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饮食防卒中
如何饮食防卒中
1。食物要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为什么强调食物多样呢?因为每一种食物含有的营养物质成分是不一样的,即使像主食里的饺子、米饭、馒头,都含有碳水化合物,但由于烹饪的方式不同,里面含有有效成分的比例就不同;提倡粗细搭配,因为粗粮中含有一些不可溶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减缓食物的吸收速度。比如血糖不好,吃些粗粮,可以减缓血糖上升速度,增加饱腹感,导致吃的东西就会相对少一些,热量就会少一些。同时它又会增大粪便的体积,促进人体及时排毒。
“粗粮虽好但要适量”,有些患者天天吃粗粮,不吃细粮,这是不对的。如果吃的全是粗粮,可能吃一点就饱了,热量就不够了。营养素还没来得及吸收,就通过大便的形式排出去了,所以,只吃粗粮,不吃细粮也不好。根据每个人的饭量不同,一般只要保证每天的粗食量占到当天主食的1/5就可以了。年轻人可能每天吃5两主食,那有1两粗粮就可以了,对于老年人可能饭量小,粗粮的摄入量也可相应减少。
2。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高血压是脑卒中发生的高危险因素。钾、钠、钙、镁和蛋白质是高血压预防和形成的主要营养因素。多吃蔬菜水果薯类,会增加钾的摄入,促进胆固醇和钠的排泄,增加血管弹性,降低了患高血压的风险。一般,新鲜的蔬果比水果罐头和煮熟的蔬菜里含的钾要高。当然,患有肾病的患者,将蔬菜先焯一下,可以减少钠的摄入量。“我们平时强调每天限制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限盐其实就是在限钠。食物里本身会有钠,如果患有高血压,那每天盐的摄入量就会变成5克;如果患有高血压,又患有肾病的人,盐的摄入量就减少到3克~4克。对于没有高血压和肾病的人,按照钾和钠的摄入比例1:1,一天摄入3.5克的钾和3.5克的钠即可。”
此外,新鲜的蔬果里VC的含量更高一些,VC具有促进胆固醇降解、胶原合成、抗氧化的作用,有利于血管的保护。多吃蔬菜水果还会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不同于粗粮里主要是不可溶的膳食纤维,蔬果里是可溶性的膳食纤维多一些,吃新鲜蔬果降低低密度的胆固醇作用比吃粗粮会明显些。
3。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对预防脑卒中有好处。奶类和豆类中含有优质的蛋白和钙、镁较多,大豆中还含有大豆异黄酮、氢氨酸等物质,具有保护血管、降血压、预防脑卒中作用。另外,豆制品中不含有动物性食物当中的脂类,所以,吃大豆既增加植物蛋白摄入,又不会增加血脂的代谢负担,蔡医生建议豆类每天摄入30~50克就行,对于甘油三酯高的人,牛奶选用低脂奶或脱脂奶更好一些。
4。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为什么强调适量,是因为任何动物性食物里都含有脂肪,脂肪分为甘油三酯和类脂两大类,甘油三酯分解以后,变成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一般饱和脂肪酸对于人身体是不利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于身体是有利的,比如鱼油和DHA属于不饱和脂肪酸,但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不饱和脂肪酸也不是摄入越多越好,比如像DHA的过多摄入,会增加肿瘤发生概率。吃鱼最好是吃海鱼,一周大概吃200克~300克即可。平均下来,如果能达到每天300毫克的话,对身体会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另外,少吃或尽量不吃甜点、冰激凌、糕点等这些加工食品,除了里面会有单糖成分,还会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在自然界中不存在,它是存在于人工合成的食物里,为了保证食品不变质。由于它不被人体吸收,还升高了不好的低密度胆固醇,降低了好的高密度胆固醇,所以对心脑血管非常不利。
一般建议胆固醇要限制在300毫克以下,但最近美国的心脑血管协会已经不强调胆固醇的限制量了,因为有许多研究表明:人体额外摄入过多胆固醇与实际上胆固醇高没有太大关系。这并不表明,你可以不在意胆固醇的摄入量。假如,您本身胆固醇值就很高,那就应该减少胆固醇的摄入,最好限制300毫克以下。但假如您胆固醇值正常,对于这样的老人就不要纠结于“鸡蛋黄要不要吃的问题了”,放心吃就行了,不会导致您的胆固醇值不停地往上涨。
除了吃要注意,要增加体力活动,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保持适宜的体重。一般一周运动3到5次,每次20分钟。医学上强调,要想排油、降糖、排毒素、加强代谢,运动量要达到中等强度,不是遛弯一个小时就行,要求心率+年龄=170次/分,老年人可能由于骨质疏松、心脏病等问题,活动量少,达不到这个标准,受不了这个强度,一般要求50~60岁的人,身体条件良好,就每分钟走60步,走20~60分钟。最好能坚持半小时以上。那为什么强调20分钟呢?因为20分钟以前,燃烧的都是糖,20分钟以后,才开始燃烧脂肪。再持续个10分钟到20分钟,才有燃烧脂肪的效果,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脑卒中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尽可能少的食用食盐,人体如果摄入过多的食盐,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心脏和血容量的负担,也会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使得血压升高。
限制食用动物脂肪,平时应该少吃一些含胆固醇比较高的食物,比如猪油,奶油,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胆固醇浓度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食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
补充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蛋白质食物可有效提供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等矿物质,这类食物主要有,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
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刺激性强的食物,改掉饭后直接睡觉的习惯,不要暴饮暴食,饭后可以适当的活动一下,散散步,促进肠胃消化和血液循环。
戒烟,少饮酒,这是老生常谈,也是难做到的。但无论如何吸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喝少量低度酒如葡萄酒,对身体有一些好处,但过量饮酒尤其是高度酒对心,脑血管和肝脏肯定是有害的。
哪些运动防中风
研究表明,慢跑、游泳或者打网球,能使男性患卒中的风险降低2/3,而打高尔夫、散步、打保龄等强度轻微的运动形式则达不到上述效果。研究者总结说,只有较剧烈的运动才能降低患卒中的风险。
这项研究包含3298名居住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北部的居民,随访9年。结果发现,参加中等至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比如慢跑、游泳或者打网球的男性,与不参加锻炼的人相比,卒中发生率低63%。该研究的领导者,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约书亚·威利博士说:“参加中等至高强度体育锻炼,可能是预防卒中的重要因素,而很多老人根本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要让他们动起来。”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孙葳副主任医师分析说,锻炼能降低血压,提高“好”胆固醇的浓度,因此能够降低卒中风险。现年54岁的法国总统萨科奇,就是慢跑健身的身体力行者。孙葳同时提醒说,选择何种强度的锻炼方式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考虑自己全身脏器的基础条件、耐受程度及天气因素等。最好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锻炼强度和方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如果锻炼时出现不适,应及时调整方案,避免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
预防卒中我们能做什么
掌握卒中风险的自我评估方法
以下项目只要出现两条,您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年龄 男性>45岁,女性>55岁。
家族史 父亲或兄弟在55岁之前有过心脏病发作,或者您母亲或姐妹在65岁之前有过心脏病发作。
既往病史 既往有冠心病,或心脏病发作史,或既往有卒中史、心律紊乱史。
吸烟 吸烟或每天与吸烟者密切接触。
血脂 血总胆固醇≥240 mg/dl、高密度脂蛋白<40 mg/dl(男性)或〈50 mg/dl(女性),或者不知道自己的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血压 血压≥140/90 mmhg,或者不清楚自己的血压状况。
活动过少 每天的体力活动时间<30分钟。
肥胖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公斤。
糖尿病 患糖尿病或正在服用降糖药物者。
认识卒中的发病征象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以下征象,要立即到神经内科急诊就诊。
·突发颜面部、上下肢或单侧肢体无力。
·突发言语障碍或理解力下降。
·单侧或双侧视物模糊。
·突发头昏、平衡调节障碍或行走困难。
·突发不明原因的头痛。
h型高血压在国内的情况
中国高血压的防治重点应该是在控制血压的同时,降低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如果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5umm/L,卒中风险增加59%;同型半胱氨酸降低3umm/L,可减少卒中风险约24%。国内研究也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人群中风危险增加了87%。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人群伴HCY的比率很高,而脑卒中发生率还在以每年8.7%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我国每年新发现脑卒中的病人将由现在的200万增至370万,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脑卒中发生率则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高对H型高血压的认识,并注意防治的原因。
我国科学家针对我国脑卒中是第一位死因特点,研发出的一类新药依那普利叶酸片复方制剂,可以同时降低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为我国H型高血压控制和脑卒中预防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表明:0.8 mg叶酸降同型半胱氨酸作用最强,而且安全。常用规格的依那普利叶酸片含有0.8mg的叶酸,是唯一批准上市的最佳剂量规格。
“H型高血压”的命名强调了高血压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双重危害,所以H型高血压治疗也应当双管齐下。重要的是,构成H型高血压的2个危险因素都是可以控制的,若同时有效控制上述因素,就可能使我国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大幅降低。降压药预防卒中的效果是十分明确的。临床试验表明,收缩压每降低9 mmHg和(或)舒张压每降低4 mmHg,可使卒中风险降低36% 。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最安全有效的途径是补充叶酸,但对于长期服用叶酸能否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仍颇有争议。
女性长期服用避孕药易造成中风
由于卒中发病率、病因、危险因素和预后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男女性别差异,女性导致中风的因素明显要比男性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这一现象将会更加突出,女性脑卒中的问题迫切需要受到重视。
为什么女性更应该关注卒中?
这是因为女性在妊娠以及围绝经期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增加女性发生卒中的风险,更年期激素替代治疗也不可取,除了卒中此治疗手段还有增加癌症的患病风险。
口服避孕药也是女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欧美地区,不少女性通过服用口服避孕药来避孕,而且时间较长,有大量资料、研究发现这个群体的卒中患病率高于普通女性,虽然我国女性服用口服避孕药的比率并不高,但应引起重视。
其次,女性受代谢综合征的影响更大一些,例如中年女性体重增加,特别是腹部脂肪过多,更易合并糖尿病等,这些均增加脑卒中风险。此外,女性更多的合并有心房纤颤、瓣膜心脏病等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
女性卒中患者预后更差
女性预防卒中应该定期进行包括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必要时还可进行颈部血管彩超,常规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查。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房纤颤和板模型心脏病是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其中一些对女性的影响应该比男性大,定期检查能早期发现并防治这些危险因素,降低卒中发病的风险。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女性发生卒中后的预后较男性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女性在发生卒中之后,受来自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关注度较男性低,这一现象在全球均存在,特别是在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的地区。还有女性卒中患者功能恢复较男性患者差,认知损害比男性更严重,与卒中相关的死亡更多发于女性患者。
突然失语中风怎么办
防卒中需注意多运动、合理饮食
不运动是国人患脑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缺乏维生素D以及HCY(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也是常被忽略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缺乏维生素D很容易导致血管硬化,引起中风;HCY的升高则是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HCY是食物中蛋氨酸在体内分解的中间代谢产物,对人体有害无益。高蛋白饮食,有可能会导致HCY代谢异常,也就是氨基酸代谢异常。预防脑卒中,需注意合理饮食,除了避免高糖、高脂、高盐“三高饮食”外,还应避免高蛋白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D。
一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危险因素,或脑卒中的先兆,需每三个月一次到医院进行糖化蛋白检查、血脂检查、维生素D3、HCY等相关检查。根据病情,可以考虑三个月至半年定期到医院做血管相关的影像学检查:颈动脉彩超、脑部CT或MRA等。
脑卒中患者如何饮食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有报告大约30~65%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可发生吞 咽困难[1],由于吞咽困难增加误吸及其易致的支气管肺炎[2]、脱水和营 养不良,因此可显著增加死亡率,临床上常规的吞咽困难护理,由于缺乏摄食的综合训练及 进食技巧,效果总是不理想。为此,本科自2005年起采用治疗性进食的方法,针对不同期、 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采取不同的进食技巧及功能锻炼,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科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住院的脑卒中病人72例,男40例, 女32例,年龄41~73岁;其中出血性卒中23例,缺血性卒中49例;口腔期吞咽困难11例,咽 喉期吞咽困难13例、食管期吞咽困难9例, 混合型39例;障碍程度按洼田氏饮水试验评级[1],Ⅰ级13例,Ⅱ级16例,Ⅲ级31例,Ⅳ级8例,Ⅴ级4例。72例病人均有饮水呛 咳、吞咽困难主症。既往均无严重心肺疾患,如COPD、哮喘、支气管炎、心功能不全、低血 压及心率失常。
1.2 方法:对病人具有张口、吸吮、咀嚼能力,能够随意始发吞咽动作病人,向其及家属 说明治疗性进食的意义和方法。进食时选择一定的体位和合适的饮食。进食过程中由经过培 训的护士全程进行指导与鼓励。
1.3 疗效评定:由专人负责记录、评定一个月后症状改善情况和洼田氏饮水试验评级及 疗效。将全部数据录入微机并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
2 结果
本组72例患者,63例经治疗性进食后饮水呛咳明显改善,进食量明显增加,无误咽、肺部感 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9例治疗性进食无效,其中6例患者由于治疗依从性较差,3例患者因 受凉后发生呼吸道感染。
3 护理
3.1 进食前评估:正确评估病人的张口、吸吮、咀嚼能力,通过体格检查了解咽反射情况 及营养状况、吞咽困难程度。洼田氏饮水试验可简易判断吞咽障碍程度。同时评估病人的心 理状况、家属对治疗性进食的态度。
3.2 体位的选择:应选择既有代偿作用又安全的体位。病人坐直,前倾约20°,颈部稍向 前弯曲,头转向健侧,患肩以枕头垫起。操作者位于病人健侧。这种体位下进食,食物不易 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跟运送,,还可以减少向鼻腔返流及误吸的危险。
3.3 食物的状态及入口量: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易于吞咽的流质、半流食、软食,注 意食物的密度要均匀,宜粘而不易松散;每次摄食入口量,先以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 至1汤匙大小为宜。
3.4 协助技巧及观察护理:护士站在病人前面,用拇指置于颏前,帮助嘴的闭合;中指置 于下颌下面,刺激舌肌的运动;示指置于患侧面部,促使颌骨运动。进食过程中注意观察: 咀嚼、吞咽及喝水的速度,有无呛咳,进食量及所需帮助的程度;疲劳程度、生命体征及面 部表情等。要等第一口完全咽下再喂第二口。有的患者进食时不张嘴,这时要从牙缝中倒入 一匙水,刺激其张口,并且护士或让患者自己用手托下颌,使口唇合拢,向两侧牵拉,舌稍 缩回附着上腭,才能进行咽下运动。为防止误咽,在进食时嘱患者吸足气,吞咽前与吞咽时 憋住气,使声带闭合封闭喉部后再吞咽,吞咽后咳嗽一下,将肺中气体排出,以喷出残留在 咽后部的食物残渣。对此类患者要常规床边备吸引器,以防意外。
3.5 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失语,语言不清、表达能力差 ,易出现烦躁、易怒和情绪抑郁等情况,有的甚至拒食。另外吞咽障碍患者及家属常常有一 认识误区,认为在留置鼻饲管的情况下进食是危险的,并产生害怕心理,不敢进行尝试;而 吞咽障碍的康复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治疗性进食时,应针对卒中 病人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和社会阅历等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并应以和蔼的态度,端 庄的仪表,稳重的行为取得病人的信任。在进食过程中多给予安慰鼓励,切忌训斥。例1: 男性、71岁、干部、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失语半月余入院,吞 咽障碍程度Ⅱ级。入院后患者表现情绪均较低落,拒绝鼻饲,不愿进食,对外界反应冷漠, 经常对着其夫人吼。责任护士从其夫人处了解到患者患病前一直从事管理工作,平时个性较 强,半月来疾病无改善的迹象,加上最喜欢的大儿子因工作的关系已多天未来看望致心情烦 燥。责任护士先以热情、和蔼的态度接近患者,称其为“张老”;借助写字板与他交流兴趣 的话题:儿子、孙子、以前的工作单位;同时向其讲解疾病
什么是 H 型高血压
H 型高血压是中国学者胡大一教授在 2008 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是指同时存在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患者。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高血压人群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肥胖以及糖尿病明显低于美国,但是卒中的发病率却明显升高。而且在高血压控制到相似水平时,中国高血压人群高血压的卒中的患病率仍然高于美国。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可能是中国高血压人群更多的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约 75%)。
所以提出 H 型高血压的概念,希望能有效预防卒中的发生。
不过目前来讲,这一概念并未被世界学术界所广泛使用,也不为国人在发表国际杂志交流时所应用。但是,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发病风险。
201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大于或等于 10umol/L)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
已经有研究提示:对于存在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人群,补充叶酸,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18%)。但补充叶酸对我国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预防作用仍有待进行更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