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二级预防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二级预防
是指对已经明确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重点进行药物干预,控制病情进展,防止发生猝死性风险。
如已经明确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眼底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的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手段均属于二级预防范畴。二级预防的原则是药物干预与饮食、运动等非药物手段并重,并制定适合个人的定期体检措施。
冠心病的防治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 冠状动脉硬化 ,是属于发病率高的进展性慢性疾病,所以冠心病具有复发率高的特点,冠心病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对未发生冠心病疾病的危险人群而言)和二级预防(对冠心病患者而言),预防措施无论对冠心病患者或冠心病高发危险人群都十分必要。 一级预防是对没有冠心病的人群进行的预防。目的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虽然冠心病常在中、老年以后发病,但其预防必须从年轻时开始。 根据冠心病易患因素,一级预防内容包括:
(1)控制血压。
(2)合理饮食结构及热能摄入,避免超重。防治高脂血症,降低人群血脂水平。
(3)戒烟。
(4) 积极治疗糖尿病 。
(5)饮用硬水。软水地区需补充钙、镁。
(6)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分激动。
(7)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二级预防指对患有冠心病者,控制其发展和防治并发症,使其更好地康复。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对于二级预防都十分重要。同时避免冠心病的发作诱因,如饱餐、大量饮酒、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突然的寒冷刺激等等。
在上述方法效果不满意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副作用小的扩张冠状动脉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以防止冠心病的发作与发展。一旦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如严重的心绞痛,应严格卧床休息,立即服用扩张冠状动脉药物,最好进行就地治疗,待情况相对稳定后再送往医院。这样可以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冠心病恢复期逐步开始康复煅炼。
另外,服用一些药物也可以防治冠心病。如长期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这是由于该药除具有扩冠强心作用外,还具有降血脂和解聚抗凝作用。也可使用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凝集,防止粥样硬化,防治冠心病。
控制冠心病的关键是什么
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预防。虽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却始发于少儿期,这其间的几十年为预防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机会。一级预防,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二级预防,提高全社区冠心病的早期检出率,加强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三级预防,及时控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寿命。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危险因素的干预。预防冠心病可采用针对全人群和高危人群两种预防策略。前者是通过改变某个人群、地区或国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关的生活行为习惯、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以期降低人群中危险因素的均值;后者是针对具有1个或1个以上公认的(如高血压、吸烟等)与冠心病有明确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水平的降低,才能有效地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目前公认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烟(现吸烟〉10支/日)、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明确的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的既往史。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个危险因素。除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外,其它危险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冠心病病变始儿童,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结构要合理,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强体育锻炼,预防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超重和肥胖者更应主动减少热量摄入,并加强运动量。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者,除重视危险因素干预外,更要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大力宣传戒烟活动,特别是要阻止儿童成为新一代烟民。
动脉粥样硬化
1.40岁以上的病人,如有主动脉增宽扭曲而能排除其他疾病,提示有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
2.如突然出现眩晕或步态不稳而无颅内压增高征象,则应疑有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脑供血不足;
3.活动后出现短暂的胸骨后和心前区闷痛或压迫感,则应疑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4.夜尿常为肾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症状之一。
此外,患者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子,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低HDL血症、糖尿病以及吸烟等。如选择性地作心电图,放射性核素心、脑、肾等脏器扫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有助明确诊断。临床上常需考虑与炎症动脉病变(如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等)及先天性动脉狭窄(如主动脉、肾动脉狭窄等)相鉴别。炎症性动脉疾病多具有低热、血沉增快等炎症表现,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发病年龄轻,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劳逸结合与精神调节 避免精神紧张、烦恼焦虑,生活要有规律,学会经常用脑,又要避免用脑过度。
②合理饮食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饮食原则是限制脂肪摄入量。摄入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不宜过多,应少食肥肉、猪油、奶油或其他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系统有不利的影响,可以促进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并使形成的脂蛋白易于附着在血管壁上,有的还能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液中堆积,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以减低血浆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并能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多吃一些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鱼类、植物油、豆制品等。另外,少吃甜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钾、钙等,有益于营养素及植物纤维的摄入。摄入适量的盐(5克/天),不吸烟、少饮酒或不饮酒等,这些都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③体力活动 积极地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可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并防止肥胖。
④早期采取治疗措施 一级预防的重点有三个:干预血糖、干预血压、干预血脂。力争在早期采取治疗措施
脑血管粥样动脉硬化怎么办呢
1.生活方式改变
(1)平衡膳食
每天应摄入蔬菜300g~500g,水果200g~400g,谷类250~400g,胆固醇少于300mg/d,食用油少于25~30g,每日饮水量1200ml。限制饮酒。每日啤酒355ml,红酒2两,白酒1两。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控制在6g以内,钾盐摄入≥4.7g/d。
(2)规律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每周3天、每天20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避免连续2天不运动。推荐每天快步走>6000步,速度是每分钟100步。
(3)控制体重维持BMI在18~24mg/kg
(4)戒烟
2.药物治疗
(1)血压管理降压治疗可以降低卒中风险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证实,欧洲高血压指南2009年更新版中将卒中二级预防血压目标值从2007年的<130/80mmHg调整为“谨慎推荐达标值在130~139/80~85mmHg。理想的降压策略可能在几天或几周时间内逐步平稳而安全地降压,最好在脑灌注监测条件下进行。在药物选择方面,多数随机对照研究证明,降压药物预防卒中的主要效益来自降血压本身。
五种常用降压药,包括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受体阻断剂(ARB),均可用于卒中预防,其中利尿剂,以及利尿剂联合ACEI在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得到确证。
(2)抗栓治疗由于阿司匹林对于总体的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治疗明确获益,关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所有的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评价,都是以阿司匹林为对照的基础上进行的。
①抗凝治疗
临床试验表明,华法林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防脑卒中或血管性死亡事件方面不优于阿司匹林,反而有更高的严重出血风险,提示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优先应用阿司匹林而非华法林。
②抗血小板治疗
单一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整体的缺血性卒中/TIA(短暂性缺血性发作)的二级预防,目前各国指南均推荐使用单一抗血小板治疗,还没有针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单一抗血小板药物与安慰剂之间、单一抗血小板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比较研究。高复发风险患者选用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
③联合抗血小板治疗联合治疗较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有减少卒中复发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差异。高复发风险患者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该结论可能也适合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3)调脂治疗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或TIA的复发风险,进一步分析表明,强化降脂(LDL-C较基线下降≤50%)获益更多。此外,很多影像学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稳定、甚至逆转冠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
(4)血糖控制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HbA1C(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或者在7%左右时,可以预防各种微血管并发症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如果一旦诊断糖尿病,即早期开始控制在上述水平,大血管并发症也可获益。但是还没有研究观察控制血糖对脑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卒中复发或对狭窄动脉本身的疗效。目前只能参考对于整体缺血性卒中和糖尿病的指南中的血糖处理建议。
3.手术治疗
(1)脑供血动脉支架成形术 1985年颅内动脉狭窄的颅内外搭桥外科治疗被证明对预防卒中复发无效。2005年发表的WASID试验及其亚组分析显示,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条件下,某些人群卒中复发率非常高,如颅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1年内相关区域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23%。这些结果促进了尝试进行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治疗。
(2)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预防由于斑块脱落引起脑卒中的一种方法,已被证明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在国外已开展50年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将关注脑血管病的重点前移,预防脑梗死的疏通式手术。一般这一手术是在患者已出现短暂性脑缺血(TIA)等脑供血不足临床症状之后。
冠心病有哪些征兆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塞)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平时我们说的冠心病多数是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冠状动脉狭窄多系脂肪物质沿血管内壁堆积所致,这一过程称为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冠状动脉狭窄逐渐加重,限制流入心肌的血流。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给,就会发生胸部不适,即心绞痛。
??不同人的心绞痛发作表现不一。多数人形容其为"胸部压迫感","闷胀感""憋闷感",部分病人感觉向双侧肩部、背部、颈部、咽喉部放散,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缓解。
一、控制冠心病的关键是什么
控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预防。虽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却始发于少儿期,这其间的几十年为预防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机会。一级预防,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消灭冠心病于萌芽状态;二级预防,提高全社区冠心病的早期检出率,加强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三级预防,及时控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寿命。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危险因素的干预。预防冠心病可采用针对全人群和高危人群两种预防策略。前者是通过改变某个人群、地区或国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关的生活行为习惯、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以期降低人群中危险因素的均值;后者是针对具有1个或1个以上公认的(如高血压、吸烟等)与冠心病有明确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水平的降低,才能有效地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目前公认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烟(现吸烟〉10支/日)、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有明确的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的既往史。其中,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3个危险因素。除性别、年龄和家族史外,其它危险因素都可以预防和治疗。
冠心病病变始儿童,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膳食结构要合理,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强体育锻炼,预防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超重和肥胖者更应主动减少热量摄入,并加强运动量。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者,除重视危险因素干预外,更要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大力宣传戒烟活动,特别是要阻止儿童成为新一代烟民。
老人腿疼或是动脉粥样硬化
1.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或者机制较为复杂,比如动脉中胆固醇含量高、脂肪含量高就可慢慢形成血栓,导致血液供应不足,最终动脉血液黏稠度不断上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此病患者多伴随高血糖、高血压、高胆固醇。
2.血压偏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较高的血压导致患者的动脉壁长时间承受太大的压力,动脉壁历程以及细胞层受损,低密度脂蛋白轻易能计入动脉壁,使得动脉壁平滑肌不断增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3.血脂偏高与本病的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家经过动物试验最终发现,血脂偏高的动物容易动脉粥样硬化,且低密度蛋白质和极低密度蛋白质不断上升与本病关系非常大。另外就是吸烟,长时间吸烟的导致动脉壁结合氧气的能力下降,动脉的内膜脂肪酸含量不断上升,久而久之使得动脉壁不断变厚,最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还应该注意,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作用于冠状动脉,导致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动脉中血流量放缓,微小的血栓、脂肪颗粒等容易在动脉壁沉积,最终导致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