛苔黄、脉滑数等症状;
而如果是阴虚症,其症状则往往易疲劳、形态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咽干口燥、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舌苔少、脉细数等。
上火了,怎样选中药去火?
对于调理去火,首选自熬中药。因为汤剂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量的增减、配伍。比如患者上火的同时还伴有脾胃虚寒,这时候配药就可以加入温性的药材以中和去火药材对脾胃的伤害,而这种效果是中成药无法达到的。
此外,症状不是特别严重的人,比如常有流鼻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也可以选用金银花、蒲公英、菊花、小蓟等中草药,捣汁或熬水,连续服用一周左右。但要注意,脾胃虚寒,经常腹泻的人不宜使用。
如果选用中成药调理内火,一定要对症选择。“心火”旺盛者,可以选择“导赤丹”,“肺火”旺盛者可以选择“羚羊清肺丸”,调理“肝火”适宜使用“龙胆泻肝丸”,去“胃火”不妨试试“牛黄清胃丸”,虚火上升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
值得提醒的是,选用中成药去火的患者,一定不能把中成药当做长期调理用药,一般治疗推荐使用3-7天。“是药三分毒”,长期使用这类下火药物可能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一周以后症状不能缓解,就必须就医。
看症状选去火药
“上火症状可以从年龄、性别、体态等表现,区分虚实。首先,实火、虚火的年龄分界线多在49岁左右。年轻人主要是实火。其次,男性以气为用,女性则是以 血为用。因此男性一般实火旺,而女性容易气血不足,月经不正常、痛经的女性容易上虚火。最后,瘦人多阴虚火旺,胖人多湿多痰。”赵俐黎总结。虚火主要表现 为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盗汗、烦热、失眠,此时,可选服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若双颧潮红、咽干消瘦,可服用养阴清肺口服液。
湖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胡运莲告诉记者,降实火,要辩证用药。实火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吃不下”。如口干、舌烂、唇裂、目赤、耳鸣及干咳,属于“吃不下”,说明心肺有火。可以选用牛黄清心丸(片)、羚羊清肺丸等。若口舌、鼻内生疮、口角发炎,可内服黄连上清片、三黄片等,或外用西瓜霜。小儿易发肺火,出现肺热郁闭、痰热咳嗽时,可以用通宣理肺丸。
“肚子胀”。脾胃有火会诱发口臭、牙龈出血、腹胀等,让人“受不了”,不思饮食。宜用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龙胆泻肝丸等,但腹泻、腹痛者不宜服用。
“静不下”。肝火大动,人就“静不下”,出现烦躁易怒、舌边尖发红、双目发红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杞菊地黄丸等。
“拉不出”。若肾、膀胱、大小肠等部位有火,会“拉不出”,有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尿色黄赤、混浊有味,阴部时痒,妇女白带增多等,可选三黄片、栀子金花丸等。
胡运莲强调,牛黄解毒片中含有雄黄,经常服用会出现胸闷、心悸等不良反应。还容易导致腹泻,脾胃虚弱。一般用中成药祛火1周,症状仍不能缓解,必须就医。此外,上火症状较轻的人,用菊花、金银花泡水喝,就可以了。
中药去黄褐
桃花、冬瓜子仁、橘皮
珍珠母、玫瑰花、大枣、白菊花、丝瓜络、白僵蚕、白茯苓
茵陈、六月雪、夏枯草、白茯苓(去黑皮)各12克,白菊花、白僵蚕、赤白芍、丝瓜
络各9克,珍珠母20克,生甘草3克
当归、白芍、旱莲草各10克,熟地、菟子丝各15克,女贞子、何首乌各12克,枸杞子、阿胶各9克
党参、川芎、生地、茯苓、炒白术各12克,当归、赤芍各15克,红花、桃仁各10克,炙黄芪18克,红枣10枚,甘草6克
步骤/方法
秘方一、
配方:桃花35克,冬瓜子仁45克,橘皮25克
制法:第一步:
将上各味焙干
第二步:
研为细末
第三步:
装瓶备用
用法:每日3次,每次1克,饭后用温酒送服,连服30天
祛斑功效:活雪化瘀,排毒祛斑
备注:适用于气滞血瘀,痰湿内蕴引起的黄褐斑
秘方二、
配方:珍珠母25克,玫瑰花3朵,大枣10枚,白菊花、丝瓜络、白僵蚕、白茯苓各15克
制法:第一步:将上各味切碎
第二步:放入锅内,加入3碗清水
第三步:用文火煎至1碗,备用
用法:每日1剂,2次水煎服,连服10天为1疗程,如有效可长期服用
祛斑功效:清热排毒,养颜祛斑
备注:适用于黄褐斑
秘方三、
配方:茵陈、六月雪、夏枯草、白茯苓(去黑皮)各12克,白菊花、白僵蚕、赤白芍、丝瓜
络各9克,珍珠母20克,生甘草3克
制法:第一步:将上各味切碎,放入锅内
第二步:倒入3---4碗清水,用文火煎至1碗,备用
用法:每日1剂,2次水煎服,连服2周为1疗程,如有效果要坚持服用至痊愈,不可中途停要,以免复发
祛斑功效:清郁热,排内毒,祛褐斑
秘方四、
配方:当归、白芍、旱莲草各10克,熟地、菟子丝各15克,女贞子、何首乌各12克,枸杞子、阿胶(另包,分2次服)各9克
制法:第一步:将上(除阿胶外)各味切碎,放入锅内
第二步:加入3---4碗清水,用文火煎至1碗,备用
用法:每日1剂,2次水煎服,服前加入阿胶,烊化后服,连服3---6个月,若用效可长期服用
祛斑功效:兹肾泻火,排毒消斑
备注:适用于黄褐斑
秘方五、
配方:党参、川芎、生地、茯苓、炒白术各12克,当归、赤芍各15克,红花、桃仁各10克,炙黄芪18克,红枣10枚,甘草6克
制法:第一步:将上各味切碎,放入锅内
第二步:加入4碗清水,用文火煎至1碗,备用
用法:每日1剂,2次水煎服,连服10天为1疗程,服用2疗程后有效者,应继续服用
祛斑功效:补气血,健脾胃,排内毒,除褐斑
山药去火吗
并不去火。
山药并不是一种去火的食材,而且山药吃多了容易上火。这是因为山药中的淀粉含量较高,胸腹胀满、大便干燥、便秘者最好少吃。山药是偏补的药,甘平且偏热,体质偏热、容易上火的人也要慎食。有些人爱用山药涮火锅,若再配上麻辣小料,那更是热上加热,也最好少吃。
上火了怎样选中药去火
上火了,怎样选中药去火?
对于调理去火,首选自熬中药。因为汤剂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量的增减、配伍。比如患者上火的同时还伴有脾胃虚寒,这时候配药就可以加入温性的药材以中和去火药材对脾胃的伤害,而这种效果是中成药无法达到的。
此外,症状不是特别严重的人,比如常有流鼻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也可以选用金银花、蒲公英、菊花、小蓟等中草药,捣汁或熬水,连续服用一周左右。但要注意,脾胃虚寒,经常腹泻的人不宜使用。
上火了,怎样选中成药去火?
如果选用中成药调理内火,一定要对症选择。“心火”旺盛者,可以选择“导赤丹”,“肺火”旺盛者可以选择“羚羊清肺丸”,调理“肝火”适宜使用“龙胆泻肝丸”,去“胃火”不妨试试“牛黄清胃丸”,虚火上升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
值得提醒的是,选用中成药去火的患者,一定不能把中成药当做长期调理用药,一般治疗推荐使用3-7天。“是药三分毒”,长期使用这类下火药物可能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一周以后症状不能缓解,就必须就医。
退热最好选中药
若孩子发烧38.5℃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等,若伴有细菌感染可用抗生素如头孢类。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两个月以内的婴儿禁止使用任何退热西药。药物退热只用于年龄稍大、高烧的孩子。退热药可以选择臣功再欣(复方锌布颗粒)或小快克(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剂量要严格按药品说明书或医嘱执行。
小儿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西药抗病毒疗效多不明显,退热药多有较大副作用。辨证选用非处方中成药,安全且疗效好。小儿秋冬感冒多为感受风寒引起,主要症状为发热、畏寒、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等。治宜辛温散寒、发汗解表,可选用风寒感冒冲剂;外感风热引起感冒四季皆可发生,主要症状为高热不退、面红目赤、咽喉红肿、流黄鼻涕等。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清热,可选用小儿感冒颗粒(冲剂)或小儿热速清口服液,还可选用风热感冒冲剂、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颗粒(冲剂);夏天感冒多属暑热感冒,除有感冒症状外,还有发热、汗出不畅、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表现,可选用藿香正气口服液。
清热去火中药
决明子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炖叶决明或决明的种子,内含蒽酯及蒽醌甙,决明素及维生素A等,药理试验证明,决明子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种致病菌和软便泻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适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等。此外对治疗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及习惯性便秘等也有效。
用量:3--9克,捣碎煎服。
连翘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内含挥发油,连翘酚,黄酮甙,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表明,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所含连翘酚可能是主要抑菌成分。连翘还有抗炎、镇吐、利尿和强心的作用,所含的黄酮甙能增强毛细血管致密度,因而对毛细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皮下溢血等均有止血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适用于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及过敏性紫癜等。
用量:一般6--9克。
玄参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和北玄参的根,含玄参素,环烯醚萜甙类;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证明、玄参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玄参还有扩张血管和强心作用;多种玄参屑植物的侵剂都有镇表和抗惊厥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伤津便秘及咽喉肿痛等症。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湿盛者忌用。
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内含薏苡素,天门冬酰胺等。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适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疗肺热咳嗽、肺痈等。
用量:一般干者9---30克,鲜者15--40克。
地骨皮
地骨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皮,内含桂皮酸,多种酚类物质,甜菜碱及亚油酸等;地骨皮有显着的解热作用,其煎剂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剂对动物有显着的降低血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凉血,退蒸,清泻肺热,适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痈肿恶疮以及肺结核和高血压症等。
用量:一般为3--9克。
牡丹皮
牡丹皮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牡丹的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甙,挥发油和植物甾醇等。药理试验证明,牡丹皮有降低血压作用,有镇痛、镇静、抗炎和解热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凉,味苦、辛,功能清热,凉血、和血、清瘀,适用于热人血分,发斑、惊痛、吐血、痈疡,跌打损伤等症。
用量:5---9克,但脾胃虚寒泻泄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