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防预防暖气病
如防预防暖气病
1.暖气温度别太高:供暖后应注意室内温度不要太高,温度越高,空气越干燥,室内外温差也越大,越容易引起“暖气病”,建议将室内温度调到21-25℃为宜。
2.注意室内通风:因为怕暖气流失,很多家庭供暖期间长期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容易造成细菌滋生,因此一定要注意每天开窗通风。如果怕宝宝因此被冻到,可以选择中午温度较高时开窗,或不同房间轮流开窗。
3.提高室内空气湿度:有研究显示,在一定的湿度条件下,人体感觉最舒适,各种病菌也不易传播。而供暖期间室内空气干燥,因此我们应人为地增加空气湿度,可使用加湿器,但不建议整天一直开着,每天可开1-2小时,同时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以免滋生细菌。此外,还可在室内放一盆清水或挂上湿毛巾,水分自然蒸发可增加空气湿度,这也是最经济的加湿方法。
4.消灭卫生死角:温暖的环境下微生物会更活跃,因此供暖前应彻底打扫,消灭卫生死角,以免滋生病菌,供暖期间也应定期清洁、消毒。
5.进出室内注意增减衣物:供暖后房间里很温暖,但室外温度却很低,宝宝进出室内时一定要注意增减衣物,以免温差过大引起宝宝生病。
6.注意饮食多喝水:在干燥的环境中,身体容易丢失水分,因此在暖气房一定要注意多喝水,饮食宜清淡,注意避免辛辣、油炸、甜腻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如苹果、梨、香蕉、橘子等,这些水果水分充足,还有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功效,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7.多运动提高抵抗力:不要因为天气冷就让孩子躲在家里不动,在天气好的时候应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锻炼好身体才能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
暖气病的预防怎么做
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我国北方地区已经进入了供暖季节。为了避免"暖气病"的发生,医生建议,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空气相对干燥,各种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为了增加空气湿度,除了传统用加湿器、在床前摆盆水来加湿外,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具体而言,会"吐"氧气的仙人掌类植物,可以在夜晚呼出氧气,在清新空气的同时,可使室内感觉湿润温和。而吊兰、巴西木、发财树等大叶绿色植物可以从叶子中蒸发出更多的水分,增加室内湿度。富贵竹、百合、水仙等观赏绿色植物也有很好的"消毒"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室内植物不宜太多,一般一个房间一两盆即可,并且要常给植物浇水。同时,也应适当在大叶植物的叶子上喷洒水分。
暖气病的症状
皮肤容易干燥、瘙痒
冬天室内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特别是皮肤细嫩的小孩子,皮肤更容易干燥脱皮,有的宝宝在室内温度久了还会形成“红苹果脸”,甚至瘙痒,而忍不住去挠,挠多就会弄破皮肤,造成皮肤性疾病,如湿疹等。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
在温暖的室内过久 宝宝会出现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干眼
宝宝体内温感调节能力差,容易受到温度高低极差的影响,在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严重的话,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心慌、胸闷、头晕眼花、血液黏度高、血压改变等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另外,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于年幼的宝宝,心肺功能不完善,“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尿量减少、尿道感染、尿路结石等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你又经常忘喝水,尿量也就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新生儿每天尿量为400ml,婴幼儿为400~600ml,学龄前为600~800ml,学龄期为800~1400ml。这个容量的尿量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就不能正常冲洗我们的尿路了,这样就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中医教你怎么防暖气病
冬季室内暖气开放,门窗紧闭导致空气流通不畅、干燥,会引起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导致人们烦躁不安、鼻咽干燥、头晕眼花、软弱无力等,这些症状医学上称为“暖气病”。中医教你如何预防暖气病,平安度过冬天。
皮肤瘙痒
冬季,人的皮肤本身就容易干燥、瘙痒,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老年人皮肤瘙痒,不当抓挠还会造成湿疹。
预防措施:多吃韭菜胡萝卜。每天要保证2000毫升的饮水量,还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皮肤较干的人,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韭菜、胡萝卜、牛奶、小白菜、茴香、菠菜、动物肝脏等。
此外,冬天不宜洗澡太勤,一般每周一两次即可,而且水温不要太高,尽量不用肥皂,洗澡后应涂抹甘油、白凡士林等油脂较多的护肤品。双手皮肤干燥的人可以两手抱拳,从虎口接合、捏紧,再转动双手,直到两手感到暖烘烘的,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专家介绍,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预防措施:每天通风半小时。专家提醒,东北人有“猫冬”的习惯,冬季户外活动减少,更要适当开窗通风。最佳时间段为上午9点至下午5点之间,开窗通风半小时左右。
红眼病
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专家介绍,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预防措施:促进泪液的循环和分泌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多眨眼。工作间隙,先远眺2分钟,然后做1分钟眨眼运动,60次左右即可,最后闭目休息2分钟。另外,可在电脑桌前,放一杯清水,或者使用滴眼液。
泌尿道感染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可要小心,你的尿量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预防措施:中医里有种“吞津养生法”。每日晨起,微闭口唇,舌抵上腭,当嘴里的唾液增加到一定量时,随意念将其缓慢吞下,反复3~4次。津液主要有滋润、濡养的作用,有益于保持口咽部的湿润,但不要舔嘴唇,因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溶菌酶,嘴唇会越舔越干。
呼吸道感染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有了暖气后,干燥温暖的室内无异于一个病菌的“温床”。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感冒病毒和其他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
预防措施:暖气片上放盆水。空气中相对湿度在45%~65%时,人体感到最舒适。用加湿器时,一定要保证每天换水,每周清洗一次,否则容易滋生病菌,引发呼吸道感染。
由上可知,暖气在带给我们温暖的同时还会造成暖气病,可要当心。另外,除了以上所述的症状外,在冬季我们应该坚持体育锻炼必不可少,应根据天气情况和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一般可以选择慢跑、骑自行车等。
如何预防暖气病
要想预防这些暖气病,最主要的关键就是:时刻掌握好家里的温湿度(注意是:温湿度,不单单是温度或者湿度)。在这里建议的数值是:温度控制在19-23℃,湿度控制在:55-65%。
控制的首选方法就是:开窗通风,南北通透的房子最好是让南北两侧的窗户形成空气的对流,加速空气的流动,早晚各通风一次,每次四十五分钟左右。对于老年人,早晨晨练和傍晚买菜的时候就是最佳的通风时间。
还有一个就是供暖之后,隐藏在角角落落的细菌就会肆意的滋生起来,给我们的喉咙口腔造成危害,所以建议在每年供暖的前一个星期给家里来此彻底的大扫除,尤其是角角落落的卫生死角,一定要清除干净。
当家里的夜间湿度太低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加湿器或者水盆泼水的方式,来给家里加加湿度,还有就是多放置一些绿萝、吊兰类的绿色植物也是能起到调节温湿度的作用。
还有就是在家里一定要多喝水,来补充身体缺失的水分。还有就是不要成天闷在家里,即使寒冷的冬天也要出去走走转转,让身体适应这冷暖交替的外界环境。还有就是不要吃剩饭剩菜,在温暖的家里剩菜剩饭很容易变质的。
供暖期常吃六种蒸熟水果可预防暖气病
热炖的柚子化痰降火助消化
柚子是秋季成熟的水果,因为它皮厚耐藏,等到冬春交替的时候来吃是理想的选择,柚子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称。它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镁、钠等人体必需的元素。
柚子还具有健胃、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能促进食欲、治疗消化不良等症,理气散结。可促进伤口愈合,对败血症等有良好的辅助疗效。
春季容易上火,柚子可以降火气、抑制口腔溃疡。一个人一天吃100~200克的柚子,是比较容易被人体吸收的。柚子味微酸,饭前1个小时吃可促进食欲。还可以选择热着吃,鲜柚留皮去核,加蜜糖,炖后食用。
带皮的苹果蒸吃止泻易消化
苹果蒸着吃,其中的果胶煮过以后,不仅能吸收细菌和毒素,而且还有收敛、止泻的功效,并且更易消化。将苹果带皮切成小片,放入小碗中,隔水蒸5分钟即可,稍稍冷却后,即可食用。
生吃橘子易上火 熟吃橘皮增食欲
橘子不但可以降低人体中的血脂和胆固醇,还能美容护肤。但是春季吃多了橘子容易上火,出现口舌生疮、口干舌燥、喉咙干痛和大便干结等症状。
而热橘子就是理想选择。首先将1~2个橘子洗干净,在40℃~50℃温水中浸泡约1分钟。然后将橘子擦干(至表皮完全无水分),放入微波炉内,热1~2分钟至微焦。这样橘子皮中的挥发油、橙皮甙、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就可以渗透到橘子里去,既达到了养生美容的效果,又不会上火。
橘皮含有挥发油成分,对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以帮助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有和胃、健脾的功效。此外,橘子皮还有止咳、化痰、利湿的作用。
脾胃本就虚 红枣更要蒸着吃
红枣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P以及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果品中名列前茅,有“维生素王”之美称。国外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连续吃大枣的病人,健康恢复比单纯吃维生素药剂快3倍以上。
但是蒸枣更容易消化,十分适合脾胃虚弱的人。对于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者,可以将大枣与枸杞、鸡蛋一起蒸。而普通人可以把红枣和山药一起炖服。将红枣对半切开,山药切丁;两者加凉水隔水蒸;水开后,慢火蒸20分钟即可。
读过以上专家介绍的内容,我们知道水果蒸着吃不仅更容易消化,而且食疗的效果也会加倍,建议平时身体比较虚弱的朋友在吃水果的时候最好是蒸着吃,以降低水果的寒性,并且还能对疾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怎么预防暖气病
1、半夜口渴:半夜口渴是暖气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喝乌梅麦冬茶来治疗。乌梅3枚,麦冬3克,加开水冲泡后饮用。
2、鼻干出血:暖气引起的鼻干以早晨睡醒后最为严重,有的鼻腔可有少许血丝,严重者则会出现鼻流血。可以用金银花、罗汉果泡水饮用。鼻出血可以饮藕节汤。
3、咽喉肿痛:金银花、生甘草、胖大海沸水冲泡,代茶频饮,对暖气烘烤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有很好的疗效。
4、咳嗽:暖气病引起的咳嗽一般为干咳,痰少或者没痰,可以取梨榨取汁液后,略加凉开水饮用。
5、便秘:因暖气病出现的便秘,宜“润”不宜“泻”,可用芝麻核桃饮:黑芝麻、核桃仁各30克,炒熟研碎每次取10克,加蜂蜜10毫升,温开水冲服,每日1次。
冬季如何预防暖气病
补水还需补充电解质
造成“暖气病”的最大原因就是空气干燥,人体水分丢失。至于解决之道,很多人觉得再简单不过了:不就是多喝水。不过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喝水不少却依然很渴?专家表示,远离暖气病,“补对水”很重要。
专家指出,人体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当环境温度过高时,人体为缓解高温,皮肤就会通过出汗来降低体温,而出汗除了丢失水分外,还会丢失大量的电解质。一旦感冒后,伴随发烧、流鼻涕等症状,则会再次造成人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短时间内人体可自我调节,但长此以往则会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失衡。
很多年轻白领会发现平时水没少喝,但仍觉得口渴,这是因为只补了水,身体流失的电解质却没有得到补充。据了解,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 1000毫升水分,其中经皮肤600~700毫升,经呼吸道300~400毫升。供暖后,室内干燥,人体会通过皮肤和呼吸等无感性蒸发形式流失更多的水 分。大量饮用纯水而不补充电解质的话,会导致电解质失衡,引起自发性的脱水,这就是越喝水越渴的原因。
因此要想预防“暖气病”,除了给外部环境加湿外,更重要的是给身体内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增强身体免疫力。对于健康成人而言,最简单补充电解质的方法是直接饮用含电解质的饮品。
经常通风及时加湿
外部环境相对封闭且干燥,加上体内环境干燥,是患上暖气病的重要因素。要想远离暖气病,当然也得从家居环境着手,从根源上解决“暖气病”。
雾霾天空气污染严重,很多家庭不再开窗通风,使暖气房内空气急速干燥,给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提供“温床”。对此,专家提醒,采暖时应及时开窗通风,保持房间里空气的正常流通。在空气质量良好的情况下,家中应保证每天两次的开窗通风,上午8:00到10:00,下午4:00到5:00各一次,每次要超过半小时。
控制好居室温度、空气湿度也很关键。通常,室温在18℃至24℃之间、湿度50%至60%为宜。现在采取分户供暖,如果室内温度居高不下,可以关闭一组暖气的阀门。同时要定期清洁暖气片,保持室内卫生。
市民家中除了温度计外还应备有湿度计,室内湿度最好保持在60%左右。可以在暖气片上搭一条湿毛巾、在家中放几盆水增加室内湿度,还可以在家中养几盆绿萝、吊兰等植物,或使用加湿器来调节湿度。
小贴士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在补水的时候会加入一些盐分,其实为身体补水没那么简单。相比之下,最简单方便补充电解质的方法是直接饮用电解质饮料,其成分与人体汗液相近,能快速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而且其吸收速度比水更快,在体内贮留时间比水更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补水效果,非常适合在空调暖气房,或感冒发烧等易流失水分的日常生活中使用。
吊兰仙人掌可防暖气病
吊兰、巴西木、发财树等大叶绿色植物可以从叶子中蒸发出更多水分,增加室内湿度。富贵竹、百合、水仙等观赏绿色植物也有很好的“消毒”功能。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我国北方地区已经进入了供暖季节。为了避免“暖气病”的发生,医生提醒,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空气相对干燥,各种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为了增加空气湿度,除了用加湿器、在床前摆盆水等传统方法外,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具体而言,会“吐”氧气的仙人掌类植物,可以在夜晚呼出氧气,在清新空气的同时,可使人们在室内感觉湿润温和。而吊兰、巴西木、发财树等大叶绿色植物可以从叶子中蒸发出更多水分,增加室内湿度。富贵竹、百合、水仙等观赏绿色植物也有很好的“消毒”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室内植物不宜摆放太多,一般一个房间一两盆即可,并且要常给植物浇水。同时,人们还应适当地给大叶植物的叶子上喷水。
暖气病危害
冬季人们往往把门窗长期紧闭,再加上暖气供暖会造成室内温度升高,空气流通不畅,十分干燥,引起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导致人们烦躁不安、鼻咽干燥、头晕眼花、软弱无力等,这些症状医学上称为“暖气病”。
暖气病五大危害
呼吸系统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有了暖气后,干燥温暖的室内无异于一个病菌的“温床”。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感冒病毒和其他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专家介绍,屋里暖气过热,和室外温差太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大、冠状动脉“不堪重负”,引发冠心病。同时,对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很容易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泌尿系统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要小心,尿量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2000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皮肤
冬季,人的皮肤本身就容易干燥、瘙痒,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更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老年人皮肤瘙痒,不当抓挠还会造成湿疹。
眼睛
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另外,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5个方法让你在供暖后远离“暖气病”
1、一定要多喝水
无论家里有没有开暖气,冬季是一定要多喝水的。喝水可以弥补因为燥热而流失的水分,建议人们每天要少量多次喝水,这样补水的效果是最好的。另外,不喜欢喝白开水的朋友也可以泡点蜂蜜水,或者喝点鲜榨果汁,这样做也能起到补水的功效。
2、养点绿色植物
有些朋友会在家里养几盆绿色植物,看起来比较舒服,但其实这些绿色植物还能缓解空气干燥。绿萝、吊兰等常见盆栽可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它们还有吸附空气里的有害物质的作用,建议开暖气的家庭可在客厅、卧室摆放这些盆栽。
3、注意暖气的温度
供暖模式开启以后,有很多人会把室温调到26度,认为这个温度比较暖和,但其实冬季房间内的温度最好维持在18度-22度,此时室内湿度大概为50%-60%,这种情况下人们能有更好的舒适感,也不会因为干燥而感到呼吸难受。
4、每天开窗通风换气
在室外空气质量良好的情况下,无论你是否开了暖气都建议你每天开窗给室内通通风,这样做可以把室内不新鲜的空气排出,堆积了一段时间的细菌、病毒也会随着空气流动也不见。开窗通风换气不仅有预防暖气病的功效,还可以预防流感等其他常见病。
5、多到室外运动
有人觉得冬季室外空气较差,不适合老人、小孩外出运动,于是很多老年人跟小朋友都有过“猫冬”的习惯,但其实多到室外运动锻炼反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有效预防暖气病。
冬季如何远离暖气病
寒冷的冬季,在办公场所和居民家庭暖气常开,门窗紧闭成为了大家取暖的主要方式。由于门窗紧闭导致空气干燥,会引起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导致人们烦躁不安、鼻咽干燥,这些症状医学上称为“暖气病”。据医生介绍,造成“暖气病”的最大原因在于空气干燥,人体水分丢失。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1000毫升水分,其中经皮肤蒸发掉600—700毫升,经呼吸道蒸发掉300—400毫升。开栓供暖后,室内空气干燥,人体丢失的水分会更多。
生活在相对湿度50%左右的环境中人体会感觉最舒适,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容易诱发各种疾病。干燥的环境容易让人的呼吸系统抵抗力降低,从而引发或者加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症状是咳嗽、咽部不适,有的气管炎患者会旧病复发。由于出汗过多,还可导致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血管扩张血容量不足,从而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空气干燥也是肌肤的致命杀手,会加速体内水分流失,使机体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医生建议,远离“暖气病”,要做到如下“三控”。
做好“三控”远离“暖气病”
一控通风
室内暖气开放时,应将室温保持在18℃至24℃之间,一般早晚各开窗通风一次,每次开窗时间不少于30分钟。既可以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又可避免室内太干燥。
二控湿度
控制室内湿度,可以使用加湿器或摆一盆水,同时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同时平均两天熬醋熏蒸一次或用过氧乙酸消毒一次。
三控水分人体
每天需要饮用1.5升至2升水。每天除喝水外,选择一些果蔬和不咸的汤粥,补水效果都不错。为了预防“暖气病”,可以多吃一些湿润并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芝麻、萝卜、蕃茄、豆腐、银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不饮或少饮酒。另外,日常饮食要讲究干稀搭配,每天从三餐中获得1.5升至2升水分并不困难。
如果室内外温差过大,人们在骤冷骤热环境下容易伤风、感冒,致上呼吸道感染。如门窗紧闭,空气流通不好、干燥,加上暖气、空调、电暖气等取暖设施会造成室温过高,使得室内空气更加干燥、污染加剧,为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致使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猛增。
特别是机体衰老、免疫力低下和抵抗力下降的老年人,以及高血压患者室内温度过高,血管舒张,突然到了室外,血管猛然收缩,势必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易诱发中风。此外室内温度过高,家具、石材及室内装饰材料中有毒气,室温过高,毒气的释放量就会增加,直接损害人体。
预防室内暖气开放时,应将室温保持在18℃至24℃之间,湿度50%至60%为宜,最低不低于40%。勤开窗户通风,一般早晚各开窗通风一次,每次开窗时间不少于30分钟。控制室内湿度,可以使用加湿器或摆一盆水,同时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也都是不错的办法。但室内植物也不宜太多,一般一个房间一两盆即可,并且要常给植物浇水。平时应尽量多喝开水,多吃蔬菜,多吃水分充足、含有多种维生素的水果,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不饮或少饮酒,加强体育锻炼。
防暖气病室内可摆放花草
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我国北方地区已经进入了供暖季节。为了避免“暖气病”的发生,医生建议,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空气相对干燥,各种细菌繁殖速度会加快。为了增加空气湿度,除了传统用加湿器、在床前摆盆水来加湿外,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具体而言,会“吐”氧气的仙人掌类植物,可以在夜晚呼出氧气,在清新空气的同时,可使室内感觉湿润温和。而吊兰、巴西木、发财树等大叶绿色植物可以从叶子中蒸发出更多的水分,增加室内湿度。富贵竹、百合、水仙等观赏绿色植物也有很好的“消毒”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室内植物不宜太多,一般一个房间一两盆即可,并且要常给植物浇水。同时,也应适当在大叶植物的叶子上喷洒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