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脂肪肝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血清学检查
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正常或轻、中度升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为主。
2.影像学检查
B型超声检查是诊断脂肪性肝病重要而实用的手段,其诊断脂肪性肝病的准确率高达70%~80%左右。CT平扫肝脏密度普遍降低,肝/脾CT平扫密度比值≤1可明确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根据肝/脾CT密度比值可判断脂肪性肝病的程度。
3.病理学检查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仍然是确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主要方法,对鉴别局灶性脂肪性肝病与肝肿瘤、某些少见疾病如血色病、胆固醇酯贮积病和糖原贮积病等有重要意义,也是判断预后的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轻微脑震荡需要做化验检查
腰椎穿刺颅内压正常,部分病人可出现颅内压降低。脑脊液无色透明,不含血,白细胞正常。生化检查亦多在正常范围,有的可查出乙酰胆碱含量大增,胆碱酯酶活性降低,钾离子浓度升高。
常见的检查方法有:
1.颅骨X线检查,无骨折发现。
2.颅脑CT扫描,颅骨及颅内无明显异常改变。
3.脑电图检查,伤后数月脑电图多属正常。
4.脑血流检查,伤后早期可有脑血流量减少。
颅骨平片未见骨折,腰穿测压在正常范围脑脊液没有红细胞,脑电图仅见低至高波幅快波偶而有弥散性波和波1~2天内恢复或少数病人有散在慢波于1~2周内恢复正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有Ⅰ~Ⅳ波波间期延长Ⅴ波潜伏期延长或有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CT检查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应为阴性但临床上发生骨少数病人首次CT扫描阴性而于连续动态观察中出现迟发性颅内继发病变应予注意此外有学者报告用放射性核素123I-IMP和99mTc-HM-PAO施行单光子发射CT扫描SPECT检查青少年脑震荡病人发现70%有小脑和枕叶血流降低。
脂肪肝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如患者怀疑自己患有脂肪肝,做了一系列检查,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是脂肪肝呢?不要着急,下面就让我们的专家为您简单介绍一下脂肪肝的诊断标准,希望能给你你带来帮助!
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别是B超和CT检查,但确切的诊断仍依赖于肝活检。
(1)病史、临床表现
脂肪肝的诊断常不容易确立,有下列病史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①过去史中有前述引起脂肪肝的原因者。如酒精性脂肪肝有长期酗酒史,尤其是酒精成分高的白酒。肥胖、糖尿病、静脉高能营养、使用有关yao物及接触毒物都有各自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容易区别。
②有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上消化道症状者(应做胃镜检查是否存在慢性胃炎等)及排除胃神经官能症者。
③肝脏肿大,平,滑,软,边缘钝圆,无明显压痛,且无其他确定肝病者。
④排除慢性病毒性肝炎、血吸虫肝、肝寄生虫等肝脏疾病。
(2)实验室检查
①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轻度增高,但这些均为非特异性变化(即不一定为脂肪肝,也可以为其他肝病所有的化验异常)。②血浆球蛋白常有变化,蛋白电泳检查,特别是α1-、α2-及β-球蛋白有增高,血胆红素增高仅见于脂肪肝伴胆汁淤积者。③有高脂血症。即血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β-脂蛋白可有明显升高。
轻微脑震荡需要做化验检查
1.颅骨X线检查,无骨折发现。
2.颅脑CT扫描,颅骨及颅内无明显异常改变。
3.脑电图检查,伤后数月脑电图多属正常。
4.脑血流检查,伤后早期可有脑血流量减少。
颅骨平片未见骨折,腰穿测压在正常范围脑脊液没有红细胞,脑电图仅见低至高波幅快波偶而有弥散性波和波1~2天内恢复或少数病人有散在慢波于1~2周内恢复正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有Ⅰ~Ⅳ波波间期延长Ⅴ波潜伏期延长或有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CT检查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应为阴性但临床上发生骨少数病人首次CT扫描阴性而于连续动态观察中出现迟发性颅内继发病变应予注意此外有学者报告用放射性核素123I-IMP和99mTc-HM-PAO施行单光子发射CT扫描SPECT检查青少年脑震荡病人发现70%有小脑和枕叶血流降低。
脂肪肝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清酶学检查:
(1)ALT,AST:一般为轻度升高,达正常上限的2~3倍,酒精性脂肪肝的AST升高明显,AST/ALT>2有诊断意义,非酒精性脂肪肝时则ALT/AST>1,ALT>130U,提示肝小叶脂肪浸润明显,ALT持续增高提示有脂肪性肉芽肿。
(2)γ-GT,ALP:酒精性脂肪肝时γ-GT升高较常见,ALP也可见升高,达正常上限的2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γ-GT可以升高。
(3)GST:可反映应激性肝损伤,较ALT更敏感。
(4)谷氨酸脱氢酶(GDH),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DCT),GDH为线粒体酶,主要在肝腺泡Ⅲ带富有活性,DCT为尿素合成酶,参与转甲基反应,脂肪肝时两酶都升高,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其GDH/OCT>0.6。
(5)胆碱酯酶(CHE),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80%脂肪肝血清CHE和LCAH升高,但低营养状态的酒精性脂肪肝升高不明显,CHE对鉴别肥胖性脂肪肝有一定意义。
2.血浆蛋白变化:
(1)β球蛋白,α1,α2,β脂蛋白多升高。
(2)白蛋白多正常。
(3)肥胖性脂肪肝时,LDL-C升高,HDL-C显著降低,Apo B,Apo E,Apo CⅡ和Ⅲ升高。
3.血浆脂类TG,FA,胆固醇,磷脂常升高,其中胆固醇升高显著,常>13mmol/L。
4.色素排泄试验BSP,ICG排泄减少,在肥胖性和酒精性脂肪肝时,因为脂肪贮积多在肝腺泡Ⅲ带,而色素处理也在此部位,肝脏脂肪贮积影响了肝细胞排泄色素的功能,排泄减少的程度与肝脏脂肪浸润程度有关。
5.胆红素严重脂肪肝时可有血胆红素升高,轻中度脂肪肝胆红素多正常。
6.凝血酶原时间(PT)非酒精性脂肪肝多正常,部分可延长。
7.血胰岛素水平呈高反应延迟型,糖耐量曲线高峰上升,下降延迟。
8.血尿素氮,尿酸偶见升高。
辅助检查
1.B超检:查弥漫性脂肪肝的超声波图像主要表现为回声波衰减,按其衰减的程度,脂肪肝可分为3种:
(1)轻度脂肪肝:表现为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仍可见。
(2)中度脂肪肝: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管状结构模糊。
(3)重度脂肪肝:近场回声显著增强,远场回声明显衰减,管状结构不清,无法辨认,超声对重度脂肪肝的灵敏度达95%。
2.CT检查:脂肪肝CT图像与实时超声(US)图像表现不同,CT诊断的准确性优于B超,主要表现为肝密度普遍或局限性降低,甚至低于脾及肝内血管密度,而相比之下,门静脉内回声增强,密度降低与脂肪化严重程度相一致,动态的CT变化可反映肝内脂肪浸润的增减,弥漫性脂肪肝在CT上表现为肝的密度普遍低于脾脏和肝内血管密度,重度脂肪肝时,肝脏CT值可降至10Hu左右(正常肝的密度比脾脏高6~12Hu),增强后CT扫描,脂肪肝的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有时血管可变细,变窄,但无推移,包绕现象,有助于鉴别肝癌与脂肪肝内的灶性非累及区(正常“肝岛”)。
3.MRI检查:一般认为其价值较US和CT为小,脂肪肝的磁共振(MRI)表现为全肝,一叶或灶性脂肪浸润,自旋回波(SE)序列和反转恢复(IR)脉动序列的T1加权信号正常,短的IR序列和SE的T2加权像信号可稍高,但只显示脂肪的质子像,脂肪浸润区为高信号,肝内血管位置正常,近年有人用MRI测定肝组织脂肪含量。
4.肝活检:是确诊脂肪肝的重要方法,尤其对局限性脂肪肝,在B超引导下抽吸肝组织活检远较过去盲目肝穿刺法准确,安全,活检的意义在于确定肝内是否存在脂肪浸润,有无纤维化以及排除非创伤性检查中难以鉴别的占位性病变,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亦有指导价值,脂肪肝活体组织检查的适应证:
(1)局灶性脂肪肝或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难以与恶性肿瘤区别,需要在B超引导下进行肝活检。
(2)探明某些少见的脂肪性肝疾患的病因,如胆固醇酯贮积病,糖原累积病,Wilson病等。
(3)无症状性可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活检是惟一的确诊手段。
(4)戒酒和酒精性肝病或酒精性肝病有不能解释的临床或生化异常表现者,以及酒精性肝炎考虑皮质类固醇治疗前需肝活检排除活动性感染。
(5)肥胖性脂肪肝患者减少原有体重的10%后,肝功能酶学仍持续异常者,需肝活检寻找其他原因。
(6)怀疑重症肝炎系脂肪肝所致,需肝活检明确诊断并了解其病因者。
(7)评估某些血清学指标以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脂肪肝,纤维化的可靠性,需以肝活组织学改变作为金标准,并用以客观评价某一治疗方案对脂肪肝纤维化治疗的确切效果。
(8)任何怀疑不是单纯性肝细胞脂肪变或怀疑多种病因引起的脂肪肝或肝功能损害者,需通过肝活检明确其具体病因或以何种病因为主。
脂肪肝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血清学检查
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正常或轻、中度升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为主。
2、影像学检查
B型超声检查是诊断脂肪性肝病重要而实用的手段,其诊断脂肪性肝病的准确率高达70%~80%左右。CT平扫肝脏密度普遍降低,肝/脾CT平扫密度比值≤1可明确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根据肝/脾CT密度比值可判断脂肪性肝病的程度。
3、病理学检查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仍然是确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主要方法,对鉴别局灶性脂肪性肝病与肝肿瘤、某些少见疾病如血色病、胆固醇酯贮积病和糖原贮积病等有重要意义,也是判断预后的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淋巴肿瘤的检查方法有什么
1、断层扫描检查:用像X光一样的一种大型机器,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拍摄,可让医生看到淋巴癌的具体位置。
2、细胞切片检查:操作方法是用针筒或开刀取出细胞组织进行化验。
3、骨髓检查:用针筒在髋骨骨盆附近取出骨髓样品进行化验。
4、血液检验:用针筒从手臂抽血,医生借着显微镜观察红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的情况。
5、脊椎穿刺切片检查:只有特殊的病例才会使用这种方法,使用细针从脊椎取出脊椎液做化验检查。
6、核磁共振成像:这种检查方法是利用磁性及无线电波显示淋巴癌有否转移到神经系统或其它器官。
7、PET检查:可查出某些淋巴结是否有癌细胞。
8、MUGA检查:检查心肌活动以及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9、X光检查:利用放射线检查身体器官有否癌症。
维生素C竟会影响尿检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维生素C(以下简称维C)应用很广。除了在生病时大剂量使用、可以发挥治疗作用外,许多人还常年口服维C,以提供营养素的额外补充。但是您知道吗,维C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小麻烦――服用后会影响一些检查化验的结果。
维C,是一种抗氧化剂,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还原剂”。所以,任何化验检查,只要其中有“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的,维C都有可能参与其中,进而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其中最常见的是对尿液分析的影响――大量摄入维C,可使尿隐血、尿糖、尿酮体以及亚硝酸盐等化验项目出现假阴性的结果(本来是有问题,但没能检查出来),进而可能造成医生对疾病的错误判断。
为明确化验结果是否受到了维C的影响,近些年,在尿常规的报告单中,经常会标明尿液中维C的含量,这个数值会帮助医生判断其他项目的结果是否准确。统计资料显示,当尿液中维C浓度大于1000毫克/升时,就会使本来有问题的尿糖结果显示为“正常”。所以,如果维C的检测结果呈“阳性”时,有些项目就需要慎重对待了。
此外,检验人员从技术方面也作了一些改进,例如尿试纸条采用特别的尼龙层,能抑制一定浓度的维C对化验结果的干扰;将尿液煮沸几分钟,破坏维C后再进行化验检查等。需要病人们注意的是,在静脉输液或口服维C后,不要马上留取尿液的标本,而应该在用药3~4小时后再留尿做化验。当然,留取清晨第一次尿的标本是最好的。
脂肪肝的实验室检查
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是建立在一些疾病的检查基础之上的,对于脂肪肝来说固然也是这样的,但是脂肪肝患者的疾病治疗还需要我们了解的就是随时的治疗患者的疾病发病知识,因为对于脂肪肝患者的来说如果不能有效的护理,还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
(1)ALT、AST:一般为轻度升高,达正常上限的2~3倍。酒精性脂肪肝的AST升高明显,AST/ALT>2有诊断意义。非酒精性脂肪肝时则ALT/AST>1。ALT>130U,提示肝小叶脂肪浸润明显,ALT持续增高提示有脂肪性肉芽肿。
(2)γ-GT、ALP:酒精性脂肪肝时γ-GT升高较常见,ALP也可见升高,达正常上限的2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γ-GT可以升高。
(3)GST:可反映应激性肝损伤,较ALT更敏感。
(4)谷氨酸脱氢酶(GDH)、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DCT)。GDH为线粒体酶,主要在肝腺泡Ⅲ带富有活性,DCT为尿素合成酶,参与转甲基反应。脂肪肝时两酶都升高。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其GDH/OCT>0.6。
(5)胆碱酯酶(CHE)、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80%脂肪肝血清CHE和LCAH升高,但低营养状态的酒精性脂肪肝升高不明显。CHE对鉴别肥胖性脂肪肝有一定意义。
以上脂肪肝患者到底需要接受什么样的疾病检查,虽然我们的专家从一些疾病的角度上给出了一定的知识宣教,但是脂肪肝患者的疾病治疗还需要我们了解的就是患者的治疗配合程度,因为对于脂肪肝患者的疾病来说还需要从饮食上注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