锗的研究历史
锗的研究历史
锗、锡和铅在元素周期表中是同属一族,后两者早被古代人们发现并利用,而锗长时期以来没有被工业规模的开采。这并不是由于锗在地壳中的含量少,而是因为它是地壳中最分散的元素之一,含锗的矿石是很少的。 [1]
门捷列夫于1871年预言其存在,十四年后德国化学家文克勒于1885年在分析硫银锗矿时发现了锗,后由硫化锗与氢共热,制出了锗。门捷列夫把它命名为类硅。1886年,德国弗莱贝格 (Freiberg) 矿业学院 (21世纪的TU Bergakademie Freiberg) 分析化学教授文克勒在分析夫赖堡附近发现的一种新的矿石——argyrodite(辉银锗矿4Ag2S·GeS2)的时候,发现有一未知的新元素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推断,锗元素终于被发现。 [1]
从德国的拉丁名germania命名新元素为germanium(锗),以纪念发现锗的文克勒的祖国,元素符号定为Ge。锗继镓和钪后被发现,巩固了化学元素周期系。
怀孕期间可以化妆吗,会不会导致胎儿畸形 孕期化妆的原则
淡妆,无添加,如果你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话,就根本不需要化妆了。
其实,即使是化了妆,化了浓妆或者是接触了其他的化学物质也没有那么可怕。药物或化学物质接触后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有问题,只是某些组织器官畸形的发生率会增加,即使是增加了10倍,也可能只是从1/1000上升到1/100,绝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好的,没有必要个个都要去终止妊娠。
所以遇到类似的问题去咨询产科医生时要小心,告诉你说孩子肯定有问题,最好赶紧去做人工流产的医生多数不靠谱。告诉你具体数字和道理,让你知情选择,鼓励你去其他医生那里听“二次意见”的医生才是好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对终止妊娠说NO的医生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有很好的专业知识的,是有担当的。
当然,即使医生说了NO,也并不意味着是万事大吉,并不一定能保证这个孩子肯定没有问题,只是说你担心的这个事情没有问题,你孩子的出生缺陷的风险是回归到了正常人群的背景风险,不是没有风险。
最后,我一般会在门诊病史上写下这句话:根据患者所述的事实,判断不会增加出生缺陷的风险,但是不能除外其他不良遗传背景或不良因素的影响。
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理工科教授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历史,成为某一领域中著名的历史学家。有人采访时好奇地问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历史成功的秘诀,他说:其实很简单,每次我和太太一起出门之前都要等她化妆打扮,在客厅等得无聊我就开始读历史书琢磨历史,于是乎就成为专家了,我的成功完全归功于我太太,她给了我很多的时间!
人乳头瘤病毒的研究历史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在人和动物中分布广泛,有高度的特异性,长期以来,已知HPV可引起人类良性的肿瘤和疣,如生长在生殖器官附近皮肤和粘膜上的人类寻常疣、尖锐湿疣以及生长在粘膜上的乳头状瘤。自从1976年zurHansen提出HPV可能是性传播致癌因素以来,HPV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成为肿瘤病毒病因研究的热门课题。
公元610年(隋代),我国著名医家巢元方撰写的《诸病源候论 瘿瘤等病诸候 疣目候》中记载:“疣目者,人手足边或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对疣目(寻常疣)的好发部位和皮损形态进行了描述。
1907年发现乳头瘤病毒是皮肤疣的病原。
1933年Shope在绵尾兔体内首次发现乳头瘤病毒(cottontial rabbit papillomavirus,CRPV),随后相继在人和各种动物中发现了乳头瘤病毒。
红曲历史
红曲最早发现于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应用历史,是中国及周边国家特有的大米发酵传统产品。红曲古代称丹曲,既是中药,又是食品,是用红曲霉属真菌接种于大米上经发酵制备而成的。作为传统中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评价它说:“此乃人窥造化之巧者也”,“奇药也”,在许多古代中药典集中岭载该品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功效,用于治疗食积饱胀、产后恶露不净、痕滞腹痛和跌打损伤等症。
红曲在中国的食品中有其妙用。旧时在北京,有一道家喻户晓的风味小吃叫灌肠。灌肠其实不是肠,而是用团粉和红曲做成的像腊肠样的东西,切成薄片,放在平底锅里用猪油煎焦,吃时加蒜汁盐水,色味两绝。这其中红曲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不止是灌肠,许多驰名中外的风味食品如无锡排骨、苹果鱼肚、樱桃肉、玫瑰卤鸭、鸳鸯鱼枣、寿桃馒头、马蹄糕、琉璃珠矶中都有红曲,红曲还可用于酿造黄酒,制做腐乳、食酯、食品色素等等。红曲的问世,给中国和世界食品微生物发酵史写下了一页光辉篇章。
红曲是一种红色霉菌,中国古代人民很早就认识到它的食用价值。红曲用途极广,如古代未发明酱油专用酱色(焦糖)之前,红曲是红烧肉和其他红色食品的主要食用色素。红曲还是一种出色的食品工业原料。如中国闽台两省利用红曲生产的红色米酒(红酒)在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市场上知名度较高,颇受消费者欢迎,被公认为有舒筋活血强身功效。日本民族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他们也很喜欢红曲。如日本乡村在腌制猪肉时就加入量红曲,在红曲霉蛋白酚的作用下,腌猪肉肉质细嫩,外观呈深红色,令人胃口大开。
到了现代,红曲的研究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北京大学的生物学家从众多红曲菌种中筛选出一株红曲菌,在它的代谢产物中发现了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天然他汀类物质。经过了大量的工作将野生菌种变异为生产菌种,使之能产生高含量、稳定的、适合制药的人体合成胆固醇关键酶(HMG——CoA还原酶)特异性抑制剂一天然他汀类物质,同时还能产生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必需氨基酸、不饱合脂肪酸等等。这时的红曲与一般仅作为色素的红曲已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称为特制红曲。特制红曲现在已经用于制药,大量研究发现它具有非常强大的降低总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清甘油三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显著综合疗效且服用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并能有效的治疗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及与高血脂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及脂肪肝。被认为是当前最有前途的降脂物质。
红曲,古为今用,已经赋予了它新的生机与活力。老药换新颜,它将为人类的健康升腾新的希望。
醋泡大蒜的营养价值 抑制肿瘤
日常食物中含有机锗最丰富的也是醋泡大蒜,有研究证明,有机锗化合物和一些抗癌药物合用,无论在抑制肿瘤局部生长,还是防止肿瘤转移方面,均有协同作用;有机锗化合物能够刺激体内产生干扰素,而干扰素的抗癌作用已被医学所证实。
猕猴桃的研究历史
猕猴桃原产中国,本来是一种野果,直到上个世纪初,一位新西兰的女老师把它带回国,才发展成被称作奇异果的果品。从野生到栽培的发展过程,颇具传奇色彩。
猕猴桃俗称阳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等,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焦坑村还保存有200多年前从深山移植到田边栽植的猕猴桃植株。
中国各地叫猕猴桃的植物有很多种,据植物学家调查,在全国分布的猕猴桃属的植物有52种以上,其中有不少种类都可以食用。现今水果市场上的猕猴桃主要是指中华猕猴桃,以及1984年由它的一个变种确定为新种的美味猕猴桃。它们的野生种类分布很广,北方的陕西、甘肃和河南,南方的两广和福建,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各省都有,尤以长江流域最多。
猕猴桃被古人采食的历史非常悠久,除诗经外,在《尔雅·释草》中也有苌楚,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把它定名为羊桃。湖北和川东一些地方的百姓仍把猕猴桃叫羊桃。
猕猴桃这个名称,很可能到唐代才出现。唐《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说明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中国已经在庭院中搭架栽植猕猴桃了。除作为野果食用外,由于猕猴桃的叶和花都很漂亮,作为观赏花木在庭院栽培在唐代就开始了。唐代诗人岑参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诗中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句子,很形象地写出当时人们用猕猴桃美化家居的情形。同一时期《本草拾遗》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被用作药物。
宋开宝年间(973-974年)编纂的《开宝本草》曾记载它:“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猕猴梨。”还说它“其形似鸡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人是将它作为一种野果食用的。宋元丰五年(1082年),唐慎徵在《证类本草》上说:味甘酸,生山谷,藤生著树,叶圆有毛,其果形似鸭鹅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宋政和6年(1116年),药物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记述:“猕猴桃,今永兴军(在今陕西)南山甚多,食之解实热,……十月烂熟,色淡绿,生则极酸,子繁细,其色如芥子,枝条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浅山傍道则有存者,深山则多为猴所食。”也许正是后面这个原因,才使它有猕猴桃之称。当然它在当时还有很多别名。
《安徽志》云:“猕猴桃,黟县出,一名阳桃。”李时珍解“羊桃”云,叶大如掌,上绿下白,有毛,似苎麻而团。此正是猕猴桃,非羊桃也。这里顺便一提,李时珍记载的羊桃确实是猕猴桃,但他不知道这一点,还以为猕猴桃是另一种果品,故此在“草部”和“果部”分列两条。
从有关史料来看,这种野果一直被山区人们利用,但利用的方式可能与金樱子类似,一直未被驯化栽培。清朝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今江西、湖广、河南山中皆有之,乡人或持入城市以售。”
雪碧历史
“雪碧”一词,音译自英语Sprite,原意为妖怪、精灵。作为一种饮料,把它译为“雪碧”可谓是煞费苦心。雪,有寒意,符合汽水的清凉口感;碧,清澈碧绿,契合瓶身外包装颜色,既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认知,又巩固了品牌形象。
在大夏天,这样的饮料名,听着就想喝。这样的字又何止“一字千金”呢?“雪碧”,母公司可口可乐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行销全世界长达100多年的市场经验和世界饮料市场多项绝对领导品牌;而且“Sprite”饮料于1961年在美国市场一经推出,便迅速成长为世界汽水市场的热销品牌之一,今天“雪碧”的营业收入已经占可口可乐公司总收入的较大比例。可口可乐把“Sprite”作为引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战略品牌,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音译成“雪碧”,在汉语中有纯洁、清凉的含义,使人在炎热的夏季里联想到一片纷飞的白雪,一潭清澈的碧水,顿时有一种清凉之感,产生“挡不住的诱惑”。
“雪碧”一贯奉行世界级明星代言策略,张惠妹、世界跳水皇后伏明霞等先后倾情演绎年轻、时尚的品牌内涵,广告语“透心凉,心飞扬”曾成为年轻一代人争相传颂的“歌谣”,其品牌知名度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儒皆知,“雪碧”已成为我国柠檬味汽水市场的领导品牌。
灵芝的副作用
灵芝药用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历代医药家视为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神奇珍品。经过大量临床研究,灵芝对神经衰弱、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克山病、高原不适症、肝炎、出血热、消化不良、气管炎等各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仅仅通过用灵芝食疗这种方法并不能起到明显的防治效果,建议可用决明子、黑乌龙等组方为决乌汤茶这种中医经典组方茶,对高血脂等症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是药三分毒,任何的药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灵芝的副作用很小,灵芝因富含天然有机锗,所以服用时会有瞑眩反应,有些会惊慌地认为有副作用。其实这也是灵芝独特的排毒作用,是“好转反应”,在中医上称为“瞑眩反应”。瞑眩反应为身体带来不适,但是不是副作用,在瞑眩反应消失后,身体会觉轻快,有精神,疾病也会慢慢痊愈。
灵芝的缺点就是就是口味很苦。灵芝在本草纲目里记载性“平”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属于上等药品。
hib疫苗的研发历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相继从病人血中分离出流感嗜血杆菌不同菌株:这些菌株中,b型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出现在儿童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液中。此后发现了b型菌体荚膜中的多糖或多磷酸聚核糖基核糖醇(PRP)具有免疫原性。PRP随即被纯化制成疫苗,1974年以后开始广泛在芬兰和美国广泛使用。
这些研究使得疫苗最终商品化,第一种Hib多糖疫苗于1985年4月在美国上市,这种疫苗适用于2-5岁的儿童。对于小于18月龄的儿童,这种采用PRP的疫苗的有效率实际为零,成为这种疫苗使用上的最大的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6月龄前儿童就需要保护。
结合疫苗的研制成功解决了疫苗在婴幼儿中无效的问题。结合疫苗比以往的疫苗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和更好的免疫效果。结合疫苗于1987年投放市场,针对18月龄以上儿童。在随后几年间,三种新的疫苗很快面市,采用了不同的蛋白作为结合蛋白。这些新疫苗在婴幼儿中非常有效。
老年人健脑的方法
研究表明,玩游戏可以有益身体健康。研究人员表示,玩电子游戏可以转移病人的痛楚,并且还可以被用来进行物理治疗或者来帮助提高病人的体力,加快康复的进度。
游戏也可以为老人晚年的生活增添乐趣,他们可以提高玩卡类游戏的技能,例如扑克牌。他们还可以训练自己的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游戏中可以学习掌握单词和数字的技巧。
游戏还可以减轻老人精神上的压力,当游戏取胜过关时,能舒缓老人的情绪,心情开朗,可以使老人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作为一种让人放松的工具,电子游戏非常有效。
日本专家认为简单的计算和读写有利于活跃人类大脑。他于2003年推出的脑力训练书籍,曾在日本登上畅销书排行榜。专家表示:“游戏可让老年痴呆症发病率降低,这在痴呆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猕猴桃的研究历史
猕猴桃原产中国,本来是一种野果,直到上个世纪初,一位新西兰的女老师把它带回国,才发展成被称作奇异果的果品。从野生到栽培的发展过程,颇具传奇色彩。[1]
猕猴桃俗称阳桃、毛桃、山洋桃、毛梨桃等,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焦坑村还保存有200多年前从深山移植到田边栽植的猕猴桃植株。
中国各地叫猕猴桃的植物有很多种,据植物学家调查,在全国分布的猕猴桃属的植物有52种以上,其中有不少种类都可以食用。现今水果市场上的猕猴桃主要是指中华猕猴桃,以及1984年由它的一个变种确定为新种的美味猕猴桃。它们的野生种类分布很广,北方的陕西、甘肃和河南,南方的两广和福建,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各省都有,尤以长江流域最多。[1]
猕猴桃被古人采食的历史非常悠久,除诗经外,在《尔雅·释草》中也有苌楚,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把它定名为羊桃。湖北和川东一些地方的百姓仍把猕猴桃叫羊桃。
猕猴桃这个名称,很可能到唐代才出现。唐《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说明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中国已经在庭院中搭架栽植猕猴桃了。除作为野果食用外,由于猕猴桃的叶和花都很漂亮,作为观赏花木在庭院栽培在唐代就开始了。唐代诗人岑参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诗中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句子,很形象地写出当时人们用猕猴桃美化家居的情形。同一时期《本草拾遗》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被用作药物。
青霉素的研究历史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3]
近代,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1928年,英国科学家Fleming在实验研究中最早发现了青霉素,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够先进,认识不够深刻,Fleming并没有把青霉素单独分离出来。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3]
1938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4-5]
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他们给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鼠还健康活着。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
钡的研究历史
碱土金属的硫化物具有磷光现象,即它们受到光的照射后在黑暗中会继续发光一段时间。钡的化合物正是因这一特性而开始被人们注意。
1602年意大利波罗拉(Bologna,现称博洛尼亚)城一位制鞋工人卡西奥劳罗将一种含硫酸钡的重晶石与可燃物质一起焙烧后,发现它在黑暗中可以发光,这引起了当时学者们的兴趣。后来这种石头被称为波罗拉石,并引起了欧洲化学家分析研究的兴趣。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发现氧化钡是一种比重大的新土,称之为“Baryta”(重土)。
1774年,舍勒认为这种石头是一种新土(氧化物)和硫酸结合成的,1776年他加热这一新土的硝酸盐,获得纯净的土(氧化物)。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用汞作阴极,铂作阳极,电解重晶石(BaSO4)制得钡汞齐,经蒸馏去汞后,得到一种纯度不高的金属,并以希腊文barys(重)命名。元素符号定为Ba,称为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