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动脉栓塞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诊断动脉栓塞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动脉造影:能准确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和闭塞远侧动脉主干的情况,对选择手术方法有重要意义。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都能达到诊断和指导治疗的目的。动脉栓塞患者可以进行此项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一项用于检查动脉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将导管经大腿股动脉或其它周围动脉插入,送至升主动脉,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论断方法,医学界号称其为“金标准”。通过上述仪器检查可以判断相应的病征。动脉栓塞患者可以进行此项检查。
颅内多普勒血流图:颅内多普勒血流图对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测量各条血管的血流参数,包括收缩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平均流速、阻力指数,可作为早期筛选性诊断方法。检查前一天要用洗发水洗干净头(勿擦发胶、头油),检查前要休息好,禁止服用安眠要、镇痛、镇静药。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病人不能停药的可不停药,但要告诉检查医生。动脉栓塞患者可以进行此项检查。
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管造影既可以显示血管本身的形态改变,如扩张、畸形、痉挛、狭窄、梗塞、出血等,又可根据血管位置的变化,确定有无占位,是先进的心脑血管病诊疗方法,是心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适应症:
(1) 颅内及颈部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狭窄、闭塞性疾病、动脉病、动静脉畸形、主动脉瘤的形态、动静脉瘘等,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正确性都很高达95—100%。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肿瘤、脓肿、囊肿、血肿等及颅脑外伤所致各种脑外血肿。
(2) 腹部血管系统的检查。腹主动脉极其主要干支,如肾动脉、腹腔动脉及属支、肠系膜上动脉及下动脉等在DSA检查中均能很好地显示。在有腹部动脉狭窄,尤其有严重的动脉硬化狭窄时,用动脉插管变得困难,此时采用DSA可显示它的优越性。目前腹部血管的DSA检查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肝、肾动脉造影。
(3) 四肢血管系统的检查,DSA可以诊断四肢动脉及干支的狭窄和闭塞、动脉瘤、动脉畸形。
(4) 介入放射学的应用,在介入放射学中利用DSA的引导管方式,能实时显示导管或导丝在血管内推进的情况,并清楚地观察其与血管的关系,使其头部及心脏的定位更为准确,因而能加速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的操作,也有助于各种介入性操作,如对出血病灶和畸形血管的栓塞、肿瘤血管的栓塞或局部注入化学药物、采用气囊导管对狭窄的血管施行腔内成形术等。
动脉栓塞
症状的轻重与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有密切关系。早期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病变位于腹主-髂动脉者。疼痛可发生于下腰、臀、髂、大腿后侧或小腿腓肠肌部位.有时伴阳痿;病变在股—腘动脉者。
疼痛发生于小腿肌群。肢体慢性缺血时,皮肤萎缩变薄、发亮、骨质疏松、肌萎缩、毛发脱落、趾甲增厚和变形。后期可出现静息痛,皮肤温度明显减低、发绀,肢体远端坏疽和溃疡。
动脉栓塞1.疼痛 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由栓塞部位动脉痉挛和近端动脉内压突然升高引起疼痛。起于阻塞平面处,以后延及远侧,并演变为持续性。轻微的体位改变或被动活动均可致剧烈疼痛,故患肢常处于轻度屈曲的强迫体位。
2.皮肤色泽和温度改变 由于动脉供血障碍.皮下静脉丛血液排空,因而皮肤呈苍白色。如果皮下静脉丛的某些部分积聚少量血液,则有散在的小岛状紫斑。栓塞远侧肢体固供血不足,皮肢温度降低并有冰冷感觉。用手指自趾(指)端向近侧顺序检查,常可扪到骤然改变的变温带,其平面一般要比栓塞平面约低一手宽的距离.对栓塞部位的定位有一定临床意义。如腹主动脉末端栓塞音,约在双侧大腿和臀部;髂总动脉栓塞者,约在大腿上部;股总动脉栓塞者.约在大腿中部;腘动脉栓塞者,约在小腿中部。
3.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由于栓塞及动脉痉挛,导致栓塞平面远侧的动脉搏动明显减弱,以至消失;栓塞的近侧动脉搏动反而加。
4.感觉和运动障碍 由于周围神经缺血,引起栓塞平面远侧肢体皮肤感觉异常、麻木甚至丧失。然后可以出现深感觉丧失,运动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足或腕下垂。
5.动脉栓塞的全身影响 栓塞动脉的管腔愈大,全身反应也愈重。伴有心脏病的病人,如果心脏功能不能代偿动脉栓塞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则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和左心衰竭,甚至造成死亡。栓塞发生后,受累肢体可发生组织缺血坏死,引起严重的代谢障碍,表现为高钾血症、肌虹蛋白尿和代谢性酸中毒,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心性猝死综合征的检查
检 查 化 验
1、皮温测定
能精确测定皮温正常与降低交界处,从而推测栓塞发生部位。
2、超声波检查
多普勒超声波检查能测定动脉血流情况,能更精确地作出栓塞的定位,而且可以提供供血不足基线,便于术前和术后比较,达到了解血管重建情况和监测血管返畅等。
3、动脉造影检查
造影是栓塞定位最正确方法,大多数病人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多普勒超声就能做出诊断。仅在诊断上有疑问,或在取栓术后必须了解动脉是否通畅才进行动脉造影。
确定诊断后,相应作胸片、心电图、心脏X线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是否有心率不齐和新近心肌梗塞,达到进一步查明引起动脉栓塞的原因,以便及时处理和控制病因。
胸痛并非都是心脏病
前不久,31岁的胡先生因为胸痛到某医院急诊,拍X线胸片后诊断肺炎,但是医生给予抗生素治疗却没有好转。两天后,胡先生转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医生在询问病情时了解到,患者除了胸痛之外,行走或者步行楼梯后还感到呼吸困难。仔细阅读患者的X线胸片后,医生还发现有肺动脉高压征象。据此,医生考虑患者可能是肺栓塞,并立即给患者做CT肺动脉造影,确诊为肺栓塞,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治疗,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什么是肺栓塞?专家表示,这是指血栓栓子阻塞肺动脉的疾病。由于过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认为中国人罹患此病人数极少,直至近10年的医学院校教科书才将此病作为独立章节写入教材,以致医务人员和广大民众对肺栓塞的表现和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漏诊率极高。据专家对广西部分三甲医院调查资料,与我国肺栓塞诊治工作开展较好单位比较,广西肺栓塞病例数占医院病人的比例显著低下,不足国内先进单位的一半,意味着广西肺栓塞患者漏诊率可能达到50%以上。在临床工作中,也有医生反映不时遇到一些胸痛患者误诊为心脏病,在进行心脏病检查排除了心脏疾病后才想到肺栓塞可能,而进行肺动脉造影确诊为肺栓塞的病例。
肺栓塞造成的胸痛与心脏病胸痛有所不同。典型心脏病胸痛表现为左胸心前区压榨样胸痛,而肺栓塞胸痛表现胸膜炎样胸痛即用力呼吸时胸痛加重。此外,80%肺栓塞患者都有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即活动后或者快速行走、步行楼梯时感到气紧。因此,如果胸痛患者感到呼吸困难,特别是心电图检查不能诊断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时,一定要考虑肺栓塞可能。专家呼吁,推广和规范胸痛患者的诊疗程序,减少误诊,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胸痛性疾病,包括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栓塞等。
肺栓塞的诊断办法通常有哪些
1.血气分析肺栓塞时因V/Q比例失调及过度通气,常伴有低氧血症和低二氧化碳血症,但在较小的肺栓塞或慢性肺栓塞情况下,亦可表现为正常的动脉氧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此时并不能排除进行进一步的肺栓塞检查,当存在低氧血症时,动脉氧分压与栓塞的范围及肺动脉高压成正比。
2.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为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仅在纤维蛋白原形成与分解处于稳定状态才出现,若以血浆D-二聚体浓度>500μg/L作为诊断血管栓塞的阳性界限值,对判断肺栓塞有很好的敏感性(98%),且3天和7天后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96%和93%),但其特异性不高,因许多疾病可与纤维蛋白的形成和降解有关,如心肌梗死,肿瘤,感染或炎症性疾病,其诊断肺栓塞的特异性还受年龄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在30~39岁人群中,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特异性为72%,而对大于70岁的人则仅为14.3%。
3.磁共振对肺栓塞的诊断有多方面的价值,可鉴别肺动脉内缓慢的血流和不流动的栓子;可区别出血性和感染性肺浸润,前者常与肺栓塞有关,MRI虽可直接显示栓子,但对≤3mm小血管,假阳性率较高,据报道,MRI检测中央肺动脉栓塞的敏感性为70%~90%,特异性为77%~100%,MRI的优点还在于它能在一次检查中,同时检测肺动脉和下肢深静脉的栓塞,目前倾向于将MRI作为肺栓塞检查二线方法,新近发展的MRI超快速成像和血管造影剂技术,能够迅速完成MRI的肺动脉三维血管造影,可望成为肺栓塞诊断的新方法。
几种脑血管造影方法(DSA,CTA,MRA)的比较
诊断脑血管疾病,常用的脑血管造影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核磁共振机所做的脑血管造影(MRA),第二种是CT机所做的脑血管造影(CTA),第三种是需要大腿根部股动脉插管进行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完成的脑血管造影(DSA)。
MRA的特点是无创,甚至可以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就可以完成,可以在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同时进行,但是分辨率是最差的,可以作为一种筛查的方法。
CTA也是一种无创的方法,需要注射含碘的造影剂,在做之前需要了解肾功能情况(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可以快速完成,病人痛苦少,分辨率也较MRA有所提高,可以作为快速诊断脑动脉瘤的方法。
DSA是最准确的脑血管造影方法,分辨率最高,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缺点是需要进行动脉插管,有少部分创伤。
在临床实践中,如果通过MRA或CTA检查,考虑有脑血管疾病的情况,特别是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时候,往往还是需要通过DSA检查最后明确诊断。如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可以急诊行CTA检查,如发现脑动脉瘤,可以行DSA检查,同时行介入栓塞治疗。
DSA检查对于脑动脉瘤开颅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后的定期复查也是必须的。如病人确实不愿意行DSA检查,个人经验是对于开颅手术后的病人,可以行CTA检查;介入栓塞后的病人,可以行MRA检查。
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近年来主张手术和介入治疗相结合,并根据瘤所在位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①若损伤动脉为非主干动脉,可采用结扎或动脉栓塞法。
②若可修补者无论位于主干或非主干动脉,宁可行修补术。
③若损伤动脉为主干动脉又无法修补者,则需切除动脉瘤后进行端端吻合和血管重建。端端吻合仅适用于瘤体较小,切除后无张力的情况,对裂口处血管壁炎症明显,组织脆弱,或缺损范围>2cm者,应考虑血管移植。大隐静脉具有取材方便,无异物反应,通畅率高的特点,但应注意移植时将血管倒置,人造血管适合口径较大的血管,中等口径的血管如股动脉、桡动脉等容易形成栓塞。国内杨德华等“’根据DSA造影和手术中所见,将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分为I、Ⅱ、 11I(11Ia、11Ib、11Ic)、Ⅳ型,认为根据分型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效果良好。经导管动脉栓塞、超声引导下瘤腔内凝血酶粉注射、动脉内覆膜支架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介入新疗法,因其微创且疗效肯定,已部分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对于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栓塞,在适应证的选择则应慎之又慎。术前应仔细复习彩超等检查情况,包括假瘤供血动脉的情况,如直径、流速、侧支循环,假瘤的开口、大小等。位于动脉主干分支上的如股深动脉,桡动脉等侧支循环丰富的动脉行介入栓塞是可行的。动脉主干如股动脉、肱动脉等的假性动脉瘤不宜单纯栓塞,可选择适当的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一方面可使动脉主干血流畅通,另一方面封闭瘤体的开口,利于假瘤内血栓形成最终闭塞和吸收。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施行动脉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制订手术方案。对于动脉,可在造影的同时行血管内栓塞术,对于肘膝以远的部位,可用止血带止血,对于邻近躯干部位可用球囊导管暂时阻断动脉腔内血流,再酌情行瘤体切除和(或)血管重建。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处理更为棘手,不仅要处理局部病灶,更重要的是控制感染和治疗原发病。由于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和原发病灶可互为感染源,感染可以反复发作。复发、再燃机会很大,所以,如何控制感染、治疗原发病和处理假性动脉瘤成为一大难题。
为什么确诊肺栓塞要做很多检查
由于肺栓塞是个「多面影帝」,表现没特异性。肺栓塞漏诊比较高。肺栓塞诊断有一定流程(参见「肺栓塞的诊断」一问),是需要多种检查相互印证。肺动脉像支气管那样,也是树型结构。如果主干堵塞,患者症状相对典型,胸部 CT 就可能发现肺动脉主干病灶。如果肺动脉末端细支出了问题,患者症状轻,不典型,即使医生想到了「肺栓塞」,让患者做胸部 CT 也会漏诊(无法辨别微小病灶),还需要做肺通气/灌注扫描辅助诊断。此外肺动脉造影这项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技术,也不是各家医院能开展。所以患者会误解医生在「绕圈子」。
肺栓塞病情有时变化迅速,有时症状反复发生,血块可能发生自溶、崩解,症状消失,所以检查没能发现直接证据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