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识别野蘑菇有没有毒
怎样识别野蘑菇有没有毒
中毒后的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抽搐、痉挛、昏迷,甚至出现幻觉、溶血症状和肝脏损伤等严重症状,死亡率很高。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对毒蘑菇进行鉴别呢?下列几种鉴别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1.对照法:借助适合于当地使用的彩色蘑菇图册,逐一辨认当地食用菌或毒蘑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看形状:毒蘑菇一般比较黏滑,菌盖上常沾些杂物或生长一些像补丁状的斑块。菌柄上常有菌环(像穿了超短裙一样)。无毒蘑菇很少有菌环。
3.观颜色:毒蘑多呈金黄、粉红、白、黑、绿。无毒蘑菇多为咖啡、淡紫或灰红色。
4.闻气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
5.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如果没有把握确定蘑菇是无毒的,千万不要食用,如果不慎误食了有毒蘑菇,应及时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等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送医院诊治。
怎么辨别蘑菇是否有毒
由于有毒蘑菇与无毒蘑菇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标准,在采摘时,没有经验的人是很容易将它们混淆的。 采食野蘑菇时要特别小心,对于色彩鲜艳,奇形怪状的野蘑菇就不要采摘了,往往是有毒的,还有,对于不认识或从未吃过的野蘑菇,大家也千万不要采摘食用。我们还可以通过形状看蘑菇的毒性,毒蘑菇一般比较黏滑,菌盖上常沾些杂物或生长一些像补丁状的斑块,无毒蘑菇很少有菌环。
观察蘑菇的毒性,我们还可以从颜色和气味着手。毒蘑菇大多数是呈金黄色、粉红色、白色、黑色、绿色等色,无毒蘑菇多为咖啡色、淡紫色或灰红色。而且呢,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基本上是苦杏味或水果味,这些是可以直观观察地到的。我们还可以动手看看它的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蘑菇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如果遇见有人因食用蘑菇中毒了,一定要记住,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保留毒蕈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在等待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采取催吐措施,如用汤匙压舌根,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反复呕吐后,最好让患者饮用加入少量食盐和食用糖的“糖盐水”,补充体液,防止休克。对已发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分辨蘑菇有无毒的方法与常见的N种蘑菇
我国的有毒蘑菇(毒菌)种类多、分布广泛。在广大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有食用有毒蘑菇严重中毒致死的报告。曾经被列为多发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因此,长期以来鉴别毒蘑菇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事。有关方面曾做了大量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但误食中毒者仍屡有发生。因为鉴别毒菌并不容易,所以唯一的办法,在野外最好不要轻易尝试不认识的蘑菇。必须在分辨清楚或请教有实践经验者之后,证明确实无毒时方可食用。如果吃了蘑菇发生了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千万不可大意。
一般来说,可以把蘑菇中毒病例分成6种类型:①、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已知有80余种。②、神经精神型:已知有60余种。中毒症状是精神兴奋,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等神经性症状。如毒蝇鹅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③、溶血型:主要症状是在1-2天内发生溶血性贫血,症状是突然寒战,发热,腹疼头疼,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虚弱无力,烦躁不安和气促。此类中毒症状主要由鹿花菌引起。④、肝脏损害型:引起这类中毒有关的种约20余种。除上述已提到含毒肽、毒伞肽的种类外,如环柄菇属的某些种。⑤、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引起这种类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死亡率较高。⑥、光过敏性皮炎型:我国目前发现引起此类症状的是叶状耳盘菌。
分辨蘑菇有无毒的方法与常见的N种蘑菇
有毒无毒如何分辨:
采食野菜的加工方法很重要,加工的目的主要在于去毒和去味。关于野菜的食法有生食、直接炒食或蒸食,还可煮浸。
蘑菇:蘑菇在我国分布很广,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通常食用的有:香菇、草菇、口蘑、猴头菌等。
别让三类食物弄伤胃
牛奶:变质悄悄来
据了解,牛奶变质主要发生在运输过程中,牛奶很难保证一直处在冷藏状态下。在常温下的这段时间,牛奶中的细菌已经大量繁殖,再放进冰箱,虽然细菌繁
殖速度减慢,但牛奶还是受到了污染,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喝奶更容易产生不适反应的原因。
海鲜:嘴里鲜肚里生猛
和其他食物比起来,吃鱼虾及贝类特别容易造成肠胃问题。一方面是这些食物特别容易变质而不新鲜,二来它们特别容易被病原菌污染。三来人们偏好海鲜的生猛鲜美,喜欢生食,少了一道加热杀菌的程序,自然容易被病菌感染,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中毒。
专家提示:鱼贝虽然容易造成食物中毒,却有很好的预防方法,因为海鲜的新鲜与否是可以用肉眼来判断的。比如说新鲜的鱼,眼珠清亮饱满不混浊,鳃颜色自然而鲜红,没有腥味,鳞片有光泽且不易剥落,肉质有弹性,以手指触压不会凹陷而无法恢复。
蘑菇:别中了好奇的毒
毒蘑菇毒性非常强,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日光性皮炎型五种类型,其中脏器损害型最为严重,死亡率极高。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公众难以识别,常因家庭误食而中毒,中毒多发生在野生毒蘑菇生长的阴雨季节,以散发为主,且食用干毒蘑菇也可引起中毒。
专家提示:以前判断毒蘑菇的特征是颜色鲜艳,有疣点、斑点等等,但这些都不能作为鉴别毒蘑菇的标准。为了避免毒蘑菇中毒的事件发生,人们不可随便采食或轻意食用不认识的蘑菇。凡食用野生蘑菇后在短期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应尽快就医,彻底催吐、洗胃、导泻,有条件者应尽早施行血液净化手术。
蘑菇中毒有什么预兆 吃蘑菇的注意事项
1.不认识的蘑菇不吃,尤其是自己在野外采摘的蘑菇,不认识,不确定能吃的千万不可食用。
2.很多食用蘑菇也带有毒素,需要经过高温消毒,方可食用,因此,蘑菇不能生吃,确保其熟透方可食用。
3.蘑菇中毒一般表现都比较快,因此,在初步出现神经衰弱,头晕不适时需及时就医,急性洗胃和解毒治疗,以免耽误时机,危及生命和健康。
生活中要警惕蘑菇中毒
蘑菇富含营养是众所周知的,却不知每年因误食野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广东、西藏、四川、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发生最多, 北京、山东、河北等地也有报道。夏季雨水充沛,蘑菇生长旺盛。如果您有采摘野蘑菇的机会,可要注意了!
我国地域辽阔,野生蘑菇资源非常丰富,能食用的就有400余种。因其采摘方便、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备受青睐,成为我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尤其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追求天然食品蔚然成风,也使得吃蘑菇宴成为时髦。但并不是每一种蘑菇都对人类友好。
毒蘑菇中毒死亡率高
毒蘑菇学名毒蕈(读作“迅”),全世界已知的毒蕈约百余种,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约80余种,常见的有捕蝇蕈、死帽蕈、马鞍蕈、栗茸蕈、假芝麻蕈等。其所含毒素不同,中毒引起的临床表现也各异,大致分为4型,即胃肠炎型(或类霍乱型)、神经精神型或中毒性脑病型、溶血型、中毒性肝炎型。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病死率高达50%~90%。
目前对毒蘑菇引起的中毒还没有特效解毒药物,有一种毒性极强的肉褐鳞环柄蕈,毒性稳定、耐高温、耐干燥,一般烹调不容易破坏,一旦误食,极度危险。
毒蘑菇中毒诊断难
毒蕈中毒的诊断有时相当困难。一方面各种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各异;另一方面毒蕈中毒发病潜伏期较短,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36小时,平均7小时;再加上本病起病时多有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如患者不把食用过毒蘑菇的信息提供给大夫,一般很容易被误诊为胃肠炎和一般的食物中毒等。
在夏秋季节,当遇有食过野生蘑菇,一家人同时出现以上症状时,应考虑到毒蕈中毒的可能性。当然,有条件的话,最好将呕吐物和排泄物送化验室进行检查,以便确诊。
毒蘑菇中毒治疗要及时
毒蕈中毒者应就近马上就诊。一般来说,对于重症中毒患者经催吐、洗胃、导泻、灌肠处理后,应迅速送至条件较好的上级医院治疗,以降低死亡率。同时对其他一起食用者,无论有无症状均须住院观察,并化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等。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毒蕈中毒尤其是中毒性肝炎型患者存活率的惟一方法。
催吐是最简便的急救方法,适用于神志清醒的人。催吐溶液可以用清水、浓茶、1:5000高锰酸钾溶液、3%~5%鞣酸溶液、0.5%活性炭混悬液等,其中以清水或浓茶最为便捷。方法是让患者快速喝下约500毫升清水或浓茶,然后用筷子或手指探喉,刺激喉头引发呕吐反射,吐出胃内容物,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吐出的胃内容物变清为止。催吐后再口服医用蓖麻油或香油30~60毫升或硫酸镁30克导泻,使肠道毒物进一步排出。有条件的话可反复洗胃,清除毒物,洗胃之后再用导泻、灌肠,结合口服鞣酸、活性炭等药,以使毒物迅速排出减少其吸收。
解毒剂阿托品用于捕蝇蕈类中毒;巯(读作“球”)基络合剂用于死帽蕈中毒。 严重毒蕈中毒如出现溶血反应、中毒性心肌病、肝病等,可使用激素。液体疗法、利尿等方法,可保护肝、肾、脑等重要器官,必要时可血液透析。所有这些都要在医院进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患者发病后经过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进入“假愈期”,以为已经治愈就回了家。这种患者可能症状很快重现,当再次到医院就诊时,大多病情已难以控制。所以说,假愈期观察、护理非常重要,稍有麻痹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故对此期患者不容忽视,应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其内脏损害的早期表现。对于确诊毒蘑菇中毒的患者,应住院观察1周以上。
为了防止毒蕈中毒,需加大预防毒蕈中毒的宣传力度,普及食用野生蕈的安全知识,同时不要轻信一些民间流传的缺乏科学性的毒蕈识别方法。
特别提示
人们在采摘蘑菇时决不能采那些辨别不清、从未食用过或自己不能确定是否无毒的野蘑菇;另外,多种野蘑菇也不要混杂食用,不能生食,不要与酒同食,烹饪时尽量避免急火快炒。
如何识别毒蘑菇
一般毒蘑菇多有以下特征:①外观大多色泽鲜艳美丽,可谓越艳丽毒性越大;②蘑菇盖上有肉瘤,蘑菇柄上有蕈环、蕈托等;③将其放在银器里煮时变为绿色或黑色;④毒蘑菇味多辛酸苦辣;⑤蘑菇体多柔软多汁,汁液混浊,呈乳白色,易变色。
白色蘑菇有几种 那些能吃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对毒蘑菇进行鉴别呢?下列几种鉴别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1.对照法:借助适合于当地使用的彩色蘑菇图册,逐一辨认当地食用菌或毒蘑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看形状:毒蘑菇一般比较黏滑,菌盖上常沾些杂物或生长一些像补丁状的斑块。菌柄上常有菌环(像穿了超短裙一样)。无毒蘑菇很少有菌环。 3.观颜色:毒蘑多呈金黄、粉红、白、黑、绿。无毒蘑菇多为咖啡、淡紫或灰红色。 4.闻气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 5.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如果没有把握确定蘑菇是无毒的,千万不要食用,如果不慎误食了有毒蘑菇,应及时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等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送医院诊治。采食蘑菇要特别注意识别毒蘑。对于识别毒蘑菇和可食蘑菇有以下几种说法,诸如: (1) 毒蘑菇多有各种色泽,而且美丽;无毒蘑菇则多呈白色或茶褐色。 (2) 菌盖上有肉瘤,菌柄上有菌环和菌托的有毒;反之则无毒。 (3) 毒蘑菇采集后易变色;无毒蘑菇则不同,不易变色。毒蘑菇多生长在肮脏潮湿、有机质丰富的地方;无毒蘑菇则多生于较干净的地方。 (4) 毒蘑菇大都柔软多汁;无毒蘑菇则较致密脆弱。 (5) 毒蘑菇的汁液浑浊似牛奶;无毒蘑菇则清澄如水。 (6) 毒蘑菇的味道多辛酸苦辣;无毒蘑菇则很很鲜美。 煮蘑菇时,锅里放灯芯草同煮,煮熟后,如灯芯草变成青绿色,证明有毒;如果是黄色,则无毒。 其它还有:煮蘑菇时,毒蘑菇能使银器具变黑,如果加进牛奶,牛奶马上凝固,放进葱,葱会变成蓝色或褐色。 但区分有毒蘑菇和无毒蘑菇,不光需要以上知识,还必须根据实际经验。没有经验的人最好先认识一些毒性较大而且易发现的毒蘑菇,记住它们的特征,如果见到别的蘑菇也有这些特征就不要采食,这样就有致误食中毒了。
野生蘑菇中毒无特效解药
野生毒蘑菇鉴别困难,无特效解毒药,广州市卫生局警示群众切勿采食,谨防中毒。
广州市卫生局专家介绍,近年来,广州市多次发生群众自己到野外采摘野生蘑菇,进食后发生中毒的事件。
这位专家称,每年春季是广州地区白毒伞等野生毒蘑菇大量生长的季节,野生毒蘑菇分布广泛。白毒伞等野生毒蘑菇在外观上与食用蘑菇非常相似,不能单凭肉眼或经验进行鉴别,不能以是否有虫蛀或花纹等外观进行鉴别,也不能用民间传说的“与大蒜、银器一起煮后是否变色”等不科学方法进行鉴别。
专家称,白毒伞等毒蘑菇中毒没有特效解毒药,毒素损害肝、肾等器官,死亡率极高。广州市卫生局呼吁广大群众切勿采食野生蘑菇,慎防中毒。
怎样识别野蘑菇有无毒
1、识别的绝对有效地方法,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敢百分之百的确定,但是一般认为,蘑菇的菌盖如果颜色艳丽,或者上面是黏土色,而且质地又比较脆的话,就很可能是毒蘑菇,这种方式比较贴合我们经常听到的采蘑菇有毒的论调,但是更加具体化了。
2、如果蘑菇上面附着着许多其他小菌类就很可能是毒蘑菇。而且虽然野生蘑菇的个头差异有些大,但是总体来说,如果一个野生蘑菇的伞盖非常大,而且质地肥厚,那么有毒的可能性就很大,所以遇到这样的野生蘑菇,不要说它的菌肉肥厚,适合食用,而是应该非常小心,说不定就是会伤害身体的毒蘑菇!
3、从生长的地方也可以简单的判断蘑菇的毒性。从各种研究数据的汇总来看,生长在杂木林,腐物或粪肥等比较脏乱地方的蘑菇一般来说,毒性都比较大,是不适合我们人体食用的,所以切记误食。说到这里,小编还是想提醒大家,吃野生蘑菇有风险,能不吃尽量就别去尝鲜哦,这个代价会很大。
蘑菇的禁忌
1、每年夏秋季节,特别是雨季,野生蘑菇生长旺盛,各地都会出现误食中毒的事件。所以在食用蘑菇时一定要慎重,即使是市场上买来的,若没吃过或不认识,也不要轻易食用。
2、在对毒蘑菇的认识,普遍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蘑菇即使有毒,通过高温煮熟也会将毒素破坏。实际上,毒蘑菇中所含的毒素毒性稳定,耐高温、干燥,烹调并不能破坏其毒性成分。二是认为毒蘑菇可以根据外观、味道等特征来鉴别。如有人指出,毒蘑菇多呈金黄、粉红、白、黑、绿。无毒蘑菇多为咖啡、淡紫或灰红色。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儿,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这些都不完全正确,“我国有毒的野生蘑菇有100多种。多数人缺乏专业知识,很难用肉眼来区分是否有毒,在野外杂生的情况下也极易混认。”
3、误食毒蘑菇后,会经历潜伏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等几个阶段。初期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头晕、头痛、四肢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造成肝、肾等内脏衰竭,出现黄疸、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
野蘑菇毒倒4人
据新闻媒体报道,野蘑菇毒人事件又发生了。就在上周,家住新洲的马爹爹一家被毒蘑菇放倒了,全家4口人上吐下泻,集体住进医院。原来马爹爹当天早上带着两个孙子上山摘野菜,看到树丛里长了大量的蘑菇,于是带着两个孙子,摘了蘑菇回家。回家后,马爹爹顺手就将蘑菇丢在了客堂,老伴误以为是马爹爹从市场买回来的,就随手将其作为饭菜煮食。到了晚上8点,全家人开始集体腹泻,最后在邻人的帮助下才送到医院,医院检查结果是“误食毒蘑菇,食物中毒”。近年来,野蘑菇毒倒人事件频繁发生,一方面是有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长得比较相似,普通人肉眼难以分辨,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市民饮食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强,习惯性采摘野蘑菇回家食用。
医学资料研究显示,毒蘑菇是指大型真菌的子实体食用后对人或畜禽产生中毒反应的物种。我国毒蘑菇约有100多种,引起人严重中毒的有10余种,分布广泛,这也导致了我国每年都有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以春夏季最为多见,严重的甚至致人死亡。很多采摘蘑菇的市民过于依赖、相信自己的经验,将野蘑菇带回家煮吃。但是实际上,目前有些毒蘑菇与可使用蘑菇在表面上看起来没多大区别,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是否毒蘑菇。因此,笔者在这里强调,目前毒蘑菇的识别技巧和方法没有绝对正确。
如何识别毒蘑菇
我国地域辽阔,野生蘑菇资源非常丰富,能食用的就有400余种。因其采摘方便、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备受青睐,成为我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尤其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追求天然食品蔚然成风,也使得吃蘑菇宴成为时髦。但并不是每一种蘑菇都对人类友好。
毒蘑菇中毒死亡率高
毒蘑菇学名毒蕈(读作“迅”),全世界已知的毒蕈约百余种,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约80余种,常见的有捕蝇蕈、死帽蕈、马鞍蕈、栗茸蕈、假芝麻蕈等。其所含毒素不同,中毒引起的临床表现也各异,大致分为4型,即胃肠炎型(或类霍乱型)、神经精神型或中毒性脑病型、溶血型、中毒性肝炎型。中毒性肝炎型毒蕈中毒病死率高达50%~90%。
目前对毒蘑菇引起的中毒还没有特效解毒药物,有一种毒性极强的肉褐鳞环柄蕈,毒性稳定、耐高温、耐干燥,一般烹调不容易破坏,一旦误食,极度危险。
毒蘑菇中毒诊断难
毒蕈中毒的诊断有时相当困难。一方面各种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各异;另一方面毒蕈中毒发病潜伏期较短,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 36小时,平均7小时;再加上本病起病时多有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如患者不把食用过毒蘑菇的信息提供给大夫,一般很容易被误诊为胃肠炎和一般的食物中毒等。
在夏秋季节,当遇有食过野生蘑菇,一家人同时出现以上症状时,应考虑到毒蕈中毒的可能性。当然,有条件的话,最好将呕吐物和排泄物送化验室进行检查,以便确诊。
如何识别毒蘑菇
一般毒蘑菇多有以下特征:①外观大多色泽鲜艳美丽,可谓越艳丽毒性越大;②蘑菇盖上有肉瘤,蘑菇柄上有蕈环、蕈托等;③将其放在银器里煮时变为绿色或黑色;④毒蘑菇味多辛酸苦辣;⑤蘑菇体多柔软多汁,汁液混浊,呈乳白色,易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