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半夏和法半夏的区别
姜半夏和法半夏的区别
姜半夏和法半夏都是半夏的炮制加工品,只不过姜半夏是利用鲜姜、白矾共煮干燥后得到的,而法半夏是利用甘草、石灰漂泡所制成的。
虽半夏本身具有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的功能,但由于所采取的炮制方法不一样,在功效上也所侧重的也会不同,其中姜半夏主要侧重于降逆止呕、理气和胃,法半夏则更侧重于燥湿化痰、调理脾胃。
半夏有毒吗
专家的解释是半夏的确有毒。很多中药都含有一定的毒性,而经过炮制的中药一般上毒性会大大减少。生半夏是一种毒性非常大的药材。只要服上不到1g,就必死无疑。所以向来方剂中半夏一定久煎,而且多用制半夏。还有,医师也一定会吩咐病人煎了汤后万勿口尝药渣。要不然一定死。但是,半夏的毒性在方剂组成上是可以缓解的。重要配伍上,有很著名的一句话:“生姜杀半夏,半夏畏生姜”。简单地说,生姜是可以解除或大量减轻半夏的毒的。所以一般上用上半夏的方剂都会加生姜。就算方中不用生姜,半夏也一定会经过炮制。
炮制过的半夏有分姜半夏、法半夏和仙半夏等。姜半夏就是用生姜煎汤炮制的半夏,一般没有毒。法半夏则是用炙甘草加工过的半夏,其毒性大大减缓。仙半夏就是法半夏之上品。
所以现在成药里的半夏一般都很安全。让消费者知道里头含有有毒的半夏只不过是制药厂为自己的利益作保险而已。
半夏有毒,但不必惊慌,是药三分毒,注意医生的嘱咐,小心谨慎服用,也就可以达到其功效,发挥其药的作用了。且说一物降一物,就像生姜与半夏,只要你用对了药,毒性也可以减轻甚至消除。对于药物的了解,也可以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舒适的生活。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夏、秋季采挖,晒干入药,炮制品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竹沥半夏等。味辛,性温,有毒,归肺、脾、胃经,有良好的燥湿化痰和降逆止呕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块茎含有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生物碱等,其水煎液有镇咳、祛痰、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作用,并能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半夏过量可引起中毒,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故临床上内服常用炮制品,外用生品适量。
毒作用
其中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可使士的宁对小鼠半数致死量的值升高,对乙酰胆碱也有解毒作用。
止咳作用
用洋地黄酊给鸽静脉注射引吐法,证明口服制半夏丸、制半夏或生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矾半夏混悬液、姜半夏或生夏煎剂3克/公斤,每日2--3次,连服2日均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对于阿朴吗啡或硫酸酮所致狗的呕吐,煎剂灌胃也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生物碱。
促细胞分裂作用
半夏蛋白的促细胞分裂作用亦有动物种属专一性,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裂。
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故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有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用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
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呕功效,可用于多种呕吐症候,在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症状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治疗失眠
半夏治失眠远胜于酸枣仁和夜交藤合欢花之类。
半夏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别名:三叶半夏、三步跳、麻王果、燕子尾、地文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基本介绍:半夏属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是中国中药宝库中的一种重要药材,产地只有中国和日本。半夏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即所谓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药用价值强于水半夏。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常用的半夏分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生半夏4种。
功效与作用: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痞满呕吐自止,故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良药。既主治脾湿痰壅之痰多咳喘气逆,如二陈汤、小青龙汤,又治湿痰上犯之眩晕心悸失眠,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还可治风痰吐逆,头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如玉壶丸。
营养价值: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约34%为固体酸、66%为液体酸)、淀粉、烟碱、粘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等。
选购: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
1.用于痰多咳嗽。用半夏的地下部分制成半夏露糖浆,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治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2.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痰湿内阻、胸脘痞闷者,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3.用于瘿瘤瘰疬、疮疡肿痛、梅核气等。治瘿瘤瘰疬痰核,与海藻、昆布、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4.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各种半夏炮制品的比较
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类圆形或肾形厚片,直径6~18mm,表面乳白色,周边黄棕色,中间隐现黄白色筋脉点。气微辣涩。
姜半夏: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泽,透明,片面灰黄色或淡黄色,角质样,质脆。微有辣味,微具姜气。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形如生半夏,内外皆呈黄色或淡黄白色,粉性足,质松脆,气微,味淡。
竹沥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沥拌透阴干。温燥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粘,痰热内闭中风不语。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镇咳祛痰
镇咳:生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的煎剂静脉注射,对猫碘液注入胸腔或电刺激喉上神经所致的咳嗽均具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祛痰:大鼠腹腔注射半夏水煎剂可明显抑制毛果芸香碱对唾液的分泌作用。以生半夏和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给小鼠灌胃,用酚红法测得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祛痰作用的强度随着储存的时间呈正比效应。
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京半夏的区别
(一)植物来源不同
半夏、法半夏均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梨头尖属植物鞭檐梨头尖Typhonium flaglliforme (lodd) BL的干燥块茎。
(二)加工炮制所用辅料有别
生半夏,不用炮制辅料,将原药材拣净杂质,筛去灰屑即可。
清半夏,是生半夏用20%的白矾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姜半夏,是生半夏用生姜25%,白矾12.5%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京半夏,是生半夏用芒硝6%,姜粉2%,麻黄5%,桂支1.5%,小茴香3%,南坪细辛1%,石灰15%,甘草25%,皂角6%,白矾6%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法半夏,是生半夏用甘草15%,生石灰10%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水半夏,仅有制水半夏一种规格。是生水半夏用生姜18%,白矾20%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三)形状特征不同
生半夏,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厘米。表面类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质脆,断面略呈角质样。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表面棕色或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京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外表黄色或金黄色,颗粒大小均匀,质脆,内心黄色。无麻味。
法半夏,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的颗粒状。表面淡黄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水半夏,多呈斜矩圆形,上端有凸起的叶痕及芽痕,下端略尖似梨头,呈黄白色,角质状。微有麻辣感。
(四)效用有别
半夏的四种炮制规格,法半夏,水半夏的功效有异,不能偏废和盲目滥用,需“辨证施治,审证用药”。
生半夏,辛温有毒,生用对口腔、喉头和消化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致上述部位肿胀,疼痛,失音,流涎,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偏重于祛风,散瘀,消疖肿,多外用。内服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如:攻癌夺命汤治验录[李可志经验],就用生半夏来治多种恶性肿瘤,竟获奇效。其方的组成是:海藻、甘草、木鳖子、鳖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重楼、海蛤壳、黄药子、生半夏、生姜、玄参、牡蛎各30克,浙贝母15克,山茨菇、山豆根各10克,全蝎12只,蜈蚣4条,雄黄1克,研粉吞服;用生半夏粉3份,面粉1份混匀外敷治疗颈部淋巴结炎;用生半夏粉外敷治疗鸡眼;用生半夏粉15克,斑蝥5克浸泡200毫升白洒中,一周后可敷治疗头癣。
姜半夏,善于和胃止呕,祛寒痰,镇咳,蠲饮。
如:生姜半夏汤,来源于《金匮要略》卷中,用姜半夏9克,生姜汁15克,用于治疗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取其姜半夏和胃化饮,降逆止呕之功。
清半夏,长于清风痰,化饮,散胸痞,降逆止咳。
如:半夏白术天麻汤中的半夏就用清半夏为佳,配用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以燥湿化痰,平肝息风。治疗风痰上扰,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京半夏,偏重于健胃化痰。
如: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就要用京半夏为好,配用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以和胃降逆,开结除痞。治疗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痢,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法半夏,温性低,长于祛痰止咳,除湿浊等。如:荷叶知母茶方中就用法半夏,其方的组成是荷叶15克,法半夏20克,茯苓20克,陈皮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知母15克,具有健脾利湿,理气化痰之功。用于治疗产后虚胖有效。
水半夏,具有燥湿化痰止咳之功,但无降逆止呕之效。多用于治疗咳嗽痰多、支气管炎。化痰止咳水半夏可代替半夏,用于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时水半夏不能代半夏用。
综上所述:半夏、法半夏与水半夏,虽来源相同或相近,但其加工炮制方法不同,临床运用有别,价格差别大,水半夏是半夏和法半夏的伪品,若把半夏称为法半夏或法半夏称为半夏仍按假药论处。在中药饮片的生产、经营、使用环节中绝不能统称为“半夏”,绝不能混淆、代用,唯利是图,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为准绳,准确定名,辨证运用,合理定价,才能确保临床运用安全有效。
(五)半夏和水半夏不能互代
不少药店在调配中药处方时,有用水半夏代替半夏的现象,这是错误的。作为用药的患者,或代患者购药的家属,购药时应问清药店营业员,所配药方中到底是半夏还是水半夏,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解毒抗癌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痰多咳喘、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及痈肿痰核等症。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戟叶犁头尖的干燥块茎,其药材正名为犁头尖,分布于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区。该药原为南方民间用药,有散瘀、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乳痈、疔疮、瘰疬、疥癣及毒蛇咬伤等症。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半夏资源减少及用量增加,商品供应不足,便从主产地开始以犁头尖(水半夏)代半夏药用。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药材市场开放,水半夏便充斥市场,以其价格低廉之优势很快普及全国代半夏使用。
水半夏(犁头尖)究竟能否代半夏药用?从相关资料可得出结论: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李家实等主编的《中药鉴定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216页附注说明:“水半夏与半夏不同,不能代半夏使用”。故水半夏(犁头尖)为半夏之伪品,不能代半夏药用。而且截至目前,《中国药典》只收载有半夏,并没有收入水半夏一药
去寒痰的中药有哪些 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姜汁,明矾制过入药。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3-9g,一般宜炮制后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发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慎用,生品内服宜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