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治疗宝宝呕吐的偏方

治疗宝宝呕吐的偏方

引起宝宝呕吐的原因有很多,而大部分小儿呕吐都是胃肠道疾病引起较为多见。中医认为,呕吐是寒邪犯胃、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寒等因素导致胃气不降、胃气上逆所致,治疗小儿呕吐还要分症状而定。

寒邪犯胃 突发呕吐,发热恶寒,头痛无汗:

◇生姜30克。将生姜捣烂如泥,用开水适量调姜水服,每日2次。

◇生姜30克,陈皮12克,红糖适量。水煎温服。

◇花椒、炙甘草各3克,干姜10克。水煎取汁温服。

◇藿香15克,陈皮12克,紫苏梗6克。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生姜30克,红糖适量。水煎取汁频频温服。

◇生姜30克,半夏10克。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

◇焦麦芽、焦谷芽、焦山楂各15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焦山楂30克,生姜3片。水煎取汁服。

◇白首乌30克,鸡内金10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焦山楂30克,萊菔子15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情志失调 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滿胀,口苦烦闷:

◇佛手、姜半夏各6克,厚朴10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紫苏叶、藿香各10克,柴胡6克。水煎取汁分2~3次服。

◇吴茱萸3克,川黄连5克。水煎取汁分2~3次服。

◇鲜竹茹20克,陈皮10克。水煎取汁服。

以上就是有关治疗宝宝呕吐的偏方的介绍,希望能给广大家长带来帮助。

宝宝呕吐的原因

呕吐是儿科临床工作中极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可发生于多种疾病,涉及各系统和所有年龄组。需要认真鉴别。看到宝宝呕吐,每一位妈妈都会为宝宝感到心酸,都想找到确切的原因,尽早治愈,让宝宝快乐成长。诱发宝宝呕吐的原因很多,有疾病引起的呕吐也有非疾病引起的呕吐,怎样辨别引起宝宝呕吐的原因呢?

非病理性呕吐

其实很多情况下,宝宝呕吐并不是因为疾病引起的,如:饮食的不规律、气味不舒适都有可能引起宝宝呕吐,这种情况只需妈妈平时多多照管宝宝,就可以得到相应解决,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引起宝宝呕吐的非病理性原因。

饮食不当引起呕吐

宝宝有时会在饭后呕吐,但呕吐后表现的精神特别好,非常开心,玩得也很尽兴,如果是这种情况可能就与疾病没有太大的关系了,大多数是由于吃的过饱造成积食的缘故,这时妈妈也不用过分担心,仔细观察宝宝是否有异常情况就可以了。还有就是宝宝在吃东西的时候,可能会吃到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导致恶心、呕吐。这种情况是宝宝还不适应这种食物的口味,等慢慢适应后就不会感觉恶心了。妈妈应先调整一下宝宝的食谱,尽量不选用引起宝宝恶心的食物。

晕车引起宝宝呕吐

宝宝在坐车时由于晕车发生呕吐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情况一般不是病理性的呕吐。妈妈应让宝宝的头适当固定,尽量不让宝宝的头左右摇摆,这样有助于缓解宝宝坐车时的不适,乘车前不要让宝宝过饥或过饱。

喂奶引起宝宝呕吐

喂奶时吞入大量空气(如新妈妈乳头未完全塞入宝宝口中,人工喂养中奶头太大或奶瓶中的奶液没有完全充满奶头),每次喂奶量太多、太快,奶汁过冷或过热,喂奶后过多翻动宝宝等,都有可能引起宝宝呕吐,且多发生在喂奶后较短时间内,但宝宝吐后还能继续吃奶,无其他异常表现。这种问题通过合理喂养,加强护理就能基本上得到改善。为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新手爸妈初次遇到宝宝吐奶时不要惊慌,不要立即将宝宝抱起,应将宝宝平放,头侧向一边,避免宝宝将吐出的奶汁再呛入呼吸道。

病理性呕吐

宝宝病理性呕吐一般都伴随很多异常表现,如发烧、腹泻等症状,以下是引起宝宝呕吐常见的几种病理性因素,供妈妈了解并在宝宝出现病状时采取适当的缓解办法。

咳嗽导致宝宝呕吐

宝宝由于感冒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时,发展到严重阶段也会把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这类宝宝多数是由于痰咳不出来,使劲咳时引起了呕吐。这种情况应先治疗宝宝的咳嗽,等宝宝的咳嗽治疗好了,宝宝的呕吐自然就会停止。

胃病导致宝宝呕吐

宝宝的消化系统还不健全,胃动力还很弱小,宝宝会由于胃部对某些食物的不适应,营养的不平衡或受到病菌的感染等原因而引起胃部消化不良导致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因胃部疾病引起的呕吐,切忌让宝宝随便吃治疗胃病的药品,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下药。但更重要的是预防宝宝胃病的发生,妈妈要特别注意宝宝的生活卫生;爸爸妈妈有胃部疾病时,注意与宝宝适当保持距离,避免口口相传,因为宝宝的抵抗力远没有爸爸妈妈的身体抵抗力强大,一旦感染,后果要比想象的严重;注意宝宝的营养平衡,不要让宝宝吃一些路边不健康的食品;尽量不让宝宝到有传染源的密集场所,穿衣方面也要适量。

肠病导致宝宝呕吐

当宝宝表现腹部疼痛时,同时带有呕吐的症状,妈妈应该考虑是不是由于腹内肠部疾病,如肠梗阻或肠套叠。注意宝宝是否有阵发性哭闹,有无血性大便等,呕吐伴有阵发性哭闹时,妈妈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查看病情,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发热导致宝宝呕吐

宝宝在身体发烧时,消化系统会陷入紊乱状态,同时还会感觉到头部的不舒适,有一种眩晕感,这种眩晕感加上消化系统的紊乱,就会导致宝宝呕吐。在宝宝突然呕吐时,要先摸摸他的头,量一量体温,可能宝宝正在发烧,而妈妈还不知道。一旦宝宝发烧应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宝宝的呕吐物也不要扔掉,要带到医院让医生看过之后,再扔掉。并向医生提供宝宝发热呕吐后的精神反应、睡眠情况等。

外伤导致宝宝呕吐

当宝宝的头部受到意外伤害时,由于受到震荡和打击,宝宝会发生头部眩晕,产生呕吐的感觉。宝宝呕吐时妈妈应注意检查宝宝的头部是不是有被撞击的伤痕,或仔细询问宝宝是不是最近碰着头部。如果确实有这种情况发生,妈妈一定要马上带宝宝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向医生提供外伤后宝宝是否有嗜睡、哭闹(与平常进行比较)这样才不会耽误宝宝的病情。

引起宝宝呕吐的最常见原因

非病理性呕吐

其实很多情况下,宝宝呕吐并不是因为疾病引起的,如:饮食的不规律、气味不舒适都有可能引起宝宝呕吐,这种情况只需妈妈平时多多照管宝宝,就可以得到相应解决,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引起宝宝呕吐的非病理性原因。

饮食不当引起呕吐

宝宝有时会在饭后呕吐,但呕吐后表现的精神特别好,非常开心,玩得也很尽兴,如果是这种情况可能就与疾病没有太大的关系了,大多数是由于吃的过饱造成积食的缘故,这时妈妈也不用过分担心,仔细观察宝宝是否有异常情况就可以了。

还有就是宝宝在吃东西的时候,可能会吃到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导致恶心、呕吐。这种情况是宝宝还不适应这种食物的口味,等慢慢适应后就不会感觉恶心了。妈妈应先调整一下宝宝的食谱,尽量不选用引起宝宝恶心的食物。

晕车引起宝宝呕吐

宝宝在坐车时由于晕车发生呕吐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情况一般不是病理性的呕吐。妈妈应让宝宝的头适当固定,尽量不让宝宝的头左右摇摆,这样有助于缓解宝宝坐车时的不适,乘车前不要让宝宝过饥或过饱。

喂奶引起宝宝呕吐

喂奶时吞入大量空气(如新妈妈乳头未完全塞入宝宝口中,人工喂养中奶头太大或奶瓶中的奶液没有完全充满奶头),每次喂奶量太多、太快,奶汁过冷或过热,喂奶后过多翻动宝宝等,都有可能引起宝宝呕吐,且多发生在喂奶后较短时间内,但宝宝吐后还能继续吃奶,无其他异常表现。这种问题通过合理喂养,加强护理就能基本上得到改善。为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新手爸妈初次遇到宝宝吐奶时不要惊慌,不要立即将宝宝抱起,应将宝宝平放,头侧向一边,避免宝宝将吐出的奶汁再呛入呼吸道。

刷牙刺激引起呕吐

在为宝宝刷牙的时候,宝宝会因为牙膏和牙刷对咽部的刺激,产生恶心的感觉进而引起呕吐。加之为宝宝刷牙时宝宝会无意识的屏气,就会增加咽反应敏感性,加重呕吐的程度。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宝宝对所使用的牙膏的不适应,也会引起呕吐。妈妈应尽量选择适应宝宝的牙刷和牙膏,并提醒宝宝在刷牙的时候不要屏气,尽量用鼻子呼吸。

气味排斥引起呕吐

宝宝有时候会因为闻到某种刺激性的气味,如妈妈身上精油的味道,产生恶心的感觉,引起呕吐。新妈妈在哺乳期最好不要使用精油。并让宝宝远离这种容易引起呕吐的气味,有些气味有时还会引起疾病,影响宝宝的健康,尤其是带有甲醛的环境,这种环境会使宝宝陷入疾病的边缘。

病理性呕吐

宝宝病理性呕吐一般都伴随很多异常表现,如发烧、腹泻等症状,以下是引起宝宝呕吐常见的几种病理性因素,供妈妈了解并在宝宝出现病状时采取适当的缓解办法。

咳嗽导致宝宝呕吐

宝宝由于感冒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时,发展到严重阶段也会把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这类宝宝多数是由于痰咳不出来,使劲咳时引起了呕吐。这种情况应先治疗宝宝的咳嗽,等宝宝的咳嗽治疗好了,宝宝的呕吐自然就会停止。

胃病导致宝宝呕吐

宝宝的消化系统还不健全,胃动力还很弱小,宝宝会由于胃部对某些食物的不适应,营养的不平衡或受到病菌的感染等原因而引起胃部消化不良导致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因胃部疾病引起的呕吐,切忌让宝宝随便吃治疗胃病的药品,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下药。但更重要的是预防宝宝胃病的发生,妈妈要特别注意宝宝的生活卫生;爸爸妈妈有胃部疾病时,注意与宝宝适当保持距离,避免口口相传,因为宝宝的抵抗力远没有爸爸妈妈的身体抵抗力强大,一旦感染,后果要比想象的严重;注意宝宝的营养平衡,不要让宝宝吃一些路边不健康的食品;尽量不让宝宝到有传染源的密集场所,穿衣方面也要适量。

肠病导致宝宝呕吐

当宝宝表现腹部疼痛时,同时带有呕吐的症状,妈妈应该考虑是不是由于腹内肠部疾病,如肠梗阻或肠套叠。注意宝宝是否有阵发性哭闹,有无血性大便等,呕吐伴有阵发性哭闹时,妈妈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查看病情,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发热导致宝宝呕吐

宝宝在身体发烧时,消化系统会陷入紊乱状态,同时还会感觉到头部的不舒适,有一种眩晕感,这种眩晕感加上消化系统的紊乱,就会导致宝宝呕吐。

在宝宝突然呕吐时,要先摸摸他的头,量一量体温,可能宝宝正在发烧,而妈妈还不知道。一旦宝宝发烧应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宝宝的呕吐物也不要扔掉,要带到医院让医生看过之后,再扔掉。并向医生提供宝宝发热呕吐后的精神反应、睡眠情况等。

外伤导致宝宝呕吐

当宝宝的头部受到意外伤害时,由于受到震荡和打击,宝宝会发生头部眩晕,产生呕吐的感觉。宝宝呕吐时妈妈应注意检查宝宝的头部是不是有被撞击的伤痕,或仔细询问宝宝是不是最近碰着头部。

如果确实有这种情况发生,妈妈一定要马上带宝宝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向医生提供外伤后宝宝是否有嗜睡、哭闹(与平常进行比较)这样才不会耽误宝宝的病情。

消化道先天畸形

新生宝宝有时会出现食乳后就吐出,同时呕吐物中奶汁连带黏液,这有可能是宝宝食管闭锁或胃幽门闭锁。还有的宝宝出生后一天就频繁呕吐,呕吐物是黄绿色胆汁,同时腹胀非常明显,还没有胎便,应考虑宝宝是否有肛门闭锁或直肠闭锁等先天性病症。另外,由于局部刺激也会引起宝宝呕吐,如咽炎、扁桃体炎等,等这种原发病症治愈之后,呕吐自然就会缓解。

如何治疗宝宝呕吐腹泻呢

通常情况下,引起婴幼儿腹泻呕吐的主要原因在于饮食问题。比如说给孩子吃了生冷的食物、无法消化的食物,或者是吃的东西不干净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对孩子的肠胃造成损伤,从而发生腹泻呕吐的情况。

如果是饮食问题引起的话,那么首先需要做的自然是调整饮食,避免再吃油腻和生冷的食物。而是给孩子喂一些温开水以及面汤之类的流质食物。如果腹泻呕吐症状比较严重,医生会给孩子开一些治疗腹泻的药物,当然这种药物不能够长期吃,一旦腹泻呕吐的症状减轻,就需要停止这些药物的使用,避免其产生副作用。

如果是细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腹泻呕吐,常常会伴随着发烧,这是一种急性肠胃炎的表现,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孩子经常有腹泻呕吐的症状,那么很有可能是慢性胃炎,需要采取药物治疗手段。

不管是哪种病症所引起的腹泻呕吐,都可以给孩子服用妈咪爱益生菌来调理。这是因为妈咪爱主要包含的两种活菌成分能够活着抵达肠道,杀死肠道之中的有害菌,逐渐恢复肠道功能的平衡与健康。妈咪爱是专门针对婴幼儿的益生菌,口感好并且对肠道没有刺激性,针对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各种肠道问题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宝宝肠胃消化不好怎么办

病因:宝宝因肠胃弱、营养失衡、暴饮暴食和气候湿热等原因引起的肠胃疾病。

表现:呕吐、腹胀、胸闷、厌食。

食补验方:脱脂奶——将牛奶煮沸,冷却后去除表面漂浮的脂肪膜,反复几次后即成脱脂奶。可治疗宝宝呕吐,但不太适合婴幼儿。

苹果泥汤——将熟透的苹果捣成泥状,放入淡茶中。苹果纤维较细,对肠道刺激小,富含的果胶有收敛作用。

淡茶水——少量红茶用开水冲泡,每天给宝宝饮4-5次,对急性肠胃炎有很好疗效 。

胡萝卜汁——新鲜的胡萝卜洗净捣碎,加少量水煮10—15分钟,过滤后再加水和少量白糖,煮沸后倒入容器中,隔水煮10分钟即可饮用。

山楂、大米、红糖汁——将山楂在沙锅内煎成浓汁,然后放入大米、红糖煮粥,上下午给宝宝食用。切忌空腹食用。

两岁宝宝突然呕吐是什么原因

1.生理性呕吐:多因喂养方式不当,如喂食过多,过急或在哭闹时喂奶等,由于咽下空气过多而引起呕吐,只要改变喂养方式即可缓解。

2.胃原性呕吐:常因胃肠道感染、消化不良或受寒后出现胃肠痉挛等引起,伴有哭闹不安。此时亦应考虑有无食物中毒,必要时立即就诊。

3.还有因各种疾病引起的呕吐,如咽炎、扁桃腺炎以及咳嗽后都会由于局部刺激而引起呕吐。当原发病灶治愈后,呕吐自然缓解。

4.胃肠型感冒也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引起呕吐。

要求少进食停喂辅食以减轻肠胃负担,如果强行进食只会加重呕吐现象。

孩子呕吐时,家长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要让孩子坐起,把头侧向一边,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 ②呕吐后要用温开水漱口,清洁口腔,去除臭味。婴儿可通过勤喂水,清洁口腔。 ③勤喂水,少量多饮,保证水分供应,以防失水过多,发生脱水。水温应冬季偏热,夏季偏凉,温水易引起吐。 ④注意饮食,不要吃得太多,尽量少食多餐。不要吃油腻酸辣食品,以免刺激胃肠。吐后应先用流食、半流食(如大米粥或面条),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以上是有关宝宝突然呕吐的原因介绍,希望对宝宝有所帮助。现在面对宝宝的呕吐,各位宝妈应该不会感到惊慌了吧,当然上面所说的只能作为一些轻微症状的参考,如果按照上述方法并没有改善,或者呕吐厉害,出现异样的病情,这时候一定得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按照医生的要求积极配合接受治疗。

治疗宝宝呕吐的按摩手法

1.寒吐:喜热恶寒,神疲肢冷,面色苍白,食入不化,吐次多而吐出物少,无酸臭气,朝食暮吐。

(1)推前臂(推三关)

(2) 揉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手法:以拇指端作按、揉法。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下肢萎软乏力等。

(3) 摩中脘

位置: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脐上约4寸)。

手法:用拇指或食、中指端或掌根按揉叫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叫摩中脘;用食、中二指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下向下推至中脘,称推胃脘。

主治:腹胀,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嗳气,腹痛等。

(4)掐右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为右端正。

手法:以左手固定患儿中指,用右手拇指指甲掐或拇指指腹揉右端正。

主治:惊风,呕吐,泄泻,痢疾等。

2.热吐:面赤唇红,发热烦躁,口渴饮冷,吐次少而吐出物多,并有酸馊气味,小便色赤,大便干。

(1)推六腑

(2)清板门:其中从板门推向腕横纹能止泻;从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

(3)运手掌心

(4)推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第七颈椎下方的空隙处)成一直线。

手法: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10~20次。

主治:呕吐,项强(脖子发硬),发热、惊风等。

(5)揉涌泉

位置:屈趾足掌心正前方凹陷中。

手法:以左手托住患儿足跟,再以右手拇指向足趾方向推,或用食、中指端揉。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指两手心,两足心与心胸处)烦热。

(6)分推腹阴阳

位置:腹部。

手法:以双手拇指沿肋弓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3.伤食吐:嗳(打嗝)气吞酸,厌食,脘腹胀满,烦躁不安,呕吐之物有酸馊之气味,吐后得安。

(1) 分手阴阳

位置:腕背横纹近小指端为阳池,靠拇指端称阴池。

手法:以两手食指固定患儿掌根之两侧,中指托住患儿手,用两拇指自腕背横纹中间,向两旁分推到阳池、阴池穴,为分手阴阳;自两旁(阳池、阴池)向中间合推到掌横纹处,称合推阴阳。

主治:寒热往来,呕吐食积,腹泻腹胀,痢疾等。

(2)清板门

(3)揉中脘

(4)分推腹阴阳

(5)按揉足三里

疳积按摩治疗

1.运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做直线推动按摩,每次推200次,每天1次,还可治疗腹泻。

2.推脾土:脾土穴位于拇指螺纹面。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推动按摩,每天1次,每次推200次,可治疗宝宝呕吐、腹胀。

3.揉板门:板门穴位于大鱼际隆起处,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揉此处,每天1次,每次揉50-100次,可治疗宝宝腹胀、食欲不振。

4.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推动按摩此处,每天1次,每次100-200次,可治疗身热烦躁、便秘的宝宝。

5.捏脊4遍: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宝宝的皮肤,拇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到大椎两旁,即为捏脊一遍。如此反复4次,可治疗宝宝厌食、腹胀、腹泻。

治疗宝宝呕吐的偏方

寒邪犯胃 突发呕吐,发热恶寒,头痛无汗:

◇生姜30克。将生姜捣烂如泥,用开水适量调姜水服,每日2次。

◇生姜30克,陈皮12克,红糖适量。水煎温服。

◇花椒、炙甘草各3克,干姜10克。水煎取汁温服。

◇藿香15克,陈皮12克,紫苏梗6克。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生姜30克,红糖适量。水煎取汁频频温服。

◇生姜30克,半夏10克。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

饮食所伤 呕吐酸腐,脘腹胀滿,不思饮食:

◇焦麦芽、焦谷芽、焦山楂各15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焦山楂30克,生姜3片。水煎取汁服。

◇白首乌30克,鸡内金10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焦山楂30克,萊菔子15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情志失调 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滿胀,口苦烦闷:

◇佛手、姜半夏各6克,厚朴10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紫苏叶、藿香各10克,柴胡6克。水煎取汁分2~3次服。

◇吴茱萸3克,川黄连5克。水煎取汁分2~3次服。

◇鲜竹茹20克,陈皮10克。水煎取汁服。

痛经呕吐偏方

偏方一:姜艾薏苡仁粥

干姜、艾叶各10克,薏苡仁30克。将前两味水煎取汁,将薏苡仁煮粥至八成熟,入药汁同煮至熟。具有温经、化瘀、散寒、除湿及润肤功效。适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

偏方二:益母草香附汤

益母草、香附各100克,鸡肉250克,葱白5根。将葱白拍烂,与鸡肉、益母草、香附加水同煎。饮汤,食鸡肉。适用于痛经,并能光艳皮肤。

偏方三:山楂桂枝红糖汤

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红糖30~50克。将山楂肉、桂枝装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剩1碗时,加入红糖,调匀,煮沸即可。具有温经通脉,化瘀止痛功效。适用于妇女寒性痛经症及面色无华者。

偏方四:姜枣红糖水

干姜、大枣、红糖各30克。将前两味洗净,干姜切片,大枣去核,加红糖煎。喝汤,吃大枣。具有温经散寒功效。适用于寒性痛经及黄褐斑。

偏方五:姜枣花椒汤

生姜25克,大枣30克,花椒100克。将生姜去皮洗净切片,大枣洗净去核,与花椒一起装入瓦煲中,加水1碗半,用文火煎剩大半碗,去渣留汤。饮用,每日一剂。具有温中止痛功效。适用于寒性痛经,并有光洁皮肤作用。

宝宝呕吐怎么办 偏方止吐

胡椒9克。将胡椒研为细末,填满肚脐,外用胶布固定,隔日更换1次。本方可辅助治疗脾胃寒湿性呕吐。

葱白、盐适量。葱白拌盐捣烂,蒸熟捏成饼,敷于肚脐上,固定。本方可温中散寒降逆,用于久呕不止。

把十滴水涌在肚脐里,外面用纱布及胶布封盖,12小时以后取下。十滴水是一味常见纳中成药,它的主要成分是樟脑、干美、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核油和酒精,既能祛寒,又能去火,一摘入脐,可止吐。

宝宝半夜咳嗽呕吐的治疗方法

1、小儿呕吐时,将其放在床上并安静躺卧,同时在床边放一个盆盂,以防小儿再发生呕吐时使用。注意观察呕吐情况,呕吐与饮食及咳嗽的关系,呕吐次数,吐出的胃内容等。

2、要让宝宝坐起,把头侧向一边,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呕吐后要用温开水漱口,清洁口腔,除去口腔中的异味。可通过勤喂水,清洁口腔。

3、勤喂水,少量多饮,保证水分供应。每隔10-15分钟给小儿喝一些淡盐水或糖水,水温应冬季偏热,夏季偏凉。注意观察小儿手上的皮肤是否干涩,以防身体发生脱水。

4、小儿呕吐时不要急于进食,否则只会加重呕吐。注意饮食,不要吃得太多,尽量少食多餐。不要吃油腻酸辣食品,以免刺激胃肠。吐后应先用流食、半流食(如大米粥或面条),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5、尽量卧床休息,不要经常变动体位,否则容易再次引起呕吐。呕吐剧烈时应该抱起小儿,或让宝宝坐起身来,这样不仅会使小儿感到舒服一些,更重要的是不必担心小儿呕吐出来的食物呛入气管,堵塞呼吸道。

6、小儿呕吐时,常常将衣物和被单弄脏,要注意经常更换,如果留有异味,更容易诱发小儿呕吐。

八个月宝宝拉肚子偏方

宝宝拉肚子,家长们最着急,但由于宝宝的肠道系统抵抗力和免疫力不强,使用药物治疗的话,可能会出现药物不适或者药物依赖症。因此不少家长会寻求治疗宝宝拉肚子的偏方。

偏方是否靠谱呢?其实,治疗宝宝拉肚子的偏方有很多,不管是吃的还是贴的,还是抹的,妈妈们都可以多多了解,选择合适的方式治疗宝宝拉肚子。

偏方1——可以将大葱根须、姜丝、大粒盐这三样东西用布包裹在一起,直接放在宝宝的肚脐上。将大粒盐放入干净且干燥的锅内进行翻炒,直到感觉到盐的热度之后倒入已经放有大葱根须和姜丝的布上,包裹住即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放在宝宝肚脐上之前,爸爸妈妈们一定要记得自己尝试过,千万不要烫到宝宝,待温度适宜时再放。

偏方2——可以将紫皮蒜去掉外皮,并且切头切尾之后,塞入宝宝的肛门。这颗蒜可以根据宝宝的肛门大小进行适当调整。众所周知,蒜可以起到消毒消炎的作用,塞入宝宝肛门可以让蒜直接发挥作用到肠道,消毒抑病菌,对治疗宝宝拉肚子有一定的帮助。

宝宝呕吐推荐中药治疗方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呕吐,都是可以试试下面几种配方的:

◇生姜30克。将生姜捣烂如泥,用开水适量调姜水服,每日2次。

◇生姜30克,陈皮12克,红糖适量。水煎温服。

◇花椒、炙甘草各3克,干姜10克。水煎取汁温服。

◇藿香15克,陈皮12克,紫苏梗6克。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生姜30克,红糖适量。水煎取汁频频温服。

◇生姜30克,半夏10克。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

饮食所伤 呕吐酸腐,脘腹胀滿,不思饮食:

◇焦麦芽、焦谷芽、焦山楂各15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焦山楂30克,生姜3片。水煎取汁服。

◇白首乌30克,鸡内金10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焦山楂30克,萊菔子15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中医治疗疳积

1.运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做直线推动按摩,每次推200次,每天1次,还可治疗腹泻。

2.推脾土脾土穴位于拇指螺纹面。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推动按摩,每天1次,每次推200次,可治疗宝宝呕吐、腹胀。

3.揉板门板门穴位于大鱼际隆起处,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揉此处,每天1次,每次揉50-100次,可治疗宝宝腹胀、食欲不振。

4.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推动按摩此处,每天1次,每次100-200次,可治疗身热烦躁、便秘的宝宝。

5.捏脊4遍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宝宝的皮肤,拇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到大椎两旁,即为捏脊一遍。如此反复4次,可治疗宝宝厌食、腹胀、腹泻。

相关推荐

宝宝呕吐按摩方法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家长以中指先按后揉中脘穴1分钟。 (2)家长可以将自己的双手拇指放在宝宝的剑突两侧的季肋处,然后进行两旁分椎1~3分钟,效果哦非常好。 (3)先掐后揉内关穴1分钟。 (4)患儿俯卧位,家长以拇、食、中三指,捏拿脾俞、胃俞穴处肌肉,各15~20次,然后以拇指各按揉1分钟。 2.随证加减 (1)感受风寒者,常用手法加 ①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 ②推揉太阳穴50次。 ③清肺经200次,清大肠200次。 (2)脾胃虚弱,神疲乏力者,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300次,揉板门

治疗各种呕吐偏方

通用方 张仲景:半夏泻心汤,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半夏9克(洗) 黄芩9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炙甘草6克 上7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煮取6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3服。 《金匮要略》卷中 段英廉:凡有损于胃气者,皆可致呕。余拟一治呕吐方,每获良效。 党参10克 半夏10克 白芍8克 甘草5克 生地片35克 公丁香35克 大枣18枚(劈碎) 干姜10克 知母20克 远志10克 玄参15克 代赭石(细面)10克水煎服。 曾有一顾姓女,年二十余,患神经性呕吐

宝宝两岁半夜着凉吐怎么办

1、热敷小肚子 缓解宝宝受凉呕吐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热敷,家长们可以在宝宝受凉呕吐期间用热毛巾或者是热水袋热敷在宝宝小肚子的部位,可以用毛巾包个刚煮熟的鸡蛋,隔着内衣放到宝宝肚子上,热敷肚子可以缓解宝宝肚子受凉吐奶的症状。 2、贴姜片 宝宝受凉呕吐还可以巧用姜片来进行缓解和治疗,生姜具有很好的抗寒暖身的功效,所以当宝宝受凉呕吐后家长们还可以用生姜切成片然后稍微加热后贴在宝宝肚脐上,为不影响生姜的功效家长们最好用医用胶布固定好,一般在次日取出即可。 3、药物治疗 宝宝受凉呕吐症状严重的话那么就自然只能借助药物

治疗呕吐偏方 慢性呕吐按摩法

按揉中脘、天枢穴:自己用手掌或他人用拇指按揉中院穴(脐上4寸处)、天枢穴(肚脐横开2寸处),每穴各2分钟。 擦腹直肌:双手分别放在腹直肌上,自上而下反复擦动,约1分钟。 点揉脾俞、胃俞穴:他人用拇指指尖或肘尖点揉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胃俞穴,每穴约半分钟,不可用蛮力。

小孩呕吐不吃饭怎么办

一、关于宝宝呕吐不吃东西怎么办这个问题,宝宝呕吐不吃饭后,很有可能是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家长首先要注意护理宝宝身体上的保暖,多给宝宝喝些温开水,喂些比较清淡的白粥,如果宝宝还没添加辅食,就让宝宝继续喝奶,妈妈饮食要注意少油清淡,并且观察宝宝有没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如果宝宝呕吐的还是很厉害,就要及时送到正规儿科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以免耽误宝宝的病情。 二、宝宝呕吐不吃东西时,可以适当给宝宝口服些帮助消化的药物来治疗,但是在给孩子使用药物前,必须要按照药物说明书或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再给宝宝服用。平时喂养宝宝

容易引起宝宝呕吐原因

1. 过度哭泣或咳嗽 宝宝可能没有发热、腹泻等表现,但也会发生呕吐,比如小家伙过度哭泣或咳嗽时。对于这类呕吐,妈妈不要小题大做,这种呕吐不会对宝宝身体造成不良伤害,妈妈只需要好好安抚宝宝情绪即可。 2. 误食有毒物质 宝宝呕吐也可能与误食有毒物质有关,比如错把糖衣药片当糖果吃了下去,或是误喝了什么化学品,比如洗衣剂、洗涤剂等。若妈妈怀疑宝宝误食有毒物质,应立刻带宝宝就医,同时带上可疑物品,以便医生能够及时确定毒物性质,给予正确处理。 特别提示:宝宝呕吐情况较轻时,妈妈可以给宝宝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流食,如果宝

治疗各种呕吐偏方

1、寒证 缪仲淳:神效沉香丸,又名聚宝丸,治男子翻胃呕吐,饮食不通。此是胃脘寒痰结阻,诸医无效,屡试神验。 真沉香6克 真麝香2.4克 血竭4.5克 郛香4.5克 缩砂仁6克 木香6克 延胡索3克 没药1.5克细末,糯米糊丸,如弹子大,用辰砂4.5克为衣,烧酒磨服。 2、热证 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6克 石膏30克 半夏9克(洗) 麦门冬9克(去心) 人参9克 甘草6克(炙) 粳米4.5克 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渣,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20

宝宝呕吐吃什么好

一般来说,呕吐跟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系,妈妈们在遇到宝宝呕吐时不要着急,可以通过食疗方法来调理,而且在平时要多注意给宝宝养肠胃,让宝贝快乐健康的成长。 呕吐也是宝宝成长中会发生的消化系统问题,一般呕吐的原因脾胃功能失调而引起的,食入的过寒或过热、或过期的食物都有可能引起宝宝出现肠胃不舒而呕吐宝宝出现呕吐时要及时调整食物,或禁食两餐,等宝宝呕吐症状有所缓解后,给其清淡流质饮食,等肠胃恢复后再正常的饮食一般宝宝发生呕吐分为三种:胃热吐、胃寒呕吐 、伤食吐,可以采取对应的食疗方法进行治疗。 胃热吐 表现为食入即吐

宝宝受凉了呕吐怎么办 宝宝受凉怎么护理

宝宝受凉呕吐后,家长应该扶宝宝坐起,或者让宝宝躺着,将其头侧向一边,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 呕吐后要用温开水漱口,清洁口腔,去除臭味和宝宝口腔中的异物,宝宝也可以通过勤喂水,清洁口腔。 宝宝受凉呕吐,家长应该给宝宝勤喂水,少量多饮,保证水分供应,以防失水过多,发生脱水。水温应冬季偏热,夏季偏凉。 呕吐之后药注意饮食,不要吃得太多,尽量少食多餐。不要吃油腻酸辣食品,以免刺激胃肠。吐后应先用流食、半流食(如大米粥或面条),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家长要注意观察呕吐情况,呕吐与饮食及咳嗽的关系,呕吐次数,吐出的胃内

治疗恶心呕吐的小偏方

广州的夏季湿热,常使人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在这样的天气下,一些脾胃稍弱的女性,经常会几天都不怎么想吃东西,吃下去常犯恶心,想吐。 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生池晓玲解释说,恶心呕吐在中医看来,是由于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和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胃失和调、气逆而上所致。出现这种情况,饮食应选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食、稀粥、蛋类、汤类等。 湿热犯胃恶心呕吐食疗方剂 1、鲜芦根30克,广霍香10克,白糖适量。先将鲜芦根和广霍香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兑入白糖,调味即可。每日1剂,分1-2次温服,连服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