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中医疗法
胃痛的中医疗法
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均有胃痛的表现,像一般性的胃痛只要按摩第二掌骨中的脾胃穴,3分钟左右立竿见影,很快胃就不痛了。
【取穴位置】:首先找到手部与食指相连的第二掌骨,将拇指内扣掌心,其余四指内收握住拇指,虎口朝上。全身各脏腑器官依照从头到足的次序排布在第二掌骨上。在头穴与足穴之间的中点就是脾胃穴。
【方法】:按揉的时候要选准穴位并使其产生酸、胀、重、麻等感应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按时要略带揉的动作,左右手的脾胃穴都要按揉,手法要柔和,压力宜垂直深透。
另外当吃了不适的东西后,胃肠难受,就从第二掌骨的胃穴往下推至到足穴,只需推2分钟,胃难受想吐的感觉就可以消失,继续推,两只手都推,一边推一边用劲按,不出半小时,很快就有要大便的感觉。当你及时排出吃下的不易消化食物,人很快就舒服了。记住:不能多用,多用泻气。
如果严重的胃病建议到医院去治疗,该法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一般性的胃痛,应用该法均有良效。
尾骨痛中医疗法
1.练功疗法:积极进行功能锻炼,特别是姿势训练,锻炼臀肌,增强臀肌力量,可使骨盆后倾,尾骨产生前移,减少尾骨的受伤机会。
2.药物治疗:宜舒筋活血、缓痉止痛,可用舒筋活血汤加减内服,亦可用海桐皮汤煎水熏洗或坐浴,每天1~2次,每次半小时左右。
3患者取左侧卧位,髋、膝关节尽量屈曲,术者右手带手套,以右手食指伸入肛门内,直接放至尾骨、骶骨下部。然后手指向左右方向按摩骶骨两旁肌肉及尾骨两侧,对缓解肌肉疼痛痉挛很有帮助。2~3天一次。
尾骨痛祖国医学早在1772年对本病就进行了描述。如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尾骶骨,即尻骨也。……若蹲坐垫壅肿,必连腰胯。
痔瘘中医疗法
肛瘘 - 中医疗法肛瘘的中医治疗方法适应症:
可以这么说,药物疗法在肛瘘面前显得黯然无光,只有手术才能大展身手。但有的肛瘘不一定非要手术,有的患者不适合手术。因此,肛瘘的中医治疗方法也有其限制性,其范围有四:一是初起内痔、外痔患者;二是年老体弱不适合手术的人;三是内外痔中后期且兼有其它严重疾病的人(如肝病、肾病、腹部肿瘤等);四是肛裂、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瘘管发炎期及一切肛门感染初起者。
肛瘘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肛瘘以内治为主,可以归纳为消、托、补三个原则,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而灵活运用。具体分解如下。
一:消
这是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的肛周痈疽和炎性外痔等得到消散,免受溃脓和切开之苦。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肛周痈疽、炎性外痔、血栓外痔和肛裂等病。具体用法要依疾病的性质而定,如有表邪者宜解表,里实者宜通里,热毒蕴结者应清热解毒,寒邪凝结者应温通,气滞者要行气,血瘀者要活血化瘀等。
二:托
这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泄,以免毒邪内陷。此法适用于肛周脓肿中期,正气虚弱、毒邪偏盛、不能托毒外透、肛周痈疽外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如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泄出脓毒、痛减肿消,以免脓毒旁窜,造成后患。
三:补
这是用补益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患处新生,使疮口、瘘口早日愈合。此法适用于年老体虚、气血虚弱、溃疡后期,或肛肠疾病术后、热毒已去、病灶巳除,而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以及便血和脱垂等病人。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凡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凡肝肾不足者,宜补养肝肾等。但在毒邪未尽的时候,切勿早用补法,以免病邪内蕴,久而为患。
膝关节疼痛中医疗法
位置:血海穴在膝盖内侧,可以将对侧的手掌心对准膝盖正中,拇指和食指成45°,拇指指尖所在的位置就是血海穴。
功效:按压的时候,将拇指端放在血海穴上,用力按压5秒,以感到酸胀为佳。重复5次。也可以用拍打的方式:坐在椅子上,右腿架在左腿上,手掌拍打右腿的血海穴数次,然后换腿,轮流拍打10~15次。
二、委中穴
位置: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功效:刺激此穴可增加关节内血液供应和润滑液的分泌,防止因摩擦造成的疼痛。
三、内外膝眼穴
位置:膝盖下面有两个凹陷,外侧的叫外膝眼穴,内侧的叫内膝眼穴。
功效:可以用吹风机吹,直至两个穴位的周围都感觉温热。注意吹风机不要靠得太近,以免烫伤。
四、鹤顶穴
位置:在膝上部,屈膝,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功效:膝痛、腿痛、膝关节酸痛、腿足无力、下肢痿软、瘫痪。
缓解膝关节疼的按摩方法
“人老先老腿,腿老膝先衰”,引起膝盖疼痛、肿胀的原因很多,大多由骨膜、筋膜粘连,关节软骨退化,加之周边毛细血管被瘀阻造成。根据我多年临床经验,通过穴位按摩可达到缓解疼痛,改善、提高膝关节功能的效果。在此向大家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膝关节疼痛穴位按摩手法,供老年朋友参考:
落枕的中医疗法
落枕的治疗方法很多,手法理筋、针灸、药物、热敷等均有良好的效果,尤以理筋物法为佳。
落枕热敷局部家人可帮助落枕者进行按摩、热敷以减轻痛苦
1.按摩
立落枕者身后,用一指轻按颈部,找出最痛点,然后用一拇指从该侧颈上方开始,直到肩背部为止,依次按摩,对最痛点用力按摩,直至感明显酸胀即表示力量已够,如此反复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轻叩按摩过的部位,重复2~3遍。重复上述按摩与轻叩,可迅速使痉挛的颈肌松弛而止痛。
2.热敷
采用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及红外线灯泡照射均可起到止痛作用。必须注意防止烫伤。
3.选用痛处擦揉,每天2~3次,有一定效果。
4.星附膏、外贴颈部痛处,每天更换一次,止痛效果较理想,但病人自感贴膏后颈部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孕妇忌用。
5.耳针
耳针埋穴于颈、枕区,以食指尖按压上述耳穴5~10分钟,或以食指端按摩上述耳穴。
6.针刺
不能前后俯仰者,取大抒、京骨穴、昆仑穴;不能左右回顾者,取肩外俞、后溪、风池穴。一般可取悬钟穴,位于足外洞上三寸,针4~5分,灸3~7壮,亦可按摩此穴,每次15分钟。
7.口服去痛片1片,有临时止痛之效。
8.改变睡眠姿势,调整枕头高低,自己扭动脖子。
9.如为颈椎病引起,在体疗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家庭自我疗法。
10.落枕严重者,局部注射0.25%奴夫卡因10毫升,止痛效果明显。
另外,有一部分中成药亦具有不错的疗效,是结合了针灸与药物的原理,在临床上具有不错的疗效。
鸡眼中医疗法
艾灸:阿是穴。阿是穴位置在病灶区(下同)。
治法:先用温水(约40℃)浸泡患足30~45分钟,使皮肤软化。然后以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用消毒刀片削去老皮,注意不要削痛、出血。艾灸采用艾炷灸或艾卷灸,任选一法。艾炷灸法:将艾炷(其底座略小于鸡眼)直接于阿是穴,点燃其尖端,烧至局部有灼痛时,用镊子夹掉,再放1炷,连灸5~7壮,每日1次;艾卷灸法:以燃着之艾卷在鸡眼上行雀啄灸,以患者略感灼痛、局部红润为度,每次约灸20分钟,每日1次。上述方法,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
鸡眼中医治疗的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分3组。1、内庭、昆仑;2、太冲、太溪;3、阿是穴。
治法:每次用一组穴,可独用一组,亦可交替轮用。第1组穴,用2%普鲁卡因5毫升加盐酸肾上腺素2滴,每穴注入2.5毫升,每周治1次;第2组穴,以2%普鲁卡因1毫升加盐酸肾上腺素0.2毫克,分注于患侧太冲、太溪,5天注入1 次;第3组穴,以0.5~1%普鲁卡因5毫升和盐酸肾上腺素0.1毫升注入阿是穴,每周2次。
鸡眼中医治疗的体针治疗
体针:阿是穴。鸡眼穴位穴位。
治法:取26~28号1寸毫针,患部常规消毒后,对准鸡眼中心快速进针,如阻力较大,可捻转进针,约进0.6~0.7寸后,可达鸡眼根部,阻力变小,不宜再进。如鸡眼过大,可在鸡眼旁刺1针,或周围上下左右刺4针,成45度刺向中心。均不留针或留针20分钟。出针后,挤出少量血液,酒精棉球按压局部。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停针约15~20日,鸡眼变软或枯萎脱落。
肿瘤中医疗法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中医药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加速肿瘤手术后康复,减轻并发症;
2.放化疗期间的减毒增效作用;
3.术后,放、化疗后用药稳定病情,提高远期效果, 减少复发转移;
4.预防和治疗癌前病变等;
5.对于晚期不能手术及放化疗的患者中医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一)手术前后中医药的应用:
1、肿瘤手术前治疗:
目的: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并发症也较小。
中医治则: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补肝肾。
方药: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保元汤、六味地黄汤等。
2.肿瘤术后康复:
(1) 健脾和胃:胃肠功能紊乱,纳差、腹胀、便秘。
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2) 气血双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汗出、面色无华等气血亏虚证候,
方选: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
(3)养阴生津:适用于手术失血过多伤及阴液,以致胃阴大亏,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选:沙参麦门冬汤、五汁饮。
3.肿瘤术后并发症治疗:
(1)胃癌术后的胆汁返流性胃炎:
占胃癌手术后病例的3—10%。
中医辩证多为胆胃不和,治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投以小柴胡汤加减。
(2)消化道手术后的倾倒综合症:腹泻、腹胀,并急需排便,伴面色苍白,疲倦乏力,心悸、眩晕,大汗出,脉细弱或脉数,约1小时左右症状自行消退。
中医辨证为脾虚气弱,胃失和降。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3)乳腺癌手术后的患肢肿胀:
乳腺癌手术因切除组织较多,淋巴回流不好,此时会出现患侧上肢的水肿,随着时间的延长,治疗效果越差。
中医辨证为气血亏损,水湿停留。
治以益气,补血,利水。中药予五皮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当归补血汤,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等。
关于肿瘤的术前术后的应用方法可以通过电话咨询和我联系,针对您的实际情况给您对症治疗的一些建议。
4.中医药防肿瘤术后转移、复发:
手术后长期服用中药减少复发与转移可能,延长生存时间。 益气,活血,解毒中药综合组方。
益气;提高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对肿瘤细胞的监控,
如黄芪,党参,山药,陈皮,麦冬,百合等。
活血:改变血黏度,减少癌细胞的着床,
如当归,丹参,赤芍,川芎,莪术等。
解毒:对残存的肿瘤细胞杀伤,
如半支莲,苦参,土茯苓,白花蛇蛇草等。
(二)中医药与化学药物治疗:
1.化疗的消化道反应:
益气,健脾,和胃
中药如人参、党参、白术、山药、黄芪、淡竹茹,焦三仙,木香、砂仁、法半夏、陈皮等可以防治恶心、呕吐、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
成药如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之类。
2.化疗的骨髓抑制:
对骨髓抑制引起的白血球下降,血小板下降或红细胞减少,中医认为是多为伤及脾胃,日久伤及气血所致,重则伤肾。多用健脾益肾、补气养血之中药如山药,白术、黄芪、人参、枸杞、鸡血藤、当归、生地、阿胶、菟丝子、女贞子,补骨脂之类。常用方剂如健脾益肾冲剂、贞芪扶正胶囊,十全大补汤、当归补血汤等。
3.化疗引起的心、肝、肾功能损伤∶
可试用滋补肝肾药物如炒柴胡,山栀,丹参,当归、枸杞、女贞子、茯苓,桑寄生,黄精、枸杞等。
有些化疗药可引起的心脏功能损伤,应用益气养血,活血通脉的中药如黄芪、当归、川芎、丹参、赤芍、桃仁等,方剂如生脉散等。
4.化疗引起的其它副反应:
静脉炎:生肌玉红膏外敷。
化疗药外渗:黄连,黄柏,虎杖煎汤冷敷。
周围神经炎:长春新碱和鬼臼乙叉甙可以引起周围神经炎,轻则肢端麻木,乏力,重则膝腱反射低下,肠麻痹等。常以通经活络法调治,如鸡血藤,五加皮,木瓜,威灵仙,葛根,黄芪,当归等。
5.中药对化学药物的增效作用:
研究发现,部分扶正药物和活血化瘀药虽然对肿瘤细胞没有直接的抑制杀伤作用,但与某些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三)中医药与放射治疗:
1.减轻放疗的副反应: 放射治疗对部分肿瘤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因一些组织敏感,对放射线的耐受性有限,易产生一些毒副反应。中医认为放射线热毒耗气伤阴,损及津液脏腑。临床表现为除皮肤的损伤外,在
头颈部:口粘口干,重则耳鸣耳聋。
胸部:肺部放射性炎症,干咳少痰,时有血丝,胸闷气短。
腹部: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脘胀不适、恶心呕吐。
放疗甚则伤阴,故口干喜冷饮,心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辨证为热毒内盛,津液受损、气血不和、脾胃失调,肝肾亏损:
(1).清热解毒:银花,连翘,山豆根,黄连,天花粉,蒲公英,板蓝根
(2).益气养阴: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天花粉,芦根,天冬
(3).凉补气血:生黄芪,沙参,西洋参,生地,丹参,鸡血藤
(4).健脾和胃: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甘草
(5). 滋补肝肾: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山萸肉,菟丝子,补骨脂
2.中药的放疗增敏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对放疗后患者,可改善肿瘤周围血液循环,增加
血氧供应,调节结缔组织代谢,起到放疗增敏作用。
(四)、中医中药治疗:
1.目的
控制肿瘤,
减轻临床症状,
提高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
2.合理的应用扶正与祛邪中药
扶正和祛邪是中医治疗肿瘤的两大主要法则,但临床用药有很大技巧。合理的用药能明显的提高临床疗效。
体质虚弱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体质较好应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体质一般应扶正祛邪相同用药。
对于以中药为主的治疗仍可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西医辅助治疗,如骨转移的局部放疗,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肾癌的生物治疗等,任何治疗任何方法的选择都应以患者的疗效作为第一考虑,选择的治疗也应是中西医的最优方法。
(五)中医中药在治疗肿瘤中的应用模式
手术:术前:扶正 术后:益气,活血,解毒
放疗:益气养阴,活血结毒
化疗: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单纯中药治疗 体质佳: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体质可:祛邪扶正并重
体质弱: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误区:相信对一些保健品的夸大的疗效宣传,认为补药、贵药就是好药,完全依赖中医药治疗排斥西医治疗,或相反完全依赖西医治疗排斥中医药治疗。
疱疹的中医疗法
(一)中药抑制疗法
目前最为有效治疗方法:生殖器疱疹是一种顽固的疾病,很难将其根治,传统药物一直对于生殖器疱疹束手无策。外用疱力康药物中富含活性极强的蛋白溶解酶,能快速溶解疱疹病毒的蛋白外壳,使药物成份迅速进入病毒内部破坏基因链。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活性,使其无法繁殖、断子绝孙。
(二)抗病毒药物治疗
1.无环鸟苷(ACV)是一种开链嘌呤核苷,能抑制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合成,而对宿主细胞DNA的合成作用较少。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抗HSV药物。病情严重者可静脉给药,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mg,每8小时1次,共5~7天。一般病人可口服,每次200mg,每日5次,或每次800mg,每日2次,共服5~7天。能使病毒迅速减少,症状减轻,愈合时间缩短。外用3%~5%ACV软膏也能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该药无明显副作用。
对复发次数较为频繁的患者,可预防性的服药。方法是每次200mg,每日3次,连续服用6~12个月,部分病人可得到完全抑制复发。近年来新开发出无环鸟苷的类似物,如万乃洛韦(valaciclovir)、法昔洛韦片(famicidovir)、中药疱力康(paolikang)等,具有疗效确切、生物利用度高、用量小、半衰期长、服药次数少等优点,已有报告用于生殖器疱疹的治疗。
2.疱力康能明显抑制疱疹病毒的复制,对原发性疱疹效果较好。
(三)疫苗与免疫抑制剂对严重的原发性生殖器疱疹和反复发作的病人,可试用非特异性疫苗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但其效果不太可靠,有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的病人慎用。
(四)免疫增强剂对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可采用免疫增强剂以提高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如左旋咪唑,每次50mg,每天3次,每连服3天后停药11天,即每2周服药3天。也可用左旋咪唑涂布液,涂于前臂屈侧,每天1次,连续3天。每周用药3天。
中药外治法:中药乳膏疱力康、千蒲疱疹油局部症状外用,30天即可消除,增加锻炼不可懈怠.
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中医疗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病势缠绵,胶痼难愈,病程长的特点,国内知名带状疱疹疱疹专家赵建军医生认为,这是由于正气内虚,邪毒外侵,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络道滞阻而发病,用中医治疗会比西医更具优势,可根据本病正气虚衰(免疫力低下),气血瘀阻,经脉不畅(微循环不畅)的病理,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即祛邪以通、扶正以荣。用养阴益气,活血搜毒,通络止痛之法,做到通荣相济,药达病所,病祛体复,可取得标本兼治之疗效。
在具体治疗时可外可用敛疱镇痛液、收湿生肌膏和后遗神经修复止痛膏敷于患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阻滞的神经畅通;兼之内服排毒通络胶囊和深层祛邪扶正金,里外同治,使气血流畅,脉络畅通,修复疏通被破坏的神经。
中医可以治疗很多的疾病,而且利用中医的治疗方法的话,那么相比于你经常吃一些西药,或者是手术治疗方法的话,就更加的安全健康一些,所以当你发现身体受到这些疾病影响和威胁的时候,应该注意全面考虑,采取最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血精的中医疗法
血精是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是性交时射出红色精液,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精囊炎,临床较为少见。本病常与前列腺炎并发,其感染途径多为尿道和前列腺感染直接蔓延;其次是淋巴感染和血行感染。由于细菌的入侵,炎症的刺激,引致精囊充血,当性交时,平滑肌和血管收缩,以致精液中渗混大量的红细胞和脓细胞。
中医认为,血精多由于病人肾阴不足,相火偏旺,迫血妄行;或因房事过多,血络受损,血随精流;或因湿热下注,熏蒸精室,血热妄行所致。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药方】:生地15丹皮12泽泻12知母12山萸肉10云苓18女贞子15仙鹤草18旱莲草12淮山15黄芪24乌梅。
【方解】:方中生地滋养肾阴;丹皮凉血,清泻肝火;泽泻泄热;知母退虚热;山药健脾;云苓健脾渗湿;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凉血热;乌梅、仙鹤草收敛止血;黄芪补气固本;山萸肉引火归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