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暑热感冒推荐3种中成药
夏季暑热感冒推荐3种中成药
暑热感冒是什么
感冒分为很多种,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还有暑热感冒,在夏季,大多数人感的都是暑热型感冒。专家表示,暑热感冒是夏季的一种常见疾病,这是因为夏季的气温较高,这个时候人体表面的毛孔都属于张开状态,身体内部就容易因为感受到暑热之邪而感冒。如果你在夏天有感受到身体发热或者是有点恶心想吐,亦或者伴有出汗多而热度退不下,就算日常狂喝水还是一样感到口渴、喉咙痛,那么你就要警惕是不是被暑热感冒缠上了。
此外,暑热感冒还有全身酸痛、头晕、头痛,容易感到疲倦以及小便短赤的表现,中医认为,从舌头上也可以发现自己是否患有暑热感冒,假若你的舌头发红但是舌苔是黄色的,且脉浮大而数,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清暑益气,排泄体内的暑气,避免暑热感冒。
暑热感冒有哪些常用中成药?
1、暑热感冒冲剂
本方治疗感受暑热之邪而引起的病变。方中以香薷芳香透邪,配荷叶、丝瓜络、佩兰轻清祛暑,辛凉之菊花以助泄暑,重用生石膏、知母、连翘清暑泄热,况且上药辛凉之性,正合“暑病首用辛凉”之治疗大法。入沙参以养阴,伍扁豆花、竹茹等祛暑泄湿以和中。全方共奏辛凉清暑、清热生津之功。
2、清凉冲剂
本方具有清热解表、祛暑利湿功效。方以金银花、芦根清热祛暑为君药;竹叶、薄荷疏风解表为臣药;夏枯草清头目,滑石利小便,共为佐使药。主要用于暑热轻证,症见发热、口渴、头昏、尿赤者。
3、银黄注射液
本方是由金银花、黄芩二药的提取物制成。金银花甘寒为君药,清热透表;黄芩苦寒为臣药,清热泻火。对暑热感冒的早期,发热不甚、口渴少饮、汗出不多、咳嗽轻微者,治疗效果较好。
暑热感冒的预防方法
1、科学使用空调。不要贪一时舒服而忽视了自身的健康,越是热天,越应该加强耐热锻炼,减少在空调房间里的时间,经常在空调环境下上班的市民,回到家后尽量不要使用空调。
2、讲究“吃”的学问。合理搭配饮食,少吃油炸、盐制食品、戒烟限酒,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可以预防感冒。
3、搞好劳逸结合。预防感冒的最好方法是工作和休息相结合,通过经常的户外活动增强对感冒病毒的抵抗力。
4、养成卫生习惯。不同感冒的病人握手,勤洗手、勤换手帕,改掉用手摸鼻、眼的习惯。
5、保持良好心态。心胸豁达、情绪乐观是预防感冒的有效的方法。
6、严禁滥用药物。滥用药物可引起抵抗力下降、正常菌群失调,掩盖症状,耽误病情,导致病情加重。
暑热感冒的鉴别诊断依据
一、诊断
主症:①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②心烦,口渴,咽痛。
次症:骨节酸痛,头昏或头痛,倦怠,小便短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浮大而数。
凡夏季外感暑热之邪,具有主症①、②,或主症①及次症,并均见典型舌脉者,即可确诊为暑热感冒。
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的症状。中医对暑湿感冒的治疗,主要采用清暑祛湿的方药。
二者具体鉴别点,其一在于了解发病的气候条件——久旱酷热时多患暑热感冒;而雨湿偏盛者,又以感暑湿病邪为多见;其二察其症状——若口渴、心烦、汗多、身热等热象突出者为暑热感冒;头重身困、脘腹胀满、恶心、纳少、发热与怕冷并见者为暑湿感冒。
二、鉴别诊断
1、暑热感冒和暑湿感冒:都发生在夏季,都因感受暑气而生。但两证的病因和病机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夹湿,病因的有所区别决定了两证的病位有差异和临床表现特点亦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区别。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
2、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3、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鼻塞喷嚏,流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4、体虚感冒:易反复感冒,感冒则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汗出,倦怠乏力,气短,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5、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重者高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咯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谵妄,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
夏天感冒发烧不能盲目乱捂汗
为什么夏季感冒发烧不能捂汗
相信家里的老人都教过你这么一招“感冒发烧的时候盖上被子捂一捂,出汗之后就好了”,但是专家表示,夏季感冒可千万不能这么做,否则容易加重病情。因为夏季感冒的一个主要症状就是发热,在35度以上的高温天天气,用“捂汗”来帮助身体排汗散热的方法并不能治疗感冒。
另外,夏季感冒用捂汗来治疗还会引起电解质紊乱,这是由于原本夏季人们就容易缺水,再加上感冒、发烧,身体完全处于虚弱的状态,这个时候若是再让身体排出大量的汗水,会加重病情,使得抗病能力再次下降。
那么夏季感冒、发烧应该如何处理呢?下面赶紧来学习下吧。
夏季感冒发烧怎么办
在夏季这种桑拿天感冒分成2种类型,一是暑湿感冒,二是暑热感冒。暑湿感冒就是平常我们说的“热伤风”,这种感冒会让我们有明明已经出汗了但依旧很闷热的感觉,而暑热感冒则会影响情绪,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的症状。
暑湿感冒治疗:不能发汗要清湿热
暑湿感冒就是我们提到的不能用“捂汗”来治疗的感冒,专家表示,根据暑湿感冒的病症,用发汗的方法来医治它是不可行的,治疗暑湿感冒的第一原则是“消暑祛湿”。
当我们患上暑湿感冒的时候可以吃薏米、冬瓜、红豆等祛湿、利尿的食物来调理,也可选择藿香正气丸、祛暑丸等中成药来治疗。
暑热感冒治疗:主要是清热生津
上文我们也提到,暑热感冒的人容易口干舌燥,治疗暑热感冒应该以滋阴生津为主,平常我们会用到的清热感冒颗粒这个时候是起不了治疗作用的。
治疗暑热感冒推荐多喝水来清暑热,也可以多吃绿豆粥消暑,另外可以用暑热感冒冲剂、清凉冲剂等药物来治疗。
专家认为,治疗夏季感冒的最正确做法一定是要多休息、多喝水,饮食方面要以清淡的流食为主,这样做可以加强身体的抵抗力,也不会触碰到不同感冒的禁忌,若是你已经感冒好几天,休息之后得不到明显的改善,那么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
暑热感冒的鉴别诊断依据
主症:①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②心烦,口渴,咽痛。
次症:骨节酸痛,头昏或头痛,倦怠,小便短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浮大而数。
凡夏季外感暑热之邪,具有主症①、②,或主症①及次症,并均见典型舌脉者,即可确诊为暑热感冒。
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的症状。中医对暑湿感冒的治疗,主要采用清暑祛湿的方药。
二者具体鉴别点,其一在于了解发病的气候条件——久旱酷热时多患暑热感冒;而雨湿偏盛者,又以感暑湿病邪为多见;其二察其症状——若口渴、心烦、汗多、身热等热象突出者为暑热感冒;头重身困、脘腹胀满、恶心、纳少、发热与怕冷并见者为暑湿感冒。
夏天感冒的原因
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
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
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黏,鼻流浊涕的症状。
暑热感冒是因久旱酷热而生,属于纯粹的阳热证候。此类感冒的重要特征是热象突出,是四季感冒中症状较重的一种类型。
因暑热之邪,侵袭肺卫,热蒸肌表,兼以耗伤津气,所以出现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苔黄,脉浮大而数等症状。
很多人会把夏季感冒笼统地称作“热伤风”,其实夏季感冒除了热感冒以外,还有一种暑湿感冒。
热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暑湿感冒则只有盛夏才“冒头”。搞清楚夏季感冒的种类,才能对症下药,尽早治愈疾病。
孕妇夏季感冒怎么办呢
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风热和暑热三种类型,由于疾病类型不同,选用的药物也就不大一样:
风寒型感冒表现为身感头痛无汗,四肢疼痛,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痰白清稀,口不渴,舌苔白,治疗可选用六味汤、桂枝颗粒等祛风散寒类的药物。
风热型感冒表现为发热重,轻微发冷,头胀痛,鼻流粘液或黄涕,咽喉肿痛,咳嗽痰黄稠,口渴,舌苔黄或薄白,可选用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维C银翘片、清热解毒颗粒等疏风清热类药物。
对于暑湿感冒,应解表祛暑、可选用藿香正气水等。
根据感冒类型,推荐几种常用的中成药,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暑湿感冒:常用的药物有,藿香正气(水)胶囊、午时茶、保济丸等。若有腹泻症状,可吃些止泻药。
2、风寒感冒:以辛温解表为主,常用的药物有,九味羌活颗粒、荆防毒散冲剂等。
3、风热感冒:以辛凉解表为主,常用的药物有芙朴感冒颗粒、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银翘解毒片、双黄连口服液、羚羊清肺丸、清热灵、清开灵等。
夏季感冒吃什么药?夏日感冒又叫暑湿感冒、热伤风,这种感冒是因为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比较贪凉,比如吹空调等,感受了风寒之邪。
从症状上看,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的症状都有鼻塞、流涕、发烧。区别在于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多发生在秋、冬和春季,是发热轻、恶寒重。暑湿感冒是夏天特有的感冒,是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但是不解热。
中医对暑湿感冒的治疗主要采用清暑祛湿的方药。常见的中成药有祛暑丸、暑湿感冒冲剂、金衣祛暑丸、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和小儿暑感宁糖浆等,也可采用暑热感冒冲剂、清凉冲剂和银黄注射液治疗。
风热感冒是怎么引起的
风热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时属于阳明经症。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便秘两天以后,喉咙痛一两天,然后出现感冒症状,这就是风热感冒(也可以是外感热邪,首先犯肺)。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表里,排便不畅,大肠影响肺就出现感冒症状。
其次受夏季暑热湿气、饮食、起居不规律,过度劳累等双重因素的影响,导致身体正气受损,从而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而导致风热感冒。
夏季暑热感冒推荐3种中成药
1、暑热感冒冲剂
本方治疗感受暑热之邪而引起的病变。方中以香薷芳香透邪,配荷叶、丝瓜络、佩兰轻清祛暑,辛凉之菊花以助泄暑,重用生石膏、知母、连翘清暑泄热,况且上药辛凉之性,正合“暑病首用辛凉”之治疗大法。入沙参以养阴,伍扁豆花、竹茹等祛暑泄湿以和中。全方共奏辛凉清暑、清热生津之功。
2、清凉冲剂
本方具有清热解表、祛暑利湿功效。方以金银花、芦根清热祛暑为君药;竹叶、薄荷疏风解表为臣药;夏枯草清头目,滑石利小便,共为佐使药。主要用于暑热轻证,症见发热、口渴、头昏、尿赤者。
3、银黄注射液
本方是由金银花、黄芩二药的提取物制成。金银花甘寒为君药,清热透表;黄芩苦寒为臣药,清热泻火。对暑热感冒的早期,发热不甚、口渴少饮、汗出不多、咳嗽轻微者,治疗效果较好。
热伤风概述
热伤风(别名:夏季感冒 英文:Summer cold),中医又称为暑湿感冒,与冬天的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是有区别的。风寒感冒主要是感受了风寒之邪。风热感冒是感受了风热之邪,春季较多。暑湿感冒的特点就是因为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这时大家较宜贪凉,如吹空调等,感受风寒之邪。
从症状上来说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的症状都有鼻塞、流涕、发热。 区别在于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多发生在秋冬季和春秋季,是发热轻、恶寒重。暑湿感冒是夏季特有的感冒,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热伤风。中医对暑湿感冒的治疗,主要采用清暑祛湿的方药。常见的中成药有祛暑丸,暑湿感冒冲剂、金衣祛暑丸、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和小儿暑感宁糖浆等。对于暑热感冒则采用清热生津疗法, 常用中成药有暑热感冒冲剂、清凉冲剂和银黄注射液等。
风热感冒应该吃哪几种药
夏季感冒常用的中成药
夏季感冒的治则是清暑化湿、解表和中为主。可用于夏季感冒中成药较多,如常见的暑热感冒冲剂、暑湿感冒冲剂、藿香正气软胶囊、四正丸、保济丸、午时茶等。下面介绍治疗夏季感冒的几种常用中成药及功效,以供大家对证选用。
1.暑热感冒冲剂
功效:祛暑解表、清热生津,适用于发热重,恶寒轻,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小便赤,苔黄,脉数等症。可用于夏季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初起等。发热重、心烦口渴、汗多热不退是主证,可首选此药。
2.藿香正气软胶囊(口服液、丸、颗粒等)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引起的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外感表证合并胃肠道症状,即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又出现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者,均可选服藿香正气软胶囊(或口服液、丸等)。常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但需注意的是,阴虚火旺者忌服。
3.暑湿感冒冲剂
功效:清暑去湿、芳香化浊。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胸闷呕吐,腹泻便溏,发热不畅。
4.四正丸
功效:祛暑解表、消食化浊、化湿止泻。适用于内伤湿滞,外感风寒,头晕身重,恶寒发热,恶心呕吐,饮食无味,腹胀,泄泻。风热感冒者不宜选用。
宝宝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症状是什么呢
确切地说,中医上将感冒分为三种:除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外,还有暑热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别并不绝对,治疗方法也需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风寒感冒,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比如冬季、深秋和初春,是感受寒邪引起的疾病。风寒感冒的症状表现为发热轻、恶寒重、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部不红肿、舌淡红、脉浮紧。风寒感冒的治疗方法是采用辛温解表,常用的中成药有小儿至宝丸等。
风热感冒,多发生于气候温暖季节,如春季、初夏和初秋等,是感受风热邪气引起的疾病。风热感冒的症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咽喉肿痛、舌红、脉数(即脉搏跳动较快)。风热感冒的治疗方法是采用辛凉解表,常用的中成药有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小儿感冒颗粒(口服液)等。
暑热感冒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夏季,是感受暑热邪气引起的疾病。暑热感冒的症状表现为发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身重困倦,胸闷恶心,有时还伴有腹泻、呕吐、舌红、苔腻、脉滑数。暑热感冒的治疗方法是采用清暑解表,常用中成药有藿香正气水等,但要注意给宝宝用不含酒精的藿香正气水制剂。
当由于小儿感冒而出现有发烧时,还应该要及时地测量体温,一般在体温不超过38度时,都是可以通过一些物理的方法来进行缓解的。比如用温热的毛巾在宝宝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等的位置进行反复的擦拭,同时还应该要避免给小儿穿得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