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
1、高动力循环状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维生素b1缺乏,体循环动静脉瘘等。
2、心室后负荷过重:包括各种原因所致肺动脉高压,体循环高压(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左,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以及主,肺动脉口狭窄等。
3、心室前负荷过重: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瓣膜关闭不全,心内或大血管内分流性疾病,如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窦瘤破裂,动静脉瘘等。
4、心室前负荷不足:导致左和(或)右心房,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这类疾病包括二,三尖瓣狭窄,心房黏液瘤,心包炎,心脏压塞和限制型心肌病等。
5、心肌舒缩功能障碍:这是引起心衰最常见原因,包括各种原因所致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心肌代谢障碍(如缺氧,缺血,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等),其中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见于高血压,左室肥厚,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和(或)肺动脉口狭窄,限制型心肌病等。
心力衰竭的症状有哪些
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
1.急性心力衰竭
(1)早期表现
左心功能降低的早期征兆为心功能正常者出现疲乏、运动耐力明显减低、心率增加15~20次/分,继而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高枕睡眠等;检查可见左心室增大、舒张早期或中期奔马律、两肺底部有湿啰音、干啰音和哮鸣音,提示已有左心功能障碍。
(2)急性肺水肿
起病急,病情可迅速发展至危重状态。突发的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呼吸频率可达30~50次/分;频繁咳嗽并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心率快,心尖部常可闻及奔马律;两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
(3)心源性休克
1)低血压持续30分钟以上,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原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降低≥60mmHg。
2)组织低灌注状态①皮肤湿冷、苍白和发绀伴紫色条纹;②心动过速>110次/分;③尿量明显减少(<20ml/h),甚至无尿;④意识障碍,常有烦躁不安、激动焦虑、恐惧和濒死感;收缩压低于70mmHg,可出现抑制症状,逐渐发展至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3)血流动力学障碍PCWP≥18mmHg,心脏排血指数(CI)≤36.7ml/s.m2(≤2.2L/min.m2)。
4)代谢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2.慢性心力衰竭
(1)运动耐力下降引起的症状
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是由于运动耐力下降出现呼吸困难或乏力而就医,这些症状可在休息或运动时出现。同一病人可能存在多种疾病,因此,说清运动耐量下降的确切原因是困难的。
(2)体液潴留引起的症状
患者可出现腹部或腿部水肿,并以此为首要或惟一症状而就医,运动耐量损害是逐渐发生的,可能未引起患者注意,除非仔细寻问日常生活能力发生的变化。
(3)无症状或其他心脏病或非心脏病引起的症状
患者可能在检查其他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肺部或躯体血栓栓塞性疾病)时,发现心脏扩大或心功能不全表现。
体征:
心脏功能分为四级:
一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心功能不全征象。
二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一般活动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轻度活动即引起上述征象。
四级:体力活动重度受限制,任何活动皆引起心功能不全征象,甚而休息时也有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根据心力衰竭出现的缓急,累及的心脏部位和不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各有差异,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急性心力衰竭:发病急骤,代偿作用未能及时发挥,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常有明显诱因。
(2)慢性心力衰竭:呈慢性过程,心力衰竭逐渐加重,视治疗措施适当与否,病情时轻时重,大多数病人伴有钠和水潴留,内脏淤血和水肿,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
(3)左心衰竭:指病变单独累及左心室和(或)左心房引起的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肺静脉压和肺毛细血管压增高及肺淤血所致的征象。
(4)右心衰竭:指病变累及右心室和(或)右心房,或由肺血管压力增高使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所致的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静脉和器官淤血。
(5)全心衰竭:表现为双侧心力衰竭,可双侧心室同时受损,也可以由一侧发展到另一侧。
(6)高输出量型心力衰竭: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生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低于正常,故有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之称。但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脚气病等,代谢增高或周围小动脉扩张、周围阻力减低、血循环增快使心脏负荷增加.以致发生心力衰竭。这时心输出量明显高于正常,即使出现心力衰竭,心输出量仍可正常或高于正常。此为高输出量型心力衰竭。
(7)泵衰竭:为晚近提出的名词,主要用于描述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室衰竭,尤以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者。实际上,根据心泵的特性,凡由于心肌病变或损害,使心肌收缩力减低而导致的心力衰竭,均属于泵衰竭的范畴。
(8)顺应性减低型心力衰竭:指由于心室舒张期顺应性减低,引起心室舒张期松弛受限和心室舒张末期压增高,因而发生的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征象。
(9)难治性心力衰竭:指病情严重,经最适宜的治疗后,心力衰竭仍不能得到控制的状态。难治性心力衰竭多见于晚期或终末期心脏病患者,但也可由各种心外因素或并发症所致。
导致心衰疾病的四大因素
形成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
形成心力衰竭主要病因有外邪侵袭、过度劳倦或久病伤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
(一)外邪侵袭 外邪侵袭,郁于气道,导致肺气宣降不利,升降失常,肺气蛮塞。心主血,肺主气,气血互根互用,肺气受损,致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导致心衰。《诸病源候论》曰:“心主血脉,而气血通荣脏腑,遏循经络……心统领诸脏,其劳伤不足,则令惊悸,恍倔.是心气虚也。”
(二)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使小阳失运,或郁怒伤肝,肝疏泄失常,均可致气滞或痰阻,升降失常,治节无力.血行不畅;或痰郁化热成火,煎熬血液,均可导致窃血内生.血行失畅,心脉痹阻,则心衰运用而生。
(三)饮食不节 饮食不当,损伤脾胃,运化失健,积湿成痰,痰湿上阻心肺,脉道不利,心气鼓动无力,发为心力衰竭。
(四)劳欲所伤 因年迈体虚或久病体虚,日久导致心阳不振,气血运行失畅f乙脉因之疲滞,心失营运;或各种疾病迁延日久,耗气伤津,残阳损阴,加之外感六淫、内伤情志、体劳过度、药物失宜等,耗损阴阳,致使阴阳并损,均可出现心衰。
温馨提示:慢性心力衰竭以心阳虚衰为本,每冈感受外邪、劳倦过度、情致所伤等诱发,病变脏腑以心为主,涉及肝、脾、肺、肾四脏,同时与气(阳)、血、水关系密切,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疾病的预防。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有哪些
急性心力衰竭有什么症状?很多人对此都有基本上的了解!身边有急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对于其发病常常是束手无策!急性心力衰竭是因为心脏病发展导致的心肌收缩减弱,不能将回心血量全部排除,导致心出血量减少,产生的供血不足。急性心力衰竭通常有多种症状表现,下面我们一起看看。
急性大块肺栓塞使肺血流受阻,出现持续性严重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和扩张,导致右心衰竭。右心排血量降低导致体循环和心功能改变,出现血压下 降、心动过速、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气体交换障碍。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的释出,使广泛的肺小动脉收缩,增加了缺氧程度,又放射性促进肺 动脉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急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表现
大多数患者有各种心脏病的病史,存在引起急性心衰的各种病因。老年人中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和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而在年轻人中多由风湿性心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急性重症心肌炎等所致。
急性心力衰竭诱发因素
1、慢性心衰药物治疗缺乏依从性。
2、心脏容量超负荷。
3、严重感染,尤其肺炎和败血症。
4、心肌缺血通畅无症状。
5、吸毒、酗酒、嗜铬细胞瘤。
除了以上所说之外,小编在这里再补充一下: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最初可能仅有频繁干咳或胸闷气喘(在运动及劳累时尤甚)等呼吸道症状。有些患者可在夜间突然被憋醒,呼吸短促,被迫坐起后症状才会逐渐缓解。这是由于左心室衰竭导致肺瘀血及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使呼吸道受阻所致。希望对广大朋友们有所帮助。
什么是指心力衰竭疾病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珂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死亡原因。心力衰竭时通常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的被动性充血,故又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按心脏解剖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疲倦乏力,呼吸困难,初起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终而演变为休息时呼吸困难,只能端坐呼吸。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多于熟睡之中发作,有胸闷、气急、咳嗽、哮鸣,特别严重的可演变为急性肺水肿而出现剧烈的气喘、端坐呼吸、极度焦虑和咳吐含泡沫的黏液痰(典型为粉红色泡沫样痰)、紫绀等肺部淤血症状。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少,夜尿等。
心力衰竭典型症状表现主要有哪些
心力衰竭典型症状表现如下:
心力衰竭泛指心脏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不能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以致组织血流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一种病理状态。处于失代偿期的心力衰竭患者常在体力活动时感到疲倦和乏力,这是由于他们的肌肉不能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所致。水肿也引起许多症状。除了受到重力的影响外,水肿的部位和程度也取决于心脏受损的部位主要在哪一侧,是以右心力衰竭为主或是以左心力衰竭为主。老年人心力衰竭体征基本同成年人,但其特征常被并存疾病所掩盖而较隐匿,故易混淆。
1、慢性心力衰竭:呈慢性过程,心力衰竭逐渐加重,视治疗措施适当与否,病情时轻时重,大多数病人伴有钠和水潴留,内脏淤血和水肿,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
2、急性心力衰竭:发病急骤,代偿作用未能及时发挥,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常有明显诱因。
3、右心力衰竭:指病变累及右心室和(或)右心房,或由肺血管压力增高使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所致的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静脉和器官淤血。
4、左心力衰竭:指病变单独累及左心室和(或)左心房引起的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肺静脉压和肺毛细血管压增高及肺淤血所致的征象。
5、全心力衰竭:表现为双侧心力衰竭,可双侧心室同时受损,也可以由一侧发展到另一侧。
老人心衰下肢浮肿能活多久
1、老人心衰下肢浮肿能活多久
一旦患上心力衰竭这一疾病,不少患者在病痛的折磨下,往往会产生消极的心理,也失常会担心,自己患有心衰这一疾病,还能够活多久。心衰能活多久,与疾病治疗是密切相关的,医院专家表示,心衰的治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去除或缓解基础病因,去除诱因和控制心力衰竭状态。
识别、迅速治疗和尽可能预防引起或加重心力衰竭的特殊疾病,对于成功地处理心力衰竭至关重要。治疗心力衰竭,首先要控制感染和心律失常、治疗肺栓塞、纠正贫血及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过度摄入酒精、不间断的心动过速、甲状腺疾病等既可以作为心力衰竭的基础病因,也可以在其它疾病(如慢性瓣膜病或冠状动脉疾病)所致的心力衰竭中成为病情恶化的诱发因素。因此,必须对此加强治疗。
2、心衰的介绍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引起运动耐量受限的呼吸困难与疲乏,以及液体潴留导致的肺淤血与肢体水肿。几乎所有的心脏疾病最终都会发展为心力衰竭综合征。心力衰竭通常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3、心衰会引起下肢浮肿的原因
在发生左心衰竭后,右心也常相继发生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全心衰竭。出现右心衰竭时,左心衰竭症状可有所减轻。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为临床常见的综合症。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心力衰竭主要还是在老年人群中出现的疾病,其中尤以60到80年龄段者居多,而右心衰竭的体征便是会导致下肢浮肿,首先发生在身体下垂部位,血液就积聚在血管里,血管压力大了,就会向组织扩散,从而导致水肿。
心力衰竭疾病的分类有什么
分类一:根据发病机制分类
专家表示,根据发病机制分类,心衰可以分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通常后者发生在先,进而发生收缩功能障碍。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特点是心脏增大,收缩末期心室容积增加和射血分数下降,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室松弛性降低。
分类二:根据发病过程分类
心衰有哪些分类?根据发病过程分类,心衰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因急性的严重心肌损害或突然加重的负荷,是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衰竭或使慢性心力衰竭急剧恶化。后者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
分类三: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心衰还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分类,主要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是指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而发生的心力衰竭,临床上较为常见,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单纯右心衰竭主要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以体循环淤血为特征。左心衰竭后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负荷加重,长时间后,右心衰竭也继之出现,即为全心衰竭。
舒张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进展
一、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概念与诊断
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将心力衰竭定义为一种临床综合症,包含以下特点:1.典型症状:休息或运动时呼吸困难、乏力、踝部水肿;2.典型体征: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肺部罗音、胸腔积液、颈静脉压力增高、外周水肿、肝脏肿大;3.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心腔扩大、第三心音、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异常、脑钠素水平升高。该定义侧重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强调了心力衰竭三大症状并详细列出心力衰竭体征,在客观检查方面增加了脑钠素检查。而2006年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FSA)对心力衰竭的定义更侧重心力衰竭的病因与发展,指出心力衰竭是一种心功能不全所致的临床综合症,一般是心肌功能不全或心肌丢失的结果。其特点是左室扩张或肥厚 ,导致神经内分泌失常、循环功能异常并出现典型症状:体液潴留、呼吸困难、乏力(特别是运动时)。如果不治疗,心功能水平和症状通常会不断加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以有显著变化,并且可能与心功能状况不相符。
这些定义均包含了舒张性心力衰竭(DHF)。尽管大多数心力衰竭同时存在收缩功能不全和舒张功能不全,当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时,仍然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划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而射血分数不低(≥45-50%)的心力衰竭不一定都是由于舒张功能不全所致,因此2008年欧洲ESC建议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代替舒张性心力衰竭。并提出超声心动图在HF-PEF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诊断HFPEF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具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体征和/或症状;2.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LVEF≥45-50%);3.具有舒张功能不全的证据(左室松弛不良或舒张受限)。该诊断标准与2005年ESC对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相同。因此,HF-PEF与DHF仅是概念上不同,临床诊断尚难区别。本文所提到的舒张性心力衰竭包括所有LVEF保留的心力衰竭。
二、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和病生理变化
舒张性心力衰竭与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相似,但是两者在病因、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变化、治疗和预后均存在较大差异。心力衰竭患者中大约半数为舒张性心力衰竭,主要发生于老年妇女,大多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也是常见病因。舒张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特点为左室向心性重构,左室舒张末容量正常。而收缩性心力衰竭主要特点是左室离心性重构而导致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舒张功能受到损害,包括心肌主动性舒张减退和被动性心肌活动僵硬所致的左室灌注容量受损。血流动力学表现为左室舒张末压力-容量关系曲线向上向左移动,以及舒张期机械运动障碍所致左室僵硬度增加。
三、如何寻找舒张功能不全的证据
舒张功能不全的诊断仍然很困难,关键是需要证实心室舒张速度的减慢,其特点是左室容量和收缩功能正常时,左室充盈压升高。超声心动图对于鉴别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具有重要价值。脑钠素(BNP)水平升高也有助于心力衰竭包括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左室压力和容量增加后室壁张力增加,促使心室肌释放BNP。多项研究证实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升高,但是升高幅度小于收缩性心力衰竭。
早期采用超声心动图诊断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方法为标准的M型和2维解剖学成像,包括左房径和容量、左室质量、左室壁厚度和左室收缩功能,最重要的变化是二尖瓣血流速度和肺静脉血流指数。
采用脉冲多普勒测定二尖瓣血流速度包括4个参数:舒张早期跨瓣血流速度峰值(E)、舒张晚期跨瓣血流速度峰值(A)、早期灌注减速时间(DT)和A波时限。正常E/A为0.75至1.5,DT
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及分类
心力衰竭的原因
1、基本病因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2、诱发因素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等;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心脏负荷加大,妊娠、分娩、过多过快的输液、过多摄入钠盐等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药物作用,如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不当活动及情绪,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其他疾病,如肺栓塞、贫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婴儿期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常见有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大血管转位、主动脉缩窄、动脉导管未闭及心内膜垫缺损。出生后即发生心力衰竭者以左心室发育不良综合征、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最常见。心肌炎、重症肺炎、心内膜弹性纤维增生症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也是婴儿期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
老年人心衰是如何引起的
一、病因及特点
(一)病因
(1)常见病
因冠心病、高血压使老年人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心力衰竭患者中约70%以上为高血压和(或)冠心病引起。我国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40.86%为冠心病所引起,占老年心力衰竭病因的首位。即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已成为心肌梗死后的主要死因。
(2)其他原因
老年患者中非风湿性瓣膜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有初年增多趋势。主动脉瓣钙化、狭窄机关闭不全是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二尖瓣关闭不全、脱垂引起的返流也占有相当比例。
较少见而易被忽视的病因有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二)病因特点
多病因性,老年人往往患有几种心脏病和或其他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及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以七种一种疾病为主要病因,其他则参与并加重心力衰竭,使病情复杂化。据文献报道,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同时有2种以上心脏病者占38.61%。
心衰典型症状表现主要有哪些
心力衰竭泛指心脏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不能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以致组织血流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一种病理状态。处于失代偿期的心力衰竭患者常在体力活动时感到疲倦和乏力,这是由于他们的肌肉不能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所致。水肿也引起许多症状。除了受到重力的影响外,水肿的部位和程度也取决于心脏受损的部位主要在哪一侧,是以右心力衰竭为主或是以左心力衰竭为主。老年人心力衰竭体征基本同成年人,但其特征常被并存疾病所掩盖而较隐匿,故易混淆。
1、慢性心力衰竭:呈慢性过程,心力衰竭逐渐加重,视治疗措施适当与否,病情时轻时重,大多数病人伴有钠和水潴留,内脏淤血和水肿,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
2、急性心力衰竭:发病急骤,代偿作用未能及时发挥,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常有明显诱因。
3、右心力衰竭:指病变累及右心室和(或)右心房,或由肺血管压力增高使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所致的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静脉和器官淤血。
4、左心力衰竭:指病变单独累及左心室和(或)左心房引起的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肺静脉压和肺毛细血管压增高及肺淤血所致的征象。
5、全心力衰竭:表现为双侧心力衰竭,可双侧心室同时受损,也可以由一侧发展到另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