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盗汗”
什么是中医“盗汗”
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中医运用脐疗的方法治疗盗汗效果非常显著,盗汗病人应注意自我养护,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食疗调养。
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寝”是指睡觉,有个成语叫“废寝忘食”,是说顾不得睡觉并忘了吃饭。很显然“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证。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此名,中医认为盗汗多为肾阴虚所致。
临床表现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很大。
病因病机
肾阴虚:虚则阳盛,虚热内生,阴气空虚,睡则卫气乘虚陷入阴中,表无护卫,肌表不密,荣中之火独旺于外,蒸热,迫津外泄则汗。醒则气固于表,玄府密闭而汗止阴。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肾主五液,入心为汗。由于房室不节,房劳过度,亡血失精,或久病伤阴,素体阴虚,肾液不足,虚火内生,迫津外泄故潮热盗汗,虚烦少寐,头昏耳鸣,舌红少苔,脉细等。《医宗必读》云:“肾阴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当此之时,治宜滋阴降火。
自汗盗汗是什么
自汗是指醒时汗出,动则加剧,常伴有面色少华、精神倦怠、少气 懒言、食少便溏、形寒肢冷等。治自汗宜益气固表。盗汗是指睡着就汗出,有时汗出如雨,醒后则止,常伴有形体消 瘦、面部潮热、口干舌燥、腰酸耳鸣等。治盗汗宜滋阴降火。
中医药袋治疗黄汗盗汗
黄汗
取木香、藿香、沉香各6克,研成粉末,放入布袋中缝好口。将此药袋固定在小腹部位,佩戴7天后换药1次。以上药物芳香化湿,适用于体内湿邪过盛而引起的黄汗。
自汗
取丁香、川椒各15克,研成粉末,放入布袋中缝好口。将此药袋放置于肚脐部位,用线绳固定。佩戴7天后换药1次。所用药物芳香散寒,温肾助阳,可用于治疗阳虚腠理不固的自汗且伴有面白肢冷、腰酸腿软者。
盗汗
取五倍子、五味子、麻黄根、煅牡蛎各15克,研成粉末后放入布袋中缝好口,放入枕头中,每天睡觉时枕用。7天换药1次。以上药物收敛止汗,适用于治疗以夜间出汗为主的盗汗者。
盗汗的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肾主五液,入 心为汗。由于房事不节,房劳过度,亡血失精,或久病伤阴,素体阴虚,肾液不足,虚火内生,迫津外泄故潮热盗汗,虚烦少寐,头昏耳鸣,舌红少苔,脉细等。《医宗必读》云:“肾阴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当此之时,治宜滋阴降火。
盗汗钩玄
缘起
恰逢《中医药文献检索》课程结课,老 师令学生各准备综述一篇。思来想去,无处下笔,忽念平素侍诊抄方之际,遇盗汗之病人恒多,虽曰小病,却令人为之颇感苦恼,何不以此为题一试。
之后试着百度了一下“盗汗”,发现有很多盗汗的病人在网上提问求助,回答是有,但分型不明,易使不懂中医的病人犯“虚虚实实”之过,非但无益, 反而增害。且求助者甚多,一个回答,浏览者达上万,一篇文章,下载者达上千。作为一位中医学子,面对如此情况,觉得有必要写篇相对明白的文章,希望写好后放到网上,会收些许裨益。
文章先从专业内容着手,之后试着通俗化,易操作化,希望广大网民能够看明白,不好的话,希望前辈及已工作的中医师看到后不要拍砖。
简述概念,略说诸家
盗汗,《黄帝内经》曰“寝汗”, 通俗而言,是指人入睡后出汗,睡醒后汗止的情况。《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云:“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盗汗多归于阴虚,如《医学心悟·自汗盗汗》:“其盗汗症,伤寒邪客少阳则有之,外此悉数阴虚”。又《医学正传·汗证》:“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但,盗汗又非全是阴虚,如张景 岳《景岳全书·汗证》曾说: “ 不得谓盗汗必属阴虚也”,“盗汗亦多阳虚也”。《丹溪心法》云:“盗汗属血虚”。王清任之《医林改错》中有谓:“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而又有脾胃湿热、痰热蕴肺,肝经湿热等原因。所以,如果辨证不准,很易错治。
医案两则,聊表反正
阴虚型盗汗案 姜春华《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祝某,男,58岁。十多年来,每夜盗汗,身体强壮,面赤唇绛,脉数,相火易动,阳常举。当归9g 熟地黄30g 生地黄15g 黄柏9g 黄芩9g 黄连1.5g 玄参9g 7剂。二诊:前方服一剂盗汗即止,有咳嗽痰多,前方 加黄芪9g 玄参9g 7剂。三诊:阅读流泪,面仍红,因过度疲劳,盗汗1次。当归9g 熟地黄30g 生地黄15g 白芍9g 黄芩9g 黄芪9g 黄连1.5g 牡蛎15g 望江南9g 黄柏9g,7剂后汗止停诊。
2.阳虚盗汗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季左。十月十二日,夜寝喜盗汗,脉 阳浮阴弱,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川桂枝四钱,生白芍 三钱,生甘草一钱,龙骨四钱,左牡蛎一两,生姜八片,红枣十二枚。
1案,祝某,盗汗、面赤、唇绛,故属阴虚火旺,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后又加生黄芪、玄参以助益气养阴之功,药证相符,三诊而愈。
2案,本案为虚劳盗汗,阳脉浮,阴脉弱,夜而汗出,为阳虚不能顾护阴液之故,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
上述两则医案,一是阴虚盗汗,一为阳 虚盗汗,病因不同,治法不同,若1案用2法,抑或2用1方,必定无效。
在这,我试着用通俗的话语说话上述两则医案的病机,以使网友有个大略的明白。
1案,中医诊断为阴虚火旺,中医认为,人体为阴阳两部分组成,相互制约着,就像冷战时期的苏联和美国,彼此都不敢妄为。如果一个人的阴不足,那么的话,就不能制约着阳,好似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时美国的力量就显得很强大了,就会亢盛,就会耀武扬威、胡作非为,自从冷战结束,美国在全世界发动了十多次重大的军事侵略行动,这还不包括许多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或是1990年代末期在伊拉克的每日轰炸,那么,如果想让美国老实点,就必须某个国家发展到足够强 大。那么,如果想让火不那么亢盛,就要扶持阴,采用滋阴泻火的方法。
2案,用桂枝加龙骨牡蛎,助表调和阴阳。《内黄帝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与1案不同,主要是因为卫阳不足,阴阳 失谐。做个通俗的比喻,气阳就像锅盖,如果是完好的,那么锅里的水蒸气就会适当的出来,但如果锅盖质量不好,破了很多的窟窿,那么水蒸气就会不受控制,大量大量的出来。对于这种情况,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把锅盖修好。《内经·指针要大论》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所以,对于人体,卫阳虚弱,阴阳失谐,就要益气阳,调阴阳。
论文粗摘
1. 肝经郁火案
《周仲瑛教授辨治盗汗经验举隅 》 周奎龙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新中医》2012 年6 月第44 卷第6 期
许某,女,56 岁。近日来 夜寐盗汗,汗出湿衣,
自觉烘热,心烦易怒,性情急躁,口干口苦,舌偏红、苔薄
黄,脉细弦。周教授辨为盗汗,证属肝经郁火内蒸,营阴外
泄。治拟清泄肝经郁火 ,和营敛阴。
处方:桑叶、牡丹皮、栀子、夏枯草、玄参、瘪桃干各10g,生地黄、白薇各12g,煅牡蛎(先煎)25g,糯稻根15g,龙胆草3g。每天1 剂,水煎服。服药4 剂,盗汗即止。
按:患者为肝经郁火逼液外泄,故用桑叶、牡丹皮、栀子、龙胆草清泄肝经郁火;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汗出可致阴伤,故用生地黄 、玄参滋阴柔肝,又可防栀子、龙胆草苦寒伤阴;另配煅牡蛎、瘪桃干、糯稻根固表止汗;白薇清泄郁热。
2. 邪热内郁,表里不和案
《盗汗医案三则》刘建军,孙向党( 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辽宁大石桥115100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 0 1 1 年第25 卷第6 期
杨某,男,32 岁。2009 年12 月15 日初诊。盗汗半年,加重1 个月。该患5 年前患外感后遗有下利一证,时轻时重,重时大便每日4 ~6 次,里急,便质稀溏而夹杂粘液,并伴周身散发红色米粒大丘疹而瘙痒。经抗生素治疗能改善症状而不能根治。 近半年来又添盗汗一证,初起并未重视,然症状逐渐加重,夜寐汗出如洗,色黄染衣,需每天更换睡衣及被褥,且渐觉体力不支,易患外感。观其舌质暗红,苔黄略腻,诊其脉数略细。此乃邪热内郁,表里不和,营阴外泄。治以清里热,解表邪,和阴阳,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葛根芩连汤桂枝汤加减。
药用炙麻黄5g,连翘10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葛根20g,黄连10g,黄芩10g,桂枝15g,白芍15g,白术15g,防风15g,薏苡仁3 0g,肉豆蔻10g,炙甘草10g。3 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 服上方后,下利止,大便成形,日2 次。周身皮疹未见新发,但盗汗减轻不明显。药已中病,仍以上方加黄芪30g,煅龙牡各30g,以益气固表止汗。5 剂水煎服,日1 剂。三诊: 服上方后盗汗明显减轻,已无需每天更换衣被,大便正常,日1 次,皮疹已愈,体力有增,嘱按原方再进5 剂,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病已痊愈,体力较前明显增强,很少外感。
按:“有是证,用是药”。本案下利,脉数,因外感而起,乃葛根芩连汤证; 汗出色黄染衣,又现周身皮肤红色丘疹,虽未见身黄,然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之理同。故本案病因病机为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内郁,表里不和,日久而致阴阳失和,营卫不调 ,营阴外泄。是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葛根芩连汤清里热、解表邪。再以桂枝汤调营卫,屏风散益气固表,煅龙牡涩阴敛阳而止汗,薏苡仁、肉豆蔻健脾、利湿、涩肠和理气。
盗汗是什么意思 小儿盗汗
生理性盗汗一般是指小儿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幼嫩,机体水分较多,新陈代谢旺盛,加上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因此睡前活动量大、睡前进食或者被子过厚等原因均容易导致盗汗现象。
小儿缺钙、血钙偏低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容易导致小儿盗汗。此类情况多在佝偻病患儿中出现,往往以上半夜出汗为主。此外,结核病患儿可出现以整夜出汗为特点的盗汗症状。
中医如何治疗盗汗
1、五砂散:
五倍子5份,辰砂1份。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散0.5~1克,用温水调成糊状,于患者临睡前敷于肚脐,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翌日晨起时取下,如无效可重复使用,一般连用3天即可凑效。本方适用于各种证型的盗汗,对因肺结核引起盗汗,也有比较显著的疗效。
2、玉屏风散加减:
白术12克、黄芪20克、防风12克、炙甘草10克、北五味10克、糯稻根15克水煎服,一日一贴。若汗出严重者加麻黄根12克、乌梅12克,有心悸者加熟枣仁12克、茯神18克、桂圆12克。即可。
3、当归六黄汤加减:
当归12克,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各6克,黄芪12克,水煎服。本方主要用以治疗阴虚火旺、盗汗面赤、心烦尿赤、舌红。若阴虚火旺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泻其火而不伤其阴。适用结核病。
4、红枣7~10枚,仙鹤草20~50克,水煎服:
成人盗汗药物: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连服一到三个月。
中医食疗缓解更年期盗汗
潮热盗汗出是更年期症状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是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所致,中医认为本病多是阴虚内热,虚阳上亢,津液不固所致。因此中医建议食清凉、养阴生津类食物进行食疗。
水果质润,富含液汁,多具有补虚、养阴生津、除烦、消食开胃等功能,现代研究认为,水果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维生素、无机盐、有机酸、糖等。经常适量食用可以滋阴降火,生津止渴,补虚扶正,增强人体抵抗力。
潮热汗出的病人宜食清凉、养阴生津类蔬菜水果,如西瓜、梨、芦柑、橙、苹果、柿子、丝瓜、百合、西红柿、鲜藕、银耳、莲子、甲鱼等,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下列食疗方可供选用:
(1)新鲜百合300克,母鸭1只(约1500克),黄酒、细盐、白酒适量。将活鸭杀死,洗净后,先将洗净的百合放入鸭内脏,淋上黄酒2匙,撒上细盐1匙,最后将鸭头弯纳入腹内,用白线把鸭身扎牢,旺火隔水蒸至鸭肉酥烂。饭前空腹食,每次1小碗,每日2次。
(2)燕窝6克,银耳9克,冰水适量。将燕窝、银耳用热水泡发,择洗干净,放入冰糖,隔水炖熟服食。早晚各1次,连服10~15日。
(3)新鲜百合1000克,藕粉500克,白糖适量。百合洗净,晒干或烘干,研粉,装瓶盖紧备用。百合粉、藕粉各1匙,加冷水2~3匙调成薄芡,再用沸水冲泡,加白糖拌匀服食,每日2次,连服1月。
中医怎么治疗盗汗
仙术散,治盗汗不止
于术120克(分四制:30克,黄芪煎汁炒;30克,牡顺粉炒;30克,麩皮汤炒;30克,石斛汤炒)
只取术为末。每服9克,粟米汤下。
酸枣仁汤,治心虚不固盗汗
党参(去芦)枣仁(炒,杵)白芍(酒炒)黄芪(饭蒸)当归生地各4.5克茯苓3克黄柏2.1克知母3克北五味子1.8克
五倍子去蛀末,炙干研末。男用女唾,女用男唾,调糊,填脐中,外用旧膏药贴之,勿令泄气,两次即愈。尝加入龙骨等分,同研如法用之,并可治梦遗滑精等症,神效非常。
参归腰子治心气虚损自汗
用猪腰1枚,细切,入人参15克、当归120克,同煮熟食之,以汁送下;或用山药捣丸如梧子大,每30丸空心温酒下,多服丸佳。(虚证)
莲子7粒,黑枣7枚,浮麦l合,马料豆1合;用水2碗,煎8分,服之乃愈。
什么是盗汗
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中医运用脐疗的方法治疗盗汗效果非常显著,盗汗病人应注意自我养护,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食疗调养。
盗汗的原因是什么
盗汗主要是因为心血不足和阴虚火旺。
阴虚火旺:虚则阳盛,虚热内生,阴气空虚,睡则卫气乘虚陷入阴中,表无护卫,肌表不密,荣中之火独旺于外,蒸热,迫津外泄则汗。醒则气固于表,玄府密闭而汗止阴。
中医食疗调理睡觉盗汗
1、 韭菜炒鲜虾
每次用韭菜150克、鲜虾250克去壳,加油急火共炒,熟后,加盐调味食用,每天1次。有补虚助阳,固泄等功效。可适用于治疗盗汗、阳萎、遗尿、遗精等疾患。
2、 泥鳅汤
用泥鳅120克,热水洗去粘液,剖腹去除肠脏,用油煎至金黄色,加水2碗煮至半碗,放入精盐少许调味,饮汤吃肉,每天1次,小儿则分次饮汤,不吃鱼。连服3-5天。有补气益阴之效。适用于盗汗者食用,民间常用治疗小儿盗汗,功效显著。
3、 豆豉酒
取豆豉250克、米酒1公斤,先把豆豉炒香,放入米酒中浸泡3-5天后饮用,每次2汤匙,每天2次。有和血益气,解烦热等功效。适用于盗汗者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