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白内障术后可以不散光

白内障术后可以不散光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白内障的患病人群越来越大,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也越来越多。白内障的手术效果非常好,而白内障术后的散光是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主要因素,且发生率高,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大约30%的白内障患者在术前就有角膜散光,其中角膜散光大于150度的占15%~20%,大于225度的占8%~10%,大于300度的占2%。

白内障手术也会引起手术源性的散光。以前使用的大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缝线等因素会产生较大的散光。随着白内障手术的日趋成熟和软性人工晶体的使用,白内障手术切口朝着小切口、微小切口的方向发展,切口无需缝合,手术源性散光也愈来愈小。

因此,白内障术后的散光是术前散光与手术源性散光之和。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不但不会增加散光,反而可以矫正术前即存在的角膜散光。

新近出现的一种方法是植入可以矫正散光的Acrysof Toric 复合曲面人工晶体。这种特殊人工晶体可以一步到位治疗白内障及矫正散光,并且能够实现远视力脱镜率。

哪些因素影响白内障术后恢复

专家介绍:以下几种因素影响白内障术后恢复?

一、人工晶体自身影响:为了让患者具有较好的近距离的阅读能力,医生常常会植入比测量的度数高一些的人工晶体,因此就影响了患者看远的视力。但如果患者想要恢复看远的视力,可以验光配镜获得。

二、角膜散光:白内障手术后由于切口的影响,角膜的弯曲度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如此就会造成角膜的散光,也会影响术后视力的提高。一般来说手术后3个月,等切口愈合,角膜散光稳定了,这时配戴矫正眼镜就可以提高视力了。

三、术眼本身情况:比如角膜中央区的白斑、术后角膜的水肿,影响了光线进入眼内,当然也不会产生清晰的视觉。再比如有眼底视网膜的病变,尤其是黄斑部的疾病,对手术后视力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白内障目前成为威胁人类眼部健康的一大眼疾。在平时一定要多注意做好白内障的预防工作,减少伤害的发生。一旦患上白内障就要接受正规专业的治疗,若病情被延误就会引发更严重的伤害。

白内障患者做什么检查

白内障(Cataract)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白内障的主要症状是视力障碍,它与晶状体浑浊程度和部位有关。严重的白内障可致盲。

白内障术前应了解玻璃体视网膜视乳头黄斑区是否正常及脉络膜有无病变。

对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会有正确的估计。可借助A型及B型超声波了解有无玻璃体病变视网膜脱离或眼内肿物,亦可了解眼轴长度及脱位的晶体位置视网膜电图(ERG)对评价视网膜功能有重要价值。患者要充分了解白内障患者要做什么检查,才可真正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法和最佳的治疗时间。

单眼白内障患者为排除黄斑病变视路疾患所致的视力障碍术前可作诱发电位(VEP)检查,此外亦可应用视力干涉仪检查未成熟白内障的黄斑功能。

目前手术中一方面尽量控制术后产生的散光,另一方面在手术中矫正术前的散光手术中尽量使用粘弹性物质以减少内皮和其他组织的损伤。手术适应症的扩大,随着现代显微手术日臻完善使白内障和人工晶体植入作为门诊手术成为可能。如独眼糖尿病性白内障均可植入人工晶体囊膜技术,晶体核及皮质处理技术得到发展新型人工晶体设计大小及表面处理等方面都有一定发展。黄色人工晶体问世企图改善一般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眩目及视色野的症状。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越来越普及激光乳化也将应用于临床。注入式人工晶体的研究开发必将使白内障手术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白内障手术后植入晶体矫正散光

人工晶体材料的改进及设计工艺的发展,使白内障手术进入屈光手术新时代,改变了人们过去用镜片及角膜手术等改变散光的做法。

散光对我们的视力有很大影响,50~100度的散光,视力为0.8~0.6;100~200度的散光,视力在0.6~0.4之间;200~300度的散光,视力仅有0.3~0.2。据报道,正常人群中有9.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散光,而白内障患者中15%~29%的患者有散光。

矫正散光的手术有角膜切开术(AK)、角膜缘松解切囗(LRI)、准分子激光术(LASIK)、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K)。以上均是对角膜进行处理的手术,有的准确度欠佳,有的可能加重老年人的干眼症,有的稳定性不够好,因此临床应用十分有限。

新型屈光性人工晶体是将散光矫正与人工晶体的球镜度数相结合。它对角膜没有损伤,预测性强且更加稳定。随着白内障显微手术尤其是超声乳化技术的进步,人工晶体设计和材料也在不断改良。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Alcon公司的Acrysof Toric复合曲面人工晶体。这是一种一片式人工晶体,具有三维散光矫正功能。临床数据表明,它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而且可以在治疗白内障的同时矫正散光。

常玩手机平板很伤眼

白内障不能等到“熟”了看不见了才做

据介绍,白内障原本是一种老年人的疾病,与年龄增长机体功能退化有关。在我国,老年性白内障占88%。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赵云娥教授向媒体介绍,“据统计,我国60至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是80%,而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达到90%以上。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有不少刚刚50岁就出现白内障的患者也走进医院寻求治疗。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院长张劲松教授指出,白内障手术该何时做?不同的人要求不同,所以时间也有差别,但总体而言,影响生活质量时就要做。比如有一位患者才50岁,一只眼睛先出现白内障,视物没有立体感,无法判断真实距离,开车老发生追尾事故,到医院检查才发现问题,手术后问题解决了,另一位患者也是刚过50岁,在暗室里检查视力是1.0,但走到阳光下就几乎什么都看不见,视力变成只有0.1了,这样的情况也必须手术治疗,才不至于影响生活工作。

不良用眼习惯跟环境会诱发白内障早出现

张劲松教授告诉记者,除了年龄的原因外,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跟生活工作环境都会诱使白内障早发生或加重。研究表明,烟草中的尼古丁对白内障有影响,而点着烟不吸时,一闪一灭的烟头红外线也会影响白内障,炼钢工人整天工作中对着通红的炉火,热带地区强烈紫外线的伤害也会诱发白内障提前发生。此外,“现在不少人40来岁就出现老花眼,眼花而不配镜看东西时需过度调节视力、经常长时间玩手机跟频繁用眼致眼疲劳,这些都会加快白内障的发生,这点年轻人需要特别警惕!不要以为白内障是老年人特有的眼病!”张劲松说。

白内障手术的同时可矫正老花和散光

有不少白内障患者担心手术要“开刀”,风险大、效果不理想而拖延手术,或是因为本身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等基础病而担心手术意外。眼科专家认为,只要将血压、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手术风险极低。赵云娥教授还介绍,如今先进的屈光白内障手术系统已实现了白内障手术屈光矫正,治疗白内障的同时还可以为患者纠正老花眼、散光等其他问题。

老年人轻微白内障两种治疗方法介绍

1、药物治疗:

可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E等。也可用白内停、白可明、卡他林,法可林类眼药水滴眼。临床中治疗白内障的药物很多,但是目前没有一种疗效肯定的药物。

2、白内障手术治疗:

自从开展白内障显微手术以来,白内障摘除的方法不断改进。从传统的手术方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发展到先进的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其间经历了从大切口到小切口的过渡。前者的切口大,后者的特点是切口小,术后散光小,手术后视力恢复快,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如术后发生意外受伤,不致于原伤口破裂。

白内障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我们大家都知道白内障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严重者会失明,在现实中许多白内障患者经常会这样问,有没有可以彻底解决和尽快恢复白内障的方法,那么现在告诉你,其实是有的,在世界上公认的是白内障手术治疗是唯一并且很有效的方法。

白内障囊内摘除术;白内障囊内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⑶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理想、技术最完善、治疗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

一般来说,白内障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自从开展白内障显微手术以来,白内障摘除的方法不断改进。从传统的手术方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发展到先进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其间经历了从大切口到小切口的过渡。前者的切口大,术后反应重,散光大,伤口愈合慢,病人恢复时间较长,目前已经较少采用。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是目前最先进最理想方法,手术中只需在角巩膜缘切一个3毫米的小切口,将超声乳化头伸入前房,把混浊的晶状体通过超声波的超声力量将其乳化吸出,再植入一个人工晶状体,手术只需15~20分钟,病人无任何痛苦,术后视力恢复快,术后角膜散光小,不必绝对的卧床休息,也可不必住院。

以上就是对白内障治疗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朋友们,白内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白内障的人而一再忽略它而造成的永久性失明。最后住院患者朋友早日康复。

白内障应该如何诊断

1 医技检查

白内障术前应了解玻璃体、视网膜、视乳头、黄斑区是否正常及脉络膜有无病变,对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会有正确的估计。可借助A型及B型超声波了解有无玻璃体病变、视网膜脱离或眼内肿物,亦可了解眼轴长度及脱位的晶体位置。视网膜电图(ERG)对评价视网膜功能有重要价值,单眼白内障患者为排除黄斑病变、视路疾患所致的视力障碍,术前可作诱发电位(VEP)检查。此外,亦可应用视力干涉仪检查未成熟白内障的黄斑功能。

随着现代显微手术日臻完善,使白内障和人工晶体植入作为门诊手术成为可能。目前手术中一方面尽量控制术后产生的散光,另一方面在手术中矫正术前的散光。手术中尽量使用粘弹性物质以减少内皮和其他组织的损伤。手术适应症的扩大,如独眼、糖尿病性白内障均可植入人工晶体。囊膜技术、晶体核及皮质处理技术得到发展,新型人工晶体设计、大小及表面处理等方面都有一定发展,黄色人工晶体问世,企图改善一般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眩目及视色野的症状。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越来越普及,激光乳化也将应用于临床,注入式人工晶体的研究开发,必将使白内障手术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2 容易误诊的疾病

2.1先天性白内障多在出生前后即已存在,小部分在出生后逐渐形成,多为遗传性疾病,有内生性与外生性两类,内生性者与胎儿发育障碍有关,外生性者是母体或胎儿的全身病变对晶状体造成损害所致。先天性白内障分为前极白内障、后极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及全白内障。前两者无需治疗,后两者需行手术治疗。

2.2 后天性白内障是出生后因全身疾病或局部眼病、营养代谢异常、中毒、变性及外伤等原因所致的晶状体混浊。又分为6种:①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多见于40岁以上,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病因与老年人代谢缓慢发生退行性病变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日光长期照射、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根据初发混浊的位置可分为核性与皮质性两大类,视力障碍与混浊所在的部位及密度有关,后皮质及核混浊较早地影响视力,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可配戴接触眼镜,也可手术同时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②并发性白内障(并发于其他眼病)。③外伤性白内障。④代谢性白内障(因内分泌功能不全所致,如糖尿病性白内障)。⑤放射性白内障(与X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有关)。⑥药物及中毒性白内障。若不及时治疗,晶状体中的白化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完全变模糊,晶状体核解体,使视力完全丧失。

治疗老年人白内障的疗法一般哪些

一、手术治疗老年人白内障效果好

目前国内外都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能治疗白内障的药物。有的药物可能只起到减缓白内障的发展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治愈。手术是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现在有很多广告宣称吃药能治好白内障,这是极不负责任的,是对患者的误导。

白内障手术方式主要有三种

①现代囊外白内障手术适用于晚期白内障比较硬的患者。该手术方式较以前切口明显缩短,长约5~6.5mm,手术散光减少,安全性大为提高;

②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是目前国内外最为常用的手术方式。切口不超过3mm,无需缝合,手术散光更少,术后视力恢复快;

③囊内白内障摘除术就是把白内障连同囊袋一起取出来,由于不能植入常规人工晶状体,目前已不是常规手术方式,仅适用于晶体脱位的部分患者。

白内障手术是复明手术,手术方式较为成熟,多数手术安全而效果好。但个别患者可能出现麻醉及心脑血管意外、感染、爆发性脉络膜出血、晶状体脱入玻璃体腔、不能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视网膜脱落等问题。一旦出现上述并发症,患者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多数可通过药物或再次手术的方法控制病情。

二、药物治疗老年人白内障效果好

西药治疗白内障一般有以下几类

①辅助营养类药如利眼明、Colin-rosol等;

②与醌类学说有关的药物如卡他林、法克林、白内停、治障宁等;

③抗氧化损伤药物如谷光甘肽、硫拉、SOD等;

④其他类如腮腺素、仙诺特、视明露等。

中药治疗白内障则通过全身辨证施治,早期白内障,对肝肾两亏者予补益肝肾法,方选杞菊地黄丸或石斛夜光丸;脾虚气弱者予补脾益气法,方选补中益气汤;肝热上扰者予清热平肝,方选石决明散;阴虚挟湿热者予滋阴清热,宽中利湿法,方选甘露饮。

巧除白内障小切口更安全

白内障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眼科常见病之一,也是老年人致盲的首要病因。近半个世纪以来,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法经历了白内障囊内摘除、白内障囊外摘除和超声乳化摘除三个发展阶段。手术切口也由囊内的11mm发展到囊外的7mm,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目前国内开展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切口,大多已减小到 3.0~3.2mm。而我院使用最为先进的美国Alcon公司的超声乳化设备,能将白内障的手术切口进一步缩小到2.2mm。

研究表明,随着手术切口的减小,白内障的手术安全性能得到极大提高,不仅术后散光等并发症显著减少了,患者的视力也能得到迅速恢复。为此,我们建议白内障患者到医院的专科门诊就医,争取在具备较高技术水平的医院和在适当的时机,采用小切口的手术方法获得较好的疗效。

白内障常用的手术方法介绍

对于白内障眼病的治疗,最主要有的方法就是手术治疗。白内障手术比较成熟,疗效相当不错,所以广受白内障患者接受。专家指出,白内障手术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的白内障手术的适应症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白内障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白内障的常用手术方法:

专家指出,依照晶体摘出时晶体囊的完整性分为囊内和囊外摘出两类。

白内障囊

内摘出法和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摘出法已成为过去。多年以来,应用的是手术显微镜进行精细操作的囊外摘出术。随着显微手术的普及和 技术的提高,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体晶体植入术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方式。手术操作的要求相对容易一些,安全性大,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视力的效果好。

近年来,又开展了小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伤口无需用缝线进行缝合,伤口愈合快,术后散光少,视力恢复快。

以上就是关于“白内障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哪几种”的相关介绍,相信大家应该已经有所了解了。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治疗。愿早日康复。

白内障应该做哪些检查

白内障术前应了解玻璃体、视网膜、视乳头、黄斑区是否正常及脉络膜有无病变,对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会有正确的估计。可借助A型及B型超声波了解有无玻璃体病变、视网膜脱离或眼内肿物,亦可了解眼轴长度及脱位的晶体位置。视网膜电图(ERG)对评价视网膜功能有重要价值,单眼白内障患者为排除黄斑病变、视路疾患所致的视力障碍,术前可作诱发电位(VEP)检查。此外,亦可应用视力干涉仪检查未成熟白内障的黄斑功能。

随着现代显微手术日臻完善,使白内障和人工晶体植入作为门诊手术成为可能。目前手术中一方面尽量控制术后产生的散光,另一方面在手术中矫正术前的散光。手术中尽量使用粘弹性物质以减少内皮和其他组织的损伤。手术适应症的扩大,如独眼、糖尿病性白内障均可植入人工晶体。囊膜技术、晶体核及皮质处理技术得到发展,新型人工晶体设计、大小及表面处理等方面都有一定发展,黄色人工晶体问世,企图改善一般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眩目及视色野的症状。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越来越普及,激光乳化也将应用于临床,注入式人工晶体的研究开发,必将使白内障手术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白内障什么时候开刀最好

王老伯今年55岁,是一名教师,近半年来感到右眼睛视物模糊,同时伴有怕光、看物体颜色较暗、视物双影等症状,明显影响他批改作业的效率。去眼科就诊,医生发现王老伯右眼视力0.3,左眼0.8,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未成熟期,需要手术治疗。王老师不同意,因为他老听别人说白内障要等眼睛看不见东西“瞎掉”了手术最好。回家咨询了做眼科医生的朋友,也告诉他可以手术治疗了,于是他又到医院就诊,白内障专科医生做了详细检查,决定给他做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非常顺利,术后远视力1.0,近视力1.0,不戴眼镜看远看近都非常清楚,他又找回了年轻的视力感觉。

但王老师术后一直很纳闷,为什么老年性白内障未成熟期就可手术了,不是说白内障成熟期“瞎掉”的时候做手术最好吗? 其实就目前情况而言,成熟期只是白内障的一种分期,而不是手术最佳适应症。

过去因为做白内障手术采用的是囊内摘除法和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术后散光大,疗效也不是特别理想,所以要等白内障完全成熟几乎看不见东西时手术,术后视力相对提高较多。近年来,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成熟以及新型人工晶体的问世,白内障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有了革命性的进步。目前最为成熟的方法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在显微镜和先进的超声乳化机器下操作,手术更安全,效果更好。所以白内障手术不要等到晶体完全混浊(白内障成熟期)才做,相反,白内障不是特别成熟,手术效率更高,并发症更少,因此,白内障医生反而更愿意做相对不成熟的白内障手术。未成熟白内障手术时囊膜容易处理,白内障核不太硬,手术成功率高、术后炎症反应更小。更具积极意义的是:一个相对完美的白内障手术可以联合新型功能性人工晶体植入,比如多焦点人工晶体可以使90%的患者手术后看远看近不用佩戴眼镜,生活更方便;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可以在做白内障同时矫正以前存在的角膜散光以获得更好的视力,而白内障成熟期手术这些新型人工晶体植入的机会相对较小。

当然,也并不是得了白内障就越早开刀越好,何时手术最合适呢?具体可以根据患者对工作和生活的不同需要在不同时间段选择手术。当白内障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或者影响眼部其他疾病治疗如视网膜疾病手术或导致其他威胁眼部视力的并发症出现如可能继发青光眼时即可以手术。一般可在矫正视力下降至0.3左右时手术;而对视力要求较高的人,在视力下降至0.6时也可手术。

当然,做白内障手术也有一定的风险,虽然绝大多数病人手术后恢复很好,但仍有极少数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不理想,甚至出现一些并发症。所以,得了白内障,最好去手术条件较好的医院白内障专科医生处诊治一次,医生会建议合适的手术时机可供选择。

白内障并不可怕

靠药物治不好白内障

白内障必须手术才能根治吗?很多老年人一听说需要动手术便心生恐惧,宁可打针吃药、用护眼贴、滴眼药水。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经过循证医学的论证能真正治疗白内障。因为白内障大多是由衰老引起的生理变化,就像人老了头发要变白一样,没有可以“返老还童”的药物。老年人在患上白内障后,应去正规医院积极治疗,盲目使用护眼贴、眼药水,不对症更容易产生副作用,更有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引发青光眼、葡萄膜炎等白内障相关并发症。

白内障手术新时代关键词:“全程无刀”、“多焦”

当前白内障手术已进入飞秒激光加超声乳化结合的屈光新时代。首先,在制作切口上无需再用刀,通过飞秒激光瞬间劈开混浊的晶状体(即白内障),超微切口,创伤极小,术后也恢复得更快,术后并发症几率大幅降低。另外,白内障手术已不再是单纯的追求复明,而是要求最大化地提高术后视觉质量。新时代的白内障手术采用的是多焦点人工晶体,术后不仅能“看得见”,还能“看清”,更能解决老视、远视、近视、散光等问题。

白内障摘除术后切口引起散光

1)手术切口 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手术切口的位置,可位于角膜上,也可位于角巩膜缘上,或位于巩膜上,临床上有大量的研究说明,切口位置的不同,可明显地影响到手术后散光,特别是手术后角膜散光。其规律是:切口的位置愈接近角膜中心,对中心角膜曲率半径的影响越大,可能导致较大的手术后角膜散光。由于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切口多位于上方,使这种手术后角膜散光常常表现为顺规性角膜散光。位于巩膜上的切口,对中央角膜曲率半径的影响较小,切口愈接近赤道部,引起顺规性手术后角膜散光的机会越少。但当切口愈靠近后部时,可能引起手术中出血的机会愈多。另外,巩膜切口愈合后,切口的张力可能较小,如手术切口选在角巩膜缘后4— 5mm或更远的巩膜上,手术一段时间后,可表现出逆规性角膜散光,其机制尚不清楚。逆规性角膜散光更不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为顺规性角膜散光不仅较容易矫正,而且,在患者不戴眼镜矫正的情况下,也可较舒服的近距离工作或阅读,但是,逆规性角膜散光的患者,在患者不戴眼镜矫正的情况下,则不能较舒服的近距离工作或阅读(临床上,一般将切口选在角巩膜缘后2~3mm的巩膜上)。

2)切口的大小过大的切口,可能会导致较大的手术后角膜散光,其原因如下:①手术切口较大,切口愈合后的张力较小。②作切口过程中出血的机会较多,因选用电凝止血而造成组织收缩,较大的手术切口,增加了缝合切口等操作中产生错误的机会。③较大的手术切口本身,对角膜曲率影响较大等。总体上,由于白内障现代囊外术的手术切口较大,引起的散光一般也较多,作者曾经总结白内障囊外手术(ecce)后的散光度数平均为5d。另外,不同形状的手术切口,对角膜曲率,眼球形状的影响不同,因此,对手术后散光的影响也不同:如手术后可产生切口错位,张力过小的手术切口,可能会引起较大的手术后散光。反之,如切口的构型可以稳定眼球形状,对角膜曲率的影响很小,则导致较大的手术后散光的机会较少。多平面的切口缝合时,如未能将切口的内口缝合,则可增加产生手术后散光的机会。还有切口的缝合也与散光有很大的关系,缝线力度是否均匀、过大或过小,都会引起角膜变形而导致散光增加。因此手术后要减少散光的出现,术后应该尽量保持术前眼球的形态,以减少术后散光的形成。

相关推荐

治疗白内障什么方法最有效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目前最先进的白内障摘除手术方法。该手术集声、光、机、电等高科技于一体,是近年来发展最快、最能体现高科技含量的新兴手术技术之一。该手术仅通过2.8--3.2mm的微创切口,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白内障的中央部分)粉碎,连同皮质(白内障周边部分和晶状体核的前后)一起吸出,然后将人工晶体植入到保留的晶状体囊袋内,以替代吸除的混浊晶状体(白内障)的功能。白内障发展到视力低于0.3(部分0.

白内障背后的眼病

白内障是目前世界首位致盲眼病,其中以老年性白内障最为多见。临床上把晶状体的混浊称为白内障。事实上晶状体并不是完全无色的,即使是年轻人,晶状体也略显黄色,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深,范围也扩大。老年人晶状体常呈淡琥珀色或带一点灰白色,用灯光侧照时,容易误诊为白内障。另外,还有许多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白内障的同时,还可能患有其他眼病,临床上容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治。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等,都可

为什么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差

①老视或近视正常人的晶状体有自动调节功能,使我们既可以看远物,也可以看近物。而白内障术后的人工晶状体度数固定,看远物或看近物不能兼顾:要么能看近不能看远,要么能看远不能看近。为了达到较好的视力,病人一般可在术后3个月待伤口痊愈后到医院配镜。②眼睛本身的病变我们常把人的眼睛比着一部照相机,晶状体就像照相机的镜头,眼底的视网膜相当于感光胶片。白内障手术仅仅是更换照相机的镜头,而图像的好坏还依赖于感光胶

白内障有哪些治疗方法

内障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和局部营养不良等可引起晶状体囊膜损伤,使其渗透性增加,丧失屏障作用,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使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形成混浊。分先天性和后天性。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眼病,表现为晶体本身或晶体囊浑浊。晶体就像照相机的镜头,当它透过光线时才能拍出照片来。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感受到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是因为光线能从眼睛的角膜穿过晶体聚焦而投射在视网膜

如何判断得了白内障

1.视物模糊:白内障主要为晶状体混浊造成,患者首先表现为视物模糊,由于晶状体混浊的位置不同可轻可重。先天性白内障主要表现在视力差不能矫正。2.暗影:起初偶然发现眼前有固定不动的暗影,不能擦除。随着视物模糊加重暗影反而不明显,但视力明显下降。3.近视:患者发现原来的老花镜变浅或者不用带老花镜了。这是由于晶体核硬化出现晶体性近视。4.单眼多视:是由于晶状体不规则散光所致。尤其在光线较暗处瞳孔相对散大时

白内障手术后看不见原因

1、后发性白内障引起的有些老年病人术后视力很好,过了几个月或几年后,视力又下降了,他们误认为又长出白内障了。实际上,手术后白内障是不可能再长出来的。但有一种情况,医学上称为后发性白内障(简称后发障),2、眼睛本身的病变如果手术前存在着严重的眼底疾病,白内障手术再成功,也不一定能提高视力,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3、白内障手术后由于切口的影响角膜(黑眼珠)的弯曲度会发生一些变化,术后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

散光会有哪些常见症状

散光的症状之一:视觉模糊。视力模糊与散光的程度和方式密切相关。有轻度散光的人视力通常正常,但在看某一距离的物体时可能出现头痛、眼疲劳和视力模糊。有严重散光眼的人视物不清和扭曲。看远看近都不很清楚,近距离工作时间稍长即眼胀头痛阅读窜行或有重影。散光的症状之二:视力减退。其程度由于散光性质、屈光度高低及轴的方向等因素有较大差异,属于生理范围的散光通常对远近视力无任何影响,高度数散光,多由于合并径线性弱

哪些散光适合做屈光手术

散光是眼睛的一种屈光不正,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由于表现不明显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目前治疗散光的方法很多,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进行眼部屈光手术,但是专家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屈光手术的。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才适宜做屈光手术:白内障手术引起的散光部分散光是由于白内障手术后切口裂开引起的。对于这类患者,首先要考虑修复伤口。如果手术后眼球结构完整,进行屈光性手术以减少屈光参差就更为重要,选择散光性角膜切开

白内障的手术治疗

白内障囊内摘除术:这种复明手术曾是白内障摘除的最常用方式。手术方法相对简单,可通过用二氧化碳或氟里昂 冷凝器,或手术镊子将白内障及囊膜一起镊出。术后瞳也区透明,不发生后发性白内障。此手术需要较大的手术切口,晶状体娩出后,对眼内组织,尤其是对玻璃体 的影响较大。容易引起玻璃体脱出,瞳孔阻滞继发性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等。因手术时晶状体囊一并被摘除,故不能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⑵白内障

眼睛散光的原因

眼睛散光的原因有三大类型:(1)散光的原因—曲率性散光:为角膜弯曲度发生异常变化引起。如屈光力最大的子午线与屈光力最小的子午线互相垂直,则引起规则散光,多为先天性,而且散光度数较大。(2)散光的原因—偏心性散光:以前多见于晶体移位,如先天性偏斜、晶体半脱位等;近年来,由于屈光性角膜手术的增多,临床也可见因prk、lasik手术光斑偏离光学中心引起的散光。(3)散光的原因—屈光率性散光:为晶状体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