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没有心脏病的情况下会不会突然死
人在没有心脏病的情况下会不会突然死
魏则西事件刚过,最近这几天,相信不少人都被雷洋事件刷屏了。
雷洋究竟是意外而亡,还是别有隐情,相信事情真相终会大白天下。今天,小编借此事件来跟大家聊一聊,生活中常被我们忽略,而又可能隐匿在周围的“猝死”。
受访医生:顾小燕 心内科主治医师,擅长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心肌梗塞、慢性心衰、各种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健康管理
►没有心脏病,情绪的紧张、激动会不会导致猝死?
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1小时死亡者为猝死。日常生活中,情绪紧张或激动,会引起心脏血管的痉挛,一旦发生血栓,则易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当人非常愤怒或感到十分紧张时,其心律会处在一种可以危及生命的不规则状态。
一般来说,30%的心脏病病人第一次发作都是以心肌梗死为症状的。突然发生急性心脏病症的患者,在之前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先兆,只是被病人忽略了。所以,平素有潜在心血管疾病,但是未自觉的人,一旦遭遇突发精神紧张等应激事件时,较易引发猝死,对于这类人群,我们建议在平日里要定期做好体检,如心电图、心脏B超等。对于另外一部分,平时生活压力大,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心脏本身没有病变的人群,情绪的大波动时会引发心血管痉挛,从而也导致猝死。
所以,在平日里,建议大家保持情绪的稳定。
►猝死前,身体会有哪些感受?
1、对于本身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既往有病毒性心肌炎、早搏,平时感觉到胸闷、气喘、难以呼吸时,就要提高警惕,这些有可能是猝死发生的前兆。
2、对身体健康的人而言,则没有太多前兆,猝死较为较突发。
平日里猝死多发生于其本身存在基础疾病的人。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平日里要怎么预防猝死?
猝死常常紧盯着高血压、糖尿病、本身有心脏病的人群,生活中,我们也常在新闻中看到,有部分人跑了马拉松以后突然昏厥,这是因为这些人平时就有一些心脏方面的疾病,但常常比较轻微,易被自身忽视,在经历剧烈、高强度运动之后被触发,从而导致猝死。
这样预防:
♦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建议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避免情绪过度激动,控制负面情绪、以免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饮食低盐低脂饮食,合理控制;
♦保持合理的体重,建议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内;
♦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要量力而行,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避免参加马拉松等高强度的运动,若要参加,事先一定要评估好自身的心脏情况;
♦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魔鬼时间”,从凌晨到上午10点这一段时间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被医学界称为“魔鬼时间”;
♦关注季节变化交替,室内外温差避免过大;
♦中老年人猝死为多,心血管基础疾病的,避免外力诱因。
►如果周边人群遭遇“猝死”,如何在第一时间做好急救措施?
呼救:立即呼叫救护车,并且强调需要带除颤器的救护车。如急救人员无除颤器,一旦发生室颤,医生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实行心肺复苏:
♦施救者跪于病人任一侧的肩腰部。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判断意识及呼吸在5-10秒完成。然后摸脉搏,脉搏位置在喉结旁移2~3厘米,力量适中。
♦如果患者没有脉搏,立即胸外按压。按压位置在胸骨下1/2段(非专业人员定位:取两乳头连线中点;专业人员定位:取两肋弓交会处上两横指)。
♦上半身前倾,双肩,两手臂伸直(肩、肘、腕)垂直于病人胸骨,两手掌根重叠,用身体重量向下挤压至少5厘米。
♦胸外按压30次,可以打开气道,使伤病员下颏经耳垂连线与地面呈90度,之后,人工通气(人工呼吸)2次,吹起时要看到患者胸廓起伏。如果不会,可以持续做胸外按压。
心脏病突然发作怎么治疗好
1、当心脏病病人突然出现胸部剧烈疼痛或憋闷时,马上调整体位,保持比较缓和的姿势,并保持安静。脸色苍白,出现休克症状时,马上叫救护车。采取比较缓解的姿势后,胸痛症状虽好转,但仍要上医院检查治疗。
2、对一个猝死心脏病者来说,在心跳、呼吸停止后的4分钟是急救的关键时间。这时大脑内的能量尚未耗尽,给予及时的现场急救,可能使猝死者起死回生;如果超过4分钟,则脑细胞可因严重缺血、缺氧而坏死,心脏病患者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即使存活下来,也大多是植物人。
3、如果人在突发心脏病时能很好地控制咳嗽的时间和强度,人的心脏就会像泵一样地起作用,把血液压送到大脑和全身其他器官,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从而为病人争取宝贵的时间,有助于使病人保持清醒意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有效的心搏。人在心脏病突发时应每隔1至2秒钟咳嗽1声,咳嗽5声后可以停一下。不过血压高或者医师怀疑有脑血管疾病者则不宜这样做。
冠心病导致猝死是一种什么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心脏性碎死是指发病6小时内死亡。固心肌梗塞死亡的病人,约2/3是在送到医院之前死亡的。在我国急性心肌梗塞也已成为医院外急救的头号“大户”。
猝死即突然死亡,也可称急死。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心脏性碎死是指发病6小时内死亡。我国规定凡有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为冠心病猝死:
1、曾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突然发生心绞痛,在6小时内死亡或睡眠中死亡者。
2、猝死后尸捡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硬化者。
3、突然发生心绞痛或心源性休克,并有急性心肌梗塞或有前兆的心电图改变,于6小时内死亡者。
上面是小编介绍的冠心病导致猝死症状的相关介绍,有关冠心病猝死的判断标准,希望上面小编的介绍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相信大家也从文章中了解到该病的危害性了,所以对于该病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以免造成不可换回的损失,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眼睛肿是什么原因 全身疾病
全身疾病也可引起眼皮肿胀。如急、慢性肾炎,早期症状就是眼睑无痛性肿胀。早心脏病等都可以引起眼皮水肿。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贫血都可引起眼皮水肿;特发性神经血管性眼皮水肿,发病突然,水肿消退较慢,往往需要几个月才能消退。
如何预防心脏病突发
心脏病突发的情形不仅出现在心脏病史的高发人群,而且不少很多身体不错的人群往往也是心脏病突发的高发人群。对于心脏病突发的预防,主要是降低诱发心脏病的各种因素,有专家认为,胆固醇过高、吸烟都会导致心脏病的发生。另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性格紧张、生活压力等都也会导致心脏病突发。所以心脏病突发要注意更科学的生活计划方式、注意健康饮食习惯,同时积极治疗可能诱发心脏病的疾病。
蛋白粉对于冠心病人是没有功效的,不能帮助治疗疾病,蛋白粉属于保健品,对于身上器官功能完善,正常的人是可以吃的,具有一定的营养补充作用,但是不能把蛋白粉当成药来食用,只要不是想长肌肉就完全没有必要吃蛋白粉,蛋白粉适当吃一些也是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但是却不能用来治病,冠心病人如果不缺营养的话就不用给她吃蛋白粉,本身冠心病人的饮食就比较淡一点,没必要吃蛋白粉的。
心脏停止跳动多久会死
这位网友如果说您或者您的亲戚患有心脏的疾病的话,就得注意这个问题了,因为患有心脏病的人心脏经常有“停跳感”,并时常还有心慌、憋闷、乏力等特别的反应,尤其是年轻、精神紧张的神经官能症患者,症状和反应更为严重
还有就是对心脏病患者,平时应及时治疗和注意观察,控制住心脏病所表现的出来的异常。因为有较严重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异常的情况的突然死亡的人是正常人的6倍,绝对是不能不可忽视问题。
在一个就是对于有心脏病的患者来说,过度的饮酒、喝浓茶、吸烟、精神紧张、情绪激动都是不可取的生活习惯,家人一定要帮助患者改正这些坏习惯,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平时也要多进行一些有氧的运动,增加自身免疫力。
注意事项:
心脏病总体来说是比较的可怕的,因为他发作起来就会很快的就置人于死地,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一定要做到平和心态。祝您健康
怎么预防心脏病突发
积极锻炼(Accumulatesexercise)适当的锻炼可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预防肥胖、控制体重、增加循环功能、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均有益处,是防治脑血栓、脑栓塞、脑梗塞的积极措施。脑中风患者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应进行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不宜做剧烈运动,如跑步、登山等,可进行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控制体重(BMIcontrol)即保持或减轻体重,使BMI维持在18.5—24.9kg/m2,腰围<90cm,可有效预防冠心病;戒烟限酒(Cigarettequitting)香烟中含三千多种有害物质,烟中的尼古丁吸入人体内,能刺激植物神经,使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中胆固醇增加,从而加速动脉硬化;戒酒或限酒。
合理饮食(Diet)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桃、橙、香蕉、菠菜、毛豆、甜薯、马铃薯等富含钾的食物,可降低血压,预防中风;缺钙可促使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每天摄入1克以上的钙,可使血压降低;镁与钙的作用相似,应多吃粗粮、坚果、海藻等富含镁的食物;多吃蔬菜、香蕉、薯类和纤维素多的食物;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皮、蹄和荤菜。
心脏性猝死鉴别诊断
猝死: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其特点有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睡眠猝死:J波综合症是睡眠猝死的元凶,J波与猝死有着内在的联系。详细询问病史和家族史是诊断的关键。不能解释的晕厥、晕厥先兆、猝死生还病史和家族性心脏猝死史是诊断的重要线索。如患者出现典型的I型心电图改变,且有下列临床表现之一,并排除其他引起心电图异常的因素,可诊断Brugada综合症:①记录到室颤;② 自行终止的多形性室速;③ 家族心脏猝死史。
突发的左心衰竭:急性左心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短时间内左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导致严重的左心室及左心房舒张压增高,肺瘀血的急性病症。
突发的右侧心衰:急性右心衰,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而引起的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所致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右心衰竭多见急性大片肺梗死和急性右室梗死。
心脏停搏:指心肌仍有生物电活动,而无有效的机械功能,断续出现慢而极微弱且不完整的“收缩”情况,心电图上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每分钟20~30次以下。此时心肌无收缩排血功能,心脏听诊时听不到心音,周围动脉扪不到搏动。
心脏失代偿:当心脏病变不断加重,心功能减退超过其代偿功能时,则出现心功能失代偿。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全身症状: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胃肠道症状:多见于下壁梗死病人;心律失常:见于75%~95%病人,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发生,发生率为32%~48%,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等症状。
肺源性心脏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各种胸肺及支气管病变而继发的肺动脉高压,最后导致以右室肥大为特点的心脏病。大多数肺心病是从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发展而来,少部分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有关。肺源性心脏病常年存在,多于冬春季节并发呼吸道感染而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病死率较高。本病属于中医学“喘证”、“痰证”、“水肿”、“饮证”范畴。
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可伴全身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和心时消失;呼吸呈喘状甚至停止;瞳孔散大。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 极度忧虑
心脏病突然发作会引起极度忧虑或者让人有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很多心脏病发作之后抢救过来的人回忆当时发作时会有一种面对死亡的恐惧感。
心绞痛的概述
心绞痛又称为狭心症(Angina pectoris)是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一般是由冠状动脉阻塞或痉挛所导致。冠状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为心绞痛的主要原因。心肌缺乏血液供应时,患者会感到胸前有压迫感。
一般人常用疼痛的大小评估心绞痛的严重度,然而疼痛和心肌缺氧的程度并没有直接相关。也就是说,严重的疼痛不一定是心脏病突发;而心脏病突发可能也不会有胸痛的现象。
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症候群相关,症状是疼痛加剧、休息时突然产生的疼痛,以及疼痛持续超过15分钟。这些现象可能是心肌梗塞(心脏病突发)的前兆,要假定为心肌梗塞马上进行急救。
每天吃坚果让你远离心脏病
心脏病一直是困扰人们健康的慢性病,虽然有些心脏病不会一下子危及生命,但是也有很多心脏病来势凶猛,甚至可能在瞬间结束生命,也有的心脏病是一个漫长的折磨人的过程,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心肌梗塞就是发病突然、死亡突然的严重的心脏病,而风湿性心脏病则是慢慢折磨人的一种心脏病,最后可能是因为心力衰竭或者栓塞而死亡。
不论哪种心脏病,我们都不希望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和自己亲人的身上,心脏病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后天的预防也是非常的重要。先天的占40%,后天占60%。因此,尽管家族有心脏病史,也不用担心,后天的预防还是会起很大的作用的。
远离心脏病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注意,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经常熬夜,熬夜对心脏的损害是非常大的,还有就是经常的抽烟和喝酒,这些都会对心脏造成伤害。其实预防心脏病的方法很多,只要提高健康的意识。
专家告诉我们很多的食物都有养生的作用,每天坚持吃坚果类的食物可以让我们远离心脏病,据韩国的一篇发在网上的报道,像核桃、杏仁、花生、腰果及开心果等坚果类食品,每天吃一次,心脏病威胁可降低30%左右。
而中国华中科技大学与美国哈佛公众保健学院联合研究小组研究了1.2万名糖尿病患者、1.5万名心脏病患者及5万名死亡者,他们的疾病与饮食的关系,研究的结果显示,坚果类确实具有上述保健功效。
研究人员指出,用坚果类来代替糖分与脂肪过多的食品,可将心脏病的发病率降低28-29%,死亡率可降低17%。当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摄入坚果的人与不摄入坚果的人的糖尿病数值并无较大差异,也就是说对糖尿病的发病率影响并不是很高,但对于中风威胁一项,摄取坚果的人群显示出较低的倾向。
专家告诉我们坚果类内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成分,更能有效降低胆固醇,使得体内炎症减少。而心脏病很多也是因为心脏的炎症引起的,所以,常吃坚果类食物对于预防心脏病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坚果类食品是十分值得推荐的健康食品。
坚果类食品在我们的饮食选择中似乎只是零食,所以,很多不习惯吃零食的朋友摄取的就会相对较少,那位了预防心脏病,建议大家还是适当的吃一些零食,对我们的健康还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正确选择零食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多选食坚果类。
心脏病突发
不过,坏习惯如抽烟、饮食不良、缺乏运动,以及基因因素等,会使胆固醇或脂肪团(即血凝块)聚集在动脉壁内。血凝块越积越厚,动脉越变越窄,就容易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凝块的表面会发炎、剥落,形成血栓塞,如果把冠状动脉完全堵住,部分心肌血源突然断绝,就会导致心脏病发作,心肌细胞在几分钟内陆续死亡。
心脏病突发是否夺命,要视许多因素而定,如心脏受影响的部位、时间长短、缺血心肌范围大小等。心脏病发作的症状也不一样,轻微症状约占1/4,是“无声无息”的,多见于糖尿病患者。严重症状会发出某些信号,如胸痛(有时扩大到肩膀、手臂和下巴)、呼吸短促、作呕(消化不良或呕吐)和出汗等。
尤其是范围较大)时,便无法传导由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外膜上,是最重要的心脏起搏点)发出的电脉冲,也无法指挥心脏规律的泵血动作,导致心律不齐(即心跳不规则)。
这时,心脏一改正常的搏动和收缩,进入颤抖、混乱的状态,接着心脏骤停,血压骤降,患者昏厥。血液循环和呼吸都停止后,如果没能及时抢救,如以心肺复苏术 (CPR)来维持泵血动作,使氧气和血液继续送到心脏和脑;或以电击恢复心律泵血动作等,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心、肝、肾)便会因缺氧在几分钟内相继“死亡”。施行电击每延迟一分钟,病人存活率便降低7%~10%。
心脏病发作的病人如能获得及时救治,超过80%会存活。而最终死亡的人当中,有半数在发病一小时内宣告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