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胃病的方法
艾灸治疗胃病的方法
引起胃痛的原因无外乎两者。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二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胃脘头痛。正如沈金鳖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气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阴亏耗,则病程每多缠绵;如久痛入络,络脉损伤,则见吐血,便血等症。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产生胃脘疼痛。或因寒凉伤中,胃阳被遏,正邪交争,而胃痛乃作。
脾胃虚弱病后脾胃受损或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胃阴素虚或病久阴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和亦能发生疼痛。
综上所述,对付胃痛的方法一般是疏肝理气,温通补中。因此在用外养法调理时可结合泡脚,推拿,艾灸,热敷四种方式,以达迅速起效,根本调理的目的!
具体调理,馨艾堂需因人因症出方。现举例说明:
例一 虚寒胃痛
1. 艾叶泡脚 (可加姜片)
2. 推膀胱经, 揉按腹部
3. 主穴:胃俞 脾俞 中脘 足三里
4. 配穴:天枢 百会 气海 神阙 关元 上脘 公孙 内关 合谷 梁门
5. 热敷神阙
注解:主穴,每穴灸15分钟,配穴按实际体质每次选择1-3个即可,如阳气虚加百会,神阙,关元。湿气重选择天枢,情志失和、气机阻滞选择内关。每穴5-10分钟。
例二 胃下垂
1. 艾叶泡脚
2. 推膀胱经 中脘 腹部,推时注意力度要往上托胃部,不能往下拉。
3. 主穴:梁门 中脘 关元 气海 足三里
4. 配穴:百会 天枢 三阴交 脾俞 胃俞
5. 热敷神阙,右手托住胃下部,缓缓往上托
注解:主穴,每穴灸15分钟,配穴每次选1-3个,每穴5分钟。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
当前社会没有得过胃病的人似乎已经快消失了,胃痛、胃胀、胃泛酸水,胃部灼热,各种胃病症状大家都不会陌生,有的是功能性的,是精神紧张、压力大造成的,有的是器质性的,多见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中医多根据你胃痛的原因采用对症治疗,下面介绍根据不同病症,通过艾灸穴位治疗胃痛。
中医治疗:
(1)、气滞胃痛:
证候:胃脘胀痛,痛连胸胁,遇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嗳气频繁,伴呕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2)、血瘀胃痛:
证候:痛有定处,如锥刺刀剜,拒胺,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3)、食滞胃痛:
证候:胃痛胀满,厌食,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主方:保和丸。
(4)、虚寒胃痛:
证候:隐隐作痛,喜暧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遇寒发作或疼痛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苔淡白,脉细数或沉迟。
治法:散寒温胃,健脾止痛。
主方: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
(5)、阴虚胃痛:
证候:胃脘灼痛,嘈杂似饥,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津或剥脱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胃养阴。
主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中医艾灸治疗胃痛:
足三里穴
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
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
主治:胃痛,反胃吞酸,呕吐,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期门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方,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胸肋疼痛,乳腺炎。《中华针灸学》说:“主治肋下积气,伤寒心痛,呕酸。”
灸法:艾条灸3~5分钟,艾罐灸10~15分钟。
特效反射
在手掌第四掌骨和钩骨的交界处。
主治:胃下垂,胃炎,胃痉挛,十二指肠溃疡。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症状缓解速度快,安全简单,很多人都可以在家自行治疗。
艾灸胃部的好处 艾灸为什么会加重胃病
艾灸是一种中医治病养生的方法,治疗的过程漫长,起效较慢,若在艾灸胃部后,胃病的情况有所加重,有可能是因为个人情况不适合艾灸,也有可能是因为阳气过甚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建议在使用艾灸治疗胃病的时候,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若发现不适情况立即停止,使用其他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呃逆辩证灸疗
呃逆艾灸治疗以理气宽膈,和胃降逆为主,多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中医降呃逆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滞痰阻;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艾灸主要适宜于治疗胃中寒冷证,气滞痰阻证,脾胃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
艾灸治疗胃寒
谈到因寒而导致的疾病,无论是哪种寒导致的,都是非常适合艾灸的。因为艾灸驱寒不仅仅是表皮驱寒那么简单,艾灸的穿透性是其他热疗所不具备的功能。另外艾灸的灸感也是您做其他热疗所不能体会到的。
艾灸治疗胃寒:主要针对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腹部:可以使用4~6罐艾灸罐或4~6眼艾灸盒,基本上在上腹部全覆盖移动艾灸。肢体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艾灸罐来艾灸。
背部俞穴:也可以使用4~6罐艾灸罐或4~6眼艾灸盒,基本上在背俞穴全覆盖移动艾灸,每天轻者一次,每次40分钟;重症,每天一到两次,每次1个小时左右。时间不要拘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施灸的时间。
寒症无论是宫寒还是胃寒,都是遇寒则痛,遇热则舒,所以由于寒凝导致的胃病,应该说最适合艾灸了。
艾灸治疗胃病
1 一般资料
71例患者,男26例,女45例,年龄最大的65岁以上,年龄最小21岁,平均35.6年岁;的2O多年的历史最长,最短2个月,部分患者有多年反复发作的历史。辅助电子胃镜检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上腹胀满不适,工作,与酸加热回流,食欲不佳,进食,很容易饱腹感后一点,主要症状,老人的时间出现营养不良引起的眦皮肤白皙,乏力等。
2 方法
2. 1艾灸适应症寒证,阴证,虚证,久病,气虚和阳虚的患者自觉。灸法禁忌:杨因阴虚,和邪恶多余的内封闭的,伤害性热,心脏和肺衰竭,局部皮肤溃烂,过敏史者慎用多动。材料:艾条灸,酒精灯,木箱,重量更轻。
2. 2操作方法将使用给患者床,检查患者的识别和病人解释事项的经营宗旨,方法,缓解紧张情绪,嘱排空小便。评价实施的皮肤灸部位,询问病人仰卧,放松肌肉,露出肚皮。取穴位置:穴位即肚脐,双天枢穴附近 - 大约2英寸。清洁皮肤,点燃了2个小艾绒,在制作好艾灸盒,放置在患者的胃部插入,用温灸为宜,如局部皮肤灼痛,可移动的小木箱,灸范围从15到30的感觉分钟,1-2次/ d , 14天为1个疗程。
2. 3观察
2. 3. 1艾灸操作时,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观察病情变化,有没有不良反应,嘱病人皮肤灼热告诉,患者的皮肤观察到已经无皮疹,水疱,以免烫伤;对年老体弱,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或大汗淋漓和全身反应,应立即停药,要求她卧床休息,生命体征测量,及时通知医生对症治疗。
2. 3. 2经过治疗,观察皮肤是否烧坏,如果有红肿,水疱出现的地方,那就是停止治疗,对症治疗。
2. 3. 3注意事项:艾灸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容貌,如果出现晕厥的报告医生对症治疗,治疗后再次向上突破,询问病人要注意胃部的保暖,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和损伤和衣服,过度饥饿,过饱,过劳,醉酒,情绪不稳定,不会立即施灸。冬季应关闭门窗,好温暖,避免严寒酷暑要注意室内通风。
3 结果
灸后,明显自觉胃脘疼痛显着降低,食量增加,餐后饱胀没有疼痛;有效感到上腹疼痛缓解症状并没有减少无效。我们的胃痛1疗程治疗的患者,有效63例艾灸治疗后部门,患者缓解疼痛,增加食欲,非酸加热回流,促进气血,明显好转,大便正常,全身乏力的症状。有效8例,肚子痛,偶尔稍微治疗后的第二场减少返流,后症状消失。
艾灸治疗胃痛的方法
艾灸治胃痛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艾灸治胃痛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艾灸治胃痛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 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 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艾灸哪里治胃病 艾灸治胃病疗法
取穴操作:取中皖,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神厥。按艾炷无瘢痕灸法常规施术,每次选3穴,每穴每次酒5-20壮,每日或隔日灸疗一次。
功效: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取穴操作:取足三里,中皖,胃俞,脾俞穴,按艾炷灸法常规操作,每穴灸5-7壮,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功效:解暑和胃,化湿止痛。
取穴操作:取中皖,关元,两穴均以清艾绒制之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待燃至2/3时,易炷再燃,一般灸7-19壮。
功效: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取穴操作:取中皖,足三里,内关,上述穴位分2日施灸,每穴灸3炷。
功效:清热止痛,降逆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