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早期识别心绞痛很重要

早期识别心绞痛很重要

细节一:心绞痛部位

心绞痛的发作大多位于胸骨后或胸部的心前区,也可出现于上腹部至咽部之间的任何部位。如这些位置感到疼痛,就要提高警惕了;

细节二:心绞痛范围

心绞痛的疼痛范围往往较广泛,为片状分布。患者常感到一片区域的刺痛,而非局限于一个点的疼痛,这些不能明确指出“痛点”的现象极有可能是因心绞痛而引起;

细节三:心绞痛的性质

老年人的心绞痛性质常为钝痛和灼痛,疼痛程度不如年轻人剧烈。有时老年人的心绞痛不是一种疼痛感觉,而是一种难以描述的不舒适感觉。需注意的是,疼痛若为针刺样、刀割样者,往往不是真正的心绞痛,或是来自其它脏器的疼痛;

细节四:心绞痛放射区

心绞痛的疼痛部位不仅仅是胸部,还常会放射到肩、上肢、颈或脊。心绞痛最常见的放射部分是左肩或左上肢,由前臂内侧直达小指与无名指这一范围。

细节五:心绞痛起始症状

心绞痛是由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缓慢开始的,起初疼痛较轻,经数分钟后达到高峰。如心绞痛一开始就是剧痛,以后逐渐减轻,往往不是心绞痛。

细节六:心绞痛持续时间

典型心绞痛的时间常为3~5分钟左右,很少超过10~15分钟。只有少数变异型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前心绞痛时间较长。疼痛有如闪电样一瞬即逝者往往不是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护理措施有哪些

1、出院前评估及出院后生活与工作安排

出院前可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发现有症状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严重心律失常,了解心功能,从而估计预后,决定是否需血管重建治疗,并指导出院后活动量。

出院后2~3个月,可酌情恢复部分工作或轻工作,以后,部分患者可恢复全天工作,但要避免过劳或过度紧张。

2、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与梗死面积的大小、并发症及治疗有很大的关系。死亡大多发生在第一周内,尤其1~2小时内,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住院前死于室颤。住院后死

亡原因除严重心律失常外,还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脏破裂等。急性期住院病死率上世纪60年代在30%以上,广泛采用监护治疗后降至15%左右,近年来应用直接PCI后降至4%~6%。

3、要懂得和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并给予及时处理

既往无心绞痛的患者突然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的患者发作突然明显加重,或无诱因自发发作,这类情况需及时采取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如何预防

1.避免过度劳累。尤其避免搬抬过重的物品。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2.放松精神。愉快生活,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处之。

3.洗澡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患者洗澡时,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4.气候变化时要当心。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患者要注意保暖或适当防护。

5.要懂得和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并给予及时处理

心肌梗死患者约70%有先兆症状,主要表现为:

(1)既往无心绞痛的患者突然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的患者发作突然明显加重,或无诱因自发发作;

(2)心绞痛性质较以往发生改变、时间延长,使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

(3)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或明显心动过缓或过速;

(4)心绞痛发作时伴气短、呼吸困难;

(5)冠心病患者或老年人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或晕厥等情况时都应想到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心绞痛的早期症状表现

如何辨别心绞痛一:心绞痛部位

心绞痛的发作大多位于胸骨后或胸部的心前区,也可出现于上腹部至咽部之间的任何部位。如这些位置感到疼痛,就要提高警惕了;

如何辨别心绞痛二:心绞痛范围

心绞痛的疼痛范围往往较广泛,为片状分布。患者常感到一片区域的刺痛,而非局限于一个点的疼痛,这些不能明确指出“痛点”的现象极有可能是因心绞痛而引起;

如何辨别心绞痛三:心绞痛的性质

老年人的心绞痛性质常为钝痛和灼痛,疼痛程度不如年轻人剧烈。有时老年人的心绞痛不是一种疼痛感觉,而是一种难以描述的不舒适感觉。需注意的是,疼痛若为针刺样、刀割样者,往往不是真正的心绞痛,或是来自其它脏器的疼痛;

如何辨别心绞痛四:心绞痛放射区

心绞痛的疼痛部位不仅仅是胸部,还常会放射到肩、上肢、颈或脊。心绞痛最常见的放射部分是左肩或左上肢,由前臂内侧直达小指与无名指这一范围;

如何辨别心绞痛五:心绞痛起始症状

心绞痛是由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缓慢开始的,起初疼痛较轻,经数分钟后达到高峰。如心绞痛一开始就是剧痛,以后逐渐减轻,往往不是心绞痛;

如何辨别心绞痛六:心绞痛持续时间

典型心绞痛的时间常为3~5分钟左右,很少超过10~15分钟。只有少数变异型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前心绞痛时间较长。疼痛有如闪电样一瞬即逝者往往不是心绞痛。

生活中如何快速发现心绞痛疾病

通过疼痛部位辨别心绞痛

心绞痛的部位最常见的是在胸部正中,即胸骨上中部的深处,不一定在心前区。当然,疼痛部位也可能在整个左胸背部的任何地方,通常向左上臂内侧、颈部及下颌的左侧、左肩胛下放射;也可能在上中腹部或双肩,有的甚至仅局限于这些放射部位。因此,有人会将此病误认为是胃痛、肩背痛、上肢肌肉关节痛或者牙痛。当然,也不能“草木皆兵”,把这些部位的疼痛都认为是心绞痛。

通过疼痛性质辨别心绞痛

一般来说,心绞痛并不是真正的痛,而是一种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包括憋闷感、紧缩感、烧灼感、窒息感、重压感,有人形容像是快跑后气不够用的感觉。而穿刺样痛、刀割样痛、闪电样痛或抓瘙痒痛往往并不是心绞痛。程度不因深呼吸而加重或减轻,如果深吸气疼痛加重,应更多考虑胸膜炎或肋骨骨折;若长叹一口气症状减轻或消失,则往往是功能性疾病而不是此病,有明显局部压痛点的大多也不是此病。心绞痛时,按压疼痛的地方并没有压痛,只有一个模糊的不适范围。

通过疼痛历时辨别心绞痛

心绞痛发作时不适程度逐渐加重,安静休息后逐渐消失,一般加重时间比缓解时间长。发作历时较短,大多数仅3~5分钟,最大范围为半分钟到半小时,超过15分钟的并不多见。超过半小时的持续性痛者大多不是心绞痛,但要警惕心肌梗死或其他更严重的病变。那种持续几天而一般情况还比较正常的疼痛,大多数不是心绞痛。

通过疼痛规律辨别心绞痛

同一病人心绞痛每次发作的诱因、发作的频繁程度、疼痛的部位、轻重、性质、历时及对药物的疗效反应等都大致相同。如果突然有了明显的改变,包括安静情况下发病、发作次数比以往增多,难受程度比平常重,持续时间比平常长,用了平常有效的药不见好,等等,就应该警惕是否可能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心肌梗死。如果没有把握,最好到医院就诊。

千万别忽视心绞痛2大误区

误区一:心绞痛一定会痛。

有一位患者,走200多米或爬一层楼就感到胸闷,像胸口压了一块石头,休息2~3分钟左右就缓解。我告诉他,这是典型的心绞痛,需要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人很疑惑地问:“我不痛啊,怎么会是心绞痛?”很明显,他就是被心绞痛的“痛”字误导了。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并不会产生明显痛感。他们往往用“火辣辣的烧灼感”、“胸口压了块石头”或“胸口捆了绷带”的压迫感、紧缩感等词汇描述胸部的不适感。

误区二:症状一定在心前区。

典型心绞痛发作时位于胸骨中上段之后,也可位于左侧心前区,范围约有手掌大小,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如果认定心绞痛只会发生在心脏所在的部位,就大错特错了。心绞痛发作时,可以通过身体的内脏神经系统放射到其他部位,但一般不会放射到下肢。这种“放射痛”很容易被误诊:向两侧放射到肩臂和手,常被误诊为肩周炎和颈椎病;向后放射到后背,可能误诊为胸椎、脊背部肌肉疾病;向上放射到颈、咽、下颌、面颊部和牙齿,易被误诊为咽炎、三叉神经痛、牙病和下颌关节疾病;向下放射到上腹部,可被误诊为胃病、肝胆疾病。

我在临床上曾碰到过一位病人,因反复牙痛到口腔科就诊,还有一位病人因反复上腹痛看消化科,他们最后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都被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疼痛在活动过程中发作,稍事休息就可缓解。因此,一定不要把心绞痛的疼痛错误地局限在心脏部位,牢记心绞痛“喜静不喜动”的特点更重要。

产后预防关节痛很重要

孕后期,孕酮与松弛肽两种激素分泌旺盛,致使骨盆韧带松弛,颈椎、腰椎等也随着激素水平的增加而处于松弛状态,为日后的椎骨疼痛埋下隐患。产后新妈妈的内分泌系统还没有完全恢复,韧带松弛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修复,关节的稳定性还很弱,轻微扭伤、不良的哺乳姿势、枕头过高或过低、长时间头弯腰等,都很容易发生脊椎错位,进而引发腰椎脊柱相关疾病。如果孕前就患有颈椎或腰椎病的话,分娩后不注意休息和调养,病情就会加重,甚至迁延不愈。

事实上,很多新妈妈出现头痛、头晕、手麻等症状多与颈椎错位有关。同样的,腰痛、下肢麻痛往往是腰椎小关节错位引起的。新妈妈一旦感觉有这些症状应该及早就医,确诊是否是产后腰椎颈椎关节错位作怪。

运动 新妈妈在产后应练习做一些颈椎和腰椎的自主活动,比如仰头、低头、左右旋转头部、伸伸懒腰等,局部热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关节。

枕高 新妈妈要注意枕头的高度,通常仰卧时的枕高以一竖拳为宜。新妈妈可以根据自身的舒适度调整,但最好不要使用过高的枕头,否则容易加重颈椎的不适感。

哺乳 新妈妈进行哺乳时,为防止颈腰部受伤或过度劳累,应时常变换姿势,不宜长时间采用一种固定姿势。

休养 长期睡在软床上,脊椎承受的压力大,不利于骨痛的恢复。硬床针对脊椎的休养效果比较好,可以在身下垫上软垫,提高舒适度的同时还可以保暖。床的高度尽量低一些,方便新妈妈若动。产后一个月内,避免过性生活。

防寒 颈椎、腰椎的保暖工作不容忽视,防寒、防潮都很必要,这样有利于缓解疼痛,轻柔的揉搓按摩也有不错的效果。

体重 新妈妈应尽快恢复并保持合适的体重,过于肥胖的腹部,会增加腰部负荷,加重椎骨负担。当然,也不能过于瘦弱,体重适度最好。

轻松 新妈妈刚经历生产,身体虚弱,不要干重活,让身体处于轻松的状态,一定避免抬重物,拿东西时身体要靠近物体,避免闪腰。

生完宝宝后,新妈妈经过生产时的用力、出血与体力耗损,身体处于一种特别虚弱的状态,一般都需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孕前的生理状态,这段时间如果保护不好,受风着凉了,很可能会得产后风湿,甚至一生都要受到骨病的侵扰。那么如何预防呢?

环境 新妈妈不能住在潮湿阴冷的环境里,最好选择向阳的房间,屋子里的阳光要充足,新妈妈可以在房间里多晒太阳,适时开窗诵风,冬天每天一般不应少于1个小时。房间要注意卫生,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即使在冬季也要有一定时间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但一定要注意避免让新妈妈直接被风吹到。南方冬季没有暖气,可以适当使用空调,调节适宜的室内温度。夏季房间闷热的话,可以把电扇对着墙壁反方向吹,让风反弹回来,使室内空气流通,但要注意空调的冷气不要直接吹到新妈妈和宝宝身上。

饮食 新妈妈的饮食要特别注意,营养均衡的同时还要合理搭配。吃一些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后,搭配蔬菜和水果;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除了正常吃饭菜,还要适当喝汤,以补充产奶消耗的水分。避免吃一些辛辣生冷的食物,这些刺激性大的食物对新妈妈产后虚弱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喝一些较清淡的汤,比如银耳汤、山药汤等,都有助于暖身。冬季可以把水果切块,用开水过一下,防止太凉。夏季避免食用冰镇的水果,多吃一些温热性的水果如葡萄、龙眼、樱桃等。

保暖 无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新妈妈在生完宝宝后普遍比较容易出汗,这个时候切忌吹风除热,最好的办法就是自然降温。如果是在晚上,还要注意新妈妈的保暖,防止夜里气温降低以后让新妈妈受凉。室内温度冬季最好保持在18℃-22℃,夏季可以在24℃-26℃左右,新妈妈身上的衣服被汗湿了以后,要及时更换。尤其在阴冷潮湿的初冬季节,新妈妈一定要注意保暖,室内要暖和干燥,如果气温变化,一定要注意添减衣服。

休息 新妈妈在分娩的时候消耗了很多体力,建议最好休息24小时,保证产后充足的睡眠,第二天再适当活动。在活动的时候新妈妈应避免用力过大,可以适当活动一下身体,不要陷入过度疲劳的状态。月子里,禁止从事重体力劳动,尤其是过度增加腹压的活动,比如久蹲或搬重物等。

洗澡 新妈妈生完宝宝的第一天,身体比较虚弱,最好不要洗澡,可用温水擦浴。在坐月子的时候,新妈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适当洗澡,但每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15分钟之内,洗水温保持在35℃-37℃左右,室内温度要在22℃-26℃左右,沐浴、洗完头发最好赶快在房间内擦干、吹干,注意不要着凉,冬天可备好暖炉在旁。尽量避免在浴室内使用电器,预防发生意外。

为大家讲解应该如何进行稳定型心绞痛的检查

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对患者的心脏伤害很大的内科疾病,需要及时的进行稳定型心绞痛的检查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病情,帮助医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是很重要的。那到底应该如何进行稳定型心绞痛的检查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稳定型心绞痛的检查方法。

一般,稳定型心绞痛的检查方法有:

心电学检查:是最常见的稳定型心绞痛的检查方法,其中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方便、最经济的检查方法。特别是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症状缓解后心电图的缺血恢复更具有诊断价值。但是病人常常在发病时不能马上到医院检查,而到医院后症状已缓解,这时做心电图可以完全正常,这样不能认为患者没有心绞痛。应该根据情况建议患者做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或者选择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来发现患者的心肌缺血改变,这样可使诊断的准确性提高。

超声心动图: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静息超声心动图大部分无异常表现,进行这种稳定型心绞痛的检查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心脏功能和发现其他类型心脏病,有助于鉴别诊断。必要时负荷心电图一样,负荷超声心动图可以帮助识别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

放射性核素检查:主要有201Tl-心肌显像或兼作负荷试验,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部位的心肌,可显示灌注缺损。这种稳定型心绞痛的检查主要适合于心电学检查不能确诊或者需要进一步对心肌进行特殊评估者。

早期识别心绞痛很重要6细节来辨别

心绞痛如何识别?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心绞痛虽是中老年心脏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但心绞痛并非是中老年专利,一部分有心脏隐疾的青壮年也可遇上心绞痛。如果是单纯的心绞痛,死亡率不是很高,但有三种心绞痛危害较大,即初发型心绞痛、 恶化性心绞痛、夜间心绞痛,若伴上心肌梗死严重可致死。所以,早期识别心绞痛尤其重要,可通过以下6个细节来辨别。

细节一:心绞痛部位

心绞痛的发作大多位于胸骨后或胸部的心前区,也可出现于上腹部至咽部之间的任何部位。如这些位置感到疼痛,就要提高警惕了;

细节二:心绞痛范围

心绞痛的疼痛范围往往较广泛,为片状分布。患者常感到一片区域的刺痛,而非局限于一个点的疼痛,这些不能明确指出“痛点”的现象极有可能是因心绞痛而引起;

细节三:心绞痛的性质

老年人的心绞痛性质常为钝痛和灼痛,疼痛程度不如年轻人剧烈。有时老年人的心绞痛不是一种疼痛感觉,而是一种难以描述的不舒适感觉。需注意的是,疼痛若为针刺样、刀割样者,往往不是真正的心绞痛,或是来自其它脏器的疼痛;

细节四:心绞痛放射区

心绞痛的疼痛部位不仅仅是胸部,还常会放射到肩、上肢、颈或脊。心绞痛最常见的放射部分是左肩或左上肢,由前臂内侧直达小指与无名指这一范围。

细节五:心绞痛起始症状

心绞痛是由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缓慢开始的,起初疼痛较轻,经数分钟后达到高峰。如心绞痛一开始就是剧痛,以后逐渐减轻,往往不是心绞痛。

细节六:心绞痛持续时间

典型心绞痛的时间常为3~5分钟左右,很少超过10~15分钟。只有少数变异型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前心绞痛时间较长。疼痛有如闪电样一瞬即逝者往往不是心绞痛。

抓住以上六细节,有助于尽早识别心绞痛。别小瞧心绞痛,它不仅提示症状,还能告诉我们很多疾病信息。《European Heart Journal 杂志》今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我们,心绞痛还可以告诉我们更多有关患者的心肌及预后的信息,心绞痛这一常见的患者体征与患者罹患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相关性不容忽视。

识别心绞痛注意六个细节

1、心绞痛部位

心绞痛的发作大多位于胸骨后或胸部的心前区,也可出现于上腹部至咽部之间的任何部位。有时可位于左肩或左臂,偶尔也可伴于右臂、下颌、下颈椎、上胸椎、左肩胛骨间或肩胛骨上区,然而位于左腋下或左胸下者很少。

2、心绞痛范围

心绞痛的疼痛范围往往较广泛,为片状分布。患者常感到一片区域的刺痛,而非局限于一个点的疼痛,这些不能明确指出“痛点”的现象极有可能是因心绞痛而引起。

3、心绞痛性质

心绞痛应是压榨紧缩、压迫窒息、沉重闷胀性疼痛,而非刀割样尖锐痛或抓痛、短促的针刺样或触电样痛、或昼夜不停的胸闷感觉。其实也并非“绞痛”。在少数病人可为烧灼感、紧张感或呼吸短促伴有咽喉或气管上方紧榨感。疼痛或不适感开始时较轻,逐渐增剧,然后逐渐消失,很少为体位改变或深呼吸所影响。

4、心绞痛放射区

心绞痛的疼痛部位不仅仅是胸部,还常会放射到肩、上肢、颈或脊。

5、心绞痛起始症状

心绞痛是由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缓慢开始的,起初疼痛较轻,经数分钟后达到高峰。

6、心绞痛持续时间

典型心绞痛的时间常为3~5分钟左右,很少超过10~15分钟。

相关推荐

如何鉴别心绞痛与心梗

位置:心绞痛的位置位于胸骨中下段即胸廓正中偏下处。疼痛不是表面皮肤痛,而是内部作痛。部分病人,疼痛位置可在胸廓中线与左侧乳头之间。除了这两个部位外,大都不是心绞痛。 范围:疼痛的范围往往是一片,病人通常用—个握紧的拳头放在胸部中间或稍偏左侧表示疼痛范围。如果问病人什么地方痛,他只用一个指头来指示疼痛范围者,往往不是心绞痛。 疼痛放射:心绞痛发生时往往不只是胸部疼痛,还常常放射到颈部前方、喉头处。病人常常觉得在心绞痛发作时,脖子似乎被别人勒住了。有时疼痛还向左上肢放射。颈后部疼痛通常不是心绞痛放射而来的。

冠心病的急救措施

冠心病其实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我们想要治疗冠心病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状况如何,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具体病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的护理好冠心病的患者,为此总结了冠心病以下的相关的知识。 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肋间神经痛及肋软骨炎相鉴别。心肌梗死与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肺栓塞及主动脉夹层相鉴别。 休息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一旦发生了心绞痛的症状,要立即休息,同时要舌下含化一片硝酸甘油,一般经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通常一两分钟内心绞痛就可以缓解。也可含化或服用中药复方丹参滴丸或救心丸,但

心绞痛是不是很严重的病

患有心绞痛严重吗? 心绞痛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餍饫、受冷、阴明星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占有关资料分析,即使属于病情较重的心绞痛患者,只要坚持正常用药,约90%以上均能控制。有人顾虑长期服药会产生耐药性,实在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由于各种药物交替使用,可减少耐药性的产生。若病情恶化(如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说明常用药物不再适合,须改换其他药物。 患有心绞痛很严重,危害很大,心绞痛的危害如果冠心病处在较为稳定的状态,心绞痛的发作就会比较有规律。一旦这种规律发生变化了,如发

心肌梗死如何预防

心肌梗死后必须做好二级预防,预防心肌梗死再发。患者应采用合理膳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心态平衡。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β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及ACEI制剂,控制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定期复查。 对公众及冠心病患者应普及有关心肌梗死知识,预防心肌梗死发生,万一发生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除上述二级预防所述各项内容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过度劳累 尤其避免搬抬过重的物品。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2.放松精神 愉快生活,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

如何识别真假心绞痛

心绞痛的病因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为常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冠心病。另外,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也非常多。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简称,冠心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心脏自身的血液供应通过冠状动脉供给,我们通常所说的心肌供血不足,问题在冠状动脉,是血管出了问题,而不是心脏本身。 临床上冠心病有5种表现类型,包括:1.心绞痛型: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2.心肌梗塞型;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5.猝死型。这5种类型中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型,心绞痛应该是很

如何有效预防心肌梗塞疾病的出现

1、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可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生率。 2、戒烟可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因烟中的尼古丁等物质可促使冠状动脉发生痉挛,诱发心肌梗塞。 3、注意饮食和运动,限制脂肪的摄入量,少吃奶油、肥肉,多吃一些糙米、蔬菜和水果可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生率。 4、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如能积极进行降血脂、控制血压、降血糖的治疗,可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因心肌梗塞的发生和发展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5、注重心理平衡,可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情绪波动会引起血管收缩

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区别 心绞痛和冠心病的区别

冠心病按照病因不同,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塞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冠心病、心力衰竭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表现形式,冠心病包含着心绞痛,所以说心绞痛一定是冠心病,而冠心病不一定是心绞痛

心绞痛都有哪些疾病特征呢

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 在我国,病人心绞痛发作时的表现常不典型,因此在判断胸部不适感或疼痛是否心绞痛时,需谨慎从事,近年国外学者也强调心绞痛是一

临床上心绞痛的六种类型

心绞痛的六种类型: 1、初发型 是指患者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初发后不到一个月。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恶化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2、恶化型 亦称进行型,是指原有稳定型的患者,在3个月内疼痛的频度、程度、诱因经常变动,并进行性恶化,疼痛加剧,时间延长,可超过10分钟,用硝酸甘油后也不能立即完全消除,表明冠状动脉病变有所发展,可发展为心肌梗死。 3、卧位型 属于不稳定心绞痛中发病急、危险性较大、预后较差的一种,它是在休息时或熟睡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间较长,症状也较重,疼痛剧烈难忍,患者烦躁不安,服硝

冠心病诊断鉴别

诊断 冠心病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病人症状)、检查。当一个具有冠心病发病基础(年龄较大,多重危险因素)的患者出现具有下列特征的胸痛时,要高度怀疑冠心病。 1、疼痛部位:胸骨后。 2、放射:向下颌、左上肢、左肩。 3、性质:压榨性,烧灼样。 4、持续时间:1-5分,不超过15分。 5、诱因:劳累、寒冷或饱餐。 6、缓解方式:休息、舌下含化硝酸酯类(1-3分)。 鉴别诊断 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肋间神经痛及肋软骨炎相鉴别。心肌梗死与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肺栓塞及主动脉夹层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