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学会放手
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学会放手
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遇到孩子的提问,家长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们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是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从而失去独立性。所以,家长应该启发孩子自己动脑筋去考虑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应该让孩子学会自理。很多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着碰着,另一方面是怕麻烦。殊不知,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心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家长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孩子就不能意识到做这些事情的难处,也就无法建立起对他人的体谅和责任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适当地让孩子学做家务来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比如,可以让孩子自己做早点、洗袜子、拿牛奶、买东西等,从一些简单的小事做起,逐渐让孩子能够料理自己的生活。
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应该让孩子学会克服困难。有不少家长一见孩子碰到困难,就会立即代劳;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因为遭遇困难时而哭闹时,就会立即“心软”而“妥协”,替孩子完成事情。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让他们去做一些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小事,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家长应该意识到,自己不能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为了孩子的将来,要下定决心,让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困难。
孩子不仅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家长,应该“放开手”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独立,从而让他们能够自主地生活和处理问题,并拥有健康向上的人格,成长为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孩子才有了心里支柱,才不怕吃苦受累,经得起挫折。
教育孩子要正确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既不自卑,也不自负,仅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孩子才能正确为人,有效处事。
孩子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还不能够全面看待问题,往往爱钻牛角尖,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增长知识,教会孩子正确认识事物,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教育孩子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冷静、理智的处理问题。
家长要指导孩子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学习一节课就要休息一下,打打球、玩玩玩具等等,这样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身心健康。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孩子可以多交朋友,在集体中认识自己,学会与人相处,有时可以把自己的不快给朋友讲一讲,消除自己不健康的心理。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如果家长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所以,家长要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树立起正面的、可爱的形象。
不打不骂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是很重要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2、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育孩子的方法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3、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此时,程桂英老师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做好性格教育让孩子拥有心灵之美
在教育方面,很多家长往往只看着儿童成绩优秀与否,并不是很在乎他的修养,品德,其实这是教育的弊端。事实上父母们应该教会孩子是非对错,爱与奉献,这才是最重要的,拥有爱心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
1.教育孩子孝敬老人
父母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需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形象,至少要让孩子知道爱心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失的物质。所以在孝敬老人上,父母需要给孩子做一个典范,让孩子知道自己也需要敬重长辈,尊敬父母,不要摆公主少爷脾气,这并不是一个有礼貌的人应该做的。所以家长们需要教育孩子孝敬老人,自己也要做到孝敬长辈。
2.让孩子学会分享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让他们学会分享,一些零食,玩具都需要分享给他人朋友,让孩子有奉献的意识,这才是最重要的。另外分享有助于孩子避免形成娇惯的性格,也可以让孩子学会交朋友,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奉献爱心。
3.让孩子热爱生活
孩子们都是非常开心的,所以父母们需要避免给孩子施加压力,不要让孩子变得不开心,或者是觉得生活劳累。家长对孩子的功课要求不要过高,因为一些知识等孩子上学的时候,或者慢慢长大的时候自然会知道,没必要让孩子三四岁就会七八岁的事情。而且在平时可以带孩子经常出去见世面,或者是接触不同的事物,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对生活充满憧憬,充满爱。
4.爱的奉献最伟大
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让人们能够战胜挫折,困难,拥有温馨的家庭,成功的事业,所以家长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让他们能够获得好心情,充满感激的生活,热爱周围的环境,热爱大自然,这样才能让孩子拥有奉献精神,拥有更加饱满的精神境界。
直升机父母要怎么去改变
直升机父母哭着对大家说,我也不想的,可是就是忍不住要这样做,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啊!那么,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呢!
首先,审视自己对孩子的爱。直升机父母就要意识到对孩子怎么样才是真爱,怎么样是溺爱。真爱可以让孩子更强大,溺爱只会毁了孩子。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爱,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心目中所想。
其次,不妨做“懒”父母。有时候,该让孩子学会独立的时候,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去跌倒,去碰撞,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而不是一味地护航。把生活中的困难、承担、失败都还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做父母掌控下的好孩子。比如孩子常忘带书或者作业,就不要给他送,让他受批评,吃一堑就长一智,这样他下次就不会忘记了。
最后,做加油呐喊的父母,不做铺路的父母。相信只要是为人父母了,心中都会有一架直升机,因为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是,在孩子成长的时候,要学会放手,做到收放自如,给他自己面对的勇气,而不是一味地为他排忧解难。
哪家都有孩子,哪家的孩子都是宝,不能盲目地做直升机父母。就好像孩子学步那样,家长退一步,孩子才能进一步。
教育孩子的方法
爱要有方,严要有度。 不要替代孩子选择。 对多元智力的认识。 错误与成功同样重要。 学会夸奖孩子。教孩子欣赏别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常常是别人围着他转,他们很少考虑他人,更不懂欣赏别人,自然也就谈不上合作,给人际关系带来麻烦,对未来的事业不利。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这样才会正确看待自己,才能与别人合作好。可经常请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孩子欣赏别人。如果能教育孩子从小每遇到一个人,都能向他们学习一个优点,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
对于独生子女:帮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把握教育孩子的契机。 培养孩子超越自我、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孩子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家长缺少耐心,不明白“过程”的必要和重要,对待孩子学习、犯错误等问题,表现得急躁,没耐心。忽视过程的教育,是一种虚荣和功利的表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回避这种心理!
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不要轻易体罚孩子
体罚孩子这种行为是要不得的,也是家长教育孩子失败的表现,可能一时的惩罚可以起到威慑的效果,但是后期不利的影响更为严重,所以不管孩子犯什么错误,都不要轻易的体罚孩子。
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教育孩子是需要足够的耐心,有时候孩子总会问你各种各样奇怪而幼稚的问题,这时候不要嫌孩子烦或者啰嗦,一定要耐心的给孩子解答,并趁机会教育一番。
需要了解孩子的想法
很多时候家长都会站长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觉得孩子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不合理,有时候应该学会换位思考问题,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当时是怎么想的,只有了解孩子的想法时,才能够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孩子。
要学会跟孩子讲道理
在孩子面前,把身上那种我是父母,你就要听我的那种想法收一收,要学会跟孩子讲道理,而不是通过暴力或者命令让孩子折服。
把孩子当朋友一样看待
有时候不要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什么都要听自己的,可以把孩子当成亲密的朋友,相应的,孩子也会把你当成亲密的朋友,有什么事都会跟你说的。
用鼓励替代批评
在生活中要学会常常鼓励孩子,就算孩子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也不要去责怪或者批评孩子,要常常去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用孩子的语言进行交流
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有时候用孩子的语言跟孩子沟通带来的效果会更好,而且有时候孩子也不能够完全理解大人说话的意思,用孩子常用的语言进行交流,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有些事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
在一些小事或者无关痛痒的事情上,同时又跟孩子有点关系的时候,可以尝试去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和感情。
注意事项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这会影响孩子以后的性格和发展;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话,记住,不要一味批判;
学龄前教育5点要切记
1.切忌溺爱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集家里亲戚的各种宠爱于一身,在这种充满宠爱的环境下成长,很容易变成宠溺,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所以为了孩子的发展,切忌过分溺爱,家长们要知道在适当的地方,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让孩子培养坚强、善良、独立的品质,教育他们要懂得承担责任。
2.施压
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非常优秀,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就怕这些会造成孩子压力过大,又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压力,反倒引起他们的叛逆情绪,或因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受挫,甚至怀疑自己,情绪消极进而失去信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爸妈要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理性对待孩子的成长。
3.靠孩子自觉
有些家长懒得管束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都只是笼统的告诉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觉得很多时候要靠孩子的自觉。但是,由于其是非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对周遭事物可能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作为家长当然要在一旁指导,当发现孩子有哪些不对头的时候,要交予他待人接物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
4.做好榜样
孩子的模仿能力不容忽视,教育孩子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很重要。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让孩子获得正面积极的知道,切忌不能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这样是永远不能教好孩子。
5.教育理念
爸妈的教育方式与爷爷奶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肯定是有所不同。三岁一代沟,何况是两代人呢?生活中,不少婆媳矛盾就是育儿方面出现摩擦。建议当爸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不要一味的护着孩子,否则只会使得孩子在被教育的时候,想要躲进爷爷奶奶的避风港。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在于哪些方面
超级理性的爸妈
理性的爸妈不仅将自己的事业、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在教育孩子上也比较现代;这样的爸妈不仅可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人生,而且还会带动孩子去面对挫折与困难。对教育孩子问题,他们会以鼓励、夸赞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不是孩子一做错事就会打骂。在这样阳光、温暖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定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会是乐观成长的。
期待性较强的爸妈
这样的爸妈多是非常认真,对孩子充满爱,将对孩子的爱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这样的爸爸妈妈总会幻想孩子以后要过什么样的美好生活,相对来说对孩子的要求也就比较严格。为了孩子简直是“操碎了心”,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永远也长不大,父母为孩子做的太多,反而阻碍了孩子独立成长的能力。这样的爸爸妈妈该放手时就应该放手,孩子总会长大,我们总会变老。
非常自我的爸妈
这样的爸妈对自己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严格,会努力做好每个角色,子女、爱人、妈妈(爸爸)、员工,并且希望将每个角色都演绎到完美。所以希望与自己有关的事、物都可以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孩子毕竟不会和家长一样有调理,时不时会惹出祸来,所以,比较自我的家长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对包容一些,有些耐心,让孩子自由成长。
非常感性的爸妈
相对于理性爸妈来说,感性的爸妈会比较啰嗦一些,心软、对孩子可以称作是溺爱。总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或是将自己认为对的关爱全都送给孩子。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很烦,或者是没有独立完成一件事的勇气。所以感性爸妈们不要再唠叨了,孩子成长需要一些坎坷,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去成长。
强势的爸妈
很多爸爸妈妈会有这样一个观念:我是你的长辈,你就应该听我的。在教育孩子问题上非常强势,对孩子说一不二,给孩子制定各种标准、规则。希望通过自己的严厉教育出一个懂礼貌、识大体的孩子。但是这种情况下教育出的孩子不仅容易变成冷漠的人,而且还会影响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因为孩子会对爸爸妈妈产生恐惧,在心灵上就拉开了距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要过于严厉,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创造与孩子亲近的机会,这样会让孩子心灵健康成长。
教育方式决定着孩子自信程度
我们都希望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样做任何事都会迎刃而解。可是孩子是否自信却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家庭氛围是民主型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互相尊重,都有发言权,这样的孩子对于自己在家庭及社会中的位置非常有自信,并能注重自身的整体素质发展。反之,如果向上文中提到,家长比较专制,孩子没有发言权,必须对父母言听计从,这样的孩子会非常缺乏自信,并且做事会胆小甚微,唯唯诺诺。而对孩子特别溺爱的家庭,家长的眼里孩子做什么都是正确的,所以孩子会盲目自信,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对的,但是因为从小是被父母捧在授信长大的,严重缺乏实践,所以一旦做事时,会不知道如何去做,这样的孩子其实是自信过头变自负了。
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爱闹腾、注意力不集中是很多妈妈在教育孩子时都会遇到的问题,妈妈要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上面感染孩子,让孩子能够将忘了和学习区分开,该玩乐的时候就玩乐,该学习的时候就一心学习。
1、比如教孩子新东西的时候,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随意的掐断孩子的求知欲,或者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
2、发现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之前长的时候,要鼓励孩子,孩子身上任何的积极行为都要给予积极的反应,有意识的去寻找孩子身上的发光点。
3、少说“不准”、“不行”这种强硬的字眼,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时可以跟孩子说“我喜欢你,但是不喜欢你不听话”。
4、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要留一个好的环境,不能孩子在旁边做作业你在看电视。另外不要在书桌上放玩具,不要让孩子带电子产品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