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发生遗尿是怎么回事
孩子突然发生遗尿是怎么回事
1、疾病原因
小部分孩子可能由于膀胱功能发育延迟,有些孩子由于尿道感染导致的尿频引致尿床。还有些时候,孩子处于高烧阶段也可能会尿床,这是因为孩子在高烧下意识模糊或者不舒服而不想起床,憋尿太久而导致的尿床。
2、睡得太沉
有些孩子白天可能玩耍得太欢太劳累,导致晚上睡眠过沉,尿意不能及时传达给大脑,就有可能因此产生遗尿。这类孩子在晚上还可能做类似尿急到处找厕所的梦境。
3、睡前喝水过多
孩子有时候感冒大量喝水,或者在睡前喝汤、喝饮料或温水等过多,夜间尿急时又未能及时起床排尿,就有可能导致尿床。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冬天的幼儿身上,身体水分蒸发慢大量变成尿液,加之天气寒冷不愿起床就容易尿床。
4、情绪紧张
常见于儿童白天被责罚、打骂,遇到挫折或困难给情绪造成较大的干扰,或者学习压力大导致情绪紧张等,都有可能导致幼儿晚上突然尿床。
小孩如何预防烫伤
1、孩子因好奇摆弄火柴或打火机取火种玩耍,都可能同时引起较严重的烧伤。
2、孩子学成人,不正确点燃煤气或炉灶,引起火灾。
3、孩子拉扯桌布,引起盛放热液的容器翻倒,如盛有热汤的锅和水壶等。
4、洗澡时在澡盆里先倒热水,又没提醒孩子注意,当大人离开时,孩子突然跌入热水中。
5、孩子突然进入厨房,跌入或碰倒放在低处的热锅。
6、开水瓶,饮水机的放置位置过低。
尿床对孩子心理伤害有多大
孩子生下来都会尿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泌尿系统会逐步发育完全,尿床现象就会逐渐消失。通常来说,孩子在1岁或1岁半时,就能在夜间控制排尿,尿床现象已大大减少。但有些孩子到了2岁甚至2岁半后,还只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常常尿床,这依然是一种正常现象。
其后,3-4岁的孩子控制排尿能力大大增加,如果5岁以后还经常性尿床,如每周二次以上并持续达3个月,医学上就称为“遗尿症”。夜遗尿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男孩子比女孩患此病的概率高,大体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尿床,分别有以下表现:
原发性遗尿:是指尿床从婴儿期延续而来,之前没有不尿床记录并且超过6个月,占遗尿患儿的69%。
继发性:患儿之前已经停止尿床至少6个月,又出现尿床. 继发性遗尿文献报道多为器质性病变引起,临床发现和饮食精神紧张等有关。
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原发性遗尿症,它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遗传因素
夜遗尿通常在家族中显性遗传,若父母都曾为夜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便有3/4机率尿床。若父母一方有曾为尿床患者,他们的孩子有1/2的机率患病。
2、睡眠很深,不能及时醒来排尿
部分患儿没有受到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尿布,父母夜间不唤醒孩子,抱孩子去厕所撒尿,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躺在床上睡眠时帮他们排尿,造成孩子睡眠中排尿的习惯。久之,容易发生夜间尿床。
3、膀胱的夜间控制能力发育迟缓
夜遗尿患者随年龄的增长,症状或许有所改善,停止尿床,但停止夜遗尿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甚至有1%的人进入青春期后还继续尿床。
4、环境因素
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
5、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
另外,还有20-30%的夜遗尿孩子在睡眠中,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控制尿激素是一种由人体自然产生并可减少尿液量的激素。
6、功能性膀胱容量小
膀胱容量和夜间产出尿液量不匹配,膀胱容量小,低于正常膀胱容量。多和逼尿肌功能紊乱有关。
建议治疗具体做法有:
(1).生活管理:生活规律,定时睡眠,不要玩电脑游戏和手机游戏,不看过于刺激的电视节目,睡前不要过度玩耍,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
(2).饮食禁忌:不喝饮料,不吃辛辣膨化小食品,不吃甜点,晚上不吃水果、不喝小米稀等利尿饮品,睡觉前2小时开始不再喝水、稀饭。
(3).膀胱训练:鼓励患儿白天尽量多饮水,并通过转移意力的方法延长排尿时间,使其膀胱容量增大.让孩子在白天排尿时,排尿、中断、再排尿、再中断,重复直至排空膀胱(有残余尿的孩子不适用)。
(4).唤醒训练:父母掌握患儿遗尿规律,在尚未尿床前亲自或闹钟唤醒孩子,一定令孩子清醒后自行下床排尿,不能接尿、不能把尿。经多次反复训练,使其能自觉醒来排尿。不能怕孩子尿床一夜多次叫醒孩子,接受治疗后,可以把叫醒孩子时间往后延,叫醒后观察孩子排尿量,尿量少,时间再往后拖延,直到孩子一夜不排尿。另外孩子很久不尿床,因饮食、阴雨天、疲劳偶尔出现一次尿床,第二天夜间一定叫醒孩子排尿,不能让孩子连续出现尿床,若连续尿床3个晚上,可能治疗又要从零开始。
年龄满5周岁,在家长不叫醒、不把尿的情况下,每周尿床2次以上,需要及时到遗尿专科门诊就诊;另外年龄3-5岁学龄前儿童尿床1次/夜以上,伴有午睡尿床,或伴有白天尿频尿急、尿裤,经以上调理症状无改善者,也要及时到遗尿专科门诊就诊。
小儿遗尿重视心理治疗
一、小儿遗尿多需心理治疗
儿童遗尿症,在临床上多指5周岁以上孩子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俗称“尿床”。统计资料表明,5岁儿童遗尿占15%,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每年下降 10%一15%,到l5岁时,遗尿患儿只占儿童人群的2%。它是属于一种可以自行好转的疾病,因此传统的观点认为小儿遗尿是不需要治疗的。但是现代调查研究证实,遗尿可影响患儿自尊心与自信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空想与孤僻等心理异常,进而使体质下降、易患多种疾病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和生活,甚至导致人格障碍,是目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小儿遗尿采取综合治疗
1、生活管理
需要医生、患儿、家长的密切配合,建立合理的休息制度和饮食饮水习惯;晚餐后不易饮水或喝汤,减少夜间水分的摄入。
2、药物治疗
对于单独进行生活管理仍然遗尿的患儿,常采用去氨加压素(减少夜间尿量的分泌)、抗胆碱类(如托特罗定,增加膀胱容量)、中枢兴奋药(如氯酯醒,可增加对尿意的觉醒)等。
3、心理治疗
多数患儿合并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采用个体化的心理辅导极其重要;应取得患者对治疗遗尿的合作,降低恐惧和内疚羞耻感,增强治愈本病的信心和愿望;严禁打骂患儿,避免责备埋怨,积极鼓励和谈心沟通是较有效的方法。
4、唤醒训练
这种治疗方法多用于难治的儿童病例,通过遗尿报警器或闹钟唤醒训练,经多次反复训练,终能使其自觉醒来排尿。
小儿尿床和遗尿症有什么关系
遗尿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遗尿症是指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约占遗尿症的70%~80%,是主要的遗尿症类型。继发于下尿路梗阻、膀胱炎、神经原性膀胱等疾患者称为继发性遗尿,患儿除夜间尿床外,日间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一般来说,孩子过了3岁还在频繁尿床,且一个月达到两次以上就可算作是遗尿症。
因此,家长可以从刚才的症状描述判断孩子是否为遗尿症,还有详细的询问病史,应当详细地采集病史,包括遗尿开始发生的时间,发生的频度,是白天遗尿还是夜间遗尿,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以及尿量的多少。如是夜间遗尿,每晚遗尿的次数等。家长携患儿就诊的理由及何时开始就诊等,从这些病史中判断孩子是否为遗尿症。
另外就是孩子发生遗尿的原因,一些儿童因白天游戏、玩耍过度,精神疲劳,或睡前饮水过多而偶然发生遗尿者,不属于病态,家长要注意区分。
引起遗尿症的原因有哪些
少数患儿是由于物质性病蛮所致,如尿道,脊柱裂,脊髓炎,脊髓损伤、营养不良、膀胀括约肌发育不良、癫痫以及大脑发育不良等。但绝大多数是由于种种精神方面的原因导致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的功能失调所致,即遗尿是功能性的。
引起功能性遗尿的常见原因是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闭塞,过度疲劳,骤换新环境,失去父西照顾及不正确的教养习惯等。患儿常在夜间熟睡时梦中排尿,尿后不觉醒。轻则一夜一次,重则一夜多次,有时消失后再出现,时好时坏,有的甚至持续至青春期。患儿常感羞愧、恐惧、精神负担加重.产生恶性循环,增加遗尿的顽固性。
对孩子应尽旱进行排便训练,先学会走到埂贫处,脱袜子,坐到便盆上大小便的各种动作。告诉孩子有意识地到便盆大小便。每日按时检查他们的裤子,不尿湿裤子给予奖励。经过训练,子尿裤子的次数会减少,夜间尿床也会逐渐消失。
对遗尿的孩子,限制饮水的方法不一定有效。有的家长夜间叫孩子起床小便,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家长夜呈设叫,孩子仍台尿床,可以训练孩子练习憋尿,鼓励他多陨水,然后要求他逐渐延长憋尿的时间,学会控制胰脏的收缩,退尿就会大有好转。
对于没有器质性疾病的忌儿,父母应分析其尿床的心理因素,给予特殊的呵护,对患儿着重教育、解释、消除紧张、恐惧及不安等情绪,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避免过度疲劳,鼓励患儿树立信心。
六大情况孩子易烧烫伤
1.孩子因好奇摆弄火柴或打火机取火种玩耍,都可能同时引起较严重的烧伤。
2.孩子学成人,不正确点燃煤气或炉灶,引起火灾。
3.孩子拉扯桌布,引起盛放热液的容器翻倒,如盛有热汤的锅和水壶等。
4.洗澡时在澡盆里先倒热水,又没提醒孩子注意,当大人离开时,孩子突然跌入热水中。
5.孩子突然进入厨房,跌入或碰倒放在低处的热锅。
6.开水瓶,饮水机的放置位置过低。
半夜孩子突然发烧咋办
许多新手爸妈,第一次遭遇宝宝半夜发烧,最常见的反应就是六神无主,连夜跑急诊。到了急诊室,医师为得正确诊断,建议抽血检验时,父母却又心疼不已,验嘛舍不得,不验又不放心,怎么做才好,真是为难!
其实不只是家长为难,六个月以下的婴儿突然发烧,对医师而言,也是个难题。因为根据统计,这样的婴儿当中有15%潜藏着严重的细菌性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并及早住院。但是新生婴儿生理反应不同于较大的幼儿或儿童,这些高危险的宝宝,外观及身体检查与一般病毒感染的发烧婴儿无法区别,必需藉助实验室检查较为客观。因此美国许多教学医院针对各年龄层的发烧婴儿,制定出公认的诊断流程。以三个月内婴儿为例,规定的检查包含血液常规、尿液常规、脑脊液检查和胸部x光片。成效如何呢?最新的医学文献中,有两篇研究值得参考。
第一篇刊登于美国小儿科医学会杂志(1999,3月号)。该研究收集三年之内,总共422例,因发烧到急诊室就医,且年龄介于满月到两个月之间的婴儿。他们都依规定完成上述检查。研究的目的,在探讨检验结果与最终的诊断是否符合。统计结果,大部分都是病毒感染,其检验报告正常,不需住院也不需抗生素治疗即可痊愈。至于严重的细菌感染的比例为11%,疾病包括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和肺炎,这些病例也确实呈现异常的检验结果。研究结论肯定现行的诊断流程,足以鉴别高危险的感染婴儿。
乍看之下,此法似乎明确可行。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其中超过五成的婴儿,各项检查完全正常,医疗资源浪费不说,小宝宝又抽血又抽脊髓液,真是受罪。不禁令人质疑:“做那么多检查,确实有必要吗?”另一篇研究,就讨论这个问题。
第二篇刊载于小儿感染疾病杂志(1999.3月号),该论文针对500位三种不同科别的医师作问卷调查,统计他们对于两个月以下的发烧婴儿,是否遵循诊断流程做完所有检查?此外,该问卷进一步探询,如果医师没有按照流程规定,理由是什么?这三种科别医师为小儿科、急诊科和家医科。结果显示,急诊室医师遵循流程的比例最高,小儿科次之,家医科最低。医师没做检查的理由,则以“太过侵袭性”为首,例如脑脊髓液检查,其次是认为不必要或太贵。
这篇论文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由于固定医师的观念在美国已经普及,所以小儿科和家医科的医师可以紧密追踪病人,观察变化,必要时才做检验。唯有急诊医师采轮班制,对病人既往状况不熟悉,追踪也不易,所以必须做较多的检验来诊断。
关于宝宝半夜发烧,该如何处理?综合以上两篇具有公信力的研究,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如果平日即有熟悉宝宝健康状况的医师,不妨先暂时退烧,在上班时间再带给那位医师诊视并追踪较妥当,稍等几个小时,不会延误病情。不过,如果一时没有可信赖的医师,或宝宝除了发烧以外,并发痉挛、厌奶、活力不佳、呼吸急促、肤色异常等症状,就刻不容缓,应该立即就医。此时急诊室医师为求安全起见,可能建议做较多检验,家长就不要质疑了。
小孩子突然抽筋怎么办
孩子突然抽筋的方法:
小儿惊厥首先要寻找原因,如果高热惊厥应该降温以及对症治疗。如果有其他基础疾病应该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果小儿发生了惊厥,要让小儿侧卧,解开衣领用手帕裹压舌板或者把筷子放在上下齿之间,防止其咬伤舌头;要让小儿保持安静,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如果惊厥的小儿发高烧,可以用凉水、井水或者30%~50%的酒精擦浴,或者用冷盐水灌肠,并且用安乃近滴鼻或者肌注退烧针剂。惊厥不止的,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婴幼儿体温中枢发育尚未完善,遭遇呼吸道感染、过敏、接种反应等都会出现宝宝体温升高的情况,但又不能乱用药。那么当宝宝发烧或高热不退时,妈妈该采取什么措施帮助宝宝降低体温呢? 1、 35%酒精擦浴 酒精能扩张血管,蒸发时会带走大量热量,婴幼儿发烧时可以以此帮助降温。准备75%的酒精100毫升,加温水等量,保持温度在27~37摄氏度左右,不能过冷,否则会引起肌肉收缩,致使热度又回升。酒精擦浴时,用小毛巾从宝宝颈部开始擦拭,从上往下擦,以拍擦方式进行,腋 窝、腹股沟处体表大动脉和血管丰富的地方要擦至皮肤微微发红,有利于降温。注意宝宝胸口、腹部、脚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如何用穴位按摩治疗孩子遗尿
孩子遗尿毕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很多人都想知道治疗孩子遗尿的方法,而如今穴位治疗孩子遗尿的效果比较好,那么,穴位治疗孩子遗尿是如何进行的呢?下面就请专家来为大家介绍下这个穴位治疗。
骶椎隐裂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疾病,好发于小儿的第一和第二骶椎与第五腰椎处。异常发育的骶椎导致骶尾神经受压,影响到膀胱的舒缩功能,遗尿是其临床最常见的表现。
根据中医经络学原理,选择能改善膀胱功能及神经传导的有关穴位,应用神经营养药物进行穴位治疗,同时配合中医压耳穴和理疗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尿床症状。
随着年龄增长,有的孩子甚至可以痊愈。这种穴位治疗的大部分患儿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都能达到满意疗效。
5岁以上的儿童如果还每天尿床,应尽快到医院明确原因,早日解除孩子的痛苦和家长的忧虑。
孩子爱尿床应该怎么办呢
绝大部分孩子尿是由于大脑皮层及皮下中枢的功能失调所致。少数患有蛲虫病、癫痫等精神疾病也伴也遗尿症。
突然改变新环境,或者突然失去父母照顾等原因,易导致精神紧张不安,不应偶尔遗尿就受到打骂而产生对排尿的恐惧心理和害羞自卑感,则形容恶性循环,经常尿床。
在小孩子10-18个月时就应该训练孩子的自觉排尿,如果用尿布的时间过长,或者长时间坐在便盆上,边玩边尿,对排尿毫无约束能力,日久就会开成遗尿症。
如果白天过累,夜间睡眠不易唤醒,唤醒后有一段时间,意识朦胧也会造成遗尿。
遗尿症治疗
要治疗遗尿症父母要从调理孩子的生活着手,晚上最好少让孩子喝汤水,睡前提醒孩子上一次洗手间,有条件的家庭,应尽可能在临睡前给孩子洗澡,使其能舒适入睡。这样对于减少尿床也有好处。
家长还可以采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孩子,每天在患儿在经常尿床的时间前,提前一小时或半小时,用闹钟将患儿及时唤醒起床排尿,使唤醒孩子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条件反射建立,患儿就能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
还要鼓励小孩子自己到厕所去小便,目的是使患儿在比较清醒的环境下把尿排泄干净,
除上述方法,家长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际全遗尿灵,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