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节性脂膜炎
什么是结节性脂膜炎
结节性脂膜炎(nodular panniculitis,NP)又称特发性小叶性脂膜炎、Weber-Christian病或回归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relapsing nodular nonsuppurative febrile panniculitis),以反复发作的皮下脂肪层炎性结节或斑块,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结节性脂膜炎于1882年由Pfeifer首次报道,1952年Weber描述了本病具复发性和非化脓性的特征,1928年Christian又强调了发热性。以后发现有一部分病例并无发热,国内也有类似报道。本病临床并非罕见,因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结节性脂膜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妇女为多见,女与男之比约为2.5:1,不易被认识而常致误诊。
结节性脂膜炎尚无特效疗法。纤维蛋白溶解药、氯化奎宁、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有一定疗效。在急性炎症期或有高热等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每天40~60mg和非甾体抗炎药有明显效果。
结节每隔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多数发作时有发热。内脏广泛受累的结节性脂膜炎患者可因循环衰竭、出血、败血症和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特异性局限性脂膜炎,整个病程6~12个月,最后痊愈。
结节性脂膜炎的病因未明,应预防诱发因素,如感染、药物、外伤等。
结节性脂膜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显著增高,白细胞轻度增生。
2.肾受累,可有肝肾功能异常,出现血尿和蛋白尿。
3.病例可有免疫学上的异常如补体降低、免疫球蛋白增高和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
4.受累可出现贫血、白细胞下降和血小板低下。
1.常规检查 血沉增快、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嗜酸细胞相对增多。伴胰腺疾病者,急性期血、尿淀粉酶升高,血清脂酶升高。此外,尚有免疫球蛋白升高,血清补体降低,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
2.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早期皮损,脂肪组织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伴局灶性脂肪坏死。中期有组织细胞浸润,有肉芽肿形成和继发性血管炎症性变化。后期由小叶间隔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形成胶原,替代残留脂肪组织,最后完全纤维化。
应做X线胸片、B超、脑电图和脑CT检查。
与结节性脂膜炎易混的病
1.结节性红斑:春秋季好发。结节多数局限于小腿伸侧,对称分布,不破溃,经3—4周后自行消退,消退处局部我凹陷萎缩。无内脏损害,全身症状轻微。
2.硬红斑:结节暗红色,位于小腿屈侧中下部,破溃后形成穿凿性溃疡。组织病理系结核性内芽肿。
3.皮下脂质肉芽肿病:本病结节消退后无萎缩性凹陷遗留。无全身症状,有自愈倾向。
4.胰腺炎或胰腺癌发生的皮下结节性脂肪坏死症:其临床症状与结节性脂膜炎相似,但病理组织象显示脂肪细胞坏死更为严重,且伴有厚而模糊的细胞壁和无核的影细胞存在。
5.其他疾病:部分淋巴瘤、麻风和外伤性或异物引起的皮下脂肪坏死等均需与结节性脂膜炎相鉴别。
结节性脂膜炎的发展程度
全身脂肪组织均可受累,病变主要发生在脂及小叶,其发展可分为三期:
1、急性炎症期脂肪细胞变性,甚或出现灶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他如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不形成脓肿。
2、肉芽肿期以组织细胞浸润为主,它们吞噬脂肪而成为泡沫状巨噬细胞,并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3、纤维化期病变中主要为纤维母细胞和淋巴细胞而成为泡沫状巨噬细胞,并有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在病变过程中常伴有血管周围细胞浸润以及血管内膜增生、纤维蛋白样变性等。
最常受累的重要脏器为肝脏,活检时可见脂肪浸润伴灶性坏死。肺部病变表现为间质性炎性细胞浸润、肉芽肿性肺炎、脂肪栓塞性肺梗塞,当发生渗出性胸膜炎时,渗出液中可找到特征生的泡沫细胞。严重的病例累及骨髓时,呈斑状纤维化而导致全血细胞下降。眼球后脂肪受累时可致失明。
结节性脂膜炎导致的皮肤损害
皮下结节是结节性脂膜炎的主要特征。皮损以四肢多见,主要分布于股、臀和小腿,但前臂、躯干和面部也可出现。损害初发时为皮下小结节,向上发展使皮面轻度隆起,呈现红斑和水肿,部分则有潜于皮下,呈正常皮色;以后结节渐增大,边界清楚,大小不一,直径通常为1~2cm,大者直径可达10cm以上;一般3~4个,也可多达数十个。常对称分布,成批发作。结节位于皮下深部时可有轻度移动;位置表浅时,可与表面皮肤粘连,活动度小,有触痛和自发痛。经数周或数月后结节自行消退,消退处局部皮肤凹陷并有色素沉着,这是由于病变处脂肪发生坏死、萎缩和纤维化的结果。结节每隔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多数发作时有发热,多为弛张热,高者可达40℃,持续1~2周后逐渐下降。除发热,还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肌肉和关节酸痛等。有10%~15%的患者无热,仅出现皮肤结节。有的结节会液化变性,其上皮肤也被累及而发生坏死溃疡,有黄棕色油状液体流出,此时称为液化性脂膜炎(Liquefying panniculitis),被认为是结节性脂膜炎的一种变异型,其损害主要发生于股部和下腹部,小腿伸侧少见。此种类型的15%有α1抗胰蛋白酶缺缺乏。
另有一种结节性脂膜炎的变异型称为皮下脂质肉芽肿病(lipogranulomatosis subcutanea),即Rothmann-Makai综合征,这是一种特异性局限性脂膜炎,比较罕见。主要发生于儿童及肥胖的中年女性,结节散在,消退后无萎缩和凹陷,不发热,无全身症状,整个病程6~12个月,最后自愈。
经数周或数月后结节自行消退,消退处局部皮肤凹陷并有色素沉着。这是由于病变处脂肪发生坏死、萎缩和纤维经的结果。结节每隔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多数 作发病有发热,热型不定,有低热、不规则热或高热,高者可达40℃,呈弛张热型,持续1—2周逐渐下降。除发热外,还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肌肉和关节酸痛等。
结节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应与下面的症状相鉴别诊断:
1.剧痒的疣状结节 结节性痒疹是限局性神经皮炎的变型,临床上以伴有剧痒的疣状结节为主要特征。
2.热结节:结节吸收的放射性显影高于周围的甲状腺组织。这种结节一般是属于功能较高的结节,病人常有甲亢。热结节一般不会是癌性病变。
3.冷结节 甲状腺腺瘤:多数为单发,生长缓慢,无症状。甲状腺扫描为“温结节”。若为毒性腺瘤表现为“热结节”。腺瘤也可发生出血、坏死液化呈“冷结节”。
以结节为原发损害的疾病,其病变浸润多较深,多在真皮中下层,并波及皮下组织及脂肪层。且常形成肉芽肿性浸润。因侵犯脂肪层。且常形成肉芽肿性浸润。因侵犯脂肪故引起脂膜炎及血管炎。触诊损害较深而硬,常有发红触痛,多为半圆形较平的隆起,向上突较少,而向下浸润深。一般病程较长,起病较缓,且急性炎症性反应少,很少有全身高烧急性症状。这些特点可提供诊断思路。如寻常性狼疮,其初发损害为结核结节,由上皮样细胞浸润团块,其周淋巴细胞、Langhans细胞及干酪坏死组成。因有坏死破溃故愈后结疤。三期梅毒的皮肤树胶肿样结节,也表现为皮下肉芽肿性浸润,巨细胞、干酪坏死及淋巴细胞、浆细胞、上皮样细胞浸润,颇似结核结节。又结节性红斑,病理表现为间质性脂膜炎,及中小血管炎。结节性黄瘤为脂质代谢紊乱,组织细胞吞噬大量脂质颗粒,而形成泡沫细胞肉芽肿。并可见Touton巨细胞,及多核巨细胞,从结节性损害中我们常见到肉芽肿性浸润,且常伴多核性巨细胞。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菌、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晚期结节损害、异物性肉芽肿等。其次是常见血管炎引起的结节。其管壁及其周围也叶肉芽肿性浸润,再有就是结节性 脂膜炎和非炎症性寄生虫感染,代谢失常的结节损害。因此对结节性损在的疾病,组织病理的检查对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脂膜炎的症状有哪些
皮肤型
病变只侵犯皮下脂肪组织,而不累及内脏,临床上以皮下结节为特征,皮下结节大小不等,直径一般 1 ~ 4 cm ,亦可大至 10 cm 以上。在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群出现,呈对称分布,好发于股部与小腿,亦可累及上臂,偶见于躯干和面部。脂膜炎皮肤表面呈暗红色,带有水肿,亦可呈正常皮肤色,皮下结节略高出皮面,质地较坚实,可有自发痛或触痛。结节性脂膜炎位于皮下深部时,能轻度移动,位置较浅时与皮肤粘连,活动性很小。结节性脂膜炎反复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结节消退后,局部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着,这是由于脂肪萎缩,纤维化而残留的萎缩性疤痕。有的结节可自行破溃,流出黄色油样液体,此称为 " 液化性脂膜炎 "( Liquefying panniculitis) 。它多发生于股部和下腹部,小腿伸侧少见。愈后形成不规则的疤痕。
脂膜炎约半数以上的皮肤型患者伴有发热,可为低热、中度热、或高热,热型多为间歇热或不规则热,少数为弛张热。通常在皮下结节出现数日后开始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多在 1 ~ 2 周后逐渐下降,可伴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部分病例有关节疼痛,以膝、踝关节多见,呈对称性、持续性或反复性,关节局部可红肿,但不出现关节畸形。多数患者可在 3 ~ 5 年内逐渐缓解,预后良好。
系统型
除具有上述皮肤型表现外,还有内脏受累。内脏损害可与皮肤损害同时出现,也可出现在皮损后,少数病例广泛内胖受损先于皮损出现。各种脏器均可受累,包括肝、小肠、肠系膜、大网膜、腹膜后脂肪组织、骨髓、肺、胸膜、心肌、心包、脾、肾和肾上腺等。系统型脂膜炎的发热一般较为特殊,常与皮疹出现相平行,多为驰张热,皮疹出现后热度逐渐上升,可高达 40℃ ,持续 1~2 周后逐渐下降。消化系统受累较为常见,出现肝损害时可表现胁痛、肝肿大、脂肪肝、黄疸与肝功能异常。侵犯肠系膜、大网膜、腹膜后脂肪组织,可出现腹痛、腹胀、腹部包块、肠梗阻与消化道出血等。骨髓受累,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呼吸系统受累,可出现胸膜炎、胸腔积液、肺门阴影和肺内一过性肿块。累及肾脏可出现一过性肾功能不全。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精神异常或神志障碍。脂膜炎预后差,内脏广泛受累者可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或上消化道等部位的大出血或感染结节性脂膜炎。
结节性脂膜炎的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在急性炎症期或有高热等情况下,一般用糖皮质激素,通常有明显疗效。对系统型患者,特别是重症病例,可同时加用1~2种免疫抑制剂,并根据内脏受累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加强支持疗法。
1、一般治疗首先应去除可疑病因,如消除感染灶,停用可疑的致病药物。适当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可随意运动,但应避免受累部位创伤。不需要特殊的饮食。
2、药物治疗非甾类抗炎药(NSAIDS)可使发热、关节痛和全身不适减轻。病情急性加重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使体温下降、结节消失,但减量或停药后部分病例症状可再发。氯喹或羟氯喹、硫唑嘌呤、反应停(沙利度胺)、环磷酰胺、四环素(可能有抗脂肪酶活性)、肝素(它能释放脂蛋白脂酶,且具有抗凝活性与抗炎特性)、环孢素与霉酚酸酯等亦有一定疗效,特别是重症患者可试用。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治疗药物:
(1)非甾类抗炎药(NSAIDs):
1)阿斯匹林:主要用于退热及减少血栓素A2的产生。常用剂量300~600mg每天4~6次,不得超过4g/d,餐时或餐后服用。3~5天后才能明显见效,最大的抗炎作用一般在2~4周内达到。有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等不良反应,出血性疾病与哮喘者禁用。孕妇慎用。
2)吲哚美辛:该药退热好,且价格便宜。在开始治疗的头几天可引起头痛,但如初使剂量减半,随后增加,有时可避免此副作用。如与阿斯匹林、丙磺舒或甲氨蝶呤合用,可增加其相关毒性;与肼苯达嗪、卡托普利及b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合用,可降低其降压作用;与速尿和噻嗪类利尿剂合用可减弱其利尿作用。孕妇应用此药通常是安全的。
(2)糖皮质激素:
在病情急性加重时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常用剂量为每天40~60mg,可一次或分次服用,当症状缓解后2周逐渐减量。
(3)免疫抑制剂:较常用的有硫唑嘌呤、羟氯喹或氯喹、反应停、环磷酰胺、环孢素与霉酚酸脂等。
1)硫唑嘌呤:常用剂量为每天50~100mg,可1次或分2次服用。为防止骨髓抑制,开始以1mg/(kg•d)连用6~8周后加量,最大剂量不得超过2.5mg/(kg•d)。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合用可引起严重白细胞减少症。对肝、肾与血液学均有一定毒性,故应定期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妊娠期不宜服用。
2)氯喹或羟氯喹:氯喹常用剂量为0.25g/d;羟氯喹为200mg每天1~2次,起效后改为每天100~200mg长期维持治疗。长期服用要警惕视网膜病变与视野改变,要每半年作一次眼科检查。
3)环磷酰胺:常用剂量为每天2.5~3mg/(kg•d),每日一次或分次口服;重症者可500~1000mg/m2体表面积,每2~4周静滴一次。严重骨髓抑制者或孕妇禁用。使用期间要定期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并注意预防出血性膀胱炎等不良反应。
4)环孢素:常用剂量为2.5~4mg/(kg•d),分2~3次服用。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禁用,孕妇慎用。
5)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应停):常用剂量为每天100~300mg,晚上或餐后至少一小时后服用,如体重少于50kg,要从小剂量开始。由于有致胎儿畸形作用,孕妇禁用。
(4)其它:有人建议可用饱和碘化钾溶液,每天3次,每次5滴,逐日加量,每次加1滴,直至每天3次,每次30滴。可用透明质酸酶,每次1500IU,配合青霉素与链霉素肌注,每3天1次。
本病预后个体差异较大,只有皮肤表现者,常多年缓解与恶化交替出现;有内脏器官累及者,预后差,死亡率高。
结节性脂膜炎有哪些主要表现
结节性脂膜炎又称回归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这很好地概括了它的临床特点,即具有复发性和非化脓性的特征,并有发热。结节性脂膜炎的主要表现是出现皮下结节,其直径通常l~2厘米大小,大者可达10厘米以上。常成批出现,对称分布,好发于臀部及下肢。结节轻度隆起,表面皮肤呈正常肤色,活动度小,有痛感或触痛明显,消退处局部皮肤凹陷并有色素沉着。结节出现呈复发性,出现时常伴发热。少数结节其上部皮肤被累及而发生坏死、溃疡,并有黄棕色液体流出,被称作“液化性脂膜炎”。
结节性脂膜炎侵犯脂肪组织丰富的部位,而大部分内脏器官均含脂肪组织,因此,可引起各种内脏器官受累,如肝脏、小肠、肠系膜、大网膜、腹膜后脂肪组织、骨髓、肺、胸膜、心肌、心包、脾、肾、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其预后依赖于内脏受累的程度和广泛性,死因主要为循环衰竭、出血、败血症和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