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如何自己刮痧图解 后背刮痧注意事项
在家如何自己刮痧图解 后背刮痧注意事项
1,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
2,背部正中线刮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可用肋过大,以免伤及脊椎。
3,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背部两侧可视受术者体质、病情选用泻刮或平补平泻的手法,用力均匀,尽量拉长刮拭,中间不要停顿。
痛经的刮痧疗法
(一)症状
临床表现特点为经行不畅,少腹疼痛,如腹痛拒按,经色紫而夹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象沉涩的为血瘀;胀连胸胁,胸闷恶寒为气滞。
(二)治法
(1)选穴中极、次髂、地机、血海、膈俞、期门、太冲。(见图5-1-图5-1-图5-2-图5-3-图5-3-2)
(2)定位中极: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
次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
地机: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期门:位于乳下两肋问,当第六肋间。
太冲:第一、第二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3)刮拭顺序血瘀:先刮背部膈俞至次髂,然后刮腹部中极,再刮下肢血海至地机:气滞:先刮背部次髎,然后刮胁部期门,再刮腹部中极,最后刮下肢地机、太冲。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①如痛经实证兼血瘀.则先刮拭背舒膈俞至次髂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线中极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然后刮下肢内侧血海穴至地机穴,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一次刮完,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②如痛经实证兼气滞,则先刮拭背部次髂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出痧为度。然后刮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第六肋间,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再刮拭腹部正中线中极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最后刮下肢内侧地机穴和足背部太冲穴,各30次,出痧为度。
斑秃的刮痧疗法
斑秃是一种以头部毛发突然发生局限性斑状秃落,局部皮肤正常的皮肤病。
本病以头皮突然出现圆形、椭圆形脱发为特征,边界清楚,脱发区为一个或多个,病区皮肤光滑而柔软。脱发区边缘的毛发比较牢固,不易拔出,说明病情已基本稳定,周围发根松动,用手抓一抓掉下几根,说明病情还会有所发展,秃块可逐渐增大,数目也逐渐增多。多数患者在发生斑秃前是没有预兆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在脱发前头皮局部有异常的感觉,如灼热、刺痛、压迫感、麻木感、蚁走感、瘙痒感。本病临床分为风盛血燥、气滞血瘀、气血亏虚3型。
一、风盛血燥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局部脱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边界明显,局部皮肤平滑、柔软,伴头晕口干。
(二)治法
(1)选穴大椎、大杼、肺俞、膈俞、脾俞、肝俞、胆俞、肾俞、外关、血海、合谷。(见图9-2-l、图9-2-图9-2-3)
(2)定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3)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及背部大杼,然后刮背部从肺俞至肾俞,再刮前臂外关、合谷,最后刮下肢血海。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上肢外侧外关穴、手部合谷和和下肢内侧血海,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二、气滞血瘀
(一)症状
特点为毛发干枯少泽,情志抑郁或易怒,两胁胀痛,暖气则舒,舌紫黯有瘀点。
(二)治法
(1)选穴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肝俞、胆俞、肾俞、行间、太冲、阳陵泉、三阴交。(见图9-1-图9-1-图9~1-图9-2-1)
(2)定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行间:第一、第二趾问,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太冲: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阳陵泉: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3)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背部大杼,再刮背部从肺俞至肾俞,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刮下肢外侧阳陵泉,最后刮太冲至行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然后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外侧阳陵泉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最后刮足部太冲至行间穴,重刮,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三、气血亏虚
(一)症状
特点为毛发干枯,面色白光白,体倦乏力,舌质淡。
(二)治法
(1)选穴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气海、关元。(见图9-1-图9-2-图9-2-4)
(2)定位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3)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背部大杼,然后刮背部俞穴,再刮腹部关元
热射病的刮痧治疗方法
热射病在中医上亦称“发痧”,认为是由于病人体质虚弱,加之劳累过度,导致元气亏虚,暑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轻则暑热夹湿郁于肌表,重则暑热燔灼,蒙蔽心包而发病,且发病骤急。
通过刮痧能将暑湿之邪及时祛除,起到解表清暑、宁心开窍之功效。此法无论在临床还是在民间均有使用,且疗效颇佳。
一、刮痧的具体操作
1)刮痧场所应荫凉而又非当风之处。
2)暴露待刮痧的皮肤,涂抹刮痧介质(万花油、活血剂等),刮板与皮肤成90度或45度角进行刮拭。
3)刮痧可选择以下部位:颈部(颈部正中线,颈两侧至肩)、背部(背部正中线,背部两侧)、胸部(胸部正中线,胸肋间隙)、上肢(肩、臂、肘窝)、下肢(腘窝处等)均由上往下刮,胸部由内往外刮(附图)。
4)每个部位一般刮3~5分钟,以出痧(紫红色的痧痕)为度,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不可强求出痧。刮拭完一部位,再刮另一部位。再次刮痧须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准。
5)刮痧出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出痧后饮用一杯温开水(淡盐水为宜)。
二、刮痧的注意事项
1)夏季刮痧时,应回避空调风扇直接吹。
2)出痧后最好喝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同时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前,不宜在原处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刮痧法助老人摆脱足跟痛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轻者走路、久站才出现疼痛,重者足跟肿胀,不能站立或行走,常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倦怠,肢冷等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昆仑、解溪、申脉、照海、太溪、阿是穴。(见图3-5-1、图3-5-2、图3-5-3)
(2)定位 昆仑: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溪: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申脉: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照海:内髁尖正下方凹陷处。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3)刮拭顺序先刮足内侧的照海,再刮昆仑、解溪、太溪、申脉,最后刮阿是穴。
(4)刮拭方法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足部内侧的照海穴,宜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来回刮动,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然后继续刮拭足部昆仑、解溪、太溪、申脉穴,自上而下来回刮动,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刮拭足部阿是穴,出痧为度。
带状疱疹的刮痧疗法
(一)症状
表现为皮损鲜红,灼热刺痛,伴口苦烦躁易怒,小便短赤。
(二)治法
(1)选穴皮疹水疱局部,外关、曲泉、太冲、侠溪、血海、胆俞。(见图6-3-1、图6-3-2、图6-3-3、图6-3-4)
(2)定位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曲泉: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太冲: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侠溪:在足背部,第四、第五趾缝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胆俞,再刮皮疹水疱局部,然后刮前臂外关,刮下肢血海、曲泉,最后重刮足部侠溪、太冲。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胆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再刮皮疹水疱局部,不宜重刮,切不可触碰水疱,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上肢外侧外关穴30次,出痧为度。之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内侧血海穴和曲泉穴,足部侠溪、太冲穴,各30次,可不出痧。
刮痧排毒方法是怎样的
刮痧板,刮痧油
步骤/方法
1、背部:刮脾俞、肝俞、大肠俞穴,轻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注:从上往下轻刮,不可逆刮。
2、腹部:刮天枢、大横、气海穴,轻刮至出痧痕为止
3、上肢部:刮支沟穴(如上图2)
4、刮下肢部足三里、上巨虚穴(如上图2)
以上就是关于刮痧排毒方法是怎样的的一个介绍,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是患有出血性疾病朋友,是不适宜刮痧的,如果是患有神经衰弱的朋友,在刮痧的时候最好实在白天进行,选择头部刮痧的方法,这样对于疾病的改善是十分有帮助的。
春天刮痧去湿气吗
中医认为医生要根据时节和季节的特点,春季是一个湿气很重的季节,大家的很多身体状况的不适应都是因为湿气重的原因,中医认为治疗湿气最好的办法就是刮痧。
刮痧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刮痧刮对身体上的穴位可以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刮痧刮背就可以起到去湿气的效果。刮痧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要一点儿一点儿来,并且要对刮痧有一个重新的理解。要知道刮痧不是把皮肤刮破,而是要把黏在血管壁上的淤血通过内外的合力赶到外面来。
刮痧时最好选用砭石或水牛角等自然材质做成的刮痧板,被刮者俯卧在床上,撩起后背的衣服,操作者在被刮者背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肤霜,先刮位于后背正中线的督脉,然后再刮督脉旁开1.5寸的两侧膀胱经。刮痧时,刮板与皮肤倾斜45度左右,从上至下以轻柔适度的力量刮拭,直到刮出痧疹。所谓痧疹是指被刮皮肤表面出现粟头的小红点。中医认为,“百病皆可发于痧”,刮出的痧疹是人体风、湿、火等病理产物在强刺激手法下外排。
乳腺增生的刮痧疗法
(一)症状
乳房胀痛,呈周期性,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或消失。乳房触摸可发现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其质软或韧,无粘连,可活动,呈椭圆形。乳房外形及表皮正常,大多无触痛和压痛,腋下淋巴结无肿大,乳头不回缩,可有黄绿色、棕色血性液体流出。患者无特殊不适或有头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
(二)治法
(1)选穴肩井、天宗、外关、膻中、丰隆、太溪、行间、侠溪。(见图56-图5-6-图5-6-图5-6-图5-7-图5-7-2)
(2)定位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天宗: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二横指处。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行间:第一、第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侠溪:在足背部,第四、第五趾缝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3)刮拭顺序先刮肩部肩井、背部天宗,然后刮胸部膻中,再刮前臂外关,刮下肢外侧丰隆,刮太溪及重刮足背行间、侠溪。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由于肩背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分别刮拭肩部肩井穴和背部天宗穴,出痧。然后刮拭胸部正中线膻中穴,用刮板角部,不宜重刮,30次,出痧为度。再重刮上肢外侧外关穴,30次,出痧为度。之后刮下肢外侧丰隆穴和足部太溪穴,各30次,可不出痧。最后重刮足背部行间、侠溪穴,出痧。
刮痧有什么好处 刮痧有什么作用
刮痧最好使的工具是刮痧板,再配上一瓶刮痧油,就全了。有人觉得刮痧只适合热症、实症,这真是“千古奇冤”。其实,刮痧补虚去寒的效果更妙。某人感冒发高烧。
这时有人说,刮刮痧,去去火,于是就在后背膀胱经刮痧,痧一出,火就散了,大家认为是泻火了;其实是用体内的积热把后背的风寒赶走了,所以应该说是祛寒了。说祛火呢也对,但不是你所理解的那种光热无寒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