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冬季补钙要注意这些误区
老人冬季补钙要注意这些误区
冬季补钙误区一:每天一杯牛奶,足以满足需求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牛奶确实是优质的钙质来源,但一杯牛奶还不足以满足人体的钙需求。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18岁以上50岁以下的人群对钙的需求是每天800毫克。一杯牛奶(250毫升)约含钙200毫克,同时我国居民在一般的饮食情况下,每天约从食物中获取200-300毫克的钙,所以即便是一杯牛奶加饮食,钙的摄入量与推荐量还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儿童、青少年、孕产妇和老人来讲,其钙的摄入量更加不够。所以,人们应在日常饮食中注意多摄取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及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芝麻、虾皮等,并适当补充一些优质的钙类营养补充食品,可为您提供充足的钙,还添加了有助于骨骼健康的镁、锌、铜、锰等重要微量元素,帮助您获得更加均衡的营养。
冬季补钙误区二:单靠补钙就可以强健骨骼
强健的骨骼不仅需要钙,还需要蛋白质、镁、锰、锌、铜等营养元素配合。人体除了注重钙补充,适量蛋白质和其他矿物质的补充对骨骼健康也十分必要。矿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生理功能及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尽管钙的作用最大,但其他矿物质元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另外,多晒太阳、多做运动,对促进骨骼健康大有裨益。适当“笑纳”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加强肠道对钙的吸收;运动可激活成骨细胞,促进骨质生成。
冬季补钙误区三:年轻人不需要补钙
恰恰相反,年轻时正是补钙的黄金时期!人体骨骼中的钙,就像储蓄,一般情况下,90%的骨量累积在20岁之前完成,10%在20-30岁之间完成,并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在骨骼达到骨密度峰值之前,骨代谢非常旺盛,摄入的钙会很快的被吸收进入骨骼中沉淀,骨骼生成迅速,骨钙含量高,骨骼最为强壮。
老人补钙的误区
■误区一: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错误地以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就开始骨量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丢失期。由此可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误区二:治骨质疏松不辨病因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女性绝经期后出现的骨质疏松、老年男性出现的骨质疏松都属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由某些疾病或某些诱因(如药物)而引起的骨质疏松则属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不一样,千万不能不加区分,一律补钙,否则会出现并发症。
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比如绝经期女性可补充雌激素等,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什么有效手段能治愈骨质疏松,现在能做到的只是预防和减缓。像某些广告上宣传的那样,吃了某种补钙制剂,就能治疗骨质疏松,是没有道理的。
■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老人错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反而会引起并发症,危害老人健康。
钙是这样被人吸收的: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钙(即血液中钙的含量),再通过骨代谢,把血钙进行钙盐沉积,形成骨骼。不是说钙吃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血液中钙的含量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过多或过少都不行。过量补钙,血液中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
孕妇补钙要避免哪些误区
一、妊娠期任何阶段都要补充很多钙。钙的补充宜从孕4个月后开始,这时胎儿的骨骼开始发育,需要吸收大量的钙质。在整个胎儿发育过程中,胎儿体内的钙储备中有80%是在孕晚期积累的,以怀孕38~39周时最高,甚至还有研究发现孕晚期补钙效果更佳。因此,不同阶段,孕妇补钙量不一样。
二、膳食补钙就足够了。缺钙从膳食调整是首选,建议孕妇可以多食用奶类和奶制品、豆制品及坚果类等含钙量高的食物。但孕妇从膳食补钙中摄取的钙质是十分有限的,除了要进行饮食调理之外,合理选择钙制剂、多晒太阳、科学烹调在孕妇补钙中占有同样重要的角色。
三、补钙越多越好。补钙过量并非越多越好,人体摄入过量的钙元素,会增加肾结石发生的可能性。孕期的女性每天摄入1000-1500毫克的钙较为合适,而妊娠中晚期的孕妇需要每天摄入1500毫克的钙。如果孕妇身体出现浮肿多汗、厌食、恶心、便秘等严重不适的情况,则要考虑是否是补钙过量引起。
孕妇补钙要避免哪些误区
一、妊娠期任何阶段都要补充很多钙。
钙的补充宜从孕4个月后开始,这时胎儿的骨骼开始发育,需要吸收大量的钙质。在整个胎儿发育过程中,胎儿体内的钙储备中有80%是在孕晚期积累的,以怀孕38~39周时最高,甚至还有研究发现孕晚期补钙效果更佳。因此,不同阶段,孕妇补钙量不一样。
二、膳食补钙就足够了。
缺钙从膳食调整是首选,建议孕妇可以多食用奶类和奶制品、豆制品及坚果类等含钙量高的食物。但孕妇从膳食补钙中摄取的钙质是十分有限的,除了要进行饮食调理之外,合理选择钙制剂、多晒太阳、科学烹调在孕妇补钙中占有同样重要的角色。
三、补钙越多越好。
补钙过量并非越多越好,人体摄入过量的钙元素,会增加肾结石发生的可能性。孕期的女性每天摄入1000-1500毫克的钙较为合适,而妊娠中晚期的孕妇需要每天摄入1500毫克的钙。如果孕妇身体出现浮肿多汗、厌食、恶心、便秘等严重不适的情况,则要考虑是否是补钙过量引起。
老人要避免这些补钙误区
老年人缺钙容易导致骨质疏松,引发各种骨性疼痛,严重的会造成老年性骨折,从而致残。因此,老年人是补钙的主要人群。但是,在老年人补钙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老年人补钙必须警惕的三大误区
1、多多益善
人到中老年,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再加上消化功能减退,吸收能力下降,钙的主动吸收减少,此时适当补钙对健康大有好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补钙多多益善。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反而会引起并发症,危害人体健康。如摄入大量碳酸钙可能会出现高钙血症,引起肾结石、血管钙化等。
2、忽视食补
有些人认为,只要服用钙剂就能防治骨质疏松,不用从食物里摄取钙质。但很多人并不一定知道,老年缺钙导致的骨质疏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根治的办法,口服钙剂在短时间内能够提高血液钙的浓度,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钙的问题。因此,要预防骨质疏松,最有效的办法是饮食调节,平时可多吃些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海产品、绿叶菜等。此外,经常晒太阳可使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有助于钙吸收。适当运动能增加肾血流量,保护肾单位,使肾脏产生较多活性维生素D,从而改善自身钙吸收能力,充分吸收食品本身含有的钙。这样,既可以增加钙摄入量,又可减少单纯购买钙剂的费用。
3、盲目补钙
有些人认为,骨质疏松只要补钙就能解决问题。实际上,骨质疏松也应对症补钙。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女性绝经期后出现的骨质疏松,老年男性出现的骨质疏松都属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而由某些疾病或某些诱因(如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则属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不一样。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则不能盲目通过补钙以期疗效,而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如绝经妇女可采用激素替代疗法。
老年人补钙误区
误区1:补钙越多越好
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中提出:成人的钙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每天2000mg,这个摄入量不是建议的标准摄入量。一般而言,成人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800mg,一般从膳食中摄入钙至少500mg。摄入的钙越接近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危害健康的风险就越大。摄入钙过多,可能干扰其他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的吸收利用,也可能导致患肾结石病的危险性增加等。也就是说,营养素摄入不是越多越好,缺乏对健康不利,而过量也可能对健康有害。一般而言,通过日常的均衡膳食和增加奶制品的摄入,可以基本满足人体对于钙的需求。所以,补钙并非越多越好。
误区2:吃钙片是补钙的最佳途径
在我们每日摄入的天然食物中,有很多可以达到增加钙质的目的,像奶制品、豆制品等。比起钙片,这些食品存在着价格便宜、食用方便等特点,应为补钙首选。除了日常的食物调整以外,如果还不能达到身体需要,采用营养素补充剂或强化食品也是解决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手段之一。
误区3:轻信广告中某些夸大其词的说法
某些厂商为了增加产品销量、扩大知名度,在广告中加入不切实际、夸大其词的言语和数据。专家称:正常情况下,钙剂对于人体的吸收率大致在30%左右。这显然与某些商业广告中所宣传的吸收率高达90%有很大出入。还有一些厂家把在动物身上获得的实验结果写在产品说明书中。对待这些,需要消费者有正确、客观的判断力,对待产品不能跟风、盲从,平时有意识地多积累一些医学常识是非常必要的。
误区4:保健品与药品概念混淆
从国家法规要求来看:保健食品是食品,安全性比较高,而药品是允许有毒副作用的。药品是在疾病状态下吃的,食品是可以让国民日常食用的。就时间而言,药品是偶尔吃的,食品可以经常吃。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营养素产品在批成药品时,它的剂量允许大一些。长期大剂量摄入某些营养素对健康可能造成危害。
误区5:老年人单纯补钙就能防治骨质疏松症。
对于老年人来说,缺钙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单纯补钙并不能全面防治骨质疏松症,需要从改善膳食结构和服用补钙剂两方面加强钙的摄入。
宝宝补钙吃什么好 宝宝补钙注意事项
以上是日常补钙食品的介绍,在补钙的同时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
1.补钙要适量,过量补钙往往适得其反,甚至会引起其他疾病。
2.骨头汤、奶片中的钙质含量和人体吸收率并不高,不要以喝骨头汤和吃奶片作为补充钙质的主要方法。
3.补钙同时要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对钙质吸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仅仅着重补钙孩子仍有缺钙的可能。
老年人补钙误区
误区一:补钙能治好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以为,人老了,骨头脆了,所以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一般在30—35岁左右达到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此后,就开始骨丢失,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在绝经后1—10年,骨量丢失速率明显加快,男性不存在快速骨丢失期。由此可见,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底子厚了,到老年才剩得多。所以,老年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误区二:不辨病因治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女性绝经期后出现的骨质疏松,老年男性出现的骨质疏松都属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由某些疾病或某些诱因(如药物)而引起的骨质疏松则属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不一样,千万不能不加区分,一律补钙,否则会出现并发症。
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比如绝经期女性可补充雌激素等,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
误区三: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反而会引起并发症,危害老人健康。
钙是这样被人吸收的: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钙(即血液中钙的含量),再通过骨代谢,把血钙进行钙盐沉积,形成骨骼。不是说钙吃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血液中钙的含量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过多或过少都不行。过量补钙,血液中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
老人冬季补钙要慎重 勿踏入3雷区
误区一:每天一杯牛奶,足以满足需求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牛奶确实是优质的钙质来源,但一杯牛奶还不足以满足人体的钙需求。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18岁以上50岁以下的人群对钙的需求是每天800毫克。一杯牛奶(250毫升)约含钙200毫克,同时我国居民在一般的饮食情况下,每天约从食物中获取200-300毫克的钙,所以即便是一杯牛奶加饮食,钙的摄入量与推荐量还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儿童、青少年、孕产妇和老人来讲,其钙的摄入量更加不够。所以,人们应在日常饮食中注意多摄取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及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芝麻、虾皮等,并适当补充一些优质的钙类营养补充食品,可为您提供充足的钙,还添加了有助于骨骼健康的镁、锌、铜、锰等重要微量元素,帮助您获得更加均衡的营养。
误区二:单靠补钙就可以强健骨骼
强健的骨骼不仅需要钙,还需要蛋白质、镁、锰、锌、铜等营养元素配合。人体除了注重钙补充,适量蛋白质和其他矿物质的补充对骨骼健康也十分必要。矿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生理功能及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尽管钙的作用最大,但其他矿物质元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另外,多晒太阳、多做运动,对促进骨骼健康大有裨益。适当“笑纳”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加强肠道对钙的吸收;运动可激活成骨细胞,促进骨质生成。
误区三:年轻人不需要补钙
恰恰相反,年轻时正是补钙的黄金时期!人体骨骼中的钙,就像储蓄,一般情况下,90%的骨量累积在20岁之前完成,10%在20-30岁之间完成,并在 30岁左右达到峰值。在骨骼达到骨密度峰值之前,骨代谢非常旺盛,摄入的钙会很快的被吸收进入骨骼中沉淀,骨骼生成迅速,骨钙含量高,骨骼最为强壮。
老年人补钙要避开这些误区
1、忽视食补
有些人认为,只要服用钙剂就能防治骨质疏松,不用从食物里摄取钙质。但很多人并不一定知道,老年缺钙导致的骨质疏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根治的办法,口服钙剂在短时间内能够提高血液钙的浓度,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钙的问题。因此,要预防骨质疏松,最有效的办法是饮食调节,平时可多吃些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海产品、绿叶菜等。此外,经常晒太阳可使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有助于钙吸收。适当运动能增加肾血流量,保护肾单位,使肾脏产生较多活性维生素D,从而改善自身钙吸收能力,充分吸收食品本身含有的钙。这样,既可以增加钙摄入量,又可减少单纯购买钙剂的费用。
2、多多益善
人到中老年,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再加上消化功能减退,吸收能力下降,钙的主动吸收减少,此时适当补钙对健康大有好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补钙多多益善。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反而会引起并发症,危害人体健康。如摄入大量碳酸钙可能会出现高钙血症,引起肾结石、血管钙化等。
3、盲目补钙
有些人认为,骨质疏松只要补钙就能解决问题。实际上,骨质疏松也应对症补钙。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女性绝经期后出现的骨质疏松,老年男性出现的骨质疏松都属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而由某些疾病或某些诱因(如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则属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
老人冬季补钙注意事项
1、单靠补钙不一定可以强健骨骼
强健的骨骼不仅需要钙,还需要蛋白质、镁、锰、锌、铜等营养元素配合。人体除了注重钙补充,适量蛋白质和其他矿物质的补充对骨骼健康也十分必要。矿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生理功能及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尽管钙的作用最大,但其他矿物质元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另外,多晒太阳、多做运动,对促进骨骼健康大有裨益。适当“笑纳”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加强肠道对钙的吸收;运动可激活成骨细胞,促进骨质生成。
2、补钙不能每天只喝一杯牛奶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牛奶确实是优质的钙质来源,但一杯牛奶还不足以满足人体的钙需求。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人们应在日常饮食中注意多摄取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及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芝麻、虾皮等,并适当补充一些优质的钙类营养补充食品,可为您提供充足的钙,还添加了有助于骨骼健康的镁、锌、铜、锰等重要微量元素,帮助您获得更加均衡的营养。
3、年轻时也需要补钙
恰恰相反,年轻时正是补钙的黄金时期!人体骨骼中的钙,就像储蓄,一般情况下,90%的骨量累积在20岁之前完成,10%在20-30岁之间完成,并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在骨骼达到骨密度峰值之前,骨代谢非常旺盛,摄入的钙会很快的被吸收进入骨骼中沉淀,骨骼生成迅速,骨钙含量高,骨骼最为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