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手足口病的办法
中医防治手足口病的办法
一、证治方案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湿热疫毒经口鼻而入,发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发为疱疹,并见发热、倦怠、恶心、便秘等症状;或邪毒内陷,出现高热、抖动、肢体痿软,甚则发生喘、脱,危及生命。
婴幼儿系稚阴稚阳之体,感受疫毒后,病情变化迅速,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
(一)普通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伴咽痛、流涎,倦怠,纳差,大便多秘结,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参考处方:金银花、野菊花、黄连、生石膏(先下)、知母、紫草、白茅根、青蒿、藿香、生甘草,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灌肠、直肠点滴。
加减:
1.高热、抖动、易惊加羚羊角粉冲服;
2.便秘加生大黄;
3.咽喉痛加元参、板蓝根;
4.咳嗽加杏仁、炙杷叶。
中成药: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颗粒、清开灵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金莲泡腾片,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二)重型
1.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汗少,疹出不畅,嗜睡易惊,呕吐,肌肉瞤动,或见肢体痿软、无力,甚则昏睡等,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法:清热祛风。
参考处方:生石膏、生大黄、栀子、滑石(包煎)、寒水石、桂枝、生龙骨、生牡蛎、赤石脂、广地龙、全蝎、羚羊角粉(冲服),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可灌肠、直肠滴注。
中成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也可选用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
2.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喘促,面色苍白晦暗,口唇紫绀,四肢厥逆、冷汗出,或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迟缓,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参考处方:人参、炮附子、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浓煎鼻饲或直肠滴注。
重症患儿发病急,传变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
(三)中医药外治法
口咽部疱疹:可选用西瓜霜、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蜜调外涂敷用,1日2~3次。
手足口病的防治误区是怎样的呢
手足口病的防治误区是怎样的呢?手足口病的严重性大家应该都了解了,现在,人们对这种疾病的防治也开始关注起来,很多家长都很担心自己孩子的健康,所以经常会了解一些手足口病的常识,但是,有些家长还是会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那么,手足口病的防治误区是怎样的呢?
误区一:患过手足口病便不再得。
手足口病常发生在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 见,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众多,因此并不 是得过一次手足口病,以后就不会再发。而麻疹、水痘等传染病则不同,通常都是由单一病毒,如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等引起的,这些传染病患过一次后,孩子就等于有了抗体,以后再患麻疹、水痘的机会就非常微小了。
误区二:亲吻孩子不会传染疾病
很多家长都喜欢亲吻自己的孩子表达爱意。其实,这样的亲吻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尤其是嘴对嘴的亲吻和一进门的拥 吻。因为手足口病作为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是与患者的直接接触、飞沫传播、接触患者体液污染的物品、经口传播(与患者共用杯碗等)。如果家长是病毒携 带者,那么一个简单的拥吻可能就会导致孩子感染手足口病。因为成年人抵抗力强,感染了病毒很可能不发病,但是病毒如果通过口腔传染给抵抗力弱的孩子,那么很可能马上就开始兴风作浪。
因此,医生提醒说,家长要小心手足口病的隐性传染,进门前请注意洗完手、换好衣服再亲近孩子。看到可爱的孩子,也要注意克制不要亲吻他们的小嘴巴。另外,家长也要注意个人卫生,以免感染病毒而不自知。
误区三:手足口病一定要做病毒检测。
临床上经常碰到有些家长,医生判断为手足口病,家长却无法接受这个诊断,觉得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得这样可怕的疾病。其实,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对于普通病例来说,它有比较明显的症状: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水痘VS手足口病 究竟怎么区分
水痘:
水痘最主要的全身症状,一般遍及全身,最密集的部位则是前后胸、腹背部,此外,头面部、头皮上、脚底下,手指和手掌上也可出现在发热的同时或是第二天,即可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痘疹,在几小时后,痘疹就变成明亮如水珠的疱疹,一般病程为1到2周。
手足口:
手足口病在低热的同时,还有流涕、厌食、咽痛、腹痛等全身症状。口腔黏膜、手心、足趾背面、臀部皮肤,以及指、趾间的皱褶处。口腔黏膜上的疱疹,大约1-3mm大小,是散在分布的,疱破后即变成浅浅的糜烂、溃疡,灼痛感很明显;手心、足趾背面等易摩擦部位,出现的一般是红色斑丘疹或水疱,从几个至几十个不等。一般病程为7-10天。
tips:
无论是手足口病还是水痘,都属于传染性较强的疾病,所以,不管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的哪种症状,都应马上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两个中药方可以预防手足口病
在高发期,家长可酌情选择中医药为幼儿预防。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指南》,可使用以下两个中药方:
1、白菊花6克、生甘草3克、生山楂10克,以沸水200毫升浸泡后加冰糖适量频饮,适用于素有内热的小儿。
2、生薏米10克、扁豆10克,加冰糖适量,煮粥调服。适用于素有脾胃虚弱的小儿。
小孩手足口病不能吃什么 推荐小孩手足口病食谱
原料:绿豆、大米各50克,丝瓜150克,白糖适量。
做法:
1、将丝瓜洗净,切片备用;
2、绿豆、大米择洗干净,先取绿豆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至绿豆开花后,再下大米煮粥;
3、待熟时调入丝瓜片、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2剂,连续3~5天。
功效:可清热解暑,利尿解毒。适用于手足口病烦渴、尿赤、泻痢等。
原料:生米仁10克,扁豆10克,绿豆10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煮粥口服。
功效:此粥具有健脾、祛湿、清热的功效。专治手足口病等疾病。
儿童如何防治手足口病
儿童防治手足口病: (1)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2)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3)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 (4)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得了手足口病会怎么样 什么是手足口病
首先,手足口病是儿童特有的传染病,这种疾病主要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传染能力比较强,如果出现手足口病,需要尽早接受治疗,并且治疗期间需要隔离,手足口病患儿可以口服抗病毒的药物治疗,也可以注射抗病毒的药物治疗。
其次,手足口病患儿需要尽早接受治疗,否则会诱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危及到患儿的生命,家长需要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表现,早发现早治疗,可以避免并发症的产生,能够降低疾病,给患儿身体造成的伤害。
最后,大家要做好防治手足口病的措施,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并且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让孩子吃不干净的食物,不要饮用不洁净的水源,并且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平时要勤给孩子换洗衣服。
手足口病的预防针有必要打吗
5岁以下的儿童有必要打。
目前手足口病的疫苗只有EV71疫苗才施行注射,而此种疫苗是自费的,也就是患者自愿注射原则,而且这种疫苗仅对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能起到防治作用,对其他手足口病的病毒无防治作用,但即使是这样,还是建议家长要打预防针。
因为肠道病毒71型(EV71)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而且这种病毒感染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病情严重。如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往往会导致死亡,因此接种手足口病的预防针很有必要。
另外手足口病的预防针总共注射费也就400元,一般家庭都能出得起,用这400元钱,换取孩子一个健康,做到万无一失。
宝宝怎么防治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婴幼儿童身上。其主要的特征是在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皮疹或泡疹样颗粒,一般情况下,通过及时治疗能在一周内恢复健康。但也有个别重症患儿因病情发展得较快,而导致死亡。
由于手足口病是一种可以通过直接与间接传染的病菌,所以一旦发现小儿患上该病,应立即将患儿隔离,以防传染他人。另外,家长也在日常也需做好预防措施,以免孩子受到此病的侵害。
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后、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治疗原则
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可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有合并症病人可肌注丙种球蛋白。孩子患病期间,家长应加强护理,帮助孩子做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弛缓性麻痹等病症,患儿应及时就诊、复查。
专家提醒市民: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回家后,要把工作场所穿的衣服换下来,把手洗干净,再进厨房准备食物,抱孩子玩耍。在给婴儿喂食时,一些不好的习惯一定要改掉。如有些家长在喂食前先把食物放在自己的嘴里嚼碎,或用嘴唇试温等,这些都是传播病毒的危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