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与子宫肌瘤的区别
子宫内膜异位与子宫肌瘤的区别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疾病。子宫内膜异位 症的临床表现有时与病变程度很不相符,临床表现很严重的患者,其病变可能是轻度的或局限的,而病变广泛甚至盆腔解剖结构严重变形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却很 少。
据统计,约7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典型的继发痛经、性交不快或性交痛、不育及月经改变。当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其它特殊部位时,可出现许多其它 令人迷惑的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要跟子宫肌瘤区分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即可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它可异位于卵巢、子宫肌 层、盆腔、腹膜、肺等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痛经、月经紊乱、性交痛、不孕等。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子宫内膜异位于卵巢处,习惯称作卵巢巧克力 囊肿;其次是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肌壁层,习惯称作子宫腺肌症。
对于子宫腺肌症不了解的患者,很多将其与子宫肌瘤混淆,认为子宫腺肌症就是子宫肌瘤,是错误的。子宫腺肌症与子宫肌瘤之间不能划等号,并 且,对于子宫腺肌症,是可以保留子宫去除病灶的。专家提示:患者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检查治疗,只有保留住子宫,保护好生育能力,才能增加自然受孕的希 望。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好子宫肌瘤其实都不一样的,它们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同,病因病理其实也都是有差距的,所以您通过文章所述,是否已经对比出来了呢。
妇科B超到底有什么用
1、妇科常规体检——观看卵巢大小,有无囊肿,实质性肿物等,同时观察有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息肉。
注:B超不能诊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或子宫内膜癌,需做诊断性刮宫或内膜活检查排查。
2、用于人流后、药流后、引产后、产后检查子宫复原情况。
3、对闭经,月经失调或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观察卵泡发育状况及子宫内膜厚度。
4、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患者定期复查。
5、评估生殖功能,观测卵泡发育及排卵情况,同时测量子宫内厚度,现在不少未婚未育女孩出于好奇,通过B超评估自己的生殖功能。
6、诊断先天性卵巢或子宫发育不良,幼稚型子宫或畸形子宫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诊方法
一、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常表现类似症状。一般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较重,为继发、渐进。子宫一致性胀大,但不甚大。如伴发其他部位异位内膜时,则有助于鉴别。确实困难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如症状迅速(用药1~2个月)改善,诊断倾向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应当指出,子宫腺肌病可与子宫肌瘤同时存在(约10)。一般术前较难鉴别,须待手术切除子宫的病理检查。
二、附件炎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往往误诊为附件炎症。二者都能在盆腔形成有压痛的固着包块。但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无急性感染病史,患者多经各种抗炎治疗而毫无效果。并应详细询问痛经开始时期及疼痛程度。这种病例往往子宫直肠窝处有异位内膜结节,如仔细检查当可查出,有助诊断。必要时可用药物试探治疗,观察有无疗效来鉴别。一般在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往往通畅。因此可试用输卵管通水试验,如通畅,则可排除输卵管炎症。
三、卵巢恶性肿瘤卵巢癌误诊为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则延误治疗,故必须慎重。卵巢癌不一定有腹痛症状,如有往往也为持续性,不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周期性腹痛。检查时卵巢癌为实质感,表面凹凸不平,体积亦较大。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还可能伴发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兼有各该部位病变的体征。对于不能鉴别的患者,年龄大的应实行剖腹探查,年纪轻的可短时按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以观察疗效。
四、直肠癌当子宫内膜异位症侵犯直肠、乙状结肠而范围较广时,往往在该处形成硬块,造成部分梗阻,个别情况异位子宫内膜侵及肠粘膜引起出血,则更似直肠癌。但直肠癌的发生率远较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高。一般直肠癌患者体重减轻明显,肠出血较频,与月经无关,无痛经。肛诊时肿瘤固定于肠壁,肠壁四周皆狭窄。钡灌肠可见肠粘膜不平,钡充盈不良范围小。乙状结肠镜检查看到溃疡,出血,活检可确诊。肠子宫内膜异位症体重不减轻,肠很少出血,个别出血也在月经期发生,痛经较重。肛诊时粘膜与其底部肿块不相粘连,仅前壁发硬。钡灌肠显示肠粘膜光滑,钡充盈不良范围广。
以上就是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的鉴别和诊断的一些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会和子宫肌瘤,女性附件炎,卵巢的一些囊肿会有相同的症状表现,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影像看出来,在形状方面,大小直径方面,有的还是有区别的。
打胎对身体的伤害多大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壁层,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型,可以和“外在”或主要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子宫腺肌病不是肿瘤,但需要警惕是否合并子宫肌瘤。临床资料表明,约有半数子宫腺肌病患者可与子宫肌瘤合并存在。
痛经是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症状,见于约80%的患者。月经过多是子宫腺肌病的另一主要症状,常导致贫血。少数患者发生大量出血,易被误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此外,少数患者不孕。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多为均匀性,较硬,一般不超过孕12周大小,否则可能合并有子宫肌瘤。若病灶只是生长在子宫某一个部位(子宫腺肌瘤),也可表现为非对称性增大。
刮宫、清宫创伤大 成子宫腺肌病主因
子宫腺肌病好发于30~50岁的育龄妇女,是指子宫腺体内膜侵入子宫肌层,以往亦称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子宫腺肌病的主要原因是与多次妊娠和分娩时子宫壁的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有关。此外,高雌激素的刺激也可促使子宫内膜过度生长,侵入子宫肌层而引起子宫腺肌病发生。
子宫腺肌病影响怀孕吗
子宫腺肌症常好发于中年妇女,通常这群病人多已完成生育任务,幸运的是,年轻妇女有严重的子宫腺肌症并不多见。一般普遍认为严重的子宫腺肌症,尤其合并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容易导致不孕。这类病人子宫肥厚又容易有骨盆腔沾连情形,不利於排卵及胚胎著床,自然怀孕率就不高。如果是轻微子宫腺肌症患者仍是有机会怀孕的。此外,如果是得到局限性的肌腺瘤,可以手术切除肿瘤保住子宫,未来仍有机会可怀孕。
不孕不育有什么症状 女性月经异常
月经不调是导致女性不孕不育的常见原因,女性如果长期有月经异常的现象,其中包括周期改变,经血量异常,经血颜色异常,痛经等都要引起重视,一些妇科疾病早期都有月经情况改变症状,比如黄体功能不全,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发育不良,盆腔炎,子宫肌瘤,子宫位置异常等,这些病症可以对女性孕育造成直接影响。
继发性痛经的病因
疾病因素(35%):
继发性痛经常与盆腔器质性疾病有关,常见的继发性痛经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黏膜下肌瘤,宫腔粘连,宫颈狭窄,子宫畸形,盆腔炎症(急性,慢性),盆腔充血综合征,宫内节育器,处女膜闭锁,阴道横隔等。
环境因素(25%):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特殊的职业及工作环境与痛经也有一定关系,长期接触汞,苯类化合物(即使是低浓度)的妇女,痛经发生率增加,寒冷的工作环境与痛经也有关。
其他因素(5%):
初潮早或月经期长,经量多的妇女,痛经严重,服避孕药者,痛经发生率明显降低。
发病机制
前列腺素与继发痛经:研究表明有些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肌腺瘤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患者体内也产生过多的PGs,也可能是痛经的原因之一,抗前列腺素合成制剂也有缓解痛经的作用,PGs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机制间的确切关系仍在研究之中,正常子宫内膜,正常子宫肌层,异位子宫内膜,子宫肌瘤,正常卵巢和受影响的卵巢切片体外孵育,测培养液中6-酮PGF1a(PGI2的一种代谢产物),TXB2(TXA2的一种代谢产物),PGE2和PGF2a的浓度,结果发现: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的PGs的产生明显高于其他组,特别是6-酮PGF1a,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产生最多;在严重痛经和非痛经者组织,PGs的产生有显著的不同,尤其有严重痛经的肌腺瘤组织产生大量的6-酮PGF1a,另有研究表明:实验动物被诱导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后,其腹腔液中的PGF2a浓度显著上升;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PGs浓度也比对照升高,提示PGFI2可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期的痛觉过敏,此外,子宫肌腺症可引起严重的疼痛可能是子宫内膜组织与子宫肌非常靠近,PGs的定位吸收和活性增强,由于PGs在一些组织中调节炎症反应,异位子宫内膜植入部位周围的炎症反应可能是PGs调节的。
环氧化酶(C0X)是PGE2合成的限速酶,人的子宫内膜腺体含有高水平的COX,应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发现:COX在异位子宫内膜组织高表达,高活性的COX-2和异常的PG的产生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生理和疾病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巨噬细胞中高表达,可能与PGE2的增加有关,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PG增加,而卵泡液中的PG与对照相比没有不同。
宫内避孕器(IUD)的副作用包括月经过多,继发性痛经,其痛经的原因可能是子宫内膜的损伤或IUD邻近部位的白细胞浸润可能使PGs的生物合成加强,使得使用IUD的妇女相应的对子宫肌的活动有反应,在使用IUD的实验动物,PGs的释放增加,IUD与子宫肥大和PGF的生成增加有关,在鼠有IUD的子宫角,子宫PGF的成分及浓度和子宫静脉血中PGF的水平都增加,在母羊,有IUD的角子宫内膜PG的含量也明显增加,在人类的研究发现没有症状的佩带盾形宫内节育器的志愿者,子宫内膜没有PGF2a合成的增加;加有药物的IUD的使用可能与子宫内膜产生PG的量有关,例如,佩戴金属IUD可能释放金属离子,从而有利于PGF2a的合成,抑制PGE2的合成,但也有研究报告在IUD放入的1~5个月,14个妇女的子宫内膜的PGE而不是PGF显著增加,在使用IUD的妇女,由于存在PG过度释放的机制,PG抑制剂可以有效地缓解其痛经。
前列腺素理论本身还不能解释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中的一些其他的变化,年龄和分娩次数的增加,社会经济状态,酒精都能减少痛经的发生和(或)严重程度;吸烟,暴露于寒冷的工作环境,紧张都能使原发性痛经增加,其他直接或间接影响发展和严重程度的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
区别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
当子宫内膜弥漫地入侵子宫肌壁时称为子宫腺肌病。如入侵的子宫内膜仅局限于子宫肌层的某一处,引起该处的平滑肌细胞极度增生,形成球体时,有人称之为子宫腺肌瘤。以上两者均属于宫内膜异位症。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未超出于宫的范围,故又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当子宫内膜弥漫地入侵子宫肌壁时称为子宫腺肌病。如入侵的子宫内膜仅局限于子宫肌层的某一处,引起该处的平滑肌细胞极度增生,形成球体时,有人称之为子宫腺肌瘤。以上两者均属于宫内膜异位症。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未超出于宫的范围,故又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患者子宫常增大,但一般不超过二个月妊娠子宫大小,如将子宫切下剖开,在子宫壁的切面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小腔,其中含有陈旧血液,作镜检时可见到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如系腺肌瘤,则见腺肌瘤组织与子宫肌壁组织相连,有别于子宫平滑肌瘤,有时单凭肉眼即可将两者区分。子宫腺肌病或腺肌瘤的形成,可能与长期过量雌激素的刺激有关。
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痛经。由于子宫体积增大以致子宫内膜面积亦增大,故患者常诉月经量增多。子宫内膜腺肌病往往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并发,这也是致使月经增多的原因。约有半数患者患不孕症。此症的治疗以手术切除子宫为主,如患者年轻可以保留卵巢。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
一、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由基底部向肌层生长,局限于子宫,故又名子宫腺肌病。
异位的子宫内膜常弥散于整个子宫肌壁,由于内膜侵入引起纤维组织及肌纤维的反应性增生,使子宫一致性胀大,但很少有超过足月胎儿头大者。
不均匀或局灶型分布者一般以后壁多见,由于局限在子宫一部分,往往使子宫不规则增大,酷似子宫肌瘤。切面可见增生的肌组织亦似肌瘤呈漩涡样结构,但无肌瘤所具有与周围正常肌纤维分开的包膜样组织。
病灶中间有软化区,偶可见到散在的含有少量陈旧积血的小空腔。镜检所见的内膜腺体与子宫内膜腺体相同,其周围由内膜间质所包绕。
异位内膜随月经周期而改变,但分泌期改变不明显,表示异位的内膜腺体受孕激素影响较小。当受孕时,异位内膜的间质细胞可呈明显蜕膜样变,已如上述。
二、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较少见,即异位的内膜仅有内膜间质组织,或子宫内膜侵入肌层后间质组织发展的范围及程度远远超过腺体成分。
一般子宫一致性增大,异位细胞散布于肌层或集中在某一区域,色黄,常具有弹性橡皮样硬度,较肌瘤软,在切面往往可以看到索状小虫样突起,就可以确立诊断。
异位组织亦可向宫腔发展形成息肉状肿块,多发性,表面光滑,蒂宽与子宫肌壁有较大面积的直接连系,并可由宫壁向宫腔或沿子宫血管向阔韧带内突出。
向宫腔突出者致成月经过多甚或绝经后流血;向阔韧带突出者可经妇科双合诊查出。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肺播散,甚至在切除子宫数年后还能发生。由于这种特点,有人认为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低底恶性的肉瘤。
三、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侵犯子宫以外的组织(包括由盆腔侵犯子宫浆膜层的异位内膜)或器官,常累及多个器官或组织。
卵巢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的部位,占80%。其次为子宫直肠窝之腹膜,包括子宫骶韧带,子宫直肠窝前壁相当于阴道后穹窿部位,子宫颈后壁相当于子宫颈内口处。
有时异位内膜侵犯直肠前壁,使肠壁与子宫后壁及卵巢形成致密粘连,术中很难分离。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可侵入直肠阴道隔而在阴道后穹窿粘膜上形成散在的黑紫色小点,甚至可形成菜花样突起,酷似癌瘤,经活检才能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此外如前所述输卵管、宫颈、外阴、阑尾、脐、腹壁切口、疝囊、膀胱、淋巴结,甚至胸膜及心包膜、上肢、大腿、皮肤皆可能有异位内膜生长。
子宫直肠窝处异位子宫内膜,亦可在腹膜上形成紫黑色出血点或积血小囊,包埋在粘连严重的纤维组织中,镜检可见典型的子宫内膜。
该处异位的内膜组织尚可向直肠阴道隔及子宫骶韧带扩展形成触痛性坚实结节。或穿透阴道后穹窿粘膜,形成蓝紫色乳头状肿块,经期可出现许多小出血点。
如直肠前壁受累,则可发生经期大便疼痛,有时内膜病变围绕直肠扩展形成狭窄环,与癌瘤极为相似,肠道受侵约占内膜异位症10%左右。
病变常位于浆膜及肌层,很少粘膜受侵而发生溃疡。偶有由于在肠壁形成肿块或造成纤维性狭窄或粘连引起肠管过度屈曲而发生肠梗阻,并可发生刺激症状,如间歇性腹泻,月经期更加重。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改变
一、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膜由基底部向肌层生长,局限于子宫,故又名子宫腺肌病,异位的子宫内膜常弥散于整个子宫肌壁,由于内膜侵入引起纤维组织及肌纤维的反应性增生,使子宫一致性胀大,但很少有超过足月胎儿头大者,不均匀或局灶型分布者一般以后壁多见,由于局限在子宫一部,往往使子宫不规则增大,酷似子宫肌瘤, 切面可见增生的肌组织亦似肌瘤呈漩涡样结构,但无肌瘤所具有与周围正常肌纤维分开的包膜样组织,病灶中间有软化区,偶可见到散在的含有少量陈旧积血的小空腔,镜检所见的内膜腺体与子宫内膜腺体相同,其周围由内膜间质所包绕,异位内膜随月经周期而改变,但分泌期改变不明显,表示异位的内膜腺体受孕激素影响较 小,当受孕时,异位内膜的间质细胞可呈明显蜕膜样变,已如上述。
二、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较少见,即异位的内膜仅有内膜间质组织,或子宫内膜侵入肌层后间质组织发展的范围及程度远远超过腺体成分,一般子宫一致性增大,异位细胞散布于肌层或集中在某一区域,色黄,常具有弹性橡皮样硬度,较肌瘤软,在切面往往可以看到索状小虫样突起,就可据以确立诊断,异位 组织亦可向宫腔发展形成息肉状肿块,多发性,表面光滑,蒂宽与子宫肌壁有较大面积的直接连系,并可由宫壁向宫腔或沿子宫血管向阔韧带内突出,向宫腔突出者致成月经过多甚或绝经后流血;向阔韧带突出者可经妇科双合诊查出,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肺播散,甚至在切除子宫数年后还能发生,由于这种特点,有人认为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低底恶性的肉瘤。
三、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膜侵犯子宫以外的组织(包括由盆腔侵犯子宫浆膜层的异位内膜)或器官,常累及多个器官或组织。
卵巢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的部位,占80%,其次为子宫直肠窝之腹膜,包括子宫骶韧带,子宫直肠窝前壁相当于阴道后穹窿部位,子宫颈后壁相当于 子宫颈内口处,有时异位内膜侵犯直肠前壁,使肠壁与子宫后壁及卵巢形成致密粘连,术中很难分离,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可侵入直肠阴道隔而在阴道后穹窿粘膜上形成散在的黑紫色小点,甚至可形成菜花样突起,酷似癌瘤,经活检才能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外如前所述输卵管,宫颈,外阴,阑尾,脐,腹壁切口,疝 囊,膀胱,淋巴结,甚至胸膜及心包膜,上肢,大腿,皮肤皆可能有异位内膜生长。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什么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有时与病变程度很不相符,临床表现很严重的患者,其病变可能是轻度的或局限的,而病变广泛甚至盆腔解剖结构严重变形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却很少。
据统计,约7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典型的继发痛经、性交不快或性交痛、不育及月经改变。当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其它特殊部位时,可出现许多其它令人迷惑的临床表现。
而大多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继发性痛经,伴下腹部和背部进行性疼痛,常可放射至腿部。疼痛常于月经前1-2天开始。
相当于异位子宫内膜出血时,月经开始达到最高峰。大多数患者在行经期疼痛可缓解。但在晚期患者中,尤其是当盆腔有广泛和显著粘连时疼痛可持续存在。
典型的继发痛经患者年龄多在30-45岁之间。有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导致子宫后倾。固定的患者常有性感不快、性交痛,甚至性交困难,约三分之一原因不明的不孕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率可高达40%(不孕不育之子宫内膜异位症)。重度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不孕的原因可能与解剖结构的改变有关。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的原因决非单纯解剖因素所致,现多认为与腹腔内微环境因素、卵巢功能异常等有关。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病理
一、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由基底部向肌层生长,局限于子宫,故又名子宫腺肌病。
异位的子宫内膜常弥散于整个子宫肌壁,由于内膜侵入引起纤维组织及肌纤维的反应性增生,使子宫一致性胀大,但很少有超过足月胎儿头大者。
不均匀或局灶型分布者一般以后壁多见,由于局限在子宫一部分,往往使子宫不规则增大,酷似子宫肌瘤。切面可见增生的肌组织亦似肌瘤呈漩涡样结构,但无肌瘤所具有与周围正常肌纤维分开的包膜样组织。
病灶中间有软化区,偶可见到散在的含有少量陈旧积血的小空腔。镜检所见的内膜腺体与子宫内膜腺体相同,其周围由内膜间质所包绕。
异位内膜随月经周期而改变,但分泌期改变不明显,表示异位的内膜腺体受孕激素影响较小。当受孕时,异位内膜的间质细胞可呈明显蜕膜样变,已如上述。
二、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较少见,即异位的内膜仅有内膜间质组织,或子宫内膜侵入肌层后间质组织发展的范围及程度远远超过腺体成分。
一般子宫一致性增大,异位细胞散布于肌层或集中在某一区域,色黄,常具有弹性橡皮样硬度,较肌瘤软,在切面往往可以看到索状小虫样突起,就可以确立诊断。
异位组织亦可向宫腔发展形成息肉状肿块,多发性,表面光滑,蒂宽与子宫肌壁有较大面积的直接连系,并可由宫壁向宫腔或沿子宫血管向阔韧带内突出。
向宫腔突出者致成月经过多甚或绝经后流血;向阔韧带突出者可经妇科双合诊查出。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肺播散,甚至在切除子宫数年后还能发生。由于这种特点,有人认为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低底恶性的肉瘤。
三、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侵犯子宫以外的组织(包括由盆腔侵犯子宫浆膜层的异位内膜)或器官,常累及多个器官或组织。
卵巢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的部位,占80%。其次为子宫直肠窝之腹膜,包括子宫骶韧带,子宫直肠窝前壁相当于阴道后穹窿部位,子宫颈后壁相当于子宫颈内口处。
有时异位内膜侵犯直肠前壁,使肠壁与子宫后壁及卵巢形成致密粘连,术中很难分离。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可侵入直肠阴道隔而在阴道后穹窿粘膜上形成散在的黑紫色小点,甚至可形成菜花样突起,酷似癌瘤,经活检才能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此外如前所述输卵管、宫颈、外阴、阑尾、脐、腹壁切口、疝囊、膀胱、淋巴结,甚至胸膜及心包膜、上肢、大腿、皮肤皆可能有异位内膜生长。
子宫直肠窝处异位子宫内膜,亦可在腹膜上形成紫黑色出血点或积血小囊,包埋在粘连严重的纤维组织中,镜检可见典型的子宫内膜。
该处异位的内膜组织尚可向直肠阴道隔及子宫骶韧带扩展形成触痛性坚实结节。或穿透阴道后穹窿粘膜,形成蓝紫色乳头状肿块,经期可出现许多小出血点。
如直肠前壁受累,则可发生经期大便疼痛,有时内膜病变围绕直肠扩展形成狭窄环,与癌瘤极为相似,肠道受侵约占内膜异位症10%左右。
病变常位于浆膜及肌层,很少粘膜受侵而发生溃疡。偶有由于在肠壁形成肿块或造成纤维性狭窄或粘连引起肠管过度屈曲而发生肠梗阻,并可发生刺激症状,如间歇性腹泻,月经期更加重。
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典型的症状
一、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
内膜由基底部向肌层生长,局限于子宫,故又名子宫腺肌病。
异位的子宫内膜常弥散于整个子宫肌壁,由于内膜侵入引起纤维组织及肌纤维的反应性增生,使子宫一致性胀大,但很少有超过足月胎儿头大者。不均匀或局灶型分布者一般以后壁多见,由于局限在子宫一部,往往使子宫不规则增大,酷似子宫肌瘤。切面可见增生的肌组织亦似肌瘤呈漩涡样结构,但无肌瘤所具有与周围正常肌纤维分开的包膜样组织。
病灶中间有软化区,偶可见到散在的含有少量陈旧积血的小空腔。镜检所见的内膜腺体与子宫内膜腺体相同,其周围由内膜间质所包绕。异位内膜随月经周期而改变,但分泌期改变不明显,表示异位的内膜腺体受孕激素影响较小。当受孕时,异位内膜的间质细胞可呈明显蜕膜样变,已如上述。
二、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
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较少见,即异位的内膜仅有内膜间质组织,或子宫内膜侵入肌层后间质组织发展的范围及程度远远超过腺体成分。一般子宫一致性增大,异位细胞散布于肌层或集中在某一区域,色黄,常具有弹性橡皮样硬度,较肌瘤软,在切面往往可以看到索状小虫样突起,就可据以确立诊断。异位组织亦可向宫腔发展形成息肉状肿块,多发性,表面光滑,蒂宽与子宫肌壁有较大面积的直接连系,并可由宫壁向宫腔或沿子宫血管向阔韧带内突出。向宫腔突出者致成月经过多甚或绝经后流血;向阔韧带突出者可经妇科双合诊查出。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肺播散,甚至在切除子宫数年后还能发生。由于这种特点,有人认为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低底恶性的肉瘤。
三、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
内膜侵犯子宫以外的组织(包括由盆腔侵犯子宫浆膜层的异位内膜)或器官,常累及多个器官或组织。
卵巢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的部位,占80%,其次为子宫直肠窝之腹膜,包括子宫骶韧带,子宫直肠窝前壁相当于阴道后穹窿部位,子宫颈后壁相当于子宫颈内口处。有时异位内膜侵犯直肠前壁,使肠壁与子宫后壁及卵巢形成致密粘连,术中很难分离。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可侵入直肠阴道隔而在阴道后穹窿粘膜上形成散在的黑紫色小点,甚至可形成菜花样突起,酷似癌瘤,经活检才能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外如前所述输卵管、宫颈、外阴、阑尾、脐、腹壁切口、疝囊、膀胱、淋巴结,甚至胸膜及心包膜、上肢、大腿、皮肤皆可能有异位内膜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