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容易得大肠癌 高发区40岁以上有症状的人群
什么人容易得大肠癌 高发区40岁以上有症状的人群
而我国大肠癌高发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特别是江浙沪三地是最高发区。
该怎么预防肠癌的发生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年均新发直肠癌病例达13万,并以年均4%的增幅不断攀升。最新统计显示,40岁的年轻人患肠癌的比例约占结直肠癌总人数的20%。中国已进入结直肠癌高发地区的行列。大肠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大肠癌是起源于大肠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直肠癌和肛管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想要很好的预防肠癌的发生,首先了解其病因。
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主要原因包括:
(1)饮食习惯:如高蛋白质、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者大肠癌发病率高。
(2)癌前病变: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等病人容易患大肠癌。
(3)家族史:家族成员中有人患过大肠癌者,直系亲属患大肠癌的风险较高。
预防大肠癌最重要的是改变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素的饮食习惯以及早期发现大肠腺瘤等癌前期病变,通过积极的干预,阻断癌变过程。对于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的检查。
另外,研究显示,日常久坐增加了肠癌的发病风险。这是因为长期久坐,肠道蠕动减弱减慢,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包括致癌物,在结肠内滞留并刺激肠粘膜;再加上久坐者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循环不畅,可导致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这些都增加了肠癌的发病风险。保持适当的运动,也可以改善排便的状况。改变生活方式,改“便”从现在就要开始。
肝癌高发人群有哪些呢
1.肝癌高发区主要有非洲南部以及亚洲太平洋沿岸区,我国也处于肝癌高发区,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男性人群,更易得肝癌。
2.肝癌具有一定的家庭遗传性,对于家庭成员中有多人肝炎史的人,尤其是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肝癌,则其本人发生肝癌的概率也比其他人要高。
3.肝硬化患者及酒精性肝疾病也是肝癌高发的因素,尤其是体内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若长期喝酒,则其患肝癌的概率会增加。
4.长期食用发霉的食物,容易患肝癌,这是因为发霉的食物中含有黄曲霉素,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发霉的稻谷、化生、玉米等壳类或其加工制品。
5.肝癌的发生于长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有很大关系,在肝癌患者中有近1/3的人有慢性肝炎病史。
癌症查出来都是晚期
现在很多人都说,癌症要么检查不出来,要检查出来都是晚期,怎么看这个问题?
这还是一个意识问题。以肠癌为例,很多人在要不要看病这个问题上,就能耽搁3-6个月。特别是年纪大的人,有点不舒服也不一定看医生,忍一忍,过了那阵也就算了。等到忍不过了,到了医院。看病和诊断之间又要耽搁一点时间,比如要不要做肠镜也能考虑一阵。一来一回,半年多没了。
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大家都有一个筛查的意识。有人问我,大便有血是不是肠癌,这个谁都没办法告诉你是不是。
的确,肠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便血、大便形状改变、大便习惯改变、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急慢性肠梗阻症状(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慢性消耗性表现(消瘦、乏力、贫血等)以及肿瘤浸润、转移引起的症状。
便血是大肠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有了便血也不能说一定是肠癌,也有可能是痔疮、肠炎等。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去医院做检查来明确结果,而不是自己上网查,到处打听,时间不等人。
根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报告,大肠癌已经成为上海市第二位常见恶性肿瘤。一般认为,以下人群属于大肠癌的高发人群:大肠癌高发区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便血、腹泻、便秘、大便变细及腹痛);有大肠癌病史者;有大肠癌癌前病变者;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有大肠息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有盆腔放疗史者。现在大家听到“癌前病变”也很恐慌,应该如何预防?
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包括:腺瘤、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直肠炎、克隆氏病、血吸虫病)。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它的预防策略包括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改变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素的饮食习惯,戒烟和增加体力活动等;化学预防。
二级预防主要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大肠癌的筛查是最主要的方法。
三级预防则是指合理规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提出了十四条防癌生活方式建议:
1.合理安排饮食。在每天的饮食中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谷类和豆类应占2/3以上。
2.控制体重。成年后体重增幅不应超过5千克。
3.坚持体育锻炼。如果工作时很少活动,应有约1小时/天的类似快走的运动量。至少还要进行1小时/周出汗的剧烈运动。
4.多吃蔬菜、水果。每天应吃400-800克果蔬。每天要吃5种以上果蔬,且常年坚持,才有持续防癌的作用。
5.每天吃600-800克各种谷物、豆类、植物类根茎,加工越少的食物越好。少吃精制糖。
6.不提倡饮酒。即使要饮,男性一天也不应超过两杯,女性一天不应超过一杯。
7.每天吃红肉(即牛、羊、猪肉)不应超过90克。最好是吃鱼和家禽以替代红肉。
8.少吃高脂食物,特别是动物性脂肪。选择恰当的植物油并节制用量。
9.少吃盐。少吃腌制食物,盐的每日消耗量应少于6克。
10.不要食用在常温下存放时间过长、可能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
11.用冷藏或其他适宜的方法保存易腐烂的食物。
12.食品中的添加剂、污染物及残留物的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限量是安全的,但使用不当可能影响健康。
13.不吃烧焦的食物、直接在火上烧烤的鱼和肉或腌肉、熏肉偶尔食用。
14.对于饮食基本遵循以上建议的人来说,一般不必食用营养补充剂,营养补充剂对减少癌症的危险可能没什么帮助。
患大肠癌的饮食禁忌
大肠癌的发病与很多因素有关,而且还与地域有关系。据世界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大肠癌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发病率最高,日本、智利、非洲等地则低。根据有限资料,非洲大肠癌的发病率似乎非常低,Burkitt报道分布于非洲各地的21家医院,最多的一家医院每年可遇到4例大肠癌。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病率较高。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属于低发区。近年来大肠癌同肺癌一样有上升趋势,我国亦不例外。该病在国内的发病率亦有地区差异,以上海、浙江、福建为高发区。
而且男性和女性得上大肠癌的几率也是不一样的,据统计,男女的比例约为1.6:1。发病率年龄方面资料,据国内统计,以40~50岁为多,年龄组中位数为45左右,40岁以下者全部病例的1/3左右,30岁以下者占10%左右。
高发国家大肠癌高发年龄为60~70岁,30岁以下者占6%左右。我国大肠癌好发年龄比国外提早10~15岁,30岁以下者占11%~13%,这是我国大肠癌的一个主要特点。
通过以上介绍,您了解大肠癌了吗?此病危害极大,希望能够引起大家重视,积极做好预防措施,不要等到疾病缠身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什么人是最容易得大肠癌
1、30岁至40岁以上有消化道 症状 者(尤其是 便血 、大便频数、黏液便及 腹痛 者);
2、大肠癌高发区,主要是大城市内的中 老年 人;
3、有大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 溃疡 性结肠炎 、 血吸虫病 者;
4、有大肠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以及 遗传 性结肠病者;
5、有盆腔 放疗 史者;
6、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
男人腿越长越容易得这种癌症
身材高大腿长的人患肠癌几率高
大肠癌主要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早期常无症状,至出现便血、腹痛、腹泻等非特异症状时,患者常常已属中晚期。
大肠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大肠癌高发地区年龄大于40岁的有症状人群;接受过大肠癌、大肠息肉手术治疗的人群;有直系亲属患过大肠癌或大肠息肉的人群。
身材高更易患大肠癌
大肠癌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癌症,根据调查,我国大肠癌高发年龄在50-60岁,而西方国家则为60-70岁,相比之下我国发病年龄平均年轻了10岁。
容易得大肠癌的人群包括肥胖、高蛋白高热能低纤维饮食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人群。
成年人身材高大可增加大肠癌的危险性,男性身材高于185CM患大肠癌的危险性大于身材低于165CM的男性。
而且肥胖可增加结肠癌的危险性,“肥胖的男性人群患结肠癌的危险性增加两倍,而体形较胖的女性罹患结肠、直肠癌的危险性也增加。
预防大肠癌的四驾马车
专家提出,男性要预防大肠癌,首先要改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如猪油、肥肉等动物性脂肪的摄入。
其次要积极防治肠道疾病,预防各种息肉、慢性肠炎等,对于肠道息肉应及早处理。
第三要坚持适当运动,注意减肥。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过少是大肠癌高发的诱因。经常运动的人,不但看起来更年轻,而且不容易得癌症,尤其是不易得大肠癌。每天慢跑30分钟或进行相同运动量的人,患大肠癌的几率会降低。
最后还要定期检查。患大肠癌的高危人群有:肥胖、40岁以上的男性、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等。这些人应该定期接受肠镜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什么原因有可能导致大肠癌呢
分析其原因,第一,是脂肪饮食增加、纤维素饮食减少所致。我国近年来城市中大肠癌发病率增加,也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第二,环境和大肠癌的关系很密切。环境因素主要有:土壤中缺硒;血吸虫病的影响,在我国,血吸虫病高发区同样也是大肠癌的高发区;吸烟容易引起大肠癌。第三,就是遗传因素。约10%的大肠癌与遗传因素有关,所以,对于确诊为家族性结肠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及散发性遗传性大肠癌的患者的后代,要密切追踪随访。同时,也不能忽视大肠的一些称为息肉的良性肿瘤。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也有较大的机会患上大肠癌。
综上所述,有以下各种情况之一者均应看作是大肠癌的高发人群:大肠癌高发区的成人,如我国的大城市及东南沿海一带;大肠腺瘤患者,有多发性家族性腺瘤病的家族成员;以前患过大肠癌的患者;血吸虫病患者;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癌症家庭综合征的成员;盆腔接受过放射治疗者(有人报告盆腔放疗后1020年易患直肠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人认为,患此病者发生大肠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10倍。
1、日常饮食不宜太过精细
精米白面,含糖量高,可能影响血糖和甘油三脂的水平,这些因素可直接或通过胰岛素等多种激素间接作用于大肠上皮细胞,促进癌变,诱发大肠癌,因此预防大肠癌,日常饮食不宜太过精细。
2、重口味习惯不可取
大肠癌不喜欢重口味者,如果日常喜食腌腊、煎炸、辛辣制品,都应改正,因为这些都是诱发大肠癌的重要因素。因此预防大肠癌,要注意膳食平衡,多食新鲜瓜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以促进胃肠蠕动,预防大肠癌发生。
3、油腻饮食习惯要抛弃
过量食用动物脂肪会增加肠道负担,使脂肪代谢产物积聚产生致癌物质,诱发大肠癌,而且如果饮食中缺乏如胡萝卜素、维生素C、E、D、叶酸和蛋氨酸等或缺乏矿物质也能诱发大肠癌。因此,要抛弃油腻饮食习惯,预防大肠癌发生。
六种人最易患大肠癌
我国大肠癌“老龄化”
“在我国,近年来也有不少年轻人中了大肠癌的招。”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专家教授认为:“但我国大肠癌发病年龄特点目前不是年轻化,而是‘老龄化’。”
专家解释,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大肠癌发病的平均年龄是45岁,30岁以下的大肠癌占了10%—15%,“年轻化”趋势明显;但近年来却发生 了变化,老年病人越来越多。但专家也强调,由于我国大肠癌整体发病率正在以每年4%的速度增加,因此年轻人发病的总数并没有减少。
饮食结构变化是主因
“大肠癌在男女癌症图谱中都已占到了‘探花’的位置,这主要是饮食结构改变造成的。”专家认为。
排便需要肠壁保持一定张力,但现在餐桌上摆的都是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人体消化这些食物后,残渣很少,这样大便次数就会减少。蛋白质、脂肪的分解产物中所含的致癌物要比纤维素高得多,作用于肠黏膜时间又长,因此更易诱发癌变。
筛查大肠癌有讲究
其实,大肠癌也有格外“青睐”的人群。专家认为,以下六类人要特别注意:大肠癌高发区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有大 肠癌病史者;有大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血吸虫病患者;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有大肠息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有盆腔放 疗史者。“当然,早诊早治依然是疾病防治的不二法则。”
大肠癌的筛查也要考虑其发病特点。专家建议,首先,大肠癌是个老龄疾病,而从大肠腺瘤发展到大肠癌通常需要5—10年时间,建议50岁以上的 人,应每年查次大便隐血,5年查次肠镜。其次,了解大肠癌早期症状非常重要,如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带血、黏液便等情况,要及时去医院筛 查。最后,家里若有患肠癌的亲属,最好40岁就开始筛查。
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进展,目前Ⅰ期肠癌5年生存率已达90%—95%。“当然,治病不如防病。”专家教授强调,多吃果蔬、鱼类和全麦类食物,可减少大肠癌患病风险。此外,经常运动、戒烟也有益于避免肠癌。
哪3类人群比较容易出现结肠癌
溃疡性结肠炎者
不是一般说的结肠炎,而是以反复发作的脓血便为主要症状,结肠镜检可见“口疮”样溃疡的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癌变的几率比正常人高5~10倍,特别是未成年时就发病,而且病变一直在活动、病变范围广泛、病程在5年以上的人,癌变危险性更大。
有结肠癌家族史者
研究显示,直系亲属中有一位结肠癌病人时发生结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7倍,直系亲属发病年龄小于55岁或有两位发病时风险进一步提高。而结肠腺瘤病家族史也同样有增加结直肠癌风险的意义。据估计在至少20%~30%的结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有一种家族遗传性腺瘤病性结直肠癌,主要是一种叫APC的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肠道会长许多息肉。息肉到一定时间如果不治疗,几乎所有的患者在40岁以前均会发生恶变。
在结肠癌高发区者
我们知道,结肠癌的发病与环境密切相关,居住在结肠癌高发区的人们尤其要注意结肠癌的发生。而环境因素主要有土壤中缺硒以及血吸虫病的影响,在我国,血吸虫病高发区同样也是结肠癌的高发区。血吸虫病重灾区与无此病地区相比,大肠癌的检出率要高12.3倍。
什么人容易得大肠癌 其他患者
如胆囊切除后的患者,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以及长期便秘者,虽然不如前面人群得肠癌的风险大,但根据资料研究显示,他们得肠癌的机会比普通人群要大。
以上人群就属于大肠癌高危人群,我们建议这类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必须定期去医院进行结肠镜的检查。
我们建议1~2年做肠镜检查1次,这样有利于发现癌前期病变大肠腺瘤和早期癌,使患者能获得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