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重要信号传达宝宝是否吃饱
9个重要信号传达宝宝是否吃饱
宝宝吃饱了的9个信号
1、每天要吃8~12次母乳,每次吃完母乳后,妈妈至少有一侧乳房已排空。
2、在吃母乳时,宝宝会发出有节律的吸吮声,并伴有听得见的吞咽声音。
3、在宝宝出生后的头两天,至少排尿1~2次。从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24小时排尿达到6~8次。
4、每24小时至少排便3~4次,每次大便多于1大汤匙。出生第3天后,每天可排软黄便达4(量多)~10(量少)次。
宝宝没吃饱的9个信号
1、出生3天后,每24小时排尿少于6次。
2、出生3天后,仍然排黑色、绿色或棕色大便。
3、出生后4天~4周,每天排便次数少于3~4次。
4、母乳喂养次数在24小时内少于8次。或者虽然喂养次数不少,但宝宝总是哭闹和不安。
5、宝宝表现得异常"乖",极少哭闹,连续睡眠超过4~6小时。
6、虽然妈妈的乳房能分泌母乳,但宝宝在吸吮时听不到吞咽的声音。
7、宝宝出生5天后,乳房仍不能很轻松地挤出乳汁。
8、大多数时候,宝宝在吃奶时,妈妈都会感觉到乳头疼痛,而且乳头充血明显(喂养前乳头较硬,喂养后也不变软)。
9、出生5天后,宝宝每天体重增长少于15~30克,生后10天,宝宝的体重还不能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特别提醒:
1.不要一哭就喂
宝宝一出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需求,但表达各种需求的唯一方式就是哭。有些新妈妈认为宝宝一哭就是饿了,赶紧喂奶。其实,很多时候,宝宝是因为尿布湿了、需要爱抚、困了或不舒服而哭的。要先搞清楚宝宝究竟为什么哭,不能一哭就喂,否则很容易造成喂养过度。
2.给乳房足够的刺激
宝宝出生24小时后,最好每隔2~3小时进行母乳喂养一次。否则,妈妈的乳房得不到足够的刺激,会影响乳汁的分泌。
宝宝没吃饱的9个重要信号
宝宝吃饱了的信号
1、每天要吃8~12次母乳,每次吃完母乳后,妈妈至少有一侧乳房已排空。
2、在吃母乳时,宝宝会发出有节律的吸吮声,并伴有听得见的吞咽声音。
3、在宝宝出生后的头两天,至少排尿1~2次。从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24小时排尿达到6~8次。
4、每24小时至少排便3~4次,每次大便多于1大汤匙。出生第3天后,每天可排软黄便达4(量多)~10(量少)次。
宝宝没吃饱的9个信号
1、出生3天后,每24小时排尿少于6次。
2、出生3天后,仍然排黑色、绿色或棕色大便。
3、出生后4天~4周,每天排便次数少于3~4次。
4、母乳喂养次数在24小时内少于8次。或者虽然喂养次数不少,但宝宝总是哭闹和不安。
5、宝宝表现得异常"乖",极少哭闹,连续睡眠超过4~6小时。
6、虽然妈妈的乳房能分泌母乳,但宝宝在吸吮时听不到吞咽的声音。
7、宝宝出生5天后,乳房仍不能很轻松地挤出乳汁。
8、大多数时候,宝宝在吃奶时,妈妈都会感觉到乳头疼痛,而且乳头充血明显(喂养前乳头较硬,喂养后也不变软)。
9、出生5天后,宝宝每天体重增长少于15~30克,生后10天,宝宝的体重还不能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及时发现新生儿生病几大信号
信号一:哭闹不安
当宝宝没有“话语权”时,哭,就成为新生宝宝最有力的“言语”。宝宝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是不舒服。所以宝宝的哭声是判断身体状况的信号之一。如果宝宝总是哭闹不安,或总是不哭不闹,妈妈就要警惕:宝宝是不是生病了?哭闹分为生理性哭闹和病理性哭闹。当宝宝出现不明原因的啼哭时,妈妈应该先从生理性原因考虑,如果排除了,再考虑病理性因素,必要时就要及时上医院就诊了。
信号二:孩子的反应力
孩子反应快不快也是一个判断标准。如果孩子不似平常醒目机灵,懵懵懂懂甚至神志不清,或者语言变得不连贯,反应明显变慢是疾病的征兆。
信号三:大便异常
宝宝的便便也可以反映身体是否健康,尤其是消化系统的疾病,都会通过宝宝的排泄物显现出来。所以每天观察宝宝的便便也是非常重要的。
1.乳糖不耐受:如果宝宝大便次数多,体重不增,爱哭闹,可能是先天性乳糖不耐受。母乳、配方奶粉均含有乳糖,乳糖的吸收需要有酶的帮助,这样的宝宝体内缺乏这种酶,致使乳糖不能分解吸收,引起腹泻。妈妈应该送宝宝到医院去检查。
2.消化不良:如果宝宝的大便气味酸臭,像臭皮蛋的味道,那么大多数是因为宝宝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摄入太多,消化不良。尤其是人工喂养的宝宝,应把奶粉稍微冲稀一点,不要加糖等附加物。
信号四:动若脱兔变呆若木鸡
绝大多数小孩都是活泼好动的,即使安静的小孩,只要母婴身体健康一定是精神饱满、活力十足的。如果你家孩子一反常态,精神状况变差,以前生龙活虎活蹦乱跳,现在神情呆滞动几下都不耐烦。以前能吃能睡,现在食欲明显下降睡眠烦躁不安等等。这些都是疾病的信号,值得重视。
宝宝指甲的秘密
正常宝贝的指甲是粉红色的,外观光滑亮泽,坚韧呈弧形,指甲半月颜色稍淡,甲廓上没有倒刺,轻轻压住指甲的末端,甲板呈白色,放开后立刻恢复粉红色。如果宝贝的指甲出现以下9个信号,可能是体内存在不健康的情况,妈咪就要注意了!
信号1:指甲的甲板上出现白色斑点和絮状的白云朵
信号预示:多是由于受到挤压,碰撞,致使甲根部甲母质细胞受到损伤导致。随着指甲向上生长,白点部位会被剪掉的。
妈咪应对法:妈咪应注意宝贝玩耍时做好各项保护措施,最好不要让宝贝玩开关柜门等易夹住手部的游戏。
信号2:指甲的甲板呈黄色,绿色,灰色,黑色等怪异颜色,掩盖了甲床本身自然的粉红色
信号预示:甲板变黄,可能是因为过多食用了含胡萝卜素的食物,也可能是遗传原因导致的。另外,黄甲、绿甲、灰甲、黑甲等多半是真菌感染引起。
妈咪应对法:手部湿热多汗易发真菌感染,所以要保持宝贝手部皮肤的清洁干燥,不要让宝贝长时间玩水,洗手以后用毛巾把手擦干。家里的其他人出现了真菌感染,要注意和宝贝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信号3:指甲的甲半月颜色异常,呈红色或淡红色
信号预示:出现红色多是心脏病的征兆;淡红色多是贫血导致。
妈咪应对法:在医生的指导下可给宝贝吃一些补血口服液,在饮食上增加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牛肉、菠菜、葡萄干等食物。
信号4:甲板出现脊状隆起,变得粗糙,高低不平
信号预示:多是由于维生素B的缺乏。
妈咪应对法:可在食谱中增加蛋黄、动物肝肾、绿豆和深绿色蔬菜。
信号5:指甲的甲板出现小的凹窝,质地变薄变脆或增厚粗糙,失去光泽
信号预示:出现这样的指甲征象很有可能是银屑病的早期表现。
妈咪应对法:最好到正规医院检查并接受治疗。
信号6:指甲的甲板纵向发生破裂
信号预示:宝贝也许罹患甲状腺功能低下,脑垂体前叶功能异常等疾病。
妈咪应对法:及时带宝贝去医院进行检查,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信号7:指甲的甲板薄脆,甲尖容易撕裂,分层
信号预示:可见于扁平苔癣等皮肤病,但更多是由于指甲营养不良引起的,指甲中97%的成分是蛋白质。
妈咪应对法:适当给宝贝吃些鱼、虾等高蛋白的食物;另外,核桃、花生能使指甲坚固,而其他微量元素锌、钾、铁的补充也很重要。
信号8:指甲的甲板出现横沟
信号预示:宝贝可能得了热病(如麻疹,肺热,猩红热等),也可能是代谢异常或皮肤病等原因导致。
妈咪应对法:建议带宝贝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尽快确诊,采取治疗。
信号9:指甲的甲根周围长满倒刺
信号预示:倒刺在医学上称为逆剥。宝贝长倒刺多是由于咬指甲或粗糙物体的摩擦造成。另外,由于营养不均衡,缺乏维生素引起皮肤干燥也易长倒刺。
妈咪应对法:出现倒刺不要直接用手拉掉,可用指甲刀小心剪去。建议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干燥的季节要给宝贝的小手涂上无刺激、含油分的婴幼儿护肤霜。
掌握3个信号判断宝宝饱没饱
1、宝宝吃饱会自己放开乳房,看上去满足并有睡意;
2、每天的小便次数在6次以上,且颜色清亮;
3、看宝宝的体重增长速度,3个月以下的宝宝每天增重30-35克;3-6个月每天增重20-25克,达到以上的指标,说明妈妈的母乳是足够宝宝需要的。
还有不少妈妈询问:“宝宝每次吃完还是不停的吸,是没吃饱的表现吗?”吸吮是婴儿的原始反射,尤其是在新生儿期,宝宝通过吸吮乳房获得安全感,和母亲建立依恋关系,不一定是饿了或没吃饱。
对于母乳喂养的孩子不爱喝水,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一般来说不需要喝水,母乳中的水分能够满足宝宝的水分需求。如果觉得宝宝的便便有些干燥,可以把喂水时间选择在宝宝肚子饿时,或者宝宝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但切忌在宝宝喝的白开水中加糖或蜂蜜。
红毛丹有什么功效 调节渗透压
人体的内环境是处于中耳电荷动态平衡的状态,这时细胞能够正常代谢和生存的前提,红毛丹中含有大量的钾元素,是机体内部环境的重要电荷离子,不当参与调节细胞内外的电荷平衡,也是内环境渗透压的主要调节元素,更是神经系统维持正常工作的重要信号传递因子。
产后奶水不足如何催奶
很多妈妈刚生下宝宝以后,宝宝吃奶不够多,大小便次数和量都不够;还有的宝宝两个月都不长体重,但是精神状态还不错。妈妈们可能会想,会不会是自己的奶水不足?如果是奶水不足该怎么办呢?如何催乳下奶呢?
正确判断奶水不足
首先,新妈妈们得排除认为自己奶水不足的错误信号。很多时候,你和宝宝只是需要一点儿时间彼此了解,互相适应。此外,你要清楚宝宝吃饱的信号。
体重增加-----确定你家宝宝吃饱了的最佳信号。新手妈妈们要知道,宝宝通常在刚生下来的最初几天,体重会比出生体重减轻5%~10%,但之后就会开始增重了。如果你在宝宝出生一周左右的时候给他称重,就会看到体重已经上涨。
另外,如果宝宝符合以下几种情况,那么说明你的宝宝应该是吃饱的,你就不必担心你的奶水不足了。
宝宝一天能尿5~8次。
宝宝从出生第5天开始3个月大的阶段,正常增重为每周180克。
宝宝看起来精神状态不错,健康而活泼。
宝宝大便一般是芥末黄色,到出生后的第5天,大便的颜色开始变浅。
奶水不足怎么办
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奶水不足,请一定让宝宝含住整个乳晕吃奶,那样能刺激乳腺更多地分泌乳汁,并且你要多吃下奶的食物,如各种汤水,尤其是猪蹄汤等,但要注意喝汤的时候撇掉表面的浮油哦,否则会造成宝宝吃完母乳后拉肚子。你还得多喝水,因为乳汁的很大部分除了营养外都是水。当然,你也可以去医院寻求医生或专业催乳师的帮助,千万不要因各种原因耽误宝宝吃到最有营养的母乳。
宝宝的饥饱信号要看懂谨防宝宝便秘
宝宝吃饱了的4个信号
1、每天要吃8~12次母乳,每次吃完母乳后,妈妈至少有一侧乳房已排空。
2、在吃母乳时,宝宝会发出有节律的吸吮声,并伴有听得见的吞咽声音。
3、在宝宝出生后的头两天,至少排尿1~2次。如果宝宝出现粉红色结晶尿,这种尿应该在出生后第3天就能消失。从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24小时排尿达到6~8次。
4、每24小时至少排便3~4次,每次大便多于1大汤匙。出生第3天后,每天可排软黄便达4(量多)~10(量少)次。
宝宝没吃饱的9个信号
1、出生3天后,每24小时排尿少于6次。
2、出生3天后,仍然排黑色、绿色或棕色大便。
3、出生后4天~4周,每天排便次数少于3~4次。
4、母乳喂养次数在24小时内少于8次。或者虽然喂养次数不少,但宝宝总是哭闹和不安。
5、宝宝表现得异常“乖”,极少哭闹,连续睡眠超过4~6小时。
6、虽然妈妈的乳房能分泌母乳,但宝宝在吸吮时听不到吞咽的声音。
7、宝宝出生5天后,乳房仍不能很轻松地挤出乳汁。
8、大多数时候,宝宝在吃奶时,妈妈都会感觉到乳头疼痛,而且乳头充血明显(喂养前乳头较硬,喂养后也不变软)。
9、出生5天后,宝宝每天体重增长少于15~30克,生后10天,宝宝的体重还不能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三个宝宝要翻身的信号
一般情况下,播报在三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练习翻身了,但由于宝宝体质的差别,并不是每个宝宝都能在这一个阶段练翻身。在训练宝宝练习翻身前,应该仔细观察宝宝,看他们是否有发出要翻身的信号,这时如果揠苗助长,会对宝宝造成伤害,所以妈妈一定要细细观察。
讯号一:当宝宝俯卧的时候,他能够自己抬起头,并且从头部到胸部都能够抬离地面。这就说明宝宝的颈部和背部肌肉都已经很有力量了,这是如果妈妈把玩具慢慢举到比宝宝视线更高一点的位置,宝宝也能够随之把头抬高。
讯号二:当宝宝仰平躺的时候,脚总是向上扬,或者经常抬起脚来摇晃。妈妈如果握着宝宝的双手,让宝宝抬起上半身,宝宝不仅可以坐起来,还可以与地面保持垂直,而且头部也不会向后仰。
讯号三:宝宝喜欢朝一个方向侧躺。这时宝宝也许已经有了翻身的意识,只是还没有掌握翻身动作的基本要领。
宝宝翻身两步走
翻身对于大人来说只是一个动作,一下子就能完成,但是对于宝宝来说,这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的?,当宝宝发出要翻身的讯号时,妈妈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动作来帮助宝宝掌握翻身的技巧,让宝宝能够更快的学会翻身。
第一步:从仰躺到侧卧
在宝宝平躺时,妈妈用手轻轻抬起宝宝一侧的肩膀,帮助宝宝练习翻身的动作,的那个包包的身体装到一半时,就让宝宝回复平躺的姿势,然后再抬起包包的另一侧肩膀。这样左右交叉的做几次,宝宝就能比较顺利的从平躺变成侧卧了。
当宝宝能够顺利地从仰躺变成侧卧,脸部、手部都可以顺利地转向另一侧时,最后拖后腿的往往是双脚。这时候妈妈可以移动宝宝双腿,使其双脚成交叉姿势,以方便他把下半身翻过去。
第二步:从侧卧到俯卧/仰卧
如果宝宝已经学会了从平躺改为侧卧,但是这仍然无法返回平躺时,妈妈可以从宝宝的身后,扶住宝宝的肩膀和大腿,帮宝宝翻转身体。如果宝宝无法翻成趴姿,妈妈同样可以从宝宝的身后,扶住宝宝的肩膀和大腿,帮宝宝翻转身体。但特别要注意的是,这时可能会出现宝宝的一只手臂压在胸下动弹不得的情形,这种状况可能会让宝宝感到不舒服或不安。妈妈要小心帮宝宝挪好手臂的位置,以后再慢慢训练让宝宝自己把手臂抽出来
但是这个时候宝宝的身体还是比较柔软、娇嫩的,所以妈妈在训练宝宝的时候一定要动作轻柔一些,不要把宝宝的小手小脚弄伤,刚开始,帮助宝宝翻身的动作也不要太多了,要注意控制练习的时间,以免宝宝的身体不能负荷,反而影响宝宝成长。
如何制定婴儿喂养时间表
对于婴儿来说,还没有养成按时吃奶、按时睡觉的习惯,而且容易混淆白天和晚上,这是很正常的,因此没必要非得让他按照你给他设定的时间表来吃奶、睡觉。对于婴儿父母来说,很重要的一点,要通过婴儿传达给你的信号来判断他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想睡觉了。
为他建立一些其它的时间表,每天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里带孩子出去走走或者给他洗澡,这样会让他每天在同一时间想做同一件事情,慢慢形成习惯。不仅仅是洗澡和散步,一些其它的时间表也可以很轻松地让婴儿适应。
帮助婴儿更好地睡觉。哺乳时,宝宝经常在快要吃完的时候睡去,这差不多是他已经吃饱的信号。另外一些时候可能正在喂他的时候他就不断地打盹,差不多半小时以后又醒来,这是因为他刚才给本没吃饱。所以当宝宝在吃奶的时候不要看着他没睡着或者在他已经吃饱的情况下,继续喂他,他只要在睡觉前吃饱就可以了。在他吃奶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他不停得瞌睡,可以播放一些轻快的音乐,或者跟他轻声说话。
如果宝宝是母乳喂养,每次喂奶的时候要让他吃到两侧的奶。即使他不需要吃两侧的奶也能吃饱,你也要保证他能吃到一侧的“后奶”(后奶是指在母乳喂养时,外观呈白色,比较浓稠,分泌母乳的后半部分。其成份中含有大量的脂肪、蛋白质和乳糖,提供婴儿发育所必须的能量)。如果宝宝的吮吸能力不强,你可以在每次哺乳的差不多要结束的几分钟帮助他挤出后奶。如果宝宝的吮吸能力比较强,你就不需要有这方面的担心了。
因为宝宝个体差异,有些宝宝在4到5分钟就差不多能吃完乳房里的奶,而有些宝宝则需要15到20分钟才能吃完,高效率的喂养和宝宝的大小和强壮程度是分不开的。
注意观察宝宝的规律,当他很小的时候,当他释放出饥饿信号的时候喂他,尽管还不是很规律。在他刚出生的几周内,每天要喂他很多次,当宝宝一个月的时候,一天喂他的次数就下降到了一天大约8次左右。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还会发现一些其它的规律,知道他什么时候最警觉,他一次睡多长时间,他什么时候该大便了。
香蕉的功效 调节心情
据现代研究发现,香蕉中含有一种能协助人脑产生羟色胺的物质,它能将化学“信号”传达给大脑的神经末梢,使人的心情变得愉快和安宁,甚至有助于缓解疼痛。
宝宝没吃饱的9个重要信号
宝宝出生后,就开始张着小嘴嗷嗷待哺了。可是,母乳喂养的新妈妈因为看不见宝宝究竟吃了多少奶,总怀疑自己的奶水不足,宝宝没吃饱。因此,怎样通过观察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了,是需要新妈妈尽快掌握的。
宝宝吃饱了的4个信号
1、每天要吃8~12次母乳,每次吃完母乳后,妈妈至少有一侧乳房已排空。
2、在吃母乳时,宝宝会发出有节律的吸吮声,并伴有听得见的吞咽声音。
3、在宝宝出生后的头两天,至少排尿1~2次。从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24小时排尿达到6~8次。
4、每24小时至少排便3~4次,每次大便多于1大汤匙。出生第3天后,每天可排软黄便达4(量多)~10(量少)次。
宝宝没吃饱的9个信号
1、出生3天后,每24小时排尿少于6次。
2、出生3天后,仍然排黑色、绿色或棕色大便。
3、出生后4天~4周,每天排便次数少于3~4次。
4、母乳喂养次数在24小时内少于8次。或者虽然喂养次数不少,但宝宝总是哭闹和不安。
5、宝宝表现得异常"乖",极少哭闹,连续睡眠超过4~6小时。
6、虽然妈妈的乳房能分泌母乳,但宝宝在吸吮时听不到吞咽的声音。
7、宝宝出生5天后,乳房仍不能很轻松地挤出乳汁。
8、大多数时候,宝宝在吃奶时,妈妈都会感觉到乳头疼痛,而且乳头充血明显(喂养前乳头较硬,喂养后也不变软)。
9、出生5天后,宝宝每天体重增长少于15~30克,生后10天,宝宝的体重还不能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特别提醒:
1.不要一哭就喂
宝宝一出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需求,但表达各种需求的唯一方式就是哭。有些新妈妈认为宝宝一哭就是饿了,赶紧喂奶。其实,很多时候,宝宝是因为尿布湿了、需要爱抚、困了或不舒服而哭的。要先搞清楚宝宝究竟为什么哭,不能一哭就喂,否则很容易造成喂养过度。
2.给乳房足够的刺激
宝宝出生24小时后,最好每隔2~3小时进行母乳喂养一次。否则,妈妈的乳房得不到足够的刺激,会影响乳汁的分泌。