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8种社交心理障碍
常见的8种社交心理障碍
1、恐惧心理
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手足无措、语无论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为社交恐惧症、人际恐怖症。其中有些人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恐惧,称为异性恐惧症。
2、自卑心理
表现为在社会交往中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3、孤僻心理
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另一种是属于有某种持殊的怪癖,使别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社会交往。
4、害羞心理
表现为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5、封闭心理
表现为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饰起来,试图与人保持严格的距离。
6、自傲心理
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常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从而使交往变得困难,尤其表现在两代人的关系上。
7、敌意心理
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社会交往障碍。表现为讨厌他人,乃至仇视他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另一种情形是认为别人总在寻机暗算他、陷害他,从而逃避与人交往,甚至表现为攻击心理行为。
8、干涉心理
表现为专门打听、传播或干预别人的私事、秘密,从而引起别人的不满、厌恶情绪,影响彼此关系。
自闭症怎样形成的 自闭症是什么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展障碍,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
自闭症常见的病因以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脑器质性病变,社会心理因素等,主要表现为社交和语言沟通障碍,以及兴趣和行为异常。
社交恐惧症患者有什么表现呢
社交恐惧症发病年龄大多数为青少年时期。由于社交恐惧症发病较早,因此许多患者在患社交恐惧症的基础上出现其他精神障碍。一项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很少是单独存在的,往往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大约有70%-80%的病人除了有社交恐惧症外还伴有至少一项其他的精神障碍。社交恐惧症患者比常人更易罹患其他精神障碍。常见的有场所恐惧症、单纯恐惧症、强迫症、惊恐障碍等。
社交恐惧症与普通的害羞害怕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一种对社交极度恐惧的心理,长期下去的话,容易导致患者的社会交往功能有很大的障碍,这就影响很大了。因此,是需要积极主动治疗的。
心理障碍常见的治疗
一、家庭治疗:有些患者仅靠督促、鼓励还不够,他们往往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不敢独自进商店购物,不懂得如何接待客人,甚至连怎样到理发店理发都感到困难,这是由于他们受疾病的影响和较长时间不与社会接触所造成的,对此,要有足够的耐心,循循诱导他们怎样去做,必要时还应该陪同患者一同去做。
二、饮食调节:心理障碍在中医属于癫狂之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病理过程中痰迷心窍,瘀血阻脑及痰瘀互结等,皆不断促使病情加重。气郁→痰火→血瘀为本病的主要发展环节,病位主要在肝胆心脾。心理障碍的治疗以解郁化痰、顺气开窍为主,狂证则以泻肝清火、涤痰镇心为要。
三、心理治疗:从心理进行精神分裂的治疗,应从“心”入手,可以帮助病人真正打开心结,缓解治疗病情。医院专家指出,心理疗法是根据病人个人的临床情况、应对能力及个人意愿,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干预,以减少复发,减少社会应激,增进社会及职业功能。
自闭症患者的社交障碍
社交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特征之一,即与他人缺乏感情联系,极端孤僻与外界隔离(自闭)。这种征象在婴儿期就表现出缺乏与他人眼与眼的对视,缺少面部表情,对人缺乏兴趣。母亲将其抱着喂奶时,他不会将身体与母亲贴近,不会望着母亲微笑。6~7个月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不会像正常小儿一样发生咿呀学语声,只是哭叫或显得特别安静。
有的患儿即使1~2岁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但起病以后表现有饥饿、疾病或不舒服时,不会到父母亲身边寻求食物或安抚,或只是拉着父母亲的手去取东西,而不会以言语或姿势来表达。不会伸开双臂要人抱。
有的患儿甚至拒绝别人的拥抱,或当抱起他时表现僵硬或全身松软。当父母离开或返回时没有依恋的表示。和父母易于分离,跟随陌生人也很少有胆怯不安的反应。对亲人呼唤他们的名字时常无反应,以致使人怀疑他们是否有听力问题。不与周围小朋友交往,更谈不上建立友谊,喜欢独自玩耍。
病情较轻的自闭症患儿社会障碍在2岁前不明显,5岁后患儿与父母同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感情,但患儿仍极少主动进行接触,在与伙伴的活动中常充当被动角色,缺乏主动兴趣。他们青春期后仍缺乏社交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或结婚。
社交障碍怎么办
1、催眠疗法
精神分析师将你催眠,挖掘你心灵或记忆深处的东西,看你是否经历过某种窘迫的事件,试图寻找到你发病的根源。
也就是运用催眠术引导您进入催眠状态,直接和您的潜意识对话,了解您潜意识里压抑的情结以及对您的影响,进行积极的暗示,同时结合其它心理技术进行解决。这种疗法时间长,花费也比较大。
2、精神分析疗法
通过一些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针对童年是否有创伤的经历及对本身症状的影响,让潜意识的东西可以完全呈现在意识里,并帮助发泄出压抑的情绪,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疏导。
3、行为疗法
运用如系统脱敏、满灌疗法、代币法等方法,解决您内在的焦虑和恐惧。
同时帮助您培养合适的行为来应对生活与工作,良好的应对人际关系,从行为层面塑造,帮助您更好的适应社会与生活。
自闭症核心是社交障碍
自闭症核心是社交障碍
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是自闭症的三大主要症状。语言障碍是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有部分孩子会说话,但却说的全是无意义语言、重复刻板语言或自言自语,语言内容单调,模仿语言和“鹦鹉学舌”很常见。
4年多前,方方刚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开始进行治疗时自闭症症状非常明显。医生问:“你叫什么名字?”方方依葫芦画瓢回答:“你叫什么名字?”。吃喝撒拉的事情,不会说,只会拉着大人的手去“暗示”。
社交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障碍,儿童喜欢独自玩耍,对父母的多数指令常常充耳不闻,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不愿意或不懂得如何与小朋友一起玩,不能参加合作性游戏。与父母亲之间似乎缺乏安全依恋关系。在运用躯体语言上同样落后,较少运用点头、摇头、手指指物等。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主要是社交困难
社交困难源于交流困难,这种困难不仅仅提现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源于思维方式和感觉统合等更深层的原因。
自闭症人士一般都有交流上的困难,即便他们的语言上的生理功能不差。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直觉地解读非语言信息,比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而谈话中的非语言信息占了一般以上。自闭症人士对非语言信息的存在一无所知。在和人谈话时,他们听的是别人说的话,仅此而已,他们对任何比喻,隐喻,反讽,成语等都难以理解。正因为如此,和正常人比起来,他们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听,去理解,去思考,去回应。所以他们的反应就有延迟。有时候别人会误认为他们反应慢是因为对所说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他们因为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完全无视其他人在交流中的反应,而一直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特别喜爱的话题。这一点,在阿斯伯格症身上尤为明显。
另外,由于自闭症人士不能进行多任务的切换,思维成线性,他们对一般人际交往和对话中的随机性根本无法适应。如同身陷迷宫而不能按图索骥,他们会觉得混乱和不知所措,从而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这也是他们逃避社交的原因。
虽然有一部分自闭症似乎对他人是完全没有兴趣的,而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与人交往的无助和不自信造成的。但另外一部分的自闭症人士还是有强烈的与人交流和互动的渴望。
他们形容自己:好像被关在一个玻璃房子里,可以看到外部的世界,但是他们听不到被人,他们也无法让别人理解他们。这种交流的困难让他们觉得和一个人聊上10分钟对他们来说就像在做一个繁重的工作。和一个以上的人谈话简直就没有可能。如果再把感官和感情上的过于敏感考虑在内,你大概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需要大量的时间独处,因为这样对他们而言比较简单和安全。
对于家长而言,只有了解自闭症谱系孩子交流困难的根源,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对于语言能力较差的孩子而言,他们可能更依赖于图像,或者文字的交流。
国外的案例说明,对于完全没有语言的孩子,如果让他们掌握通过打字的方式交流,他们可以比较顺畅地进行交流。一般而言,自闭症人士都是更依赖于视觉沟通的,语言对他们而言不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但大部分的NT(非自闭症者)是通过语言沟通的,这种差异也造成自闭症和NT之间沟通的障碍。
自闭症社交障碍症状
一、缺乏社交性对视
1、症状表现:
(1)常常目光散视,茫茫然地不盯别人的眼睛,与人讲话时,目光不定,晃忽,似听非听,心不在焉。让人无法与他交流,互相沟通。
(2)强迫性地让他抬头,对视眼睛时,常常违抗。表现为尖叫、哭闹、打人、抓人等行为的对抗情绪。
(3)缺乏“眼对眼”是一种障碍,缺乏对眼凝视是自闭症社会性交往障碍十分重要的症状。
2、症状原因:
(1)面部识别障碍
(2)对自身以外的信息不关注,无兴趣
(3)有意注意能力较差
(4)对眼神对视感到不安,回避
二、缺乏依恋与情感交流
1、症状表现:
(1)对父母和亲友没有感情上的依恋以及依恋关系;
(2)不能与小朋友、伴玩者进行感情交流、孤独自乐,更不会扮演感情角色人物;
(3)对某些物品表现特别依恋和执著,大有“恋物不恋人”的感情
(4)对别人的感情,熟视无睹,不会察言观色;
(5)自己的感情简单、贫乏,很少微笑。因此,难以发展和分化出友爱、友谊、同情、怜悯、悲伤、羞愧、悔恨这一类高级的社会化情感。
(6) 不受情绪感染,也不与别人,特别是父母和亲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2、症状原因:
(1)由于他们兴趣狭窄和奇特的偏好,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摆弄喜欢的个别物体上,无心与人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2)他们的感知觉与普通孩子不同。对人的面部特征和表情的变化,感受不到兴趣,不能感受到其中的意义和作用。
别人的哭、笑、喜、怒、悲、痛等表情,他们不能理会,没有这些情感表示的感染力,所以表现出情感反应的冷漠和无视。
没有通过与人的拥抱、抚摸、携手活动的体验和表达。无从感受情感,形成情感交流无根源的障碍。
没有父母的依恋和发展的依恋关系,就没有情感的基础和社会化情感交流的发展,自然不能与亲人、与社会产生感情共鸣。感情共鸣是高级情感产生的基础。没有感情的共鸣,各种高级情感交流的行为也就没有了。
(3)由于身体发育的障碍,造成感觉的缺乏或迟钝
有的患儿身体变得僵硬,缺乏相应的依偎动作和兴奋、愉快情绪反应的机能。有的患儿身体某些功能障碍,毫无生气,象木偶一样,情绪反应呆板、机械,没有灵气的活跃,造成情感的迟钝。
三、不能建立伙伴关系
1、症状表现:
(1)独自玩耍,自己感刺激的个别东西,对玩具和小朋友的活动一概不感兴趣。
(2)基本上不懂得玩,更不会结识玩伴。即使是小朋友邀请他玩,也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去参与别人的游戏活动。所以他们没有玩伴或缺少玩伴。
(3)不去玩和缺少玩伴,就无法与小朋友建立相互作用的亲密关系,产生友谊的情感,与同伴建立起伙伴关系。
(4)有时,对同伙、同龄人十分冷淡,对别人的友好打招呼,不做任何反应,甚至还会出现尖叫、发脾气等抗拒的行为,令小朋友不能与他们同玩、同乐。这样更使他们陷入无友、无伴的孤独状态。
2、症状原因:
(1)由于兴趣和行为模式的原因。
他们在兴趣上表现出异常的狭窄、怪僻、沉迷淘醉于个别奇特的物品上摆弄,而且仅是一种无目的、无意义、无情感的刺激活动。
他们独行自玩行为方式,铸定了不许改变,不容干扰的心理状态。
这两种的变态行为造成他们不会玩,不能与别人一起玩,和不能产生群体活动的互动互惠的作用以及确立感情的基础。
(2)源于自幼缺乏依恋和依恋关系以及他们心理的需要
没有正常与强烈的亲子依恋关系,就不能在这感情的基础上去认识人际关系的乐趣、依赖和重要意义;进而去发展情感交流和社交能力
自闭症儿童正是丧失了这种依恋关系的对象和能力所至的社交障碍,而表现出不能扮演“过家家”游戏中的模仿,不能对布娃娃表演出亲子的爱恋、亲切地谈话,用感情和动作去照顾它等。再进一步,也不能模仿大人们含有感情色彩的言行。对其他小朋友无法形成伙伴关系,友谊情感。
四、不能正常进行游戏
1、症状表现
(1)一般停留在单独游戏的阶段,常常做些别人不能理解的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缺乏想象力,不赋予某种意义。
(2)对合作游戏缺乏兴趣,没有能力。常常退缩或拒绝参与
(3)参与创造性游戏时,仅能充当被动角色,听别人指挥,扮演的角色形象无象征性的意义。
(4)不会模仿别人的活动,搞自己一套的动作。不遵守游戏规则,随心所欲,不能与别人协调活动。
2、症状原因
1、不理解游戏的规则,这就导致了他们不会去遵守游戏的规则。
2、游戏发展水平有限,大部分不会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如扮家家、去购物、去医院等。
3、缺乏共同注意力,对外界不感兴趣,很少注意观察,不会模仿别人玩游戏,喜欢一个人单独的游戏。
自闭症可以治疗
“自闭症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罗向阳说,“原发性自闭症主要是遗传因素在自闭症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一般从一岁半左右,家长逐渐发现儿童与其他儿童存在不同。”
而继发性自闭症,则不是一出生就是自闭症,而是遭遇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外伤等后出现的类似自闭症的临床表现,比如不敢眼睛对视线、不懂交流、语言消失或鹦鹉学舌等。专家称,这种情况只要及时介入治疗,孩子还可恢复正常。
2009年年底,罗向阳教授收治了一名因为病毒性脑膜炎留下后遗症的孩子,这个孩子已经有9岁了,脑膜炎后就表现出不与人交流、呼之不应、重复他人语言、多动等类似自闭症的症状,经住院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孩子可正确回答问话,与人正常交流,病情明显好转。
很多自闭症的家长都认为自闭症的孩子是天生的,只能进行康复训练。其实不然,罗向阳教授说,配合药物治疗,自闭症的治疗效果会更加确切。
对于自闭症患儿最好采用药物和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办法。先使用药物控制自闭症的症状,安抚孩子,使孩子具备接受行为训练的状态。比如神经精神调节药中兴奋类药物可兴奋大脑皮层,增加有意识的交往活动;而抑制类药物则是针对有精神病症状的,可改善情绪,减少多动、攻击行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进行康复训练。其核心是增进自闭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专家发现,父母的性格及养育环境的好坏也会影响疾病的发展。来自父母接受过良好教育、性情温和耐心、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家庭的自闭症孩子,恢复得要比父母受教育程度差、性格刚烈粗暴的家庭的孩子要好许多。原来,家长才是最好的训练师,只有家长才能帮助自闭症孩子渐渐走出他们的世界。
常见的心理障碍种类有哪些
(1)严重的心理异常:①精神分裂症;②躁狂抑郁性精神病;③偏执性精神病;④反应性精神病;⑤病态人格和性变态。
(2)轻度的心理异常是人们最易患上的心理障碍: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
(3)心身障碍:①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包括肝、肺、心、肾、血液等内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胶原性疾病,代谢营养病,产后精神障碍和周期性精神病。②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等)所引起的心理异常。
(4)大脑疾患和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a.中毒性精神病;b.感染性精神病;c.脑器质性精神病;d.颅内感染所伴发的精神障碍;e.颅内肿瘤所伴发的精神障碍;f.脑血管病伴发的精神障碍;g.颅脑损伤伴发的精神障碍;h.癫痫伴发的精神障碍i:锥体外系统疾病和脱髓鞘疾病的精神障碍;j.老年性精神病;k.精神发育不全;l.聋、哑、盲、跛等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
(5)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异常:①某些药物、致幻剂引起的心理异常;②特殊环境(航天、航海、潜水、高山等)下引起的心理异常;③催眠状态或某些特殊意识状态下的心理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