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夏季溺水事故死伤多,大都是这5个认识误区害的! 误区四:溺水不超1小时就能救活

夏季溺水事故死伤多,大都是这5个认识误区害的! 误区四:溺水不超1小时就能救活

长时间的溺水会造成溺水者的呼吸、心跳停止、脑部出现缺氧,严重的甚至发生脑死亡,这一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一般情况下,心脏骤停4-6分钟,脑组织就发生永久性伤害;心脏骤停10分钟,就出现脑死亡了。所以,溺水超过一个小时是不可能被救活的。

溺水患者的预后

决定溺水患者预后的一个密切、重要因素是溺水时间长短与缺氧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尽管溺水时间过长、复苏时间过长的患者存活少见,但对长时间浸没于极冷冰水的溺水患者中偶尔可得到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成功复苏。因此,除非有明显医学死亡证据(如腐烂、尸斑、尸僵),救援人员应现场开始早期复苏;在持续心肺复苏下转送到急救机构。在许多欧洲国家急诊医生也随急救小组一起到达现场。

预后指证

一项研究显示儿童与青少年(20岁以下)溺水预后指征中,以下3种与100%死亡有关:

溺水时间>25分钟

复苏时间>25分钟

到达急诊科时存在无脉性心跳骤停

同一研究显示与不良预后有关的其它因素有:

首次心电图出现室速/室颤 ---- 死亡率93%

急诊科发现瞳孔固定 ---- 死亡率89%

急诊科出现严重酸中毒 ----死亡率89%

急诊科出现呼吸骤停 ---- 死亡率87%

同一调查者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成人和儿童患者存活率与意识、反应水平有关。死亡只发生在从现场到医院持续昏迷的患者中,在现场或医院内,清醒或嗜睡但有反应的患者没有1例死亡。

一些分类系统被推荐用于描述溺水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预后。最近一项关于巴西海岸1831例溺水事件分析显示,死亡率与心肺受损程度有关。溺水救援队评估伤情所需变量只有4种:咳嗽(是/否)、听诊、血压、心率。与这一领域其它研究者不同,他们未在诊治中采用公认的分类表。相反,通过回顾性询问与肺部损伤严重程度关系最密切的简单问题来确定分类等级。如表1所示,临床损伤程度分类等级越高死亡率越高。

小孩意外急救指南

跌倒

昏迷时一定要侧卧

清醒后,还要继续观察其是否有疼痛、嗜睡表现

世界范围内,跌倒是儿童伤害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儿童非致命伤害和残疾的首要原因。世卫组织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跌倒占全球0—17岁儿童致死性伤害原因构成比的4.2%,是0—5岁和13—15岁儿童的第一位伤害原因。

在我国,跌倒也是造成儿童伤害的主要原因,其中1岁以下婴儿跌倒死亡率最高。由于头部重量相对较大,很容易从童床、童车等处坠落。1—3岁的儿童,运动和平衡能力不稳,很容易从楼梯、台阶、学步车、家具上坠落。5—9岁儿童刚刚脱离成人照看独自外出活动,缺乏安全与危险的体验,意识不到自己身处危险,容易在玩耍中滑倒、坠落。

安全提示:

1.家中有3岁以下儿童,要注意消除家庭内安全隐患。将家里的窗户安上有开关但儿童打不开的护栏;确保地毯没有起褶,地板上没有电线、网线等;保证孩子不在湿地板上行走;浴缸或淋浴间内装上扶手和铺上防滑垫,避免孩子滑倒;瓷器或玻璃器皿放在带锁的壁橱里,或孩子够不到的高处;包裹家具锐利的边角,以防儿童碰伤等。

2.5—9岁的儿童好奇心强、爱冒险,家长最好不要让孩子超出自己的视线,应时刻提醒他们注意安全。特别是玩自行车、滑板、秋千和蹦床时。

救助

方法

1.孩子如果头部受伤,导致意识不清,就要立即叫救护车。同时,要将孩子侧卧,手放在头下。这种恢复姿势有助于减少舌头向咽喉部的滑落,预防舌头影响呼吸,危及生命。

2.如果怀疑跌倒后出现骨折,就不能随意移动。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孩子跌倒后有时会很快恢复,但有时头部损伤的反应表现得较晚。因此,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反应。如果他/她说某一局部部位疼痛,或有困倦表现,就应赶快就医。

车祸

别轻易动伤者

戴头盔,装安全座椅能将伤害减至最低

道路交通伤害是全球儿童的主要伤害死亡原因之一,全世界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伤害的儿童人数超过26万。2006年全国死因监测资料显示,我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为1.3万余人,位居我国儿童伤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

安全提示:

1.骑自行车、电动车或摩托车带孩子时,应给他们佩戴亮色头盔,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颅脑损伤。

2.乘坐汽车时,安全座椅很重要。对于10岁以下的儿童来说,正确安装和使用安全座椅,能在碰撞事故中降低70%的婴儿死亡率,1—4岁儿童死亡率减少54%。10岁以上或身高150厘米以上儿童,应使用普通安全带,它可以使儿童在碰撞中与车辆内结构分离,防止从车中弹射出去,并将碰撞的能量分散到身体最结实的部位,将严重致死性伤害的几率降低40%—65%。

救助

方法

如果发现儿童遭遇交通伤害,应立即拨打120、119或110。除非会威胁儿童生命,否则一定不要立即移动伤者。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查看伤情,确认有无意识、呼吸、脉搏、出血等情况。此外,从车内救出受伤人员的过程应根据伤情区别进行,对脊柱损伤者不能采用拖、拽、抱等方式,应使用脊柱固定板。

溺水

迅速实施人工呼吸

同时拨打急救电话,注意给孩子保暖

2005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1—14岁儿童溺水死亡率为10.28/10万,溺水死亡占该年龄组伤害死亡的44%。儿童溺水死亡率最高的年龄段为1—4岁组,占伤害总死亡的37%,这些儿童溺水多发生在家中或家附近的水塘。

安全提示:

1.5岁以下儿童家长或看护人应该做到:①绝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浴盆里,或呆在开放的水源边;②无论儿童在家里、室外或其他地点的水中或水旁,家长与儿童的距离要伸手可及,专心看管,不能分心,不要聊天、打电话、做家务;③儿童一定要由成人监管,不能将5岁以下的儿童交给未成年人看护;④在儿童乘船、嬉水、学习游泳时,家长应为儿童准备并使用合格的漂浮设备,如救生衣等。

2.中小学学龄儿童独立性增强,好奇、爱冒险,溺水的情况常发生在课余和假期,与同学结伴去江、河、水塘等开放性水体边玩耍或游泳时。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学校、社区都有责任告知学生“游野泳”的危险,并对以下这些危险行为进行制止:无成人陪同到非正规场馆游泳,单独去野外开放性水域捉鱼,在水边或泳池里与同伴打闹,在不知深浅的开放性水域跳水或潜水。

救助

方法

1.看见小孩溺水,如果有条件的话,救援时最好能采用船、救生筏、冲浪板或漂浮物等交通工具。救援者应尽可能快地接近溺水儿童,但同时要牢记自身安全。

2.对溺水儿童来说,最初和最重要的治疗是立即给予通气,迅速开始人工呼吸能增加患儿生存的几率。如果救援时,溺水儿童发生呕吐,要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用手指或布除去呕吐物。还要对病儿做好保暖护理。

3.即便有些溺水儿童,经过简单的复苏就能苏醒,但同样需要在监护下转送至医院作进一步评估。现场做初步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及时拨打120、119急救电话,以便做进一步救助及转运。

宝宝夏季游泳安全指南

夏天将至,天气越来越热,游泳的吸引力也逐渐超越了跑步。然而,相比于跑道,泳池或是公开水域,却暗藏了很多危险。

近日,社交网络上的一篇题为《小男孩游泳回来一周之后离奇死亡,“干性溺死”这现象,家长们不能掉以轻心》的文章,吓坏了不少家长以及那些跃跃欲试跳入泳池的孩子们。

在文章中,一位4岁的美国小男孩因为在戏水过程中误吸了水,几天后就上吐下泻,并且肩膀痛,最终不幸离世,而在救治得出的结论是,这也为小朋友死于“干性溺死”。

在网络百科中,确实有不少关于“干性溺死”也叫作“二次溺水”的科学解释,然而专业医生从医学角度上来看,误吸水或水中杂物进入气道,的确会导致剧烈呛咳,甚至喉痉挛,严重时可发生负压性肺水肿或呼吸停止,但这种情况多在呛水后立即发生,不可能断断续续拖一个星期。

事实上,相比于“干性溺死”,儿童在泳池和开放水域的溺水更值得关注和重视。夏天来了,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游泳和戏水,是一门大学问。

溺水,第一大死因

在分析儿童正确游泳戏水的注意事项之前,有这样一系列关于儿童游泳溺水的数字,值得我们记住。

据《齐鲁晚报》报道,全球儿童安全网络发布了“中国儿童意外溺水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每年近5万因意外死亡的0-14岁儿童中,溺水身亡的儿童数量占到了60%之多。如此换算,每年溺水儿童高达3万人。

除此之外,数据报告中显示,在中国1至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同样是溺水。其中,4岁以下的幼童因为溺水死亡的数量占所有死亡原因的52%;而5至9岁的儿童因溺水死亡则占到了23%。

何时学游泳最合适?

关于儿童游泳,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们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游泳最合适。

毕业于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国家一级运动员、中级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易梦觉就给出了他的专业看法——一般的游泳培训机构都会规定最小的学员应该从6岁开始学游泳,因为这个年纪,在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反应速度等方面都比较符合学习的要求。

然而,在易梦觉教练看来,“学习游泳”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在乎泳姿的戏水,而另一种则是正正规规地学习游泳。

“其实小朋友从出生开始就可以‘玩水’了,洗澡就算是一种玩水,在大一些的澡盆里,水温保持在32℃到36℃之间,泡上10到15分钟,这也是一个熟悉水性的过程。然后,等到长大了一些,再进入泳池游泳,这是比较好的过程。”

张长存教授是中国的第一代游泳冠军培育者,曾制定了《国家游泳训练大纲》,他也曾多次提出,“婴幼儿从小就应该学习游泳。学习游泳最重要的是,从小让孩子熟悉水性,和水建立信任和亲近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同样提倡“从婴幼儿开始培养水性”的欧美国家,学习如何自救以及强化自救能力,是婴幼儿游泳训练的第一课。

儿童游泳注意的4大事项

不管是在泳池还是公开水域,儿童游泳都需要家长或者专业的救护人员在周围陪伴。但即便如此,危险还是依然存在,所以在下水前,孩子们自身也要学会如何去保护自己。

1.游泳前务必检查身体

孩子在游泳前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患有某些疾病或发烧的孩子不要游泳。而例如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中耳炎、皮肤病及各种传染病的孩子也不应该游泳。

2.准备活动必须做足

游泳时,人体要经历一个从静止到运动和适应水温的过程,如不做准备活动,可出现头昏、心慌、恶心、抽筋等不适,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游泳前一定要做准备活动,例如一些动态拉伸,把全身肌肉、关节活动开,使呼吸和血液循环加快,以适应下水后游泳的需要。

下水前先用适度冷水撩洒一下身体的各个部位,如面部、胸腹部、背部及四肢,使身体适应水的温度,避免下水后意外事故的发生。

3.不要到水情不明场所游泳

在水库或海边游泳,一定要先了解水情。哪里水深或浅?哪里流速快或慢?哪里有水草?哪里有漩涡?不要到深水区和急流区游泳。不要在不明水情的高处跳水,以免发生脑外伤等事故,造成水中昏迷以致淹溺。

4.游泳时遇到水草、漩涡要正确处理

游泳时,遇到水草不要继续向前游,应以仰泳的姿势从原路返回,以避免水草绕住肢体。万一被水草缠住了,不要惊慌,不要乱蹬,以免水草越缠越紧,可仰躺在水面上,一手划水,一手解开缠在身上的水草。

遇到漩涡时,应立即吸口气潜入水中,然后用力向外冲出,待游出涡心后再浮出水面,并迅速离开漩涡地区。

儿童溺水,应该如何施救

其实,提醒孩子和家长在游泳时注意那4大事项,共同的目的就是一个,防止儿童游泳时出现溺水的状况。

那么,如果真的出现了溺水,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成都市第二人名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和莅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就强调,正确科学的紧急处理,是挽回溺水儿童生命的第一步。

首先,应该迅速脱水上岸。

由于儿童在水中溺死的过程很短,所以应以最快的速度将其从河里或塘里救上岸。若儿童是溺入深水中,抢救者宜从背部将儿童的头托起或拉住他的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随后,从水中救出溺水者后,应使其头部低于身体,以防呛水。

倾倒呼吸道积水,应将小儿俯卧救护人员肩上,头向下垂,使水自然流出;也可放在斜坡地面上倒立控水,然后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及杂草污泥,其目的是恢复呼吸道通畅。

紧接着,施救者应该促进呼吸,可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即用口对准小儿口吹气,为防止漏气须捏住鼻子,使小儿的胸廓扩张,然后松开手,使肺里的气体自然呼出。如此反复多次,每分钟大约做20次左右。

如果溺水儿心跳、呼吸均已停止,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对小儿进行胸部按压时,非专业和专业急救者均可采用成人胸部按压的方法,即单手或双手掌跟按压胸骨下1/2处(约为乳头连线中点)。

注意不要按压剑突或肋骨,应根据患儿和急救者体型采用单手或双手按压法,但无论采用何种胸部按压方法均应使按压幅度达到胸廓厚度的1/3~1/2。

必须记住的是,心脏按摩每分钟100次。直到恢复心跳、呼吸后送往医院继续抢救治疗。

当然,所谓的“二次溺水”确实存在,李和莅主任就强调,夏季的确有少数溺水儿救护数日后突然死亡,这多半是溺水后合并肺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未引起足够重视所致。

警惕儿童意外伤害

儿童意外伤害原因大致可分以下三类:

一.物理性伤害:如意外窒息、溺水、割伤、摔伤、坠落伤、交通事故、烧伤、烫伤、鞭炮炸伤、电击伤以及洪 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伤害。

二.化学性伤害:常遇到的有:强酸或强碱灼伤、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和有毒物质中毒等。

三.生物性伤害:如狗、猫、蛇咬伤、蜂、蝎、毒虫蛰伤以及食物变质中毒等。

下面介绍三种常见的儿童伤害:

婴儿意外窒息:新生儿和小婴儿不会抬头或不会翻身,母亲与婴儿同睡一张床,甚至同睡一个被窝,这样很容易 由于被子堵塞婴儿口鼻而使婴儿发生窒息死亡,母乳养婴儿时,孩子边吃边睡,当母亲也入睡后,乳房易堵塞婴儿口鼻,亦可 致婴儿发生死亡。新生儿和幼小婴儿不会翻身,如果采取仰卧位睡眠,一旦孩子发生呕吐物流入气管,亦可引起窒息和死亡。

另外,为婴儿喂奶、喂水或喂药方法不当,容易赞成呛水或呛药,从而引起窒息死亡。

溺水:有些人喜欢到未开放的江、河、湖、溪、渠、海等水里游泳。由于这些水域深浅不一,水势复杂,又缺乏 必要的救护手段及人员,很容易发生溺水事故,在溺水者中,最多的是少年儿童,尤其是那些没有成人陪同的孩子们。冬初及 早春,冰层很薄,此时,儿童最易踏碎冰面而发生溺水事故。

幼儿因溺水而致死的事件也很常见。据统计,一九九一年我国一至四岁儿童因溺水死亡者就占十万分之三十四点 二,排在各种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这些孩子主要不是由于游泳溺水,而是由于不慎跌入水中致死。

药物中毒:儿童药物中毒主要由于两种原因引起,一是家长不了解儿童用药注意事项,由药物引起中毒;另外最 多见的是儿童自行拿取药物误食而引起中毒。一至三岁幼儿好奇心强常趁大人不注意自取药片服用,造成中毒。

溺水如何急救

现代医学已经明确,控水拖延复苏,加重误吸,明显增加溺水者死亡率。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水能成为阻塞气道的异物,请不要将宝贵的救命时间浪费在各种控水上。

发现有人溺水后,该如何正确施救?根据溺水者被救上岸后的状态,急救措施分四种:

1.溺水者清醒,有呼吸有脉搏。施救者应立即呼叫120,在一旁陪伴并为溺水者保暖,随后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

2.溺水者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施救者应立即呼叫120,清理溺水者口鼻异物,并将其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同时,密切观察溺水者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3.溺水者昏迷,无呼吸有脉搏,类似“假死”状态,出现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濒临停止。此时,施救者应立即抬高溺水者下颚,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溺水者恢复呼吸后,可将其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4.溺水者昏迷,无呼吸无脉搏。施救者应即刻清理溺水者口鼻异物,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急救顺序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切记同时要呼叫120,并持续心肺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

谨记:同伴溺水 “人链”救人不可取

当看到小伙伴溺水,如何施救?在近年来不少青少年溺水案例中,我们都能看到孩子们采用手拉手“人链式”的方法救人,虽然有些成功了,但更多的是演变成施救者也纷纷落水,几个孩子一同溺水身亡的惨剧。

“人链”救人这个看起来很棒的主意,实际上“不是害死一个人,而是害死一串人”。那么,当看到有同伴溺水了,到底该怎么办?溺水急救有三大原则:

1.切莫贸然下水施救。家长要教育孩子,即使自己的游泳技术再好也不能贸然下水救人。因为下水救人是个技术活,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营救溺水者,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较高。相反,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却很容易被溺水者拖入水中,不仅救不了人,还会让自己陷入危险。

2.借助器械优于赤手空拳。救人时要保持冷静,不能逞匹夫之勇,可以选择投入救生圈、绳索、木棍、泡沫等,让落水者攀扶上岸。

3.团队救援优于单枪匹马。救人,不鼓励做孤胆英雄,应召集更多人,采取适合的救人方案。所以碰到有人落水,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是立刻在岸上大声呼救,请附近的成年人来帮忙。

鼻出血日常生活九个错误急救法

错误案例一:流鼻血时仰头

小时候一流鼻血,家长就让我们仰着头,并用卫生纸堵住鼻孔。

点评:其实,仰着头会让血流入呼吸道,造成窒息。若是外伤后流鼻血,很可能是颅底损伤流出的脑脊液,堵塞鼻子可能导致颅内感染。

正确方法:坐下来,身体稍微前倾,张开嘴巴,用嘴呼吸;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朝后脑勺方向挤压10分钟,以稍有痛感为宜。如果还出血,可稍微移动一下捏的位置,直到血止住。如血流不止,应立即就医。

错误案例二:烧烫伤涂牙膏

做饭时被油溅到,或是手碰着热锅,疼得人直跺脚。好多人赶紧涂些牙膏,还有的人涂大酱、酱油。

点评:牙膏中的薄荷成分能让患处暂时感觉清凉,但这样易导致细菌滋生和创面感染。同样的,烫伤后涂酱油、撒盐,不但不能减轻伤情,还会刺激伤口,加深受伤程度,增加感染机会。

正确方法:立即用凉水冲洗患处,抑制高温对皮肤的损伤,降低感染危险;用纱布包裹患处,保持其清洁和干燥。如果伤处起了水泡,切勿随意刺破,严重时要马上就医。

错误案例三:喉咙卡刺硬吞食物

见到鲜美的鱼肉一着急,难免会被鱼刺卡到喉咙。人们想出了好多“妙招”应对,如喝醋、吞咽食物等。

点评:这些方法都不科学。几口醋喝下肚,并不能软化鱼刺,吞咽食物还可能造成食道出血等损伤。

正确方法::能看见的刺就直接用手或镊子取出。若看不见或当事人已不能说话,应及时就医。

若发现有人用手抓住自己的喉咙,却不能说话时,说明可能是有异物堵住了呼吸道,应立即采取哈姆立克急救法。施救者站在被救人身后,以拳头的大拇指和食指侧对准被救者的上腹部,另一手握紧该拳头,使劲快速向上方挤压。急救时要控制力度,对较小的孩子要用力稍减。

错误案例四:止血时,用力捆扎

做饭时,一不小心切到手,鲜血直流。一般人都会用纱布或创可贴紧紧勒住伤口,有时把手指都勒紫了。

点评:其实,这样会阻碍血液循环,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肢体肿胀、青紫,严重的还会造成肢体末端坏死。

正确做法:让伤者坐下或躺下,抬高受伤部位;用清水清洁污染的伤口,出血速度快时应先止血;用消毒纱布或干净透气、无黏性、吸水性好的敷料覆盖伤口,用手按压5~10分钟(紧急情况下,可直接用手按压伤口止血),若血液浸湿纱布,最好也不要取掉,应往上再加敷料;止住血后,用绷带、布条包扎伤口。还可以用手指将伤口近心端的动脉血管压在骨头上,阻断血流。此法适用于四肢,但由于影响血液供应,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

错误案例五:老人摔倒急忙扶

看到老人摔倒,好心人都会下意识地把老人扶起来,问问有无大碍。

点评:老人多有骨质疏松,跌倒后易出现骨折,匆忙将其扶起可能加重损伤。

正确做法:怀疑有骨折时,可就地保暖、止痛,防止休克;如出血应马上止血、固定;若怀疑脊柱骨折或情况较严重时,应保持老人身体不动,就地等待120急救。若能确认老人未骨折,还要观察其是否昏迷。意识清醒且没有不适的,稍事休息后可将其扶起;如果昏迷不醒,则必须请求120救援。在等待救援时,需将老人原地缓缓放平至仰卧位,解开领口,并将其头部倾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反流。若老人出现突然、快速的意识丧失、大动脉脉搏消失,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术。

错误案例六:随意搬运患者

事故现场,人们帮忙将受伤者搬到安全地带,虽然是好心,却可能帮了倒忙。

点评:搬运不当会致二次伤害。比如车祸常造成颈椎伤害,若在搬运中不注意保护,可能压迫神经,造成残疾。

正确做法:情况不明时,切忌轻举妄动。搬运伤员有五大注意事项。1。先急救,后搬动;2。尽可能不摇动伤员身体;3。随时观察呼吸、体温、出血、面色变化等情况,注意给患者保暖;4。人员、器材未准备完善时,切忌随意搬动;5。运送伤者最好乘坐救护车,途中必须保持平稳,不能颠簸。

错误案例七:溺水后立即行胸部按压

影视剧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有人溺水时,等周围人拉上来后,立刻开始进行胸部按压。

点评:影视剧中对于游泳溺水者的施救镜头,很多都会忽视重要的第一项,即立刻检查溺水者的呼吸道是否畅通,如果是在野外池塘等地溺水,还应该立刻清除口腔、鼻腔内的泥沙或水草等杂物。

正确做法:将溺水者平放,迅速撬开其口腔,清除咽内、鼻内异物。溺水后舌头会后坠,堵住气道,因此要抬高其下巴。如溺水者停止呼吸,应尽快施行人工呼吸,捏住其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往其嘴里缓缓吹气,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时,放松其鼻孔,以每分钟16~20次为宜,直至恢复呼吸。一旦溺水者心跳停止,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右手掌平放在其胸骨下段,左手交叉放在右手背上,缓缓用力将胸骨压下4厘米左右,然后松手腕,手不离开胸骨,以每分钟60~80次为宜,直到心跳恢复为止。

错误案例八:野外被咬用嘴吸毒

《宫心计》中,刘三好被毒蛇咬伤,经过的皇帝发现了就立刻用嘴为其吸蛇毒。

点评:野外被咬时,并不提倡用这种民间方法。因为如果口中有溃疡或存在嘴唇皮肤破损等情况时,毒液可能通过溃破处威胁到施救者。有龋齿、牙龈炎等口腔疾病的人也不能使用这种施救方法,有时候,即使有龋齿也未必能感觉到,所以还是尽量少用。

正确方法:被咬后,立刻原地坐下或躺下,迅速用鞋带、裤带等绑扎伤口近心端,并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还可用冰块、冰水等冷敷伤口周围,以减缓毒素的扩散和吸收。呼救,由急救人员尽快将人用担架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错误案例九:把“中风”昏迷者“摇醒”

不少人发现有人突然脑袋一下子耷拉在桌上,口眼歪斜流着口水、鼾声大作并昏迷时,都会不假思索地上去摇晃,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唤醒患者。有的人甚至拍打患者的脸,希望对方尽快清醒。

点评:这些动作都是不对的,因为在患者脑出血的时候头部受到晃动,会导致脑出血更快。

正确方法:此时,如果患者坐在桌子边,应把他坐的椅子往前一推,把患者挤在桌子和椅子之间。如果患者已经溜到地下了,不能乱搬动患者。应该给患者摆成一个稳定的侧卧位。具体的操作方法:展臂、搭肩、圈腿、翻身。要点是让患者一侧肢体伸直,另一侧肢体弯曲成90度。整体翻身,保护脊柱呈轴线翻转。

溺水多长时间会死亡 溺水出现呼吸停止后还能不能救活

溺水出现呼吸停止后有机会救活,但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抢救。在呼吸停止后4-6分钟内,马上实施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的成活率相对较高,但如果溺水超过8分钟,抢救成活率不到10%。因为一般大脑缺氧超过5分钟,脑细胞的损伤就是不可逆的,可能导致脑死亡。

哪些急救方法家长要掌握 常见的意外伤害状况

婴幼儿会用嘴巴探索周边环境,喜欢把物品放入,因此,容易导致异物吸入,有73%发生在3岁以下的孩童。异物梗塞最严重的问题是呼吸道完全阻塞,当呼吸道遭受外来物阻塞而无法呼吸,就会造成窒息,导致脑部缺氧,进而造成损伤。到底哪些物品较容易引起异物梗塞?以食物来说,包括果冻、软糖、糖果、含骨头的肉类、整颗的种子与坚果(例如:花生)、带籽水果(例如:荔枝、龙眼、葡萄)与较黏稠的花生酱等,非食物性的钱币、安全别针、钮扣电池、弹珠、小玩具及配件也相当常见。

假如发现原本意识清楚的婴幼儿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而无法言语,或者剧烈咳嗽,就必须怀疑是否为异物吸入所造成的呼吸道阻塞。若因为异物梗塞而使呼吸道完全阻塞时,应立即对外求助或拨打119,并且把握黄金救援期,执行哈姆立克法,重复动作直到异物咳、吐出并予以移除,有必要甚至施以心肺复苏术。

如何预防

1.1岁以下的婴儿不可趴睡,婴儿床上也不能有任何松软物件,包括棉被。除此,不建议1岁以下的婴儿与大人或其他人同床,因为此时婴儿尚不会翻,很容易在没注意的情况下压到他。

2.小心检查地板及游玩的地方是否有硬币、钮扣及其他小东西,避免幼儿误食。

3.选择适合年龄的安全玩具,避免玩具零件掉落,造成幼儿误食。

4.勿让孩子接近绳带(套),像是窗帘的拉绳、鼠标线、悬挂奶嘴、项炼、平安符或玩具吊绳等,衣服上也不要有长绳带。

5.避免让小孩接近塑料带、具拉炼的袋子、柔软枕头等。

6.避免让小孩在浴缸内玩水,以发生溺水窒息的危险。

7.孩子哭泣或奔跑时,应避免同时喂食物。

8.1岁以下还不会翻身的婴儿,容易有溢奶状况,因此,用奶瓶喂食时,应以头上、脚下的姿势斜抱着,吃完后给予拍嗝或将婴儿侧躺,预防因溢奶而造成呛奶。

9.避免让学龄前儿童吞食可能引起异物梗塞的固体食物,尤其是风险特别高的4岁以下之幼儿。除了不主动给予,也应注意勿让小孩在没有成人戒护下,接触到这些固体食物。此外,所有食物都须压碎和切细,要求孩子不要边玩边吃,而且得细嚼慢咽。

儿童发生事故伤害死因排名第二名是溺水,其中,小于1岁的婴儿有71%发生在澡盆,尤其是7、8个月已经会坐的宝宝,由于头部比例较重,容易向前倾,发生原因大部分是被短暂单独留在澡盆或由年长兄姐「看顾」所造成;至于1~4岁的幼儿则是大人疏忽所致,经常在「离开照护者视线」5分钟内发生。基本上,溺水时,少量的水会进入下咽部,引起喉头痉挛,导致低血氧,3~4分钟会造成心肌缺氧,5分钟内便产生脑损伤之后遗症;缺氧时,身体所有器官都会受到影响。

若不幸发生溺水意外,必须尽早实施心肺复苏术,减低缺气伤害。急救时,应先将溺者救出,移至安全环境检查意识,如果确定失去意识,赶快找人协助并拨打119寻求后续支持,再将溺者平躺于硬地上;当无法确定溺者脊椎是否受伤,建议最好当做脊椎有潜在性的伤害来加以保护较安全。再者,应立即清除口鼻内污泥、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溺者头部朝下,按压背部,将口、鼻、肺部及胃内积水倒出,如果呼叫溺者没有反应,即使初步处理排出的水不多,均得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术,包括胸部按压与人工呼吸,直至伤员心跳呼吸恢复或急救团队到达现场接手为止,最后送医治疗。若溺者意识清醒,必须以毛巾包裹全身保温,给予氧气,送医检查,勿忽略肺炎、继发性呼吸窘迫等并发症或死亡的可能性。

如何预防

1.注意居家安全,浴缸或大水桶内应避免储水,也不要让儿童独处。

2.婴幼儿洗澡时,成人应全程陪同,不可因任何原因而暂时离开浴室。除此,精神不济的成人亦不该协助婴幼儿沐浴。

3.患有癫痫疾病之儿童,不宜泡澡,应采用淋浴。

4.定期检查居家附近的蓄水容器,例如:水槽、水缸、水塔或洗衣机等,这些容器都应加盖,而且不易开启。

5.积极教育儿童戏水的正确知识,在安全的环境下教导游泳及自救技巧。

6.出外玩乐时,注意并严格遵守救生员与警告告示牌指示,随时掌握儿童行踪,勿随易闯入不明或危险区域。

7.遇到孩子落水时,不要轻易下水施救,先以间接的方式救人,如有木板、救生圈等可先抛下水中给溺者自救,或以长竹竿施救,并立即通报消防救生人员请求协助。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误食与中毒事件发生在6岁以下的孩童,且最常发生于家中。任何物品都可能造成儿童的误食,像是一些颜色鲜艳的药物(例如:降血压药物、降血糖药物、安眠药、维他命药片、儿童药水等),容易让孩子误以为是糖果而吃下肚,若单独或同时误食大人降血压药、降血糖药或安眠药,可能会导致低血压休克、低血糖、呼吸抑制等严重问题,其他诸如一些细小物品也容易误食,例如:玩具零件、钮扣、电池、回形针、硬币等。另外,像清洁剂、杀虫剂、强碱水等,亦可能引发中毒,甚至造成死亡。

基本上,一旦发现孩子误食或中毒时,除了有机溶剂于催吐的过程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所含强碱水催吐很可能二度灼伤,因此,不建议催吐。至于其他物品,应立刻移除。若卡在上呼吸道,造成窒息,可以利用拍背压胸或哈姆立克法尝试将异物移除,假如无法达成,应尽速就医取出,且将残余部分或可能误食的药物外包装提供给医护人员参考;平时应记住离家最近的医院急诊处或毒药物咨询中心电话号码,或直接拨打119寻求协助。

如何预防

1.孩童可以伸手触碰的地方都必须确保安全,像是有抽屉的柜子,应装上安全扣锁。

2.所有的药物或保健食品都应置于儿童不易开启的安全瓶中。

3.不要在儿童面前服药,以免引起模仿。

4.在明亮处服药,服药时应默数数量,若有掉落要确实找出并丢弃,避免孩子在爬行或玩耍的过程中看到而误食。

5.有访客或电话要暂停去开门或接听时,一定要把正在服用的药物或整理家务的清洁剂先收好,因为很多儿童误食都是在此时发生。

6.儿童用药由于气味芳香,也应放在安全处,每次只倒出该餐必须服用的剂量即放回原处。

7.过期未用完的药物应确实依照药物回收管道丢弃。

8.环境清洁用品或杀虫剂等应集中收纳于加锁的橱柜中。

9.绝对不要使用任何食品容器分装有毒的液体或粉末。

10.所有可能会被儿童放入口中的物品都应收纳在儿童无法打开的容器或橱柜中。

烧烫伤依发生原因可分成热液烫伤、火焰烧伤、化学灼伤、电灼伤及呼吸道吸入性伤害五种,其中,80%烧烫伤发生在家中,且50%以上的伤者为孩童,又以热液烫伤最常见,占所有烧烫伤的85%,常发生于4岁以下的孩童。

深度及面积是决定烧烫伤严重度的两个最重要因素,以深度而言,分为一度、浅二度、深二度、三度。许多家长可能担心烧烫伤会影响孩子的发育或造成疤痕,理论上要看烧烫伤的位置及深度,才能确认是否产生功能障碍及疤痕,通常浅二度不一定会留疤,且孩子的愈合力相对较好;深二度以上且深及真皮深层时,就会出现明显疤痕,外观上亦有所影响。若不慎发生烧烫伤,应立即去除伤害源,遵循冲、脱、泡、盖、送之紧急处理原则。

如何预防

家中最易发生烧烫伤的地方为厨房及浴室,另有以下小细节必须注意:

1.洗澡时,不要让宝宝离开照顾者的视线,尽量使用盆浴,但严禁直接加热水;澡盆不可置于水龙头底下,洗澡水应先冷后热。此外,一定要试水温,最好以温度计或用手直接测,水温应在48.9℃以下,若室内有恒定空调的环境,水温宜维持在42℃以下。

2.最好不要放任幼童任意在浴缸玩耍,避免发生意外。

3.家中最好不要储存强酸、强碱的清洁剂等危险物品。

4.餐桌上的桌巾不宜太长,免得幼童攀爬拉扯,把桌上热水或热汤拉下来而烫伤。

5.热水瓶、热汤要放置在幼童构不到的地方。

6.建议使用热水需解锁的饮水机。

7.火柴、打火机应收好,避免孩子玩火。

8.家中若装置铁窗,应保留活动逃生窗口,以备不时之需。

9.电线要远离幼童能摸到的地方,避免因无知咀嚼而导致唇部电伤;也要注意幼童的动向,避免绊倒电线而翻倒茶壶、热水瓶或热锅。

10.插座要远离幼童能摸到的地方,并且用保护盖盖住。

相关推荐

揭秘防晒的误区

防晒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提起防晒的“晒”, 许多人认为就晒太阳,认为防晒就防阳光。其实生活中需要防晒的地方很多,比如长期在电脑前工作,使用手机频率高,都需要对面部皮肤做一定的防护措施。 误区二:只有在阳光强烈时才需要使用防晒用品。 这把紫外线与阳光等同看待了。其实,阳光中的紫外线,即使在薄雾、阴天和有云层的天气,也照样存在,因此时时都要注意防晒。 误区三:在夏天以外的季节,不需要使用防晒用品。 即使在夏天以外的季节,紫外线也会夺走肌肤水分,破坏肌肤组织,因此防晒一年四季都要做的功课。 误区四:防

会游泳的人为什么溺水 心理原因

由于心理方面导致的溺水事故比较多见,尤其初学者比较多见,部分初学游泳者,游泳时心情过于紧张,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过重的心理负担,导致游泳者的大脑皮层出现保护性的抑制而使动作僵硬,协调性降低,正确的动作技术破坏,而发生呛水,喝水和身体下沉,从而导致溺水事故的发生。 预防措施:加强保护措施,减轻游泳者的心理压力,请会游泳的人陪游,如果出现危险,及时采取救护措施。

儿童溺水6分钟急救知识

6分钟急救步骤 下水迅速救上岸 由于孩子溺水并可能造成死亡的过程很短,所以应以最快的速度将其从水里救上岸。 若孩子溺入深水,抢救者宜从背部将其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清除口鼻里的堵塞物 孩子被救上岸后,使孩子头朝下,立刻撬开其牙齿,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再用手掌迅速连续击打其肩后背部,让其呼吸道畅通,并确保舌头不会向后堵住呼吸通道。 倒出呼吸道内积水 方法一:抢救者单腿跪地;另一腿屈起,将溺水儿童俯卧置于屈起的大腿上,使其头足下垂。然后颤动大腿或压迫其背部,使

溺爱孩子危大如何避免毁灭式溺爱

古语说,“慈母多败儿”。联想到我们身边的许多案例,就会发现,这句话还真的有几分道理。 《后汉书。仇览传》中,有一个“孤犊触乳,骄子骂母”的故事,讲的就古代有一个人因为独子,一直受到母亲的娇惯,但他由撒娇而顶嘴,由顶嘴而骂母亲,最后竟发展为打母亲。一天他见一只母牛的奶子鲜血淋淋,原来被小牛犄角触伤了,听见别人说“牛畜生,可有的人连畜生都不如。”发现大伙在说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才改正了自己的行为。 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就《红楼梦》中的薛蟠,由于他幼年丧父,寡母看他孤根独种,从小对他百

发生溺水时如何自救 儿童溺水急救方法

由于孩子溺水并可能造成死亡的过程很短,所以应以最快的速度将其从水里救上岸。若孩子溺入深水,抢救者宜从背部将其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孩子被救上岸后,使孩子头朝下,立刻撬开其牙齿,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再用手掌迅速连续击打其肩后背部,让其呼吸道畅通,并确保舌头不会向后堵住呼吸通道。 方法一:抢救者单腿跪地,另一腿屈起,将溺水儿童俯卧置于屈起的大腿上,使其头足下垂。然后颤动大腿或压迫其背部,使其呼吸道内积水倾出。 方法二:将溺水儿童俯卧置于抢救者肩部,使其头足下垂

夏季游泳溺水怎么办

一、如何防溺水 。 游泳,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之一。然而,不做好准备、缺少安全防范意识,遇到意外时慌张、不能沉着自救,极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 为了确保游泳安全,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宜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否卫生,水下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2、必须要有组织并在老师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如果集体组织外出

在游泳池游泳与海滩游泳的安全意识

在游泳池游泳安全常识 1.池边不可奔跑或追逐,以免滑倒受伤。 2.池边不可任意推人下水,以免撞到他人或撞到池边受伤。 3.池边严禁跳水,常因水浅,造成颈椎受伤而终生瘫痪。 4.戏水时,不可将他人压入水中不放,以免因呛水而窒息。 5.水中活动时,已感有寒意时,或将有抽筋现象时,应登岸休息。 6.若发现有人溺水时,即刻发出「有人溺水」呼救或打110请求支持,如果自己没有学过水上救生,不可冒然下水施救。 7.若在水中发现自己体力不足,无法游回池边时,应立即举手求救,或大声喊叫「救命」等待救援。 在海滩游泳安全常

会游泳的人为什么溺水 身体原因

由于身体原因导致的溺水事故,多发生于体质较弱或患有隐性疾病的游泳者,由于游泳时间过长,水温过低,运动过于剧烈和体力消耗过大,而引起眩晕,昏厥或隐性病患的疾病发作,导致游泳者在水中晕倒,从而导致溺水事故发生。 预防措施:下水游泳之前,游泳者应该做一次全面身体检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当时的气温和水温情况,适当掌握游泳的时间,游泳时动作要和缓,运动量要适中,避免做剧烈的冲刺和较长时间的潜水。

游泳溺水时的错误行为 误区五:倒背控水真的靠谱吗

其实这种控水法一点也不靠谱! 对于神志清醒的溺水者或者昏迷但呼吸、脉搏尚存者,其溺水时间比较短,肺内根本未吸入水或者仅吸入很少水,完全没必要控水。控水过程会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反而会阻塞气道,还可能导致肺部感染,有无益。 而对于无呼吸无脉搏的溺水者,控水会延误救人的黄金时间,使溺水者丧失最佳复苏时机,同样也会导致误吸,增加死亡率。 实际上,无论哪种控水方式,控水法基本控出的胃内容物和胃内水,肺内的水很难控出来,反而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肺内水会进入人体循环,从而改善肺部的氧合能力。

哪些急救方法家长要掌握 婴幼儿发生意外伤几率大

1~4岁的婴幼儿十大死因中,以「事故」居首位,最常发生意外的场所有高达六成大家认为最安全的居家环境。「照顾疏忽」为儿童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故家长必须加强事故防护的观念,并且落实于日常生活,才能彻底杜绝这类伤发生。 婴幼儿发生危急,甚至死亡的情况,常见于异物梗塞与窒息、幼儿童坠楼、误食与中毒、儿童溺水及烧烫伤。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好奇心会驱使他去探索生活周遭的新事物,像吞食正在玩的玩具、从沙发上跳下、玩饮水机的开关、将成人药物当做糖果吃等,发生往往在一瞬间,稍不注意便造成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