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挛缩的症状
老年挛缩的症状
1.肌肉痉挛及萎缩:肌肉或肌群间断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造成肌肉间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增生;限制肌肉活动,使肌肉处于被动缩短或固定于痉挛性缩短位;加上肢体血液循环不良及活动性下降,致使肌肉的失用性及营养不良性萎缩。因下肢的伸肌占优势,故下肢挛缩时,肢体处于伸展状态;相反,上肢挛缩时即处于屈曲状态。
2.关节变形及固定:由于病人将肢体放置于舒适位置或不能自主活动,加上痉挛肌肉的牵拉,造成关节周围韧带纤维化、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增生、软组织结构破坏、关节间隙出现骨桥,终致关节的肌性挛缩及变形、固定,关节活动度(ROM)缩小。
3.笨拙的痉挛性运动或少动:因肌肉挛缩及关节变形、固定,肢体活用性降低,运动减少或只有简单的移动及笨拙的痉挛性运动。同时,由于疾病本身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老年病人往往不愿活动患肢,甚至拒绝被动运动而延缓康复进程。
4.肢体疼痛:原发病及挛缩均可致肢体疼痛或阵挛,增加病人痛苦,使患者更不愿活动患肢而影响其功能的恢复。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挛缩容易确诊。但挛缩的发生受病因、个体差异、预防措施等多方影响,挛缩的程度亦有不同。临床上按肌痉挛程度,将挛缩分为三级:①轻度挛缩:快速被动活动关节至该关节正常ROM的后1/4才感觉疼痛及阻力。②中度挛缩:快速被动活动关节至该关节正常ROM的1/2就有疼痛及阻力。③重度挛缩:快速被动活动关节至该关节正常ROM的前1/4就有疼痛及抵抗。
老年挛缩饮食注意事项
1.老年人宜吃改善循环作用明显的食物,宜吃热量含量高的食物,宜吃安神补脑作用的食物。
2.老年人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3.老年人忌吃酒精含量高的食物,忌吃发物性的食物,忌吃对记忆力有损伤的食物。
4.老年人饮食上忌辛辣油腻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老年性挛缩是因肌肉或肌群以及关节持续处于痉挛状态或某种特定位置致使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和固定,进而造成机体功能障碍。肌肉挛缩已不单单只有老年人才会发生的病症。
老年挛缩的用药治疗
1.原发病治疗 原发病治疗包括:①使用扩血管及神经营养药物,定期进行血液稀释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②积极抗风湿及消炎镇痛,延缓或阻止关节及周围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增生。
2.减轻痉挛,促进功能恢复
(1)温热疗法:包括热敷、红外线照射、微波热疗及温水浴疗等。这些措施可利用热效应抑制痉挛,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引起的反射性肌紧张。
(2)运动疗法:
①牵张治疗:
A.空手牵张:用手将患肢牵拉30s至数分钟后松开。
B.支撑体重牵张:扶患者站立20min左右再卧下,主要锻炼大、小腿肌肉。
C.夹板牵张:用特制夹板固定患肢或关节,持续数小时后撤除。
D.关节功能牵引:在适当姿势下固定关节一端,另一端以适当重量间断牵拉。这些治疗均可通过抑制肌紧张状态而达到治疗目的。
②四肢末端摇摆运动:将肢体置于松弛位,反复摆动四肢末端,缓解手足部肌痉挛。
③姿势反射:体位变化引起的姿势反射可作为抑制痉挛状态的手段。从仰卧到俯卧可抑制伸肌痉挛,相反,则抑制屈肌痉挛。
④肌振动及推拿、按摩治疗:给痉挛的拮抗肌以振动,增加拮抗肌兴奋性,反过来则抑制了肌痉挛。
(3)肌电反馈电刺激疗法:
①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仪或电针使肌肉强烈收缩,撤除刺激后肌肉痉挛可得到数小时缓解。
②经皮高频抑制脊髓运动前根,适用于胸髓以下范围的挛缩。
(4)药物疗法:
①抗痉挛及镇痛药物:地西泮(安定)、苯妥英、卡马西平、维库溴铵(妙纳)、氯唑沙宗等。
②封闭:2%苯酚加0.25 NaCl封闭神经干和运动点。此法疗效好,但可引起肌无力及增加疼痛等副作用。
③穴位注射:10%当归或川芎注射液,每穴1~2ml。
(5)手术疗法:使用矫形器或夹板,预防及矫正肢体挛缩和关节畸形。
3.促进肌肉再生:应用神经、肌肉营养药物(维生素B1、B12、谷氨酸、神经节苷脂、神经生长因子等),配合中药养血生肌治疗,促进受损神经的恢复及肌肉再生。
4.心理治疗
(1)精神支持疗法:通过交谈倾听患者主诉,表示同情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安慰。调动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变由机体疾病及挛缩引起的自身病态反应,让患者在治疗中起主导作用。
(2)行为疗法:对部分固执、依赖性强的患者,采取放弃医疗保护,明确指出不执行医嘱的严重后果;对患者要严格,使其心理对医嘱只有服从,让患者配合做好治疗。
点痣后疤痕增生
建议使用复方肝素钠尿囊素凝胶(康瑞保)用主要作用 肥厚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继发于手术、截肢、烧伤、痤疮及其它意外伤害产生的限制活动并影响美观的瘢痕;由于杜普伊特伦挛缩症(Dupuytren’’s 挛缩症)导致的挛缩;外伤导致的肌腱挛缩和瘢痕性狭窄。
用法用量 将本品涂在瘢痕部位,每天3-4次,并轻揉直到药物完全吸收。对于陈旧性瘢痕和 质地硬的瘢痕,可以在涂药后用敷料封包过夜,使药物充分发挥作用。根据瘢痕或挛缩的大小 不同,疗程常需数周至数月不等。
在治疗急性瘢痕时,应避免一些物理刺激,如过度寒冷、UV 照射或剧烈的摩擦。
孩子不会跷二郎腿也是病
“臀肌挛缩症”目前病因不明,不过长期肌肉注射、感染和外伤等原因都可能引起。由于儿童的皮肤较娇嫩,长期注射肌肉针后可能会引起肌肉水肿、缺血坏死、纤维化,最后发生挛缩,肌肉失去弹性和伸缩能力。几年后,则会影响到其他正常肌肉和关节活动,逐步出现典型临床症状——不能跷二郎腿、不能双脚合拢下蹲。
“臀肌挛缩症”患儿最初会感到蹲、跑、跳困难,走路呈跛行。若进一步检查可以发现,双下肢不能完全并拢,轻度外旋,下蹲时双膝不能并拢,呈蛙式位。一旦发现孩子有这些情况后,家长应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院去做检查。
“臀肌挛缩症”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结合恢复锻炼,大多数患儿能够治愈。
儿童鸭子腿的病症
儿童臀肌挛缩症是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起的髋关节外展外旋畸形和屈髋障碍。
患臀肌挛缩症的儿童走路像鸭子,摇摇晃晃,步态呈外八字样;快步走或跑步时呈跳跃状;站立时两条腿外翻,而且两腿不能完全并拢,不能跷二郎腿;下蹲时的姿势更特别,双膝部须向两侧分开才能蹲下,足跟不着地,好像一只大青蛙,俗称青蛙腿。有的患儿因下蹲困难,只好站着大小便。这些儿童的臀部没有正常人臀部那样厚厚的肌肉,而被许多硬结代替,似一条又硬又粗的束带牢牢地约束着臀肌,妨碍着肌肉运动,使臀肌形成一个形似酒窝的皮肤凹陷;严重病例可有骨盆倾斜、腰椎弯曲等。
老年挛缩的病因
1.上运动神经元疾病:从大脑皮质运动区到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再到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及锥体外系的病变,均可致痉挛性瘫痪。经治疗后,一部分患者恢复,一部分发生挛缩。主要见于以下疾病:①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畸形等。一般来说,急性脑血管病后于2周末即可发生挛缩。②占位性病变:脑肿瘤、脊髓内、外肿瘤、椎间盘突出症、肥大性脊椎炎等。③炎症:各种脑炎、脊髓炎及寄生虫脑病。④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下)血肿、脊髓损伤。⑤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⑥脊髓血管病:脊髓缺血、脊髓动脉血栓形成、椎管内出血。⑦锥体外系疾病:帕金森病、扭转痉挛等。
2.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由于关节的活动障碍及周围结缔组织炎症,使胶原纤维增生及肌肉受损,关节挛缩变形。多见于膝关节,其他关节亦可发生。
3.骨折:一切骨折都可发生挛缩,不仅是经石膏固定的骨折部位,正常部位在长期卧床后也容易发生挛缩。
4.阵发性肌痉挛:多见于低钙抽搐及自发性肌肉痉挛,后者发生于比较健康的中老年人,表现为休息(尤夜间睡眠时)或轻度活动时出现小腿或足部肌肉突发的痛性收缩或趾强力跖屈。除非频繁发作,阵发性肌痉挛多不引起挛缩和肢体功能障碍。
小儿臀肌挛缩症是怎么回事
临床上经常会见到一些长期进行肌肉注射的患儿,他们有的是因为患有诸如结核病那样的慢性疾病,有的是体弱多病,需隔三岔五到医院接受肌肉注射治疗。长期的臀部肌肉注射可使臀肌及其肌膜等组织失去原有的弹性,导致注射性臀肌挛缩症。
是不是所有长期接受肌肉注射的儿童都会得该病呢?回答是否定的。医学研究发现:有红细胞膜粘附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易患此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病的发病率趋于减少,成人中则很难见到此病。这可能和臀肌的体积不同对承受针刺损伤的程度不同有关,也和打针位置有关——有些护士在给儿童打针时,惟恐刺伤坐骨神经,打针部位过于偏上、偏外,这也是促成该病的因素之一。
臀肌挛缩症的表现主要是:①患儿臀部外形不丰满,外上部凹陷,呈尖臀畸形;②臀部可触及务索状肿块,为挛缩的臀肌组织;③步态异常,呈外八字形,上下楼梯时呈蛙式跳跃状;④下蹲困难,尤其是双足并拢下蹲至一定角度便会后倾摔倒;⑤坐位时双膝向外分开呈骑跨式,两大腿不能相互交叉(医学上称为内收障碍)。由于有些医生经验不足,又没有相应的辅助检查手段(如化验、x线等),诊断上有时会将其误诊为“佝偻病”、“髋关节炎”等,使患儿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如何预防该病呢?首先。给儿童用药时要掌握用药原则,能口服者不要肌注,必须肌注时病愈即停,避免长期注射。对肌肉刺激性大的药物要注意药物浓度或将注射方式改为静脉注射。其次,护士要正确选择注射部位,臀部肌注应在外上象限的中心部,不可过于偏外、偏上。对必须长期肌注的患儿,应选取多个部位轮换注射,避免仅在臀部交替进行。再次,对注射部位进行热敷、理疗,这样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和针刺损伤的愈合,对预防臀肌挛缩症有着积极的作用。
治疗臀肌挛缩症不外乎非手术和手术两种方法。病情轻者可首选非手术治疗,包括局部推拿、按摩、理疗、热敷、功能锻炼等综合措施,以松解、软化挛缩的臀肌。经以上治疗后,一般症状可以得到改善。对病情重者可进行手术治疗,主要采取切断松解挛缩组织的方法,以恢复髋关节的内收、屈曲功能。手术后可配合进行理疗、按摩及功能锻炼,效果一般是可靠的。值得指出的是,针灸对该病治疗价值不大,反而会加重肌肉损伤,故保守治疗时不宜进行针灸。
挛缩症的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对有急性炎症表现的结节,可用皮试针头注入强的松龙,0.25ml(5mg)加少许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的混合液注入结节内,7~10天1次,4次为一疗程。
(二)物理治疗 包括放射、超短波音频,磁疗等可以暂时使局部挛缩的组织软化,症状得到短期缓解,但日后往往复发,效果较差。
(三)手术治疗
1.挛缩腱膜切断术 对病程较长的老年病人,有全身性严重疾病如糖尿病、心肌疾病和难以耐受较大的手术者,可行较简单的掌腱膜切断术。
2.挛缩掌腱膜切除术 只适用於病情严重、单纯切断无效,而又不能忍受较大手术者。在手掌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处,在其近侧作一个与其平行的横切口,翻开皮瓣后,除切断伤口内挛缩的纵行索条组织外,并有限制地切除伤口内的挛缩组织,不作广泛切除。
3.掌腱膜彻底切除术 病人身体情况能耐受稍大的手术者,都应考虑将掌腱膜彻底切除。手术切口在手掌部基本上沿掌横纹与大小鱼际纹的切口,翻开皮瓣后,将重要的神经、血管、肌腱等重要组织分离清楚后,切除挛缩的掌、指腱膜组织。如皮肤已被侵犯并与其下的组织已粘连在一起者,应同时将受累皮肤及皮下脂肪垫等一并切除。遗留的创面应用全厚皮片或厚的断层皮片移植。
儿童患青蛙腿的原因
儿童臀肌挛缩症并不是注射了苯甲醇后立即就发生的,而是在注射后2~3年逐渐出现的症状,而且越小的孩子注射后越容易发病。因此,臀肌挛缩症常常见于4~10岁的儿童中。
苯甲醇不易被人体吸收。小儿肌肉娇嫩,新陈代谢旺盛,对异物刺激反应强烈,多次肌肉注射后,长期积留在注射部位的苯甲醇可导致药物性筋膜炎和肌纤维组织炎,进一步发展成臀部肌肉纤维变性,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引起肌肉痉挛。患儿臀部肌肉纤维瘢痕挛缩,势必影响患儿活动和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儿童残疾。
2005年,国家药监局和卫生部先后发文禁止苯甲醇作为青霉素溶剂注射使用。但近期,国家药监局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又发现有儿童使用含苯甲醇的注射液肌肉注射后出现臀肌挛缩症的病例报告。为保证儿童用药安全,国家药监局决定组织开展含苯甲醇的注射液说明书的检查,要求凡使用苯甲醇作为溶媒的注射剂,其说明书必须明确标注“本品使用苯甲醇作为溶媒,禁止用于儿童肌肉注射”。各地药监部门应立即组织对辖区内企业药品说明书进行检查,未按要求修订的其药品一律不得上市。未按规定标注上述内容的已上市药品,一律责令企业立即予以召回,并按有关规定予以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