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诊断常见误区
抑郁症诊断常见误区
当你已经患上抑郁症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应该是治疗吧,越早治疗对身体的伤害也就越小。但是这样并不代表我们只需盲目进行治疗就可以了,要知道在治疗期间一不小心的话都会陷入一些误区之中,从而令康复变得遥遥无期。
1、抑郁药物容易与内外科用药产生相互作用
抗抑郁药使用复杂,难以掌握,常用的SSRI类抗抑郁药物的比较安全,和多种药物(包括抗生素、心血管药物、呼吸系统用药、泌尿系统用药以及避孕药物等)共同使用相当安全,无需考虑饮食禁忌。药物的代谢酶研究有明确结果,便于掌握。
2、抑郁症是一种少见病,与自己无关
就总人口来说,抑郁症是常见病,对在综合医院就诊、住院的人群而言,比例更高。所以,要警惕该病的发生,及时就医。
3、抑郁症缺乏客观指标,故难以诊断
抑郁症的诊断原则与躯体疾病大体相同,均以病史及检查为依据。目前我国已经制订了详细、明确的抑郁症诊断标准,在临床应用中非常方便。还有一些简明实用的评定量表,包括医生使用的量表和患者自行使用的自评量表。所有这些,都使得抑郁症的诊断变得相对容易。
4、以躯体不适为主诉者不会是抑郁症
在内科就诊的患者中,有不少人以各种躯体不适主诉,包括性质不明的疼痛、食欲减退、失眠、心慌、不安、易疲劳等。他们往往反复就诊、反复检查,被诊断为“植物神经紊乱”、“神经官能症”、“神经症”等。对症治疗效果也往往不好。仔细检查常可发现隐藏的抑郁体验,患者的躯体不适主诉是抑郁情绪的表现。
5、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症与否对躯体病没什么影响
就中风患者而言,伴有抑郁情绪的可占30%左右。伴有抑郁患者的死亡率是没有抑郁患者的3.4倍。所以,抑郁情绪直接影响到躯体疾病的预后。
6、抑郁症患者症状缓解后很快就可停药
抑郁症的治疗分为急性治疗期、继续治疗期及维持治疗期,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急性期:6-8周,继续治疗及维持治疗期则因人而异,一般不少于6-9个月。大量证据显示,过早停药往往导致发病。
7、病人情绪低落是正常现象,没必要小题大做
由于躯体疾病、精神因素导致负性情绪反应、情绪不好是可以理解的,往往持续时间较短,程度较轻,能自行恢复。如果抑郁情绪持续存在(两周以上),而且较为严重,使患者感到痛苦,或影响其生活、工作、学习及社会交往,即应考虑为病态,需要治疗。
8、必须让专科医生诊断才可使用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尤其是SSRI类药)已经从专科药物转向非专科用药。抑郁症与感染性炎症、感冒等病症相似,并不一定需要专科医生诊断治疗。尽年来内科医生等已经普遍接受过抑郁症的培训,基本掌握了抗抑郁初步治疗。
我们面对抑郁症,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自己得到有效的治疗。在这里,小编希望大家除了接受治疗以外,最好能够坚持做好日常保健工作,从而缓解病情。
甲状腺炎诊断常见误区是什么
1、西药治疗,无法治愈,虽然效果还可以,但易形成抗药性,依赖性,容易复发,长期服用副作用比较大。
2、医生不专业,知道中医进行病的治疗没有副作用,也不想手术,就找些非常有名的中医,但他们不是甲状腺方面的专业医生,所以用药后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这样只能导致病情一再加重。
3、手术切治疗,病患者以为手术后就可一了百了,殊不知手术仅仅是切除了患处本身,并未影响到致病的根本原因即内分泌的异常,而且存在切除少了复发,多了长久甲减的风险。
4、没有给予重视,刚患病时病病人和家属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这只是一种小病,不去配合医生的治疗,导致错过了疾病的极佳治疗时机。
5、甲状腺肿瘤不论良性或者恶性,早期都无特别不适,除非是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块囊内出血,出现甲状腺肿物突然肿大并局部疼痛。再就是甲状腺癌发展到一定程度,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可导致不适或者疼痛。因此这种有了疼痛再看病的观点是错误的,会耽误疾病的最佳诊断及治疗时间。
门诊中常常会遇到提出这样要求的患者。实际上囊肿、实性占位都仅仅是甲状腺结节的形态描述,临床上囊性占位的病因很多,其中确诊是甲状腺癌的有2%-5%,其淋巴结转移也往往为囊性表现。因此在未诊断之前不能随意用药。
乳腺囊肿诊断常见误区
1、急于求成,轻信江湖郎中酿成苦果。少部份的乳腺囊肿患者对此病了解不深,较易受江湖郎中和医托的恐吓和误导,认为出现乳腺肿块就是罹患乳腺癌的前兆,不及时治疗就会马上死亡,并采取偏方进行治疗,终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2、感觉不痛就置之不理或拖延治疗。治疗乳腺囊肿要避免哪些误区?许多人常常因乳房疼痛而就诊,但是乳腺囊肿患者乳房疼痛者较少见。一些人对于乳腺无痛性肿块、乳头溢液等乳腺癌早期症状不以为然,出现癌变的情况才后悔莫及。
3、发现乳房肿块马上服药治疗。很多女性一旦出现乳房不适或乳腺出现肿块时,时间想到的就是服药治疗,丹凤医生表示单纯的药物治疗不一定能够完全消除乳腺肿块,反而有可能因为治疗不慎出现病情恶化的情况。
产后抑郁症如何诊断
本病至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以下2种方法可供参考。产后抑郁症早期诊断困难,产后进行自我问卷调查(如Edinburgh产后抑郁评分)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产褥期抑郁症很有帮助。
一、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病学会在《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一书中,制定产褥期抑郁症诊断标准。
1、在产后4周内出现下列5项或5项以上的症状,其中同时具备下列(1),(2)两项
(1)情绪抑郁
(2)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
(3)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
(4)失眠或睡眠过度
(5)精神运动兴奋或阻滞
(6)疲劳或乏力
(7)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
(8)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
(9)反复出现死亡想法
2、在产后4周内发病
二、Edingurgh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nal depression scale,EPDS)
目前采用的诊断标准该表包括10项内容,于产后6周进行调查。每项内容分4及评分(0-3分),总分相加≥13分者可诊断为产褥期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的常见误区
误区1
只是情绪问题,不是疾病
老李近一个月以来总感到心情不好,烦躁不安,没什么高兴时候,以前爱看报纸,爱听京剧,这些日子也觉得索然无味,不愿意说话,不想活动,总想一个人独处,吃不香,睡不好,体重也掉了十多斤。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可家里人觉得这只是情绪方面的小问题,还没到病的份儿上。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很高。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但情绪不好到了一定程度,持续到一定时间,就可能是抑郁症,就不应该认为是通常的情绪不好,而应该以抑郁症来对待。
误区2
老伴去世,悲伤过度,不是得了抑郁症
赵女士的老伴半年前因病去世,她一直无法从悲伤中摆脱出来,心里非常难受,常想起这么多年来,夫妻
多运动可以预防抑郁互相陪伴,恩恩爱爱,如今只留下自己一个人形影孤单。她整日以泪洗面,半年多时间心情一直好不起来,看见什么都觉得没意思,子女们专门来陪她,她也觉得心烦,不愿出门,整日唉声叹气,有时甚至想死。大家都觉得这是亲人去世的正常反应,根本不是病。
亲人去世后,亲属(居丧者)一定非常痛苦,情绪行为也一定与平常不同,医学上称作居丧反应。居丧反应是一种正常的悲痛反应,亲属经常向周围人诉说悲伤的心情,会有轻微的负罪感,如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死者,会有轻微的体重减轻与睡眠紊乱,但在2个月内严重症状会消失,居丧者会试图重返工作和社会活动,如尽量与家庭成员在一起或去工作,居丧者主动通过这些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摆脱悲痛情绪,1年内情绪逐渐平稳。而居丧者患的抑郁症是一种异常的悲痛反应,与居丧反应有多方面不同,抑郁症患者会有强烈的负罪感,认为自己有罪,会有强烈的无价值感,认为自己活得毫无意义,经常考虑或企图自杀,有明显的体重减轻和睡眠紊乱,这些严重的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患者几乎不想也无法重新开始工作与社会活动,这种异常的情绪可持续1年以上。因此,切不可把抑郁症当成正常的居丧反应。
误区3
退休后抑郁,是不适应
老刘以前在单位当局长,一呼百应,非常风光,今年到年龄退休了。回家后总觉得不适应,家里没什么大
幸福晚年事让自己拍板,老伴也不听自己的,半年都过去了,老刘高兴的时候一直很少,总觉的特别没意思,不想说话不想动,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周围人都说老刘只是适应不了退休后的生活,性格不够开朗,不是得了病。
遇到不如意的生活事件,医学上称作不良生活事件或负性生活事件,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性格开朗、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很快度过这一时期,接受现实,正确面对以后生活;性格不开朗、心理素质差的人则可能出现持续较长时期的抑郁、焦虑情绪。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得了抑郁症,是根据前面所述的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不管有无重大刺激,不管是什么性格类型,只要严重到一定程度,满足标准,就诊断为抑郁症,就应该进行抗抑郁治疗。当然,抑郁症与性格、与生活事件有密切联系,性格不开朗,不乐观的人,在不良生活事件发生后,更容易得抑郁症。中老年抑郁症患者发病前常有家庭矛盾、经济纠纷、身患重病等诱发因素。特别是在离、退休后,由于离开工作岗位,社会活动圈子缩小,更容易产生孤独、无助、自卑等不良心理,很容易患抑郁症。
误区4
只是身体不好,没有精神问题
老张这几个月来,总觉得身体不舒服,心慌气短,胸口发闷,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全家都担心老张得什么病了,陪老张多次到各大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什么问题。最后,精神科大夫诊断为抑郁症,家里人都不解:这明明是身体上的毛病,怎么是抑郁症?
有些中老年抑郁症患者,往往主诉最多的是躯体的各种不适,到多家大医院各个科室反复检查,但又找不到任何器质性的病因。其实,在这些躯体不适下常掩盖着患者内心抑郁的体验。遇到这种排除躯体疾病后的患者,经过专科医生的仔细询问,能发现患者内心存在着无愉快感、无兴趣、精力缺乏等抑郁体验。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作隐匿性抑郁。经过抗抑郁治疗后,躯体不适将缓解。
误区5
也就说说,不会真的自杀
老徐得了抑郁症,医生一再叮嘱家属,老徐有自杀观念,要严加防范,最好住院治疗。可家里人觉得没那么严重,认为老徐也就说说,不会真去自杀,家里人多陪着就行。结果,当天晚上,老徐趁家人熟睡后,把一瓶安定都给吃了。幸亏老伴及时发现,送到医院经过抢救后才脱险。事后,家人都后悔自己没有重视,差点出事。
抑郁症患者长期心情低落,愉快感丧失,觉得自己没用了,没有希望了,生不如死,经常出现自杀观念,自杀企图,甚至有自杀行为。与青壮年患者相比,老年抑郁症患者一旦下决心自杀,意志更加坚定,行为更加隐蔽,自杀的发生率更高。因此,抑郁症患者只要有自杀观念,就必须严加护理,千万不可忽视。
抑郁症与焦虑症的鉴别
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症又分为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两种。
惊恐发作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状态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濒死感或失控感,同时病人感到心悸,有胸闷、胸疼、气急、喉头堵塞窒息感,因此而惊叫、呼救。
广泛性焦虑是指一组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为主的症状。患者常处于心烦意乱、怕有祸事降临的恐慌预感之中。焦虑与恐怖不同,其所感到的威胁或危险是非现实或并不明确的。
抑郁症与焦虑症的鉴别原则
焦虑症可与抑郁症合并存在,调查显示,约有33~95的抑郁症患者同时合并焦虑症状。二者症状常有重叠,同时抗抑郁药对焦虑症亦有治疗效果,说明二者在发病机理及表现方面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尽管如此二者也必须鉴别,不可混淆。
因为抑郁症自杀率高,危险性大,故在临床诊断中,遵循抑郁症优先诊断原则,即当患者同时存在抑郁、焦虑症状时,如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则诊断为抑郁症,余下才考虑诊断为焦虑症。
如何诊断不同类型的抑郁症
1、器质性抑郁症、器质性抑郁症主要是因器质性病变引发,并伴有躯体的抑郁状态。这种类型的抑郁症可以找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所在。
2、内源性抑郁症。诊断内源性抑郁症的主要依据在于:既往抑郁或躁狂发病史;有抑郁或躁狂家族病史;症状程度为昼轻夜重;精神运动性迟滞;无躯体病症,但食欲降低,体重减少;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缺乏自控力,生活不能自理。
3、反应性抑郁症。如果存在所列情况之一,可能就是反应性抑郁症的表现。社会环境因素诱发,症状会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急性起病,病程多不超过半年;精神性创伤长期存在脑海中,难以摆脱,感到痛苦不堪。
4、药物所致。这一类主要基于抑郁症患者用过明确的药物使用史,并且具有长期性和依赖性。
6、其他精神类疾病伴发。抑郁症患者虽会表现出情绪低落状态,但无明确的精神类疾病和神经病症的其他症状表现。
2、内源性抑郁症。诊断内源性抑郁症的主要依据在于:既往抑郁或躁狂发病史;有抑郁或躁狂家族病史;症状程度为昼轻夜重;精神运动性迟滞;无躯体病症,但食欲降低,体重减少;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缺乏自控力,生活不能自理。
3、反应性抑郁症。如果存在所列情况之一,可能就是反应性抑郁症的表现。社会环境因素诱发,症状会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急性起病,病程多不超过半年;精神性创伤长期存在脑海中,难以摆脱,感到痛苦不堪。
乳腺囊肿诊断常见误区
最初症状一般是乳腺肿物,单侧多见,位于乳晕区外的乳腺周边部位,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稍活动,触之囊性有轻度触痛,直径常在2~3cm,一般无腋区淋巴结肿大,年轻妇女在哺乳期或之后发现乳房边界较清的肿物,并主诉在哺乳期中曾患过乳腺炎,检查在乳晕区外的较边缘部位触到边界清楚,活动、表面光滑的肿物,应想到积乳囊肿的可能,借助B超检查可确诊o应注意与乳腺囊肿病、乳腺腺纤维瘤、乳癌相鉴别。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要避免以下误区。
1、急于求成,轻信江湖郎中酿成苦果。少部份的乳腺囊肿患者对此病了解不深,较易受江湖郎中和医托的恐吓和误导,认为出现乳腺肿块就是罹患乳腺癌的前兆,不及时治疗就会马上死亡,并采取偏方进行治疗,终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2、感觉不痛就置之不理或拖延治疗。治疗乳腺囊肿要避免哪些误区?许多人常常因乳房疼痛而就诊,但是乳腺囊肿患者乳房疼痛者较少见。一些人对于乳腺无痛性肿块、乳头溢液等乳腺癌早期症状不以为然,出现癌变的情况才后悔莫及。
3、发现乳房肿块马上服药治疗。很多女性一旦出现乳房不适或乳腺出现肿块时,时间想到的就是服药治疗,丹凤医生表示单纯的药物治疗不一定能够完全消除乳腺肿块,反而有可能因为治疗不慎出现病情恶化的情况。
抑郁症诊断鉴别
【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
有一定的心理社会因素作诱因,慢性起病,肯定而不太严重的抑郁伴有神经症症状,工作,交际,生活能力受影响较轻,有求治欲望,人格完整,病程持续2年以上是诊断抑郁性神经症的主要依据,以下10项内容可作为诊断抑郁性神经症的参考:
(1)病前有抑郁性格;
(2)有精神因素诱发;
(3)精神运动性抑制不明显;
(4) 无体重减轻,厌食等生物学症状;
(5)心境抑郁为主要症状;
(6)伴有焦虑症状;
(7)无严重的自责;
(8)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9)有主动治疗要求;
(10)以往没有发作间歇。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与精神活性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可参考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主要跟以下几种疾病鉴别:
1、内源性抑郁症:包括单相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既有抑郁发作,也有躁狂发作),以及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抑郁症。
2、体因性抑郁症:各种身体和神经疾病所致,也包括药物和各种有害物质所致者。
3、心因性和反应性抑郁症:心因性抑郁症照例一生只发作一次,如果发作两次,应该视为偏离常态的人格之反应,或者根本就是内源性抑郁症。
抑郁症诊断鉴别
抑郁症诊断鉴别
【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
有一定的心理社会因素作诱因,慢性起病,肯定而不太严重的抑郁伴有神经症症状,工作,交际,生活能力受影响较轻,有求治欲望,人格完整,病程持续2年以上是诊断抑郁性神经症的主要依据,以下10项内容可作为诊断抑郁性神经症的参考:
(1)病前有抑郁性格;
(2)有精神因素诱发;
(3)精神运动性抑制不明显;
(4) 无体重减轻,厌食等生物学症状;
(5)心境抑郁为主要症状;
(6)伴有焦虑症状;
(7)无严重的自责;
(8)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9)有主动治疗要求;
(10)以往没有发作间歇。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与精神活性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可参考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
主要跟以下几种疾病鉴别:
1、内源性抑郁症:包括单相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既有抑郁发作,也有躁狂发作),以及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抑郁症。
2、体因性抑郁症:各种身体和神经疾病所致,也包括药物和各种有害物质所致者。
3、心因性和反应性抑郁症:心因性抑郁症照例一生只发作一次,如果发作两次,应该视为偏离常态的人格之反应,或者根本就是内源性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四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 不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刘大爷退体前在单位担任局长,工作繁忙,事必躬亲。他今年退休后总觉得不适应,家里没有什么大事让他拍板决定,老伴也不听他指挥。半年过去了,让刘大爷高兴的事一直很少,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他不爱说话也不想动,吃不香也睡不好。周围人都说老刘只是适应不了退休后的生活,才变成这样的。
专家点评:每个人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面对和适应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的负性情绪。性格开朗、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很快度过这一时期,并接受现实,正确面对未来的生活;反之则可能出现持续较长时期的抑郁和焦虑。特别是老年人在离、退休后,由于离开了工作岗位,活动圈子缩小,更容易产生孤独、无助、自卑等不良心理,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得了抑郁症,是根据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来确诊的。无论患者有无重大刺激,无论何种性格类型,只要严重到一定程度,符合标准,就可诊断为抑郁症,并需及时进行抗抑郁治疗。
误区二 是闹情绪不是患病
袁先生近来总是心情不好,烦躁不安。过去他爱看报纸,爱听京剧,曾经的这些爱好现在也让他觉得无趣,不愿说话,总想一个人独处,睡眠也不好,体重掉了十多斤。后经精神科医生检查,将其诊断为抑郁症。可家里人不理解,觉得这只是情绪方面的小问题,还没有到病的程度吧。
专家点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比较高。尽管每个人都有情绪失落的时候,但悲观压抑到了一定程度,并产生厌世的情绪,记忆力也比过去明显衰退,反应迟钝,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两周以上,就可能患上了抑郁症。家人不应只简单地认为是闹情绪,而应及时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误区三 只是悲伤过度而已
赵阿姨的老伴半年前因病去世,她一直无法从悲伤中摆脱出来,常回忆起过去夫妻相伴的日子,而如今却形单影只地生活。她终日以泪洗面,过了半年多心情始终不见好转,任何事情都激发不了她的兴趣。子女们专程来陪她生活,她反倒觉得心烦,也不愿出门,整日唉声叹气,甚至萌发了轻生的念头。大家都觉得这是亲人去世留下的后遗症,过段时间就会好起来的。
专家点评:亲人去世后,亲属(居丧者)非常痛苦,情绪行为与平常不同,医学上称作居丧反应。居丧反应是一种正常的悲痛反应,亲属经常向周围人诉说悲伤的心情,并伴有轻微的负罪感,如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逝者,而且会有轻微的体重减轻与睡眠紊乱症状。一般情况下,这种居丧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消退,两个月左右严重症状会逐渐减轻。建议居丧者尽快重返工作岗位、参加社会活动以及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等,主动通过这些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摆脱悲伤情绪,往往在1 年内情绪会逐渐恢复平稳状态。
居丧者患的抑郁症是一种异常的悲痛反应,与居丧反应有诸多不同,抑郁症患者有明显的体重减轻和睡眠紊乱,这些严重的症状会持续两个月以上,患者几乎不想也无法重新开始工作并参加社会活动,这种异常的情绪甚至可持续1 年以上。此外,患者还伴有强烈的负罪感和无价值感,甚至认为自己活得毫无意义,经常考虑或企图自杀。因此,切不可把抑郁症和正常的居丧反应相混淆。
误区四 身体毛病与抑郁无关
近几个月来,张大妈老觉得身体不舒服,常常心慌气短、胸口发闷、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体重也减轻了。全家人都很担心她的身体是不是出问题了,可到医院也没查出什么病。最后,精神科大夫将其诊断为抑郁症。家里人都不明白,这明明是身体上的毛病,怎么会是抑郁症呢?
专家点评:有些中老年人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可到医院反复检查,也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的病变。其实,在这些躯体不适下常掩盖着患者内心抑郁的问题。专科医生在问诊时发现,这些患者在排除了躯体疾病后,普遍存在着不快乐、没兴趣、缺乏精力等抑郁情绪。医学上称之为隐匿性抑郁。这类抑郁同样需要进行专业的抗抑郁治疗,才能改善抑郁症状,并有效缓解躯体的不适。当然,抑郁症与个人的性格、生活事件等密切相关,内向、悲观的人,在不良生活事件发生后,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家庭矛盾、经济纠纷、身患重病等不良刺激是中老年人罹患抑郁症的主要诱因。
在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表达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需要,表示他需要爱,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支持,表明他丧失了重要的情感,希望重新获得。在这个时候,家人和朋友就要当好倾听者和鼓励者。与年轻人一样,老年人也需要一定的交际圈,与原单位同事、朋友以及现在的邻居、社区工作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社会支持网络更加完善,这样在经历心理打击时才能得到来自多方的情感援助,有助于较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尽享高品质的晚年生活。
产后抑郁症的诊断
产后抑郁症如何诊断
本病至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以下2种方法可供参考。产后抑郁症早期诊断困难,产后进行自我问卷调查(如Edinburgh产后抑郁评分)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产褥期抑郁症很有帮助。
一、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病学会在《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一书中,制定产褥期抑郁症诊断标准。
1、在产后4周内出现下列5项或5项以上的症状,其中同时具备下列(1),(2)两项
(1)情绪抑郁
(2)对全部或多数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或愉悦
(3)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
(4)失眠或睡眠过度
(5)精神运动兴奋或阻滞
(6)疲劳或乏力
(7)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
(8)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
(9)反复出现死亡想法
2、在产后4周内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