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切口疝病因

切口疝病因

发病原因

切口疝是手术切口深处的筋膜层裂开或未愈合所致,可视为迟发的切口裂开或表面愈合的深部切口裂开,由于切口表面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层已愈合,筋膜层裂开,在腹腔内压力的作用下,内脏或组织向外疝出,其疝囊可能是已经愈合的腹膜,也可能是腹膜裂开后逐渐爬行所形成,切口疝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与切口裂开相同。

年龄因素(20%):

切口疝多见于老年病人,很少发生在青壮年,老年人血清中蛋白酶与抗蛋白酶比率失衡,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组织发生退行性变等,尤其是长期吸烟者,烟碱中的氧化物,氧自由基不仅可以引起肺气肿,而且可加速,加重全身筋膜,腱膜组织退变,退行性变组织中胶原和羟脯氨酸的含量明显降低,氧化酶的活性低下,使脯氨酸不能羟化成羟脯氨酸,导致腹壁肌肉,腱膜和结缔组织薄弱,愈合能力和抵抗腹内压力的能力低下,此外,老年人肥胖,营养不良和腹内压力过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也是切口疝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和诱发因素,老年人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疾病很多,如慢性咳嗽,顽固性便秘,前列腺肥大和腹内巨大肿瘤等,突发性腹内压力增高如猛烈咳嗽,屏气用力排便等均可致使切口裂开或部分裂开,或导致切口疝的形成或加重切口疝的病情,肥胖不但影响切口的愈合,有时可造成腹内压力增高,也是切口疝的发生因素之一。

腹壁强度(10%):

腹壁薄弱的病人相对容易发生切口疝,切口裂开后二次缝合时,可发现缝合线没有断裂或开结,而是筋膜,腱膜被缝合线切割断,切口裂开和切口疝发生的原因实际上是切口筋膜层不愈合或愈合延迟,缝线将筋膜,腱膜割断所致,缝线对筋膜,腱膜的切割力就如同肛瘘的挂线疗法中挂线对组织的切割力,如果不能达到边切割边愈合的效果,则切割完毕,而组织未愈合,即形成切口裂开或切口疝,而筋膜,腱膜过于薄弱是其容易被切割的原因,有些筋膜薄弱的切口,缝合时缝针略微用力便可将筋膜切割,这种切口若不减张缝合,在术后持续的腹内压力下,必然切口裂开或形成切口疝,肥胖病人更易发生切口疝,也与其肌肉欠发达,筋膜薄弱有关。

营养状况(15%):

营养不良,如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C缺乏等可导致切口水肿,缺氧,前胶原合成不足,使切口或筋膜不愈合而造成切口裂开或切口疝。

腹内原发病(10%):

大量临床观察发现腹内原发病与切口的愈合及切口疝发生关系密切,尤以年迈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生率较多,因癌肿直接影响消化吸收,而晚期发生出血,梗阻,腹水等,对全身状况,局部愈合能力影响更大,尤其腹水外溢可直接妨碍切口愈合,腹内化脓性疾病手术后本病的发生率亦较高,如急性阑尾炎和结肠手术后切口裂开,切口疝的发生率则较高,其原因即在于腹壁切口内有细菌繁殖,导致切口感染,影响愈合。

糖尿病(10%):

糖尿病因可导致切口愈合延迟,并且切口相对容易感染而具有潜在的切口疝的可能,凝血机制障碍,呼吸衰竭,肝脏功能障碍,黄疸和尿毒症的病人,可因其组织再生能力弱,切口愈合不良而导致切口疝,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部感染导致的术后腹压增高也可能是切口疝的诱因。

其他(5%):

长期应用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药物等,可使切口愈合不良导致切口疝的发生。

局部因素

(1)切口因素:腰疝多发生于纵切口,而横切口少见,Singleton统计横切口手术3147例,发生切口疝29例(0.92%);纵切口手术6000例,131例发生切口疝(2.2%),这是因为:①存在易发腹部切口疝的解剖基础,即除腹直肌外,腹壁各层肌肉及筋膜,鞘膜等组织的纤维大多为横向走行的,腹部纵行切口势必切断腹壁的这些组织纤维,在缝合这些组织时,受到肌肉的横向牵引力的作用,缝线容易在纤维间滑脱,故容易发生切口开裂,②切断了切口附近的营养血管和肋间神经,使切口周围组织失去神经支持和血供障碍,从而降低了其强度,延缓了愈合,在腹压增高时易由此发生切口疝。

此外,有学者认为切口的部位亦与切口疝的发生密切相关,Welsh(1966)统计500例切口疝中:下腹切口疝占76%(包括麦氏切口21%),上腹切口疝占15%,其他9%,国内彭敬生等(2001)报告72例切口疝中,86.11%发生于前腹壁纵切口,25%发生于右下旁正中切口,23.61%发生于右上腹直肌切口,这可能与该部腹直肌后鞘不完整,承受腹内压力相对较高而易致缝线切割有关,故较之更易形成切口疝。

(2)感染和引流因素:切口感染是切口疝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后切口二期愈合,瘢痕组织多,腹壁可有不同程度的缺损,切口部位腹壁强度明显降低,据统计,切口感染后切口疝的发生率是一期愈合切口的5~10倍,行Mc Burnry切口的阑尾炎术后切口疝几乎均为感染所致,预防切口感染是降低切口疝发生率的重要的措施。

另外,经切口放置引流管,可使局部愈合受到影响,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拔除引流管后局部留下薄弱点,易成为切口疝形成的因素。

(3)技术因素: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操作手法粗暴致组织损伤多,止血不彻底引起血肿,缝合技术不佳均等,均可导致切口感染裂开和切口疝的发生,我们发现,低年资医师缝合的腹壁切口发生切口裂开或切口疝者相对较多,究其原因,缝合技术是重要因素,如腹壁各层对合不严密,局部形成无效腔,易致切口感染或裂开;针距过疏或过密,缝合过密影响切口局部血运,进而影响愈合,缝合过疏,在切口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单针缝线承受的张力较大,容易切割筋膜,而且缝合过于稀疏时,大网膜易由线脚之间突出,不仅影响腹膜愈合,日后还可招致小肠等内脏随之疝出;手术后切缘筋膜组织容易发生胶原分解,弱化,若进针点与出针点距筋膜缘(边距)太近,则使抗拉力强度减弱,缝线切割筋膜的余地减小,更易切割断筋膜。

(4)麻醉因素:施硬膜外麻醉的腹部手术,可因麻醉效果欠佳,关闭腹壁切口时需强行拉拢缝合,而易致腹膜等组织撕裂,是切口裂开或切口疝的又一原因。

(5)腹压因素:肠梗阻,大量腹水,排尿排便困难,以及术后肺部感染或慢性阻塞性肺病导致的咳嗽,均可使腹内压力增高,腹壁切口张力增大,致切口内层撕裂而发生切口疝。

发病机制

1.病理生理 腹壁切口疝疝环一般较大,发生嵌顿和绞窄的机会甚少,早期疝囊多不完整,随着时间的延长,腹膜可爬行而形成完整的疝囊,疝内容物一般为肠管和(或)大网膜,常因粘连而形成难复性疝,也有腹膜愈合而筋膜裂开,腹膜膨出形成疝囊者。

切口疝无自愈可能,对全身状况影响较大,如不及时治疗,多数病人随着病程的增长而逐渐增大,切口周围肌肉,腱膜,筋膜等组织则日趋薄弱,疝环增大,腹腔内脏器愈来愈多地突出在腹腔外的疝囊中,逐渐发展为巨大的切口疝,使得真正的腹腔容积渐渐减少,疝囊成为容纳部分腹腔脏器的“第二腹腔”或“腹外腹”,此种情况,如不充分准备即行张力修补术,可能对呼吸循环系统产生影响,特别是有心肺合并症的老年病人,腹内压升高是切口疝发生的原因之一,切口疝出现后,腹内压降低,一旦张力修补后,腹内压升高甚至较原来更高,使膈肌上抬,导致通气受限;同时,下腔静脉受压,回流受阻,甚至导致腹腔间隙综合征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2.病理分类 临床常见的切口疝主要有3种类型:普通切口疝,腹腔镜术后戳孔疝和腹部暂时关闭术形成的切口疝,后者多发生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病例,如肠外瘘后切口裂开的病人,由于不能及时二期缝合,皮肤爬行覆盖肠管切口自行愈合所致。

3.程度分型:根据疝环大小,腹壁切口疝一般可分3型:①巨型:直径>10cm。②中型:直径5~10cm。③小型:直径<5cm。

切口疝应该怎么检查

1、看切口疝患者近期是否有腹部手术史,常有切口感染、裂开等情况。

2、查看患者的全身状况,是否体质较差,或有术前吸烟史和慢性疾病史等。

3、检查其临床特点,切口出现可复性肿块,体检可扪及腹肌裂开所形成的疝环边界。

4、进行辅助检查,对于切口疝,有时术前需要评估原发病的情况时,影像学可看到疝内容物,特别时CT可以清楚地见到腹前壁连续性中断,疝内容物外突。

专家提醒,切口疝不能忽视,切口疝早期不治影响不大,但是长期切口疝不治,就会引起诸多身体的症状,轻着会导致身体不适、行走不便,重着就可能出现绞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如是嵌顿疝不能及时处理、缓解,进而形成绞窄性疝,可出现肠穿孔、腹膜炎、肠坏死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有切口疝先到医院检查,让医生帮助。

切口疝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

第一,切口疝是很常见的疾病,切口疝会影响消化吸烟,切口疝患者经常出现腹痛腹胀、便秘、抵抗力减弱、营养不良、消化不良等症状,影响其正常的身体健康。

第二,切口疝还会影响生殖器的发育,由于疝气的疝内容物多为睾丸、卵巢、输卵管等脏器组织为主,如果早期患有切口疝气并不会对患者有着太大影响,但是长期拖延不治疗就会应该腹股沟位置和泌尿系统相邻原因导致,切口疝气影响成人的生殖系统,成人患者容易出现尿急、尿频等症状,最严重就是长期肿块就会挤压患者的生殖系统位置,容易让成人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膀胱或前列腺疾病,并且对生育方面有着很大影响,容易引起性功能障碍和不育不孕情况的发生。

第三,切口疝往往是第二次的疝气,就容易发生嵌顿绞窄,长期切口疝的小肠、大肠等脏器为主,成人患者就会有腹部隐痛、牵拉下坠感等不适,部分病人可伴食欲减退、恶心、焦虑等,多数切口疝内容物可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气,到那时就很严重了,需要患者及早到医院手术治疗。

腹部开刀手术后,刀口瘢痕处出现软包是怎么回事

可能是切口疝,具体需要咨询普通外科医生。

切口疝是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气,多是术后切开感染、裂开导致切开愈合不良所致,如果切开疝逐渐增大可能需要手术修补。

疝气有哪些常见分类

疝气可分为两大类,即水疝和小肠疝。

水疝:分为睾丸鞘膜积液和精索鞘膜积液。同时分为交通性与非交通性两种。

症状:逐渐增大,按压不可消失,无痛感。

小肠疝:分为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切口疝等。

一般症状:站立时突出,仰卧后消失,按压即可回入腹腔。但嵌顿疝、绞窄疝则有疼痛感且很难推回腹腔。小肠疝若任其发展极易发生粘连和嵌顿,因此应及早接受治疗。

疝气类型(按患病部位来分)

腹股沟疝气:此类疝气可能出现、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高峰发生在初期的童年时期,80%——90%发生在男性(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多为老年人。

腹壁疝:这类疝气主要发生在肚脐周边部位,妇女疝气患者主要占多数。多数发生在20---50岁之间。

脐 疝:发生在肚脐,肚脐内部呈圆环凸起。脐疝10%----20%发生在婴儿、儿童,其次成年女性比较常见。

阴 疝(阴囊坠胀):男士发生在阴囊部位,产生阴囊坠胀,严重时明显肿大,行走极为不便。女性发生在卵巢部位,使得下身明显肿大,伴有坠胀疼痛感。

切口疝:(腹壁切口疝*会阴切口疝)此类疝气发生早先原外科手术切口创伤疤痕部位。切口疝可能发生在疝气手术后几个月或几年后。

切口疝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1.病史

切口疝病人均有近期腹部手术史,常有切口感染,裂开等情况。或病人全身状况较差;或有术前吸烟史和慢性疾病史等。

2.临床特点

切口出现可复性肿块,体检可扪及腹肌裂开所形成的疝环边界。辅助检查 可见疝内容物影像。

鉴别诊断

和小肠疝其它类型如直疝,斜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嵌顿疝,绞窄疝等鉴别。

成人切口疝气要怎么治疗

切口疝是发生于手术切口部的疝,一般见于腹部,尤其是腹部纵行切口区。腹部手术后,如切口获得一期愈合,切口疝的发病率通常在1%以下,但如切口发生感染,则发病率可达10%;伤口裂开者甚至可高至30%。 临床表现 1.手术瘢痕处,腹压增加时可见包块突出,平卧后消失。 2.包块还纳后,瘢痕区深部可触及腹壁缺损。 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有腹部手术史。 2.手术瘢痕区有可复性肿块。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1.年老体弱、无嵌顿之切口疝可用疝带保守治疗。 2.手术治疗应切除多余的疝囊及瘢痕组织,然后分层缝合缺损边缘之组织。较大切口疝修补有困难时,可用阔筋膜或其他代用材料修补。 用药原则 切口疝选择性手术一般可不应用抗菌素。疝出现嵌顿、绞窄时,或疝无嵌顿、绞窄但合并有呼吸,泌尿系统感染,或绞窄性疝术后出现并发症,或体质衰弱者,必须积极抗感染治疗。

造成切口疝的五大原因

切口疝是发生于手术切口部的疝,一般见于腹部,尤其是腹部纵行切口区。腹部手术后,如切口获得一期愈合,切口疝的发病率通常在1%以下,但如切口发生感染,则发病率可达10%;伤口裂开者甚至可高至30%。其中引发切口疝的原因有以下五种。

一、年龄因素

切口疝多见于老年病人,很少发生在青壮年,老年人血清中蛋白酶与抗蛋白酶比率失衡,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组织发生退行性变等,尤其是长期吸烟者,烟碱中的氧化物,氧自由基不仅可以引起肺气肿,而且可加速,加重全身筋膜,腱膜组织退变,退行性变组织中胶原和羟脯氨酸的含量明显降低,氧化酶的活性低下,使脯氨酸不能羟化成羟脯氨酸,导致腹壁肌肉,腱膜和结缔组织薄弱,愈合能力和抵抗腹内压力的能力低下,此外,老年人肥胖,营养不良和腹内压力过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也是切口疝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和诱发因素。

二、腹壁强度

腹壁薄弱的病人相对容易发生切口疝,切口裂开后二次缝合时,可发现缝合线没有断裂或开结,而是筋膜,腱膜被缝合线切割断,切口裂开和切口疝发生的原因实际上是切口筋膜层不愈合或愈合延迟,缝线将筋膜,腱膜割断所致,缝线对筋膜,腱膜的切割力就如同肛瘘的挂线疗法中挂线对组织的切割力。

如果不能达到边切割边愈合的效果,则切割完毕,而组织未愈合,即形成切口裂开或切口疝,而筋膜,腱膜过于薄弱是其容易被切割的原因,有些筋膜薄弱的切口,缝合时缝针略微用力便可将筋膜切割,这种切口若不减张缝合,在术后持续的腹内压力下,必然切口裂开或形成切口疝,肥胖病人更易发生切口疝,也与其肌肉欠发达,筋膜薄弱有关。

三、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如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C缺乏等可导致切口水肿,缺氧,前胶原合成不足,使切口或筋膜不愈合而造成切口裂开或切口疝。

四、腹内原发病

大量临床观察发现腹内原发病与切口的愈合及切口疝发生关系密切,尤以年迈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生率较多,因癌肿直接影响消化吸收,而晚期发生出血,梗阻,腹水等,对全身状况,局部愈合能力影响更大,尤其腹水外溢可直接妨碍切口愈合,腹内化脓性疾病手术后本病的发生率亦较高,如急性阑尾炎和结肠手术后切口裂开,切口疝的发生率则较高,其原因即在于腹壁切口内有细菌繁殖,导致切口感染,影响愈合。

五、糖尿病

糖尿病因可导致切口愈合延迟,并且切口相对容易感染而具有潜在的切口疝的可能,凝血机制障碍,呼吸衰竭,肝脏功能障碍,黄疸和尿毒症的病人,可因其组织再生能力弱,切口愈合不良而导致切口疝,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部感染导致的术后腹压增高也可能是切口疝的诱因。

切口疝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腹壁切口疝应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对年老体弱、有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慢性疾患者、癌症晚期和合并内外科急危重症者,可非手术治疗,包括:保护切口疝、防止疝内容物损伤;局部使用弹力腹带或腹围包扎,防止疝块突出;处理咳嗽、便秘等全身情况。现代,腹内压力增高已非手术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因为应用人工材料的无张力修补技术,可不增加术后的腹腔压力,而预防术后的切口裂开或切口疝复发。

1、手术时机

切口疝形成后,局部组织需要再塑型,约需6个月。为预防术后复发,切口疝的修复手术以疝发生后6个月实施为宜。因第1次手术后,腹腔脏器存在炎性粘连,修复手术较早实施,容易损伤肠管。

2、术前准备

(1)改善全身状况、治疗合并症:手术前加强营养支持、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补充维生素C及K等,积极治疗糖尿病、凝血机制障碍、呼吸功能障碍、肝脏功能障碍、肾脏功能障碍等影响组织愈合的合并症或并发症,改善病人一般状况。

(2)治疗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积极治疗肺部感染或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量腹水便秘或排尿困难等使腹内压力增高的疾病。吸烟病人劝其戒烟,前列腺肥大病人应用α-受体阻滞药解除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应用止咳、平喘、抗感染治疗,便秘者服用缓泻药以保持大便软化通畅等。

(3)术前应用抗生素:腹壁切口疝术前是否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目前仍有争议。Platt等曾报告切口疝修补术病人,围术期应用抗生素与否,其切口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White等认为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不能减少切口的感染率;而Abramos等报告的结果则相反。作者认为,切口疝手术虽为无菌手术,抗生素的应用仍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原有切口可能有固有菌定居,且局部瘢痕组织血运较差,有潜在感染的因素。特别是植入人工材料者,一旦感染,将前功尽弃。

(4)人工气腹:巨大腹壁切口疝的病人,疝内容物复位后,可引起腹内压升高,甚至腹腔间隙综合征。

3、手术原则

①切除切口瘢痕。②显露疝环后沿其边缘清楚地解剖出腹壁各层组织。③回纳疝内容物后,在无张力或低张力的条件下修复各层腹壁组织。

4、修补方法

(1)直接缝合 疝环直径≤5cm的较小或筋膜结实的切口疝可直接缝合首先解剖缺损边缘,清除瘢痕组织,筋膜对筋膜逐层缝合;腹壁结构不清者,也可用10号丝线腹壁一层间断缝合。对于较大的切口疝,或腹壁肌肉萎缩筋膜薄弱的切口疝,可作切口两侧筋膜的减张缝合,切忌强行拉拢缝合而致筋膜撕裂,或腹内压力增高造成术后复发当然移植物修补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2)自体组织移植 修补适用于疝环>5cm的切口疝常用的自体组织有阔筋膜腹直肌前鞘股薄肌的自体真皮等。此修补创伤大,且又造成新的组织缺损,故已被合成材料修复所取代。但对于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基层医院,自体组织移植修补仍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修补方法。

切口疝治疗的选择

切口疝的发生率国外报道约为10%,术后切口感染是切口疝发生的主要原因,另外术后腹胀、关腹技术、麻醉效果,以及营养不良、过度肥胖、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因素也是导致术后切口疝发生的相关因素。切口疝在我国也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但国内缺乏详细的报道,因为在国内大多数手术后发生切口疝的患者首先是找手术医生解决,因此切口疝的治疗相对比较分散,而大多数医生对于切口疝的治疗并不专业,大多采取简单的单纯缝合的方法,而此类手术的复发率高达20%~40%,当切口疝修补手术失败后,患者才有可能寻找疝外科专业的医生治疗,我接触的多数是切口疝修补术后再次复发的患者。尽管从事疝领域的专家缝合技术可能比一般外科医生会更加注意关腹的一些关键环节的处理,但这种单纯缝合方法只适于小切口疝。

现代疝补片的应用,使得切口疝修补术的复发率明显降低,将补片缝补在缺损的地方,使缺损处腹壁得到有效地加强,使切口疝的复发率降到10%以下,onlay修补术、inlay修补术、sublay修补术的不断推出,使得切口疝的修补效果不断提高,开放切口疝修补手术对于多数腹壁切口疝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为切口疝治疗提供了更加的治疗手段,腹腔镜修补切口疝(IPOM)较开放的切口疝修补术具有更多的优势,创伤小、从缺损内部修补更合理、复发率更低、感染率低等,当然费用较高,手术技术要求较高,一般外科医生并不熟悉,需要一定经验的积累。

对比三种常用的切口疝修补手术方法优越如下:

单纯缝合 费用低 一般医生 复发率高 恢复慢 感染率高

开放修补 补片便宜 有经验的医生 复发率较低 恢复慢 感染率高

腔镜修补 补片较贵 疝专科医生 复发率低 恢复快 感染率低

总之切口疝是令外科医生很尴尬的并发症,看似简单的手术往往效果不佳,而且切口疝修补手术失败后,再次修补的复发率更高,第一次切口疝的修补尤为重要,因此慎重选择方法、材料和有疝修补丰富经验的医生。

切口疝的预防

1.精心设计切口 为避免切口疝的发生,临床医生应根据治疗目的,精心设计切口,尽量少用经腹直肌和腹直肌旁切口,代之以横形切口,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

2.改善愈合能力 加强病人的营养支持,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补充维生素C,K等,改善病人一般状况,提高愈合能力。

3.积极治疗合并症或并发症 对糖尿病,凝血机制障碍,呼吸功能障碍,肝脏功能障碍,肾脏功能障碍等影响组织愈合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应积极治疗,择期手术须待上述情况得到纠正或控制,再实施手术。

4.积极处理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 术前要积极治疗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量腹水,便秘或排尿困难等使腹内压力增高的疾病,预防并处理手术后出现腹胀,呕吐,呃逆,咳嗽,打喷嚏等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因素,同时使用腹带。

5.防止切口感染 手术前积极治疗病人皮肤,鼻咽部,胃肠道的感染灶,术区剃毛可能损伤皮肤或引起微小的皮肤创口,应采用剪毛或脱毛的方法代替剃毛,并尽可能缩短备皮至手术的时间。

注意疝气的治疗误区

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俗称“小肠串气” ,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治疗疝症的多重误区:

误区一:临床上很多老年患者采用局部注射方式治疗疝病,这一做法不可取。复发率非常高,硬化剂在体内,引起广泛粘连,可能造成腹壁组织坏死,甚至肠道梗阻,同时也给正规手术治疗带来巨大困难,治疗费用和风险大大增加。

误区二:不到万不得已,不上医院。一旦得疝,会随着年龄增加,疝也越来越大,甚至嵌顿,造成肠管坏死,特别是老年患者,身体条件差,这时治疗难度、治疗费用、手术风险都会增加。

误区三:保守治疗疝病。中医认为疝是气,所以称之疝气。其实疝是内脏组织通过缺损突出腹壁,不是气,是我们的脏器,没有任何药物能够促使我们自身组织生长,封闭住腹壁缺损,所以说吃药治疗疝病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佩戴疝带,从体表压迫,封堵腹壁缺损,只是权宜之计,疝还是会突出变大,并且更容易嵌顿。

误区四:害怕疝手术后复发。无张力疝修补在国内已经开展十余年,目前专科医生手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率约1%,非常低。

综上所述就是关于疝气的治疗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相关推荐

小肠气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小肠气也就是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疝气形成的原因 1、腹壁抵抗力的薄弱 是疝发生的基本病因,有先天缺陷和畸形,也有获得性继

胃下垂的概述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称为胃下垂,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驰,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驰等因素,加上体形或体质等因素,使胃呈极底低张的鱼构状,即为胃下垂所见的无张力型胃。本症是内脏下垂的一部分,多见于瘦长无力体型者,久病体弱者、经产妇、多次腹部手术有切口疝者和长期卧床少动者。 由于病因及原发性疾病和体质的不同,其肌力低下的程度、韧带松弛的程度存有一定的差异,其下垂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如无力型者往往伴全身脏器下垂,其悬吊、固定

腹股沟疝气治疗方法

【保守疗法】 主要有药物治疗、疝气带治疗。疝气带:疝气带能迅速阻止疝的凸出,从而能有效阻止疝气发展、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但只能治疗可复性小肠疝,无法治疗水疝。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从而使疝气减轻,但无法控制疝气脱出。 【手术治疗】 无张力疝修补术,切口有2-3cm,术后手术部位有轻微牵拉感。疝补片修补术:是用一种补片材料覆盖缺损修补疝环口 疝补片修补术,中等切口,需住院3~7天左右,复发率较高。 【微创手术】 通过腔镜完成疝补片修补术,疝腹腔镜修补术

疝气的介绍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引起疝气的原因有哪些 疝气分为哪几种

一般所说的疝气是狭义的叫法,主要指腹外疝。广义上,凡是组织或器官离开原来的位置,通过薄弱区域突出进入另一部分的都叫疝,所以还有食管裂孔疝、膈疝、脑疝等等。常见的疝气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腹股沟疝:腹股沟,就是小肚子与大腿根交界的 两个三角区,发生在这个部位的疝叫腹股沟疝。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最常见。因为生理结构的原因,右侧比左侧多发,男性比女性多发。 第二种,股疝:大腿根部,在股静脉的内侧,有一个叫股管的解剖结构,是腹壁的薄弱处。如果股管开口松弛,周围肌肉和韧带进一步薄弱,肠管和部分脂肪

患上疝气该怎么办

.1开刀手术:经外环口(疝气出口)途径,切一1.5-2cm切口,手术因在精索区操作,术后有一 定比例的阴囊水肿或血肿,术后疼痛时间稍长,一般5-6天。而且一侧切口通常情况下只能做一侧手术,两侧需要开两个口。对于隐性的对侧疝气不能发现,有时候开了一侧,而另一侧术后不久也发现有疝气,对测也需要再住院手术。因在腹腔外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有的达不到真正的高位结扎,故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优点:手术费用低,一般不到2000 元。 2.腔镜微创手术:切口微小小,仅在肚脐和肚脐旁各打一眼,打眼处2月后基本看不见切口。因手

怎样的疾病叫做疝气

疝气,又名小肠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等原因引起。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向体外突出的疝内容物不是气体,多为小肠和其他脏器,女孩多为卵巢和输卵管,有时按压平躺可消失,伴有不同程度酸、胀、痛感,有少数无痛感。

胃下垂饿了会疼吗 什么是胃下垂

是指站立位时,胃位置下降,胃小弯最低点在髂嵴水平连线以下。多见于瘦长无力体型者、久病体弱者、经产妇、多次腹部手术有切口疝者和长期卧床少动者。

切口疝的预防方法究竟有哪些

1、精心设计切口 为避免切口疝的发生,临床医生应根据治疗目的,精心设计切口,尽量少用经腹直肌和腹直肌旁切口,代之以横形切口,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 2、改善愈合能力 加强病人的营养支持,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补充维生素C、K等,改善病人一般状况提高愈合能力 3、积极治疗合并症或并发症 对糖尿病、凝血机制障碍呼吸功能障碍、肝脏功能障碍、肾脏功能障碍等影响组织愈合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应积极治疗。择期手术须待上述情况得到纠正或控制再实施手术。 4、积极处理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 术前要积极治疗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

肺部肿瘤的饮食

腹壁切口疝术后食疗方: 术后帮助身体元气恢复的饮食: 1)吉林参4克,西洋参3克炖瘦肉。 2)冬菇4-5个炖瘦肉或鸡胸肉(饮汤)。 3)北芪15克,党参21克,淮山30克,莲子15克煲瘦肉。 4)土茯苓30克,生苡仁30克,元肉3枚煲草鱼或水鱼。 5)党参17克,茨实21克,杞子10克,苡仁15克煲瘦肉或鸡肉。 6)田七3克,人参(或红参)3克炖瘦肉或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