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源
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源
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另外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许多家禽都可感染病毒发病:火鸡、鸡、鸽子、珍珠鸡、鹌鹑、鹦鹉等陆禽都可感染发病,但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也易感染,并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大量死亡。各种日龄的鸡和火鸡都可感染发病死亡,而对于水禽如雏鸭、雏鹅其死亡率较高。
除野禽,如天鹅、燕鸥、野鸭、海岸鸟和海鸟等外,还从以下多种鸟中分离到流感病毒;燕八哥、石鸡、麻雀、乌鸦、寒鸦、鸽、岩鹧鸪、燕子、苍鹭、加拿大鹅及番鸭等。据国外报道,已发现带禽流感病毒的鸟类达88种,而鼠类不能自然感染流感病毒。
不同品种的家禽感染禽流感的几率不同,但目前尚未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与禽的性别有关,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也可通过鸡蛋传播。
高致病性禽流流在禽群之间的传播主要依靠水平传播,如空气、粪便、饲料和饮水等;而垂直传播的证据很少。但通过实验表明,实验感染鸡的蛋中含有流感病毒,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所以,不能用污染鸡群的种蛋做孵化用。
病毒可以随病禽的呼吸道、眼鼻分泌物、粪便排出,禽类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发病。被病禽粪便、分泌物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禽舍、笼具、饲养管理用具、饮水、空气、运输车辆、人、昆虫等都可能传播病毒。
禽流感最易侵害儿童
人禽流行性感冒(以下称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的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特别是鸡,但不排除其他禽类或猪成为传染源的可能。其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毒株也可被感染。
年龄越小症状越不明显
一般认为,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尽管任何年龄段均可被感染。专家提醒,在过往已发现的散发感染病例中,12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病情较重。初期年龄越小的孩子临床症状越不明显,而且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相似,表现为发热,伴有流涕、鼻塞、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等,不容易区分。那么该如何辨别呢?如果孩子是连同幼儿园、小学里其他儿童一起出现以上症状时,父母就该提高警惕,立即赶往医院就诊。
病毒怕见“光”
当然,父母也无须过分担心。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65℃加热30分钟或100℃煮沸2分钟以上可灭活。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专家建议父母多带孩子户外活动,晒太阳。平时,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注意卫生,勤洗手,少接触禽类,也不要接触其粪便。
导致禽流感的病因
在一般情况下,禽流感是不会传染给人的。因为人类不具备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受体,也就是禽流感病毒不能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从另一个角度讲,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合不含有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而目前的一些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却感染了人,说明这些病毒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但这种变异还不具备使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能力。
一病原体 禽流感是由甲型禽流感病毒引起。H7N9是禽流感的一种亚型。既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
流感病毒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两种表面抗原,根据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可分为A甲、B乙、c丙3型,A甲型可见于人类、禽类、猪、马及其他哺乳动物,B乙型和c丙型一般仅见于人类。H和N又可进一步细分,H可分为H1~H15,N又可分为N1~N9,不同的H和N又可组成不同抗原性和不同致病性的亚型。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有145个,其中能引起人类流感的主要为H1~H3型,H1N1、:H2N2、H3N2曾在人类引起流感大流行。其他多数亚型的自然宿主为禽类、猪、马等多种动物。
二传染源 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禽流感的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但不排除其他禽类、哺乳动物猪、马成为传染源的可能。家禽的国际贸易,迁徙野鸟感染禽流感病毒可能是跨国界跨地区远距离传播的重要原因。最近德国报告在1只死猫体内检出H5N1型禽流感病毒。
三传染途径 实验表明,通过气溶胶、鼻内、窦内、气管内、口、眼结膜、肌肉内、腹腔内、静脉内、泄殖腔和脑内接种各种不同途径均可引起禽感染。自然条件下传播途径尚示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通过多途径实现传播。
1经空气飞沫传播:病禽或禽流感病毒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通过空气飞沫播散。
2经水源传播:至今已证实,可从飞翔鸭的泄殖腔,水禽的粪便和湖水中分离出流感病毒。表明流感病毒在水中传播,可通过粪便一水一口这个途径。
3密切接触:存在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密切接触是传播所必需的,而有的认为是非必需的。如有的报道在平养的火鸡中发生了接触传播,但在同一房间离地面一米以上的笼养火鸡则不受传播。有的事实表明,尽管鸡群靠得很近,而且饲养员也没有采取防范扩散的措施,但感染并没扩散到所有的鸡群。
4垂直传播:有报道,7000只受精卵和1100支1日龄小火鸡输入加合大造成8l00只火鸡中流感爆发。由于被感染蛋用于孵化,造成种用火鸡受感染,这在北美注入是常见的,这点从感染的火鸡所下的蛋分离出病毒得到证实。因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禽流感为水平传播,切断它的传播途径,就可控制该病的流行蔓延。该病毒对高温比较敏感,60-70℃2分钟到10分钟就可将其灭活。市场上销售的经过煮熟的禽肉、蛋、及其禽类制品可放心食用。不必造成恐慌。
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源
除野禽,如天鹅、燕鸥、野鸭、海岸鸟和海鸟等外,还从以下多种鸟中分离到流感病毒;燕八哥、石鸡、麻雀、乌鸦、寒鸦、鸽、岩鹧鸪、燕子、苍鹭、加拿大鹅及番鸭等。据国外报道,已发现带禽流感病毒的鸟类达88种,而鼠类不能自然感染流感病毒。
不同品种的家禽感染禽流感的几率不同,但目前尚未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与禽的性别有关,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也可通过鸡蛋传播。
高致病性禽流流在禽群之间的传播主要依靠水平传播,如空气、粪便、饲料和饮水等;而垂直传播的证据很少。但通过实验表明,实验感染鸡的蛋中含有流感病毒,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所以,不能用污染鸡群的种蛋做孵化用。
病毒可以随病禽的呼吸道、眼鼻分泌物、粪便排出,禽类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发病。被病禽粪便、分泌物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禽舍、笼具、饲养管理用具、饮水、空气、运输车辆、人、昆虫等都可能传播病毒。
哪些禽流感病毒会感染人
禽流感病毒的各种亚型都可能有致病性,但不同亚型的毒力不同。按照禽流感病毒对禽类动物的致病性,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部死亡,危害极大;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导致零星死亡;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会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一般认为,毒力较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容易感染人类,这类禽流感病毒多为H5 和H7 两种亚型。
致病性强弱在人和动物身上可以不一样
H5N1型禽流感病毒属于高致病性,在感染人类之前,常常已经造成当地禽类动物中的暴发流行,导致许多禽类动物死亡。那么,本次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病毒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首先,大家应该明确的是,禽流感病毒的毒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某些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变异为高致病性病毒株,并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从 2008年H7N9型禽流感病毒发现以来,人们就一直认为它属于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但就在今年3月,美国亚特兰大的贝尔瑟医生和他的合作者在病毒学杂志网站在线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称近些年来H7N9型禽流感病毒的毒力增强,对老鼠和雪貂的致病性增加,这可能是它准备向人类进军的一个信号。
其次,一种病毒对禽类动物的致病性高低,不等于对其他物种或人类的致病性也是一样的;即使在禽类动物之间,一种病毒对不同的禽类致病性也不同。例如,有科学家发现,对鸡具有高致病性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对鸭子有可能不致病或只引起轻微症状。近日,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从上海市送检的松江区沪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鸽子样品中检测到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毒株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H7N9禽流感病毒人分离株高度同源。这就表明,H7N9型禽流感病毒很可能来源于禽类动物流行的低致病性禽流感,但它对人类的毒力却很强,可以导致人类发生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甚至死亡。
如果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对禽类动物是高致病性的,在人感染之前,会造成大量禽类动物生病、死亡,人们很容易发现其流行。如果感染人类的禽流感病毒对禽类动物不是高致病性的,禽类动物感染后则不容易被人们发现,不仅常常被人们忽略,而且难以预防。
H7N9型禽流感病毒的可能传播方式
一种传染病的流行应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现在,病原体已经确定,但传染源是什么呢?以往认为,人流感病毒的发生地点多为人员密集的大城市,而禽流感病毒的流行多发生在禽类动物较多的郊区。因为城里人比乡村人更少接触家禽或野生禽类。可是,本次发病首先由上海报告。因此,如果传染源是禽类动物,那么鸽子是最可能的传染源。鸽子中检测到了与H7N9禽流感病毒人分离株高度同源的病毒。
根据近些年来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途径可能有三个:通过密切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或其粪便而感染;鸡舍、猪圈等处的病毒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经呼吸道感染人类;进食未煮熟的病禽或被病毒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人类。
H7N9禽流感病毒是首次闯入人间,人类不可能对其有普遍的抵抗力。但可以肯定,目前的H7N9禽流感病毒还没有变异成像SARS病毒和H1N1流感病毒那样可以通过人的呼吸道造成人与人间的传播,因为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是很迅速的。
由于H7N9禽流感病毒很可能对禽类动物是低致病性的,因此传染源非常隐蔽。从目前报告的病例来看,发现的病例都在江浙一带,因此这个地区很可能被带有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动物或其他动物所污染,应该仔细查找这一带任何可能的传染源,包括鸽子、鸭、鸡等,也不要轻易否定其他动物传染源。
常见感冒与H7N9禽流感的区别及诊治
每年的春季都是易发传染各式疾病的高峰期,由于最近的H7N9禽流感的侵入让大家都惶恐不安,往往这样容易把普通感冒假象成是禽流感, 这样对我们自身的的医治以及预防H7N9都增加了风险了,如何准确的分辨普通感冒和禽流感呢,希望大家互相交流一下。更希望以下方法对大家帮助。
1普通感冒在冬春季节,气候冷暖骤变时,最容易发生。流感也好发冬春季节,但它同一个地区流感病毒流行有关。普通感冒以流涕、鼻塞、咳嗽等症状为主,有的发热但较低。流行性感冒表现同时感染人多、发热高、头痛、四肢肌痛、全身乏力、咽喉肿痛。可有肠胃不适,早期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鉴别诊断相似。流感并可引起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能加重原有疾病如心肺疾患。
2禽流感和人患的流行性感冒不同。流行性感冒病毒一般分为三种:A型、B型和C型。B型和C型一般只在人群中传播,很少传染到其他动物。在鸟类禽类中传播的流感主要是A型,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近年已发现也有禽流感病毒传染给其他动物和人类的病例。但至今仍没有发现禽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染。
3尽量减少与家禽、野禽的接触;接触禽类的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需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等,做好禽舍和环境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同时注意体育锻炼和饮食平衡,增加机体的免疫力。
注意事项:禽流感病毒在环境的影响下,会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异,如果哪一天,现在主要在禽类流行的禽流感病毒变异为可以在人间传播的人流感病毒,它就会以惊人的速度在毫无抵抗力的人群中像人流感一样流行。因此,人类要积极控制禽流感疫情,严防禽流感病毒侵犯人类。
H7N9型禽流感的病因
病毒传播
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重配病毒,目前发现的被感染者均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死的家禽或家畜。
病理机制
(一)传染源:目前尚不明确,根据以往经验及本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推测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
(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三)易感人群: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显示人类对H7N9禽流感病毒易感。现有确诊病例多为成人。
(四)高危人群:现阶段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
禽流感的传染源有哪些呢
1、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的人均易感,12岁儿童发病率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的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2、传染源
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禽流感的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但不排除其他禽类、哺乳动物(猪、马)成为传染源的可能。家禽的国际贸易,迁徙野鸟感染禽流感病毒可能是跨国界跨地区远距离传播的重要原因。最近德国报告在1只死猫体内检出H5N1型禽流感病毒。
3、传染途径
实验表明,通过气溶胶、鼻内、窦内、气管内、口、眼结膜、肌肉内、腹腔内、静脉内、泄殖腔和脑内接种各种不同途径均可引起禽感染。自然条件下传播途径尚示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通过多途径实现传播。
(1)经空气飞沫传播:病禽或禽流感病毒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通过空气飞沫播散。
(2)密切接触:存在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密切接触是传播所必需的,而有的认为是非必需的。如有的报道在平养的火鸡中发生了接触传播,但在同一房间离地面一米以上的笼养火鸡则不受传播。有的事实表明,尽管鸡群靠得很近,而且饲养员也没有采取防范扩散的措施,但感染并没扩散到所有的鸡群。
(3)垂直传播(垂直传播【译】:指胚胎内的婴孩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而感染上与母亲相同的疾病。):有报道,7000只受精卵和1100支1日龄小火鸡输入加合大造成8L00只火鸡中流感爆发。由于被感染蛋用于孵化,造成种用火鸡受感染,这在北美注入是常见的,这点从感染的火鸡所下的蛋分离出病毒得到证实。因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4)经水源传播:至今已证实,可从飞翔鸭的泄殖腔,水禽的粪便和湖水中分离出流感病毒。表明流感病毒在水中传播,可通过粪便一水一口这个途径。
禽流感是怎么传染的 禽流感病因
候鸟式禽流感病毒的主要病因,每年都会有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候鸟迁徙,如果携带病毒的候鸟迁徙到新的环境,就可能把禽流感病毒传染给其他的物种或禽类,从而传染给人类,所以候鸟的迁徙是禽流感的主要病因。
关于禽流感的保养
禽流感属于比较常见的传染疾病,在家禽身上首先发现,所以这让人们对于家禽的饮食特别的需要多加注意。及时的控制传染源是远离禽流感的根本措施。下面介绍有关禽流感的一些预防方法介绍,帮助我们远离禽流感。
结合禽流感病毒的特点和现有研究发现,目前认为,携带病毒的禽类是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传染源。减少和控制禽类,尤其是家禽间的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急需加快推动传统家禽养殖和流通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从散养方式向集中规模化养殖、宰杀处理和科学运输的转变,提高家禽和家畜的养殖、流通生物安全水平,从而减少人群的活禽或病死禽暴露机会。
同时,要持续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和培养个人呼吸道卫生和预防习惯,做到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合理加工烹饪食物等。需特别加强人感染禽流感高危人群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卫生防护。
同时,要做好动物和人的流感的监测。及时发现动物感染或发病疫情,以及环境中病毒循环的状态,尽早的采取动物免疫、扑杀、休市等消灭传染源、阻断病毒禽间传播的措施。早发现、早诊断禽流感病人,及时、有效、合理地实施病例隔离和诊治。做好疾病的流行病调查和病毒学监测,不断增进对禽流感的科学认识,及时发现聚集性病例和病毒变异,进而采取相应的干预和应对措施。
在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还要认真开展流感大流行的应对准备。
我们通过上文学会关于禽流感的一些预防工作,特别是对于日常饮食方面的一些预防方法。这些方法时刻要注意健康,远离传染源能够战胜疾病。在日常进行预防禽流感的工作中,科学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应对思路。
禽流感诊断
1流行病学:禽流感病毒的宿主广泛,鸡、火鸡、鸭、鹅、鹌鹑和雉鸡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各种日龄的禽均可感染。其中以鸡和火鸡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的危害最为严重,而在鸭中分离到的病毒比其他禽类多。带毒的飞鸟或水禽常常成为传染源,引起家禽大批发病和死亡。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与患禽包括与患禽接触的器具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染。
2病理变化:禽流感的病理变化因感染毒株毒力的强弱、病程长短和禽种的不同而变化不一。主要表现为头肿,肉髯、冠出血,小腿和趾部皮下出血,腺胃乳头出血及输卵管炎等。3病原学诊断:病毒分离需由国家规定的实验室完成。
禽流感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原体
禽流感是由甲型禽流感病毒引起。H7N9是禽流感的一种亚型。既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
流感病毒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ia,H)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两种表面抗原,根据抗原性不同,流感病毒可分为A(甲)、B(乙)、c(丙)3型,A(甲)型可见于人类、禽类、猪、马及其他哺乳动物,B(乙)型和c(丙)型一般仅见于人类。H和N又可进一步细分,H可分为H1~H15,N又可分为N1~N9,不同的H和N又可组成不同抗原性和不同致病性的亚型。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有145个,其中能引起人类流感的主要为H1~H3型,H1N1、:H2N2、H3N2曾在人类引起流感大流行。其他多数亚型的自然宿主为禽类、猪、马等多种动物。近年在中国和世界多个国家地区引起禽流感暴发流行且能对人致病的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H5N1。
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在低温、干燥和甘油中可存活数月至1年以上。在干燥的尘土中存活14d,粪便中存活至少3个月,22℃水中4d,O℃时超过30d。在冰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禽流感病毒怕阳光,怕热,对普通消毒剂也很敏感。阳光直接照射下40~48h即可灭活,加热(60℃30 min,100℃lmin)或普通消毒剂(如甲醛溶液、碘复合物等)即可杀灭。了解禽流感病毒的上述生物特点对于消毒、预防均有重要意义。
(二)传染源
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禽流感的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但不排除其他禽类、哺乳动物(猪、马)成为传染源的可能。家禽的国际贸易,迁徙野鸟感染禽流感病毒可能是跨国界跨地区远距离传播的重要原因。最近德国报告在1只死猫体内检出H5N1型禽流感病毒。
(三)传染途径
实验表明,通过气溶胶、鼻内、窦内、气管内、口、眼结膜、肌肉内、腹腔内、静脉内、泄殖腔和脑内接种各种不同途径均可引起禽感染。自然条件下传播途径尚示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通过多途径实现传播。
(1)经空气飞沫传播:病禽或禽流感病毒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通过空气飞沫播散。
(2)经水源传播:至今已证实,可从飞翔鸭的泄殖腔,水禽的粪便和湖水中分离出流感病毒。表明流感病毒在水中传播,可通过粪便一水一口这个途径。
(3)密切接触:存在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密切接触是传播所必需的,而有的认为是非必需的。如有的报道在平养的火鸡中发生了接触传播,但在同一房间离地面一米以上的笼养火鸡则不受传播。有的事实表明,尽管鸡群靠得很近,而且饲养员也没有采取防范扩散的措施,但感染并没扩散到所有的鸡群。
(4)垂直传播:有报道,7000只受精卵和1100支1日龄小火鸡输入加合大造成8l00只火鸡中流感爆发。由于被感染蛋用于孵化,造成种用火鸡受感染,这在北美注入是常见的,这点从感染的火鸡所下的蛋分离出病毒得到证实。因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四)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的人均易感,<12岁儿童发病率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的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什么是禽流感病毒
什么是禽流感病毒?传染科医院的专家解释说,禽流感病毒(AIV)属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分甲、乙、丙3个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多发于禽类,一些亚型也可感染猪、马、海豹和鲸等各种哺乳动物及人类;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则分别见于海豹和猪的感染。
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5个H亚型(H1~H15)和9个N亚型(N1~N9)。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研究表明,原本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H5N2、H7N7、H9N2),可经6~9个月禽间流行的迅速变异而成为高致病性毒株(H5N1)。
一般来说,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存在受体特异性差异,禽流感病毒是不容易感染给人的。个别造成人感染发病的禽流感病毒可能是发生了变异的病毒。
变异的可能性一是两种以上的病毒进入同一细胞进行重组,如猪既可感染人流感病毒,又可能感染禽流感病毒,每种病毒都具有8个基因片段,从理论上讲,可以形成256个新的重组病毒;二是病毒基因位点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十二烷基硫酸钠、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65°C加热30min或煮沸(100°C)2min以上可灭活。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
病毒对低抗温抵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h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普通流感有什么差异
四者的病原都是甲型流感病毒,传播途径大致相同, 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染。猪甲型H1N1流感主要在猪 间传播,能引起猪的呼吸道病变,一般不会传染给人。后 三者都能引起人的急性呼吸道病变,引起的症状较为类 似。普通流感之在人际间传播,不会传染畜禽。高致病 性禽流感是通过禽粪便传播给人的,尚未发现人际间传 播。新型甲型H1N1流感最初的感染源尚不清楚,主要 为人际间传播,人可能传播给猪,尚未发现猪传染人的个 例。人感染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最初出现类似普通 流感的症状,但体温突然超过39°C,肌肉酸痛明显增强, 伴有眩晕、头疼、腹泻、呕吐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