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患者是否患上轮状病毒性肠炎
如何诊断患者是否患上轮状病毒性肠炎
根据典型的病史。辅助检查末梢血白细胞总数不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便常规外观水样便,镜检正常或偶见少量的白细胞和及大量的脂肪球。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小儿腹泻怎样诊断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大便性状易于作出临床诊断。按照腹泻的病期和症状的轻重,作出分期、分型;并判断有无脱水及脱水的程度与性质、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注意寻找病因,如喂养不当、肠道内外感染等。
(一) 诊断依据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 根据病程分为1.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2.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3.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
(三) 根据病情分为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2.中型 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3.重型 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四) 病因学诊断
1.感染性腹泻:
1) 急性肠炎可根据大便性状、粪便镜检、流行季节及发病年龄估计最可能的病原,以作为用药的参考。流行性腹泻水样便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性细菌感染,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较大;发生在夏季,以etec 肠炎可能性大。如粪便为粘液或脓血便,应考虑侵袭性细菌感染,如eiec 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菌肠炎等。
2) 有条件的单位应进行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病原学检查。大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者可做大便细菌培养;疑为病毒性肠炎者可取急性期( 发病3天以内) 大便滤液或离心上清液染色后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还可用免疫学的方法(如elisa,固相放射免疫法等)检测粪便中病毒抗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病毒rna凝胶电泳,可直接从粪便中提取rna,按特征性rna图谱进行轮状病毒电泳分型,有长型和短型之分。各种病原肠道感染患者的血清学检查虽对临床帮助不大,但对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诊断颇有意义。病原明确后可按病原学进行诊断,如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母乳喂养预防轮状病毒
对于婴幼儿来说,轮状病毒肠炎是每年秋季好发病的季节。该病发病急、伴有发热、潜伏期1-3天,也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伴有呕吐、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无臭味、每日5-10次或10次以上。轮状病毒肠炎一般预后良好,但是严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等合并症。
新生儿和婴幼儿容易发生轮状病毒肠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新生儿及小婴儿因消化系统发育未成熟,是发病的内因。同时菌群也受食物成分影响,人工喂养的宝宝轮状病毒肠炎较之母乳喂养的宝宝发病率高。
其二,轮状病毒传染性很强,轮状病毒肠炎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密切接触、呼吸道传播,是造成婴幼儿易患肠道病毒感染的外因。成年人感染后并不发病,但可能是一名带毒者,并通过不清洁的护理传染给孩子,如冲奶时不洗手,外出回来不换外衣直接给孩子喂奶,孩子所用饮食餐具没有很好地消毒,都可能引发轮状病毒肠炎。另外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去玩,也是造成孩子容易感染的原因。
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提倡母乳喂养,如果人工喂养建议选择富含α-乳清蛋白和寡聚糖的配方奶粉。做到科学护理,孩子的玩具、食具要定期消毒干净。讲究个人卫生,包括护理人员和婴幼儿,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合,减少感染机会。
宝宝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肠炎
肠炎是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其中病毒性肠炎占三分之二,常见的有轮状病毒性肠炎(俗称秋季腹泻)和诺沃克病毒感染;细菌性肠炎占三分之一,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感染、弯曲杆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
小儿腹泻需要做的检查项目
1.粪便常规检查 大便显微镜检查,注意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还应注意有无虫卵,寄生虫,真菌孢子和菌丝,有时需反复几次才有意义,有助于腹泻病的病因和病原学诊断。
2.大便培养 对确定腹泻病原有重要意义,1次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需多做几次,新鲜标本立即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3.大便乳胶凝集试验 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空肠弯曲菌肠炎的诊断有帮助。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对轮状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和其他病毒性肠炎诊断。
5.聚丙烯酰凝胶(PAGE)电泳试验 此法可检测出轮状病毒亚群及不同电泳型,有助于轮状病毒分类和研究。
6.粪便还原糖检查 双糖消化吸收不良时,粪便还原糖呈阳性,pH值<6.0,还原糖检查可用改良斑氏试剂或Clinitest试纸比色,继发性双糖酶缺乏远较原发性多见,原发性者以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最常见。
7.粪便电镜检查 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性肠炎,诺沃克病毒性肠炎等。
8.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病毒性肠炎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增高,细菌性肠炎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增高,半数以上的患儿有杆状核增高,杆状核大于10%,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
9.血培养 对细菌性痢疾,大肠埃希杆菌和沙门菌等细菌性肠炎有诊断意义,血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助于诊断。
宝宝感染轮状病毒怎么办 认识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是造成全世界肠炎的最普遍原因,轮状病毒的传染途径,是因受病毒所污染的饮食造成粪口传染为主。
之所以被称为轮状,是因为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型态,构造就像个车轮,虽然四季中仍以秋冬病例最多,但轮状病毒的感染却是一年四季都在发生。
尤其在人多的幼稚园、卖场、车站及一些狭窄密闭的空间与公共场所,常是造成轮状病毒群聚传染的最佳温床,所以不能忽视。
加上轮状病毒的传染力极强,患者每一公克的粪便中就含有上兆的病毒颗粒,但仅要10~100颗的微量轮状病毒,就能立即造成传染。
父母注意宝宝腹泻小心是轮状病毒性肠炎
在秋冬季节里,人类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在秋冬季节小儿腹泻中,轮状病毒性肠炎就占据了百分之八十。2岁以下的婴幼儿是发病的集中人群, 6个月至1岁的婴儿对该病毒最为易感。轮状病毒性肠炎可呈流行性爆发。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染,因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早期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患儿曾经出现过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所以也可以认为呼吸道传播是该病毒感染人体的途径之一。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起病迅速,发病初期,患儿会出现呕吐现象,持续三天左右,体温较高,多在四十度左右徘徊,高烧可以持续四天。发病后2天患儿会出现水样腹泻,次数可以高达10次之多,大便为黄绿色或乳白色。腹泻严重的患儿会有一定程度的脱水。本病呈自限性,在发病后4~7天可以自愈。极少数患儿会出现猝死,与并发心肌感染有关。
目前对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预防尚没有有效的药物和疫苗。首先应提倡对婴幼儿实施母乳喂养,降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率;其次要逐渐添加辅食,减少感染;另外还要注意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致使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感染病毒性肠炎:以轮状病毒感染为最常见,世界性分布,主要发生于秋冬季,也称为秋季腹泻。其他病毒,如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也可引起腹泻。细菌性肠炎:志贺菌、福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可引起腹泻,但均不列人小儿肠炎的范围。
小儿腹泻检查
小儿腹泻需做的检查一般有便常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白细胞计数(WBC)等项目。
1、粪便常规检查:大便显微镜检查,注意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还应注意有无虫卵、寄生虫、真菌孢子和菌丝。
2、大便培养:对确定腹泻病原有重要意义。一次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需多做几次,新鲜标本立即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3、大便乳胶凝集试验: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空肠弯曲菌肠炎的诊断有帮助。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轮状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和其他病毒性肠炎诊断。
5、聚丙烯酰凝胶(PAGE)电泳试验:此法可检测出轮状病毒亚群及不同电泳型,有助于轮状病毒分类和研究。
6、粪便还原糖检查:双糖消化吸收不良时,粪便还原糖呈阳性,pH值<6.0。还原糖检查可用改良斑氏试剂或Clinitest试纸比色。
7、粪便电镜检查: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性肠炎、诺沃克病毒性肠炎等。
8、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病毒性肠炎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增高。细菌性肠炎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增高,半数以上的患儿有杆状核增高,杆状核大于10%,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
9、血培养:对细菌性痢疾、大肠埃希杆菌和沙门菌等细菌性肠炎有诊断意义,血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助于诊断。
10、血生化检查:对腹泻较重的患儿,应及时检查血pH、二氧化碳结合力、碳酸氢根、血钠、血钾、血氯、血渗透压,对于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11、其他:对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孩子,必要时作乳糖、蔗糖或葡萄糖耐量试验,呼气氢试验,也可作纤维结肠镜检查。
婴幼儿腹泻的检查诊断
1.粪便常规检查:大便显微镜检查,注意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还应注意有无虫卵、寄生虫、真菌孢子和菌丝。有时需反复几次才有意义,有助于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和病原学诊断。
2.大便培养:对确定腹泻病原有重要意义。1次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需多做几次,新鲜标本立即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3.大便乳胶凝集试验: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空肠弯曲菌肠炎的诊断有帮助。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轮状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和其他病毒性肠炎诊断。
5.聚丙烯酰凝胶(PAGE)电泳试验:此法可检测出轮状病毒亚群及不同电泳型,有助于轮状病毒分类和研究。
6.粪便还原糖检查:双糖消化吸收不良时,粪便还原糖呈阳性,pH值<6.0。还原糖检查可用改良斑氏试剂或Clinitest试纸比色。继发性双糖酶缺乏远较原发性多见,原发性者以蔗糖-异麦芽糖酶缺乏最常见。
7.粪便电镜检查: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性肠炎、诺沃克病毒性肠炎等。
8.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病毒性肠炎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增高。细菌性肠炎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增高,半数以上的患儿有杆状核增高,杆状核大于10%,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
9.血培养:对细菌性痢疾、大肠埃希杆菌和沙门菌等细菌性肠炎有诊断意义,血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助于诊断。
10.血生化检查:对腹泻较重的患儿,应及时检查血pH、二氧化碳结合力、碳酸氢根、血钠、血钾、血氯、血渗透压,对于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